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名色:名指心識,色指形體,眾生一念愛欲借父精母血而入體投四
生,初投胎時,形體尚未生成,不能稱身,故稱「名色」。
(五)、六入:在母胎中,由名色漸漸成長到六根完備,出胎以後,對六塵
有互相涉入的作用,六入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也。
(六)、觸:六根受到六塵六識的接觸而成觸,所以觸是接觸、觸覺的意思。
(七)、受:領受、接受的意思,就是對境生起苦樂的感覺之謂也。
(八)、愛:對境所起的貪心,因苦樂的感受的產生愛憎的分別。
(九)、取:因愛而對境的追取,如酒色,名利、財勢、地位…等。
(十)、有:因為接受而貪愛,貪愛而執取,因執取而佔有,佔有有二義,
有行物質的佔有,以及佔有無形業力的因果。
(十一)、生:即受生也,以現在所造的業因,結成未來輪迴的果。
(十二)、老死:既然受生,一旦四大分散,軀體從少而老,老而死,老死
而後再受生,如環無端,循環不止。
4、十二因緣的流轉是這樣的: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
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
死。
5、「惑、業、苦」三道,是一切有情眾生生死輪迴的總根源。所謂依過去
世的「無明、行」二惑因,招感現在世的「識、名色、六入、觸、受」
五苦道;復由現在世的「苦道」,再現在世的「惑」、「業」,依現在
世之惑業「愛、取、有」,再受未來世苦道「生、老死」,過去無始,
未來無終。如是依惑造業,由業引發苦道,依苦道再起惑、再造業、再
感苦。惑、業、苦成為螺旋式,沒有窮盡的生死輪迴,稱為流轉門。
6、眾生從無始劫以來,一直在惑、業、苦三道上兜圈子,無法跳出輪迴,
辟支佛觀察到這一點,心生畏懼,厭生死苦,遂用般若空智,以斷除惑
業,於無限生死延續中,求的解脫而證涅槃。
7、要破除十二因緣,在接受明師傳受三寶以後,參與道場運作,抱持三
寶,時時以良心作主,履行十條大愿,不必借用其他名相、法門,就能
簡單的破除十二因緣,是邁向成佛之路的最短捷徑。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註解】:苦、集、滅、道即是四聖諦。苦:苦諦也。三界眾生在無限生死
輪迴之中,被苦所迫。集:集諦也。瞭解苦是根本,是由貪嗔癡
從身口意三惡業所集結而成。滅:謂能斷除貪、嗔、癡、三惡
業,便能離苦而獲得解脫寂「滅」之樂。道:道諦也。要離苦斷
集,脫離貪嗔癡,以達寂滅之樂,就要靠修道,實踐八正道。無
智:智是指六度波羅蜜「佈施、持戒、忍辱、禪定、精進、智
慧」也。無的意思是要我們破除大乘菩薩的修行。無得:般若波
羅蜜的妙諦,諸法諸相皆不可得。
【解釋】:觀世音菩薩破除了緣覺乘十二因緣法之後,接著又破除了小乘聲
聞四聖諦的修行法門。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苦、集、滅、道四聖諦
的修行法門,是生滅法,也不是究竟的。至於大乘菩薩的修行法
六度波羅蜜,有智、有得、有分別,也要能捨,如果存有得有修
證的念頭,還是不能達到無餘涅槃菩薩的境界。
【心得記要】:
1、苦、集、滅、道,謂之四聖諦。這是小乘的修行法門,又稱聲聞乘。因
為聞佛之聲教而開悟。
2、苦諦者,世間有五種的苦:
一、自身方面:疾病老死、飢渴疲勞、醜陋殘廢:等苦。
二、內心方面:貪嗔癡慢、嫉妒怨恨、憂悲恐懼:等苦。
三、外界方面如:水火雷電、寒暑風雨的襲擊,以及旱澇瘟疫、虎狼蛇蠍
的毒害。四、人事方面:刀兵盜賊、威脅壓迫、嘲笑怒罵、毀謗仇
恨、妒嫉失戀、拘禁刑罰、內憂外患…等。五、死後有墮落六道輪迴
的可能。
3、 集諦者,貪嗔癡是世間痛苦的根本,不是天降、不是地生、不是佛
賜、不是人與、而是自己所造出來的。因為三毒能招生死等苦,所以
稱為集諦。
4、 滅諦者,即是滅掉貪嗔癡等三毒的惡業,滅去生死煩惱之苦,證得無
餘涅槃寂「滅」之快樂,所以稱為滅諦。
5、道諦者,即八正道也,這八正道是: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
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6、世間畢竟是苦海,苦是從三毒招集而來,想要滅除三毒,達到寂滅解
脫,安樂的方法,只有修道這一條路。
7、無智亦無得,是上乘菩薩乘的修行法也要破除。
8、智是般若正智,正是六度波羅蜜中最根本的「般若波羅蜜」,心經中
以此代表六度。
9、得者,就是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也就是所謂:「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
