◎照見五蘊皆空
【註解】:照見:照是妙智慧觀照,見是圓明本性的真見。五蘊:蘊是遮蔽
吾人本覺的真心,未能使本心顯現。五蘊就是色蘊、受蘊、想
蘊、行蘊、識蘊也。皆空:究竟沒有實體,皆非實相,故曰皆
空。
【解釋】:觀世音菩薩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以智慧觀照到世間的色蘊、
受蘊、想蘊、行蘊、識蘊,這五蘊都是空無不實在的。
【心得記要】:
1、照見五蘊皆空是觀世音菩薩修行的第二關障礙。
2、照是迴光返照的照,即是以自我真心本體智慧之光,通過自身
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到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
照見自心無知無明之暗,就是照。
3、五蘊又叫五陰(色、受、想、行、識),蘊就是聚集的意思,例如在家
裡、在學校、在社會、在道場、在工作上::等累積了很多的知識、經
驗、習性。 腦細胞從生到老摺子愈來愈多,所裝不同的內容也愈來愈
多,就是「蘊」。道德經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4、所有眾生都被五蘊所迷,身心被虛妄不實的假景所惑,以致六道輪迴,
永不停止,若能識透假象,借假修真,才能去妄歸真,獲得解脫。
5、色蘊:是指有形質、有障礙者都叫做「色」。例如世界上一切的萬物稱
為「外色」,吾人自身的四大假合(水、火、風、土)稱為內色。色蘊
大約分為三種:一、可見可對色:如青黃赤白黑等顏色、長短方圓等行
色、 動作方面的仰伏伸屈等表色,以上都是眼睛可以看到的稱為可見
可對色。二、不可見可對色:例如聲、香、味,它雖然不可以用肉眼看
見,但是可以用耳朵、鼻子、舌頭接受,稱為不可見可對色。三、不可
見無可對色:眼根塵、鼻根塵、耳根塵、舌根塵、身根塵、意根塵,以
上稱為六根塵,因為不可以用肉眼見,又不可以用耳、鼻、舌接觸,所
以稱為不可見無可對色。
6、受蘊:受是領受之義,謂內在的五根(眼耳鼻舌口),對外之五塵(色
聲香味觸),而起五識去領受一切境界的意思。領受順境叫作樂受,容
易引起貪心;領受逆境叫作苦受,容易引起瞋心;領受不苦樂境叫作中
庸受,容易引起痴心。總之眼受色、耳受聲、鼻受香、舌受味、身受
觸::等所產生的五種感受,即憂受、喜受、苦受、樂受、捨受。指前
五識。
7、想蘊:相像也,於善惡憎愛等境界中,取種種相,作種種想,此處指第
六識。
8、行蘊:行就是行為或造作,由意念常緣過去、現在、未來一切善惡之
心,前滅後生,念念不停而行動去造作種種的善惡業。指第七識意根。
9、識蘊:識就是了別的意思,由識去辨別事物的本體,指第八阿賴耶識。
10、總之,「色」是物質的一切現象;「受」是接觸塵緣所生的感覺;
「想」是對外境分別的感覺;「行」是造作思慮的作用;「識」是對前
四蘊能分別認識。色蘊屬生理,餘四蘊屬心理也,即感情(受)、觀念
(想)、意志(行)、認識(識)。
11、依照五蘊的順序是:識、受、相、行、色。有了「識」,心才能領
受;有了領受,然後才有「想」;有了想像,然後才有造作「行」;
依所造的善惡,然後才感到「色」身,色蘊是我執的大本,色蘊一破,
其餘諸執,皆可迎刃而解。
12、皆空:五蘊都是因緣所生,例如「色」是四大假合而有,「受、想、
行、識」是由妄想分別而有,究竟沒有實體,虛妄不實在的,所以說
「皆空」。
13、金剛經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圓
覺經曰:「四大分離,今此妄身,當在何處」,大般若經曰:「色如
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陽燄,行如芭蕉,識如幻事」。故云:「五蘊
皆空」。
◎度一切苦厄:
【註解】:度:救度、拔度、濟度、超度。一切:全部包括在內,指世間所
有痛苦災難的事情。苦:身心苦惱。厄:災厄患難。
【釋解】:修持深度的波羅蜜,照見五蘊皆空的道理,能夠解脫人間一切的
