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1日 星期五

中醫臨床經驗處方集(呼吸系統疾病)一 發燒7

七、發燒


中醫對於發燒,根據辨症論治,臨床處方如下:


1、外感風熱:麻黃2、桂枝2、葛根10、石膏40、大青葉10、板藍根5、連翹5、蚤休5。水煎服。


2、外感風寒發熱,初期:治則:辛溫解表:麻黃湯。


3、外感風熱發熱。治則:辛涼解表:桑菊飲(溫病氣分)。溫病衛分發熱:銀翹散。


4、中暑發熱。治則清暑開竅:安宮牛黃丸。


5、傷暑發熱。治則:清暑益氣生津。清暑益氣湯。


6、濕熱發燒。治則:清熱利濕。三仁湯:杏仁5錢,滑石6錢,白豆蔻、竹葉、通草,厚朴各2錢,薏苡仁6錢,半夏5錢。水煎服。


7、燥熱發燒。治則:清肺潤燥清熱:桑杏湯。


8、太陽病傷衛分發熱:桂枝湯,傷營發熱:麻黃湯,營衛俱傷發熱:大青龍湯。


9、溫病入營分發燒。治法:清營瀉熱。處方:清營湯。溫病留滯血分。治法:清熱涼血。處方:安宮牛黃丸。


10、腸胃實熱。治法:清胃瀉熱。處方:清胃散。


11脾胃虛熱。治法:益氣升陽,補脾益胃。處方:補中益氣


湯加山藥、炮薑、葛根。


12、瘀血發熱:當歸承氣湯。


13、酒毒發熱:黃連解毒湯加葛花。


14、血虛發熱:當歸補血湯加生地、甘草。


15、痰積發熱。治法清氣化痰:瀉白散加丹皮、梔子、天花、


黃芩。


16、骨蒸發熱:柴胡連梅散:柴胡、人蔘、甘草、胡黃連、當


歸、芍藥、烏梅各10克,以科學中藥調均內服。


17、大腸濕熱發熱:白頭翁湯。


18、小腸積熱發熱:導赤散加淡竹葉、燈心草、生地、木通、


甘草。


19、陽虛外感,少陰病發熱:麻黃附子細辛湯。


20、少陽病,口苦、咽乾、不欲食、胸脅苦滿、心煩、喜嘔,


特殊證狀是寒熱往來:小柴胡湯。


21、陽明病發熱:承氣湯。病在上中二焦:涼膈散。


22、陰虛生熱:當歸、生地、別甲、秦艽、石斛、麥冬、丹皮、


白芍…等,以養陰退熱。


23、陰盛格陽:真武湯、通脈四逆湯、附薑白通湯來溫經回陽。


24、蓄血發熱:桃核承氣湯或抵當湯來破血消瘀。如為婦人月


經不調,或經前忽寒、忽熱、頭脹、胸滿悶:調經湯或


小柴胡湯加四物湯。


25、流行性感冒喉嚨泛紅發熱:清咽利膈湯與麻黃湯。


26、聲音微啞,一身酸痛、軟弱無力外感風寒發熱:荊防敗毒


6克、葛根湯6克。服兩日後,隨即恢復常人。


27、高燒近四十度,發燒的部位是從前額經腦頂延後項循脊椎


兩旁而下,順著兩腿後面至足小指外側出其端:荊防敗毒


散合葛根湯。


28、風寒外感微熱:用葛根湯。


29、少陽往來寒熱:小柴胡湯。


30、傷於暑、傷於食的發燒:藿香正氣散。


31、低熱不退,體溫老是三十七度三左右:感冒退熱沖劑8克,


葛根湯8克。


32、流行性感冒喉嚨痛發燒,體溫約三十九度以上,頭痛體痛、


骨酸欲吐:麻黃湯8克合清咽利膈湯8克。


33、患不明原因之低熱,體溫時高時低,有往來寒熱之現象,


身有汗且畏風:柴胡桂枝湯。


34、全身酸痛,發燒微有惡寒,口渴欲吐,肚痛泄瀉:葛根黃


芩黃連湯8克、腸胃散8克。


35、發燒不退,疲倦想睡覺,時有惡寒,舌苔白膩,泛惡納差


食不下:藿香正氣散6、甘露消毒丹6克、佩蘭2克。


36、高燒不退,頭暈神疲,尿頻而量少大便亦難,發熱惡風,


其脈浮數,是膀胱結熱所致:麻黃湯10克、八正散6克。


37、都燒到39.5℃左右,應腑有積熱(邪已傳腑),救腑實火、


救腑存陰:涼膈散6克、石膏1.5克、黃連1.0克、玄蔘1.0


克、桔梗1.0克、牛蒡子1.5克、荊芥1.0克、防風1.0克。


38、溫病高熱不退,上中下三焦積熱:涼膈散7克、石膏3克、


玄蔘1克、黃連1克、桔梗1克、牛蒡子1克、荊芥1克、


防風1克。


39、流行性感冒,發燒,三陽合病:柴胡桂枝湯加白虎加人蔘


湯。


40、溫病,高燒不退:紫雪丹。


41、針灸療法


a、外感風寒:治則:宣肺散寒解表。處方:大椎、風池、風門、肺俞、合谷。


b、外感風熱:治則:舒風散熱解表。處方:風池、外關、曲池、大椎、迎香。


c、外感暑邪:治則清暑解表。處方:大椎、委中、曲澤、曲池、陰陵泉。


d、裡熱熾盛:治則:清泄裡熱。處方:十宣、曲池、丘虛、大陵、歷兌、太衝。


食積發熱:治則清熱消食,導滯和中。處方:中脘、足三里、公孫、內庭、脾俞、章門、大橫、內關。


f、疳積發熱:治則:消疳清熱。處方:四縫、脾俞、胃俞、三焦俞、膏肓俞、下脘、關元。


養生格言:


黃帝內經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合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故能形與神俱,而終盡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註︰黃帝內經乃是黃帝與天師岐伯醫學的問答集,岐伯指出,古時候善於養生之道的人、行住坐臥以大自然的變化規律為法則,在日常生活中和行動上,都要有一定的規律,飲食定量,起居定時,不作過度的勞動,保持精神與形體的健康,都能活到百歲才死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