10、為甚麼「智」及「得」都要破除呢?因為有得即有失,修道不能著
相。金剛經說「離一切相,是名菩薩」,又說:「凡所有相,皆是虛
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11、修道法門,六祖慧能大師指出有四種:「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
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
法 俱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以上是心經
所說 無所得為最上乘的修行法門。
12、心經裡面,觀世音菩薩一一破除修行的三執著、五蘊、十二因緣、十
八界、四聖諦、八正道、六度般若波羅蜜及「智」、「得」的菩薩行
都要破除,是要我們契入一佛乘,最上乘法,正是天道的修行法門。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註解】:無所得:眾生本性本自圓滿具足,不假外求,故曰無所求。菩提
薩埵:菩薩的簡稱。
【解釋】:我們的本性,也是清清靜靜的法身,本自具足、清靜、圓滿、沒
有生滅、垢靜、增減、苦樂、好惡…等。本來無有一物可因為無
所得,而能成就菩薩。
【心得記要】:
1、因為無所得,而能成就菩薩。清靜經曰「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
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2、金剛經第六分曰:「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
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意思是
說修道的人,不可執有,也不可執無,方可悟入性空的妙理。又如來所
說渡人的方法,以竹筏來譬喻,要渡河之時,不可無竹筏,利用竹筏渡
到彼岸以後,此竹筏就不用了,譬喻眾生未了悟真性之時,不可無佛法
來引渡,既然開悟見性以後,佛法也要捨掉,何況不是佛法的外道,怎
可堅執不捨呢。
3、金剛經莊嚴淨土分第十分曰:「如來昔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
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意思是說:如來我往昔
在燃燈佛的地方,已經瞭解自性的本覺的時候,於佛法有所得嗎?須菩
提回答世尊說:「世尊」呀!我師父在燃燈佛的地方,沒有一點佛法可
得,是名無上菩提,所以燃燈佛只是開導性質,讓如來佛覺性自理而
已。
4、因為無上菩提是自家物,本來無失,那裡有外來可得之理,如果本性可
以從外面得來,自性本體就不能顯露出來了。所以說:「於法實無所
得」,是名無上之菩提也。
5、譬如有一位白內障患者,視物不清楚,醫師為白內障患者去除白內障,
使白內障患者恢復光明,患者視神經的光明是自己的,不是醫師給他
的,道理也是一樣。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
【註解】:依:依止、依靠也。故:承上文:「般若波羅蜜多」原因解;啟
下文:「心無罣礙」所以解。罣礙:真心被無明所蔽覆,事事執
著妄為,對境生阻滯。
【解釋】:依靠這一條:「般若波羅蜜多」的心法修持,所以心無罣礙。
【心得記要】:
1、依者,依從、依靠也,依靠甚麼呢?依靠妙智慧到達彼岸的心法也。
2、心經告訴我們要破除五蘊、十二因緣法、十八界、大乘、中乘、小乘之
道,啟示真空妙有的道理,才能心無罣礙,遠離一切苦厄。
3、何謂「真空妙有」之道呢?「無生」是真空,「老 」是妙有。求道
的時候,點傳師在臉部畫一個圓圈,這是契入「真空」;在玄關處點一
點,這是「妙有」,正是一貫道所傳的心法。
4、「真空妙有」是大智慧到彼岸的意思,這就是:「般若波羅蜜多」。
5、六祖壇經曰:「當用大智慧,大破五蘊煩惱塵勞」,所以唯有依靠大智
慧,才能打破一切罣礙、五蘊、六根、十八界、酒色財氣與三乘修行,
直登彼岸。
6、罣礙是甚麼呢?罣礙是眾生因為無明覆蔽本性,被物質、現象、業障牽
纏,執著:「空」、「法」,產生貪、嗔、癡、慢,因染三毒而輾轉生
死,輪迴六道。
7、道德經曰:「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
以身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世間上
一切禍患、得失、罣礙,都是因為有我執,如果能打破我執,以愛我貴
我之假體,來立己達人,又有甚麼罣礙、憂患、恐懼呢?