苦厄。
【心得記要】:
1、度者從煩惱妄想,生死苦厄的此岸,乘著智慧的法舟,到達不生不
滅的彼岸。
2、世間有八苦,這八苦是:A、生苦:在母胎中,如囚牢獄。B、老苦:力
弱形枯,神衰智鈍。C、病苦:臟腑病痛,坐臥不安。D、死苦:四大分
離,筋骨分散。E、愛別離苦:眷屬恩愛,生離死別。F、求不得苦:事
不順心,欲得偏失。G、怨憎會苦:怨家相會,如眼中釘。I、五蘊熾盛
苦:五蘊煩惱,如火熾熱焚燒身心。
3、生老病死四者屬身體之苦;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三者屬心苦;五蘊
熾盛屬身心苦。
4、又學生為考試苦,年輕人為前途苦,父母為生活苦,老年人為絕望苦。
5、在佛法中所述說的苦有:二苦:即內苦和外苦,內苦有二種,即一切疾
病為身苦,憂愁嫉恨為心苦;外苦也有二種,即盜賊虎狼之害,和風雨
寒暑之災。三苦;苦苦、壞苦、行苦。苦苦是身心受苦時所生的苦;壞
苦是偶現之樂境所感受的苦;行苦是諸行無常遷流不息不得安定的苦。
欲界三苦俱全,色界只有壞行二苦,無色界只有行苦。四苦:生老病
苦。五苦:生老病死苦(人生必有此四大過程)、愛別離苦(與所愛者
別離之苦)、怨憎會苦(常與憎惡者會合之苦)、求不得苦(不得所求
之苦)、五陰盛苦(吾人五陰合成的身體受熾盛的痛苦)。八苦:第三
條所述之苦。十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苦、怨苦、苦受苦、
憂苦、病惱苦、生死流轉苦。
6、禮囑詞曰:「你今受一指,跳出苦海淵,飛身來上岸,即得登雲船」,
天道弟子,在接受彌勒袓師石破天驚點玄的剎那,會見自家菩薩,超生
了死大事已經完畢,只要積極行功立德,即可度一切苦厄,超凡入聖。
7、參與道場運作,即是靈性的大掃除,一切苦厄災難自然遠離,從內心透
出喜悅,即可度一切苦厄。
8、履行十條大愿,可以度一切苦厄,這十條大愿是:誠心保守,實心懺悔
(實心修煉)、如有虛心假意、退縮不前、欺師滅袓、藐視前人、不遵
佛規、洩漏天機、匿道不現、不量力而為者(不誠心修煉者)。以上十
條大愿若能信受奉行,就能圓滿道果,離苦得樂。
9、持用三寶心法,三毒消滅,四相皆空,身心意業皆清靜,可以躲災避
難,圓滿心性,遠離人世間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註解】:舍利子: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即舍利弗也。「弗」是梵
語,譯為子,「舍利」也是梵語,譯為印度的鳥類鶖鷺,鶖鷺的
眼睛很銳利明亮,舍利弗的母親自從懷有舍利弗以後,突然變的
聰明,眼睛猶如鶖鷺一般的銳利,出世以後取名「舍利子」。
「舍利子」也可以比喻為自性。色:指身與宇宙間一切形形色色
的萬物。不異:各異。空:究竟沒有實體,分二種解釋:一、物
質方面:例如軀殼是水火風土四大假合而成,四大分散,當體即
空。二、精神方面:六根塵(眼耳鼻舌身意)、五蘊(色受想行
識)都是虛妄不實在,故曰空。色不異空:色雖然分明顯現,但
是可以分明顯現萬有,故云空不異色。色即是空:一切形色皆因
緣而生,經過一段時間以後,終歸空無,故說色即是空。空即是
色:真空可以產生妙有,所以說空即是色。
【解釋】:南海觀世音菩薩向舍利弗尊者傳授智慧到彼岸的心法曰:「舍利
弗!世間一切萬物都是緣生緣滅的假相,都是沒有實性的空
相」,但是空相仍是一切實相的根源。空相可以幻化出宇宙的一
切色相,所謂真空妙有也。當我們體悟到真空的本性時,必能顯
現本性妙有的善美行為。人生中一切的思想、行為、意識、感
覺,也都是空相不實在的。
【心得記要】:
一、 舍利有幾種解釋,一是鳥名;二是佛的身骨。
二、 佛、菩薩、羅漢、高僧圓寂火化以後,每凝結舍利,其形狀如珠,或
如花,白色為骨舍利,赤色為血肉舍利,黑色為髮舍利,也有五彩舍
利,此是生前修持戒、定、慧,累積無邊無量功德而得的堅固子,如
是佛舍利,堅固無比,世間無物能損,菩薩以下的舍利,其堅度相應