8、 要解除罣礙,脫離六道輪迴的束縛,唯有依靠:「般若波羅蜜多」的
心法,也就是求道以後,將小我的生命,融入大我,認理歸真,參與道
場運作,代天宣化,渡化有緣,才能達願。
9、所以「般若波羅蜜多」心法,是可以讓我們從苦海無邊的此岸,渡到
不生不滅,極樂理域彼岸的大智慧,也就是天道的:「無生老」,
依靠「無生老 」的心法修持,行功立德,必能除去心中一切罣礙,
進入無餘涅槃的理天淨土。
◎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註解】:恐怖:恐;恐懼,一時驚駭也。怖:畏怖,常存畏懼也。總之就
是被事情所牽累,而心生恐懼畏怖,心不得安寧的意思。
【解釋】:世間充滿了罣礙、煩惱、恐懼,只要掃除了罣礙,自然一切恐
懼、畏怖,心不得安,也就消失。
【心得記要】:
1、凡夫為五蘊所罣礙,而有分段生死的恐怖。
2、因為凡夫內執四大假合之身的我,貪戀取著,而有老病死等種種恐
怖;外執萬法為實有,妄為取著,而有患得患失的恐怖。
3、修行人若執於萬法,有偏空的罣礙,而有變易生死的恐怖。
4、佛法中提到十種恐怖:1、死。2、煩惱垢。3、貧窮。4、惡業、5、惡
道。6、求不得。7、謗法罪業。8、追求縛不活。9、疑。10、大眾威
德。
5、現在人的恐怖有:戰爭的恐怖、生病開刀的恐怖、前途的恐怖、生死的
恐怖、遇到災難的恐怖、業障現前的恐怖。
6、依靠「般若波羅蜜多」心法而修,參與道場運作,接受佛光普照,煩惱
妄想降伏,心胸開闊,智慧增長,脾氣毛病速得清除,自然沒有恐怖。7、因為依靠「無生老 」智慧到彼岸的心法而修,以至誠的心集中於聖
業上,內不為身心所罣礙,外不為萬法所執著,既無執著,則無罣礙,
無罣礙,也沒有恐怖;故曰:「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註解】:遠離:脫離、解脫的意思。顛倒:頭在下,腳朝天,身體相反錯
亂。意味眾生背覺合塵,認假為真的意思。夢想:虛妄不實的假
相。究竟:推求到極點。涅槃:不生不滅,滅渡,解脫也。
【解釋】:從此遠離六道輪迴,顛倒錯亂之夢想,達到不生不滅,無餘涅槃
的境界。
【心得記要】:
1、「遠離」指依照「般若波羅蜜」大智慧到彼岸的心法修持成就以後,永
遠解脫六道輪迴之苦,永不投東,自在逍遙也。
2、大般若經曰:「甚深般若波羅蜜,遠離之相」。因為得到般若正法,一
切酒色財氣、名利恩愛、貪嗔癡慢、煩惱妄想、五蘊、四生、六道…
等,才得以遠離。
3、眾生顛倒於假景之中,而不自知,例如對於世間諸行無常之生滅法,妄
計為常;世間諸苦,妄計為樂;世間諸法,不明一切無我;妄計為我;
世間諸不淨法,妄計為淨。
4、世尊涅槃時,曾囑咐修行者要依四念處為住,這四念處是:1、觀身不
淨。2、觀受是苦。3、觀心無常。4、觀法無我。如此再依「般若波
羅蜜」修行,必能遠離一切顛倒。
5、一切夢境都是虛幻不實,當醒來時,萬有皆空,所謂:「人生如夢」。
「行深般若波羅蜜」的修行者,洞見世間一切諸法皆空,自然不起種種
貪妄執著,遠離所有顛倒夢想。
6、遠離一切顛倒夢想以後,三惑全無,二種生死永滅,再「無」其「餘」
的煩惱可斷、生死可了,達到不生不滅的境界,故曰:「究竟涅槃」。
7、究竟涅槃是得道的境界,它是已經明心見性,圓斷煩惱,圓滿解脫,圓
證三身(清靜法身、圓滿報身、百千億化身),圓獲三智(妙觀察智、成
所作智、大圓鏡智),法身、般若、解脫三德俱備,常樂我淨四德不
缺。
8、大智度論曰:「涅名為[ 出 ],槃名為[ 趣 ],謂永出諸趣生死。」
玄裝法師譯為:「圓寂」,也就是具足一切福德智慧,永離一切生死煩
惱。
9、得道的菩薩們,意念不離玄關,生命就如法輪般的常轉,法輪一轉,顛