減少。三指佛世尊的十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
三、舍利子在此指觀世音菩薩向舍利弗說以大智慧登彼岸的心法。
四、色不異空:世間上形形色色的萬物,顯現的時候,我們看得見,摸得
著,損壞隱藏的時候,看不見,摸不著,所以世間一切色都是空無
的。
五、例如水可以轉換為看得見的雨、雪、霜、霧、冰、露::等,也可以
變換成看不見的水蒸氣。
六、道德經四十章曰:「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
生於無。」大意是說萬物生生滅滅反覆的運轉著,最後還是歸於柔弱
與寧靜,天下萬物皆從「有」「太極」之中而生,可是這個「有」
(太極)還是從「無」(無極)之中生化而來。即是色不異空。
六、 我們的思想、行為、意識、感覺和一切色相一樣,都是虛妄不實在
的,此色不異空。
七、空不異色:但是在真空裡面,又含攝了一切的妙有,即道德經所謂
「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理也是一樣。
八、天道弟子接受明師的點傳以後,點傳師在新求道人的臉畫一個圓圈,
意思是將眼耳鼻舌身意,回歸於清清靜靜的玄關一竅,再點一點,就
是顯露善美德行,這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九、色即是空:觀世音菩薩再次強調色不異空,意思就是空即是色,因為
眾生對於世間上色相的執著很深,所以再次強調色不異空,空即是色
的道理。
十、修辦道的白陽弟子,參與道場運作,智慧增長,煩惱妄想逐漸剝離,
對於世間的酒色財氣,名利恩愛自然遠離,由內心透出喜悅,這是
「色即是空」。
十一、空即是色:知道世間萬事萬物都是「色即是空」以後,心中已經沒有
執著妄想,日後起心動念,都是本性真善美的流露,便是空即是色。
十二、所以「空」是真空、真理、能源、無極 老 ,空無一物,虛靈一
團,在佛法上稱做「實相」,是一切萬有的根源。「色者」,既然知
道真空本性以後,一切視聽言動,行住坐臥,由真空的本性直接展現
慈悲喜捨,行持十條大愿::等善美行為,就是空即是色。
◎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註解】:色:宇宙間一切的物質、自然現象,統稱為色,又人身的眼耳鼻
舌身稱為「內色」,色聲香味觸法稱為「外色」。受:感受苦樂
的感覺。想:感受苦樂以後,反覆的回想。行:因為想,而有取
捨的行動。識:清清靜靜的本性,因為受到色受想行識的感染,
而成因緣果報之識,因識而流轉六道輪迴,生死流轉,苦無窮
盡。亦復如是:除了「色」以外,其它的受、想、行、識,也和
「色」一樣空而不實在的。
【解釋】:受、想、行、識這四蘊是從「色蘊」而來的,因為有了「色
蘊」,才有感覺、思想、行動、意識。如果色身不存在了,自然
受、想、行、識也都不會存在了。
【心得記要】
1、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以空也就是受想行
識。
2、為甚麼呢?因為在真空中,可以展現出無邊的妙色,例如:慈悲喜
捨,六度萬行、轉識成智、圓滿佛智…等等。
3、「色蘊」:是指一切因緣的根源,修道者能夠一心一意的抱道奉行,二
六時中不離本性,時時宏道渡人,從內心透出喜悅,可以將五濁惡世化
為莊嚴佛土,轉污濁穢身為圓滿報身。
4、「受蘊」:只要立志修辦道,持用三寶,辦道渡人,參與道場運作,內
心充滿法喜,禪定喜悅,降伏煩惱妄想,遠離世間一切苦厄,這是轉化
苦海為極樂的例證。
5、「想蘊」:師母曰:「置心一處,無事不辦」,修辦道者,只要宏揚般
若正法,參與道場運作,胸懷大中至正,在天人合一的攝受下,一切邪
思忘想,如冰塊遇到太陽光一般的溶化掉,想蘊轉化為正法、正念,斯
時明心見性,無事不辦也。
6、「行蘊」:眾生迷於聲、色、貨、利之中,每日犯了殺、盜、淫、
妄、酒、貪、嗔、癡、愛之中,造罪無邊,沈淪苦海。若能接受明師一
指,奉行十條大愿,持用三寶,宏道渡人,必可轉業行為六度萬行,化
貪嗔癡愛為慈悲喜捨。
7、識蘊是對世間萬事萬物的分別、認識與瞭解,當我們瞭解真理以後,能
夠至誠修辦,宏道度人,清口茹素,持用三寶,禮敬仙佛,遵守十條大
愿,遠離十惡業,履行六度萬行,將五識(眼、耳、鼻、舌、身)轉化
為「成所作智」,將第六「意」識轉為「妙觀察智」,將第七識(末那
識)轉為「平等性智」,將第八識(阿賴耶識)轉為「大圓鏡智」。必
能從內心透出喜悅,將污濁的色塵,轉化為清靜的理域淨土。
8、金剛經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心經曰:「受想行識,亦復如
是」,因為「色」既然不存在,其它四蘊:受想行識也和「色」一樣,
虛妄而不實在的。
◎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註解】:舍利子:南海觀世音菩薩更進一步的重呼舍利子而告之直顯性體
的妙諦。是諸法:指前之五蘊,以及後之十二入、十八界、十二
因緣、四聖諦、八正道、六度波羅蜜…等。空相:指五蘊色、
受、想、行、識等諸法,皆是緣起緣滅的現象,虛妄而不實在,
故曰諸法空相。
【解釋】:南海觀世音菩薩告訴舍利弗尊者曰:「世界上一切萬事萬物諸法
皆無自性,是真空實相的,凡是可以看到、聽到的現象,都是因
緣集合的假象,如水中之月,鏡中之花一樣,都是會因為無常而
消失,無法永恆存在」。
【心得記要】:
1、上文觀世音菩薩告訴舍利弗色空不二的妙諦,現今再次述說更深一層諸
法性體的道理。
2、諸法者為身外之根、塵,如: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聖
諦、八正道、六度波羅蜜…等。
3、諸法本身無自性,為因緣和合所集合之幻相,虛妄不實在的,故曰諸
法空相。
4、諸法空相,世間不可離諸法而別言空相,萬物因緣聚合則現幻妄之
相,緣散則歸於真空之本來面目,例如水中之月,鏡中之花。
5、諸法本體,是離言說相、文字相、心緣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落
有,不落無,實相無相也。
6、三界萬物的一切,暫時看是有,實質是不存在的,好像在睡夢中萬般皆
有,睡醒時萬般皆無一樣,所以諸法的根本是空相。
◎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註解】:不生:本來就不生。不滅:本來就不滅。不垢:不被污染。不
淨:雖為善緣所勳,本性未嘗淨。不增:實相本不增加。不減:
實相本不減少。
【解釋】:這個實相,以自性來比喻,實相無相的自性是過去不生,未來不
滅;性體本來光明無礙,不能污染,也不能潔淨;而本性具有不
能增加,不能減少的妙用。
【心得記要】:
1、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南海古佛告訴我們要看清楚真理實
相,不要有二見分別,跳出執著的繫縛。
2、患有白內障,近視、遠視、弱視、斜視、色盲、眼翳者,看見萬物的實
體是不正確的,因為有幻相幻影。眾生也有「無明」的幻相、執著於萬
物的心念,所以不能識透萬物的本體實相。
3、喜歡生存、生長、長生、緣聚之生;厭惡滅亡、毀壞、終止、緣盡色
滅…等謂之增減滅相。
4、追求清靜舒適環境、清靜淨土、清靜身心;厭惡身心垢穢、世間污穢、
人間惡濁…等。是執垢淨相。
5、追求增加功德、增加福報,增加收入、提高地位、貪圖享受、想做人上
人,逃避昏沉墮落、厭惡下賤…等,是增減滅相。
6、例如燈泡接在電源則亮,切斷電源燈光則熄滅,但是電本身沒有光暗;
又例如陽光照在污泥上,陽光不隨之污垢,照在清潭,陽光也不隨之澄
清,照在海洋,陽光也不隨之增滅,謂之不生不滅、不垢不靜、不增不
減。
7、二見分別是修行者的障礙,所以南海觀世音菩薩指示修行者要破除三執
著,遠離一切二見分別,直接契入中道聖諦。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註解】:是故:承上啟下之詞。空中:謂真空實相之中。無:沒有的意
思。