倒夢想就變成正等正覺,貪嗔癡慢就變成慈悲喜捨。
10、持念三寶,參與道場運作,叩首禮佛,接受仙佛加持,履行十條大
愿,自然降伏一切煩惱妄想,遠離一切顛倒夢想,以及分斷生死與變
易生死,就能契入究竟涅槃,歸根復命。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註解】:三世:言時間很長,即現在世、過去世、未來世。泛指一切時代
也。諸佛:佛:翻譯為大覺者,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謂。
諸佛指十方世界無數之佛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譯為
無。耨多羅:譯為上。三藐:正等。三菩提:正覺。整句的意思
是「無上正等正覺」之義。
【解釋】: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的諸佛,都是依照這個「般若波羅蜜
多」無上的心法而修,待覺行圓滿,獲得究竟才證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這種無上正等正覺的佛位。
【心得記要】:
1、眾生都是佛,只是早成佛、晚成佛的差別。上根利器者久遠以前便已經
成佛,有的現代修行成佛,有的眾生慧根比較鈍,要等到未來才能成
佛,所以眾生都是未來佛。金剛經曰:「眾生非眾生,是名眾生」。因
為眾生都是未來佛,現在尚未成佛,故暫時稱為:「眾生」,以後修道
成功都可以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之果位。
2、蓋無上心法的傳授,乃是祖祖相續,莫令斷絕,昔時五祖擊仗於槽廠,
傳法於三更,吩咐六祖曰:「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
絕」。
3、接受明師傳授:「般若波羅蜜多」無上心法,真修實煉,把本性發揮出
來,積功累德,代天宣化,弘揚般若正法,廣渡有緣,必能達至無上正
等正覺。
4、六祖壇經曰:「後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門,於同見同行,發願受持
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得吾法者即是得「般若波羅蜜
多」心法也。後代的眾生,得此一指直超,以心印心智慧到彼岸的心
法,與祖師同心來行此道,並發願虛心奉行,好像侍奉佛仙般的堅志不
懈怠,始終如一,經過魔考而不退志,最後一定可以超凡入聖,證果成
佛。
5、禮囑詞曰:「二目耀迴光,一點真太陽,這是真明路,了結返故鄉」。
點傳師藉無極的燈光,點破自家的心燈,指出本來面目。此後,意念不
離玄關,煩惱妄想降伏,大智慧的本來佛顏現前,這就是:「般若波羅
蜜多」。
6、「般若波羅蜜多」是真空妙有。明師一指是「無生、真空」;十條大愿
是「老 、妙有」。只要深信明師一指,修持三寶心法,履行十條大
愿,必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佛
果。
7、正覺者,謂正確的覺悟;正等者,自覺之後,毫不自私,真正平等,力
行利他的聖事,謂之:「正等正覺」。
8、「正等正覺」從自證方面謂:「智慧圓滿無上」;從利他方面謂:「功
德圓滿無上」。
9、總之:「罣礙」是生死的業因;「恐怖」是生死的業果;「顛倒、妄
&nb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