【解釋】:南海觀世音菩薩說明修行者要破除生滅、垢淨、增減三種執著以
後,接著又慈悲的指示要破除五蘊的束縛,因為真空實相之中,
沒有色、受、想、行、識五蘊。蓋五蘊有生滅才能建立,宇宙的
本質如果沒有生滅,五蘊當然無法存在。
【心得記要】
1、南海觀世音菩薩在前面提過「五蘊皆空」以後,此段再次重覆提出「空
中無色受想行識」,最主要的目的是再度提醒我們要破除五蘊,跳出三
界,永斷輪迴之苦。
2、五蘊、六根、六塵交織形成三界,我們身處其中,好像居住在燃燒的火
宅之中,隨時都有可能被燒傷或被燒死的可能。法華經曰:「三界猶如
火宅」。
3、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指眾生生死往來的世界。三界依眾生
的善惡業分別受生。
4、欲界分:一、上之六欲天(四大天王天、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
樂天、他化自在天)。二、中之人界。下之地獄。欲界的特色是有食欲
與淫欲。
5、色界在欲界之上,包括四禪天(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
以及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色突竟天、和音天、大自在
天。色界的特色是已經遠離淫欲和食欲,但是仍然執著於有形的物質,
所以有物質、身體、宮殿…等。
6、無色界包括: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無色界
裡沒有身體、物質、宮殿,偍是心識執著於空相之中,無法解脫,所以
還是住於無色界之中,不能跳出三界外。
7、是故空中無色受想行識,並非叫我們逃避現實,對世間一切萬事萬物不
去看、不聽、不想,而是要我們識透世間並非實存,都是幻化的假相,
所以不可貪取、執著。
◎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註解】:眼耳鼻舌身意:稱為六根,或內六入,為我們生理上的活動
【解釋】:真空實相中,沒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沒有色聲香味觸法六
塵。
◎ 【心得記要】:
1、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及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是束縛我們身心的最大障
礙,能夠放下六根、六塵,身心才能解脫自在,本性才能光明。
2、六根六塵合稱十二入,入是涉入的意思,因為根能涉塵,塵能入根,根
塵互相涉入而生識,並且為識之所入。
3、十二入又名十二處,處是依拖的意思,因為識乃依拖六根六塵而生的。
近一步言之,六根六塵為識的所生處,六根為所依,六塵為所緣。
4、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也。眼根視神經能
視、耳根聽神經能聽、鼻根嗅神經能嗅、舌根味神經能嚐、身根觸神經
能觸、意根能思慮。前五根為四大所成,屬物質;後一根為心所依,屬
精神心理。
5、六塵又名六境。塵有污染、動搖之意。眼根所對相是色塵(境)如:青
黃赤白黑、長短方圓、男女老幼形象…等,耳根所對相是聲塵(境)如
宮商角徵羽一切聲音…等;鼻根所對相是香塵(境)如:麝香、檀香、
沉香、脂粉、男女身分之香等;舌根所對相是味塵(境)如:酸甘苦辛
鹼、以及飲食美味…等;身根所對相是觸塵(境)如:寒勢冷暖輕柔粗
細之感受…等。
6、意根所對相是法塵(境)如:對前五根所緣五塵境,分別好醜而起愛惡
諸法,或是過去一切事物的幻影…等。
7、六根與六塵本身都沒有自性,沒有實體,凡所對相不起妄念分別,頓悟
妄念本空,如船過水無痕,回歸性本空寂,故曰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
聲香味觸法。
8、六根、六塵、六識共為十八界,性體本空,諸法亦空,則十八界亦空,
不起執著,外無六塵境界,內無六根色身,根塵既無,六識沒了,何來
起惑造業,自然不受生死輪迴之苦。
9、明師一指,打破生死枷鎖,迴光返照,會見自家菩薩,破除十八界,跳
出苦海淵。
◎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註解】:無眼界:界是六根六塵各有其界限,眼界是十八界的第一界,無
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泛指沒有十八界。乃至:是文章的省略法,全
文應該是無眼界,無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之六根;色
根、聲根、香根、味根、觸根、法根之六塵;以及眼識界、耳識
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之六識。
【解釋】:沒有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也沒有色界、聲
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更沒有眼識界、耳識界、鼻識
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
【心得記要】:
1、南海觀世音菩薩說:「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意思就是說:「沒有
十八界」。
2、界就是界限或差別界別的意思,例如土地有地界,國土有國界。根、
塵、識各有界限。
3、如眼以色為界,耳以聽為界,鼻以香為界,舌以味為界,身以觸為界,
意意法為界;眼不能越色而見,耳不能越聲而聞,鼻不能越香而嗅,舌
不能越味而嚐,身不能越觸有覺,意不能越法有知。簡言之,眼睛只能
看,其它的聽聞嗅嚐知皆不能產生作用也。
4、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加上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再加上六識界,內六根與外六
塵接觸又牽生了六識,便構成了十八界,眾生受此十八界的牽纏,生死
流轉,輪迴六道,永不停止。
5、禮囑詞曰:「你今得一指,飄飄在天堂,無有生和死,終日煉神光」。
天道弟子在明師一指的剎那,接受彌勒祖師付財大貫頂,已經破除一切
現象界的生滅、垢淨、增減、也破除了五蘊、六根、六塵、六識等、十
八界的束縛,好像脫胎換骨一般,由凡身轉為法身,由肉體變成聖體般
的邁向成佛之路。
◎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註解】:無:作空字解。無無明:沒有十二因緣,這十二因緣是:「無
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盡:作滅字解。
【解釋】:沒有無明等十二因緣,也不須要滅無明等十二因緣;乃至於沒有
老死之相,也不須要滅除老死。
【心得記要】:
1、南海觀世音菩薩為闡揚「一佛乘」法門,所以將佛法中修行的大乘、中
乘、小乘法一一破除。
2、三乘者聲聞、緣覺、六度萬行也,緣覺乘以修十二因緣為主,是中乘佛
法的修持科目,在心經裡面觀世音菩薩認為修緣覺乘是空無的。
3、十二因緣的內容如下:
(一)、無明:不明真理,忘生一切執著,執萬象為有,妄念障蔽本性,是
煩惱的總稱,是墮入六道輪迴的主因。
(二)、行:三業心、口、意的活動,因而產生心念、語言、行動都是行,
因為行而造下善惡業,決定未來的去路。
(三)、識:就是業識第八識「阿賴耶識」,又名「藏業」,有「能藏、所
藏含藏」的意義,因為行而造下善惡業,由此藏識的儲存,生死的禍
根將此開演,是六道輪迴的根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