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問答集12 金剛經強調:「菩薩不住相佈施,福德亦復 如是不可思量」。其意義如何?
金剛經妙行無住第四分曰:「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佈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於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佛世尊再次的告訴須菩提,菩薩行持般若正法,修持內聖(自覺)、外王(覺他)的功夫,須要行佈施,才能覺行圓滿,了脫輪迴,超凡入聖。但是行持佈施的時候,不可以著相,要行無住相的佈施,不住色塵相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塵相的佈施。佛世尊再次的告訴須菩提,菩薩道的修行者,能夠不住相而行佈施,是菩薩本覺無為的佈施,這是真正的菩薩。為甚麼原因呢?因為不住相佈施,體認三輪體空的真理,去行無住相的佈施,其福德是不可思量的。如果著相佈施,好像帶金塊上天堂,到了某一個境界,便又墮落下來。行有相的佈施,是肉身可以享受的福報,福報本身無自性,終有享盡的一天,如箭射虛空,終歸墮落。行無住相佈施,是自性的佈施,因為自性是無相的,自性所受稱為福德,福德無窮無盡。金剛經講:「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是教我們不要住在色相上佈施,比如說做了一件善事,渡了幾個人,便沾沾自喜,將微小的善事,留存在心中,這是人天的小福報;如果能行不住相佈拖,行功立德,恢復清清靜靜的本來面目,藉著佈施的成就,人心、血肉心退位,道心顯現,進而明心見性,開通智慧,以達修道、悟道、轉識成智,功德圓滿,超凡入聖,証果成真,這是人生最大的福德。菩薩是上求佛智,下能利益一切眾生的修行,必須要行無住相佈施,才能覺行圓滿,功愿成就。佈施是六度萬行,分為三種:
一、財施:以財物佈施於他人,例如急難救助,施藥捨財,養老院、孤兒院量
力救濟、幫助興學、助建道場,國外開荒、護持道場、助印善書‥‥等。只要真心付出,量力而為,施恩不忘報,予人不追回,如船過水無痕,不留一點痕跡,稱為無住相財施。
二、法施:所謂代天宣化者,就是我們明白道理以後,多說給別人聽,楞嚴經
曰:最尊貴的禮物,是真理的播種。」科學家牛頓說:「不知道真理的,使人
遠離上帝,瞭解真理的人,可以回到上帝的身邊」。活佛師尊曰:道者理也,
不明理,焉修道,是故欲修道,必先明理‥‥。」可見明理、傳播真理有多重
要呀!菩薩道的修行者,修持戒、定、慧,有了妙智慧,便能大轉法輪,演說
妙音,或講道德說仁義,或講三寶心法,或講因果報應、五教經典‥‥等。暢
演天地間的奧秘,播種真理,將上帝的大道,講述給迷昧的眾生知悉,讓眾生
都能夠破迷開悟,降伏煩惱妄想,明理進修,這是我們的本份,說法者要棄除
三心四相,不存有說法者的塵相,謂之法施。
三、無畏施:修菩薩道的行者,要以大無畏的精神,忍人之所不能忍,做人之
所不能做,不怕困難,以犧牲奉獻的精神,默默耕耘,學吃虧忍辱,謙虛禮,或擔任低下的工作,例如清掃環境,劈柴挑水,整理佛堂,掌廚燒飯,接送道親,開荒佈種,傳達命令,懇親家訪,打雜粗工,道中大小雜役,欣然承擔,無怨無悔的付出,從內心透出歡喜心,充滿法喜,稱為無畏施。
至於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凡是佈施多少錢財?渡多少人?開荒多少聖堂?印刷多少善書?救濟多少貧民?助建多少道場?講幾場道?成全多少後學?對社會、國家貢獻有多大?以上都不可存有我相、功德相的念頭,甚而喜歡受人的觀瞻讚仰、語言讚美、貪求五味的享受、色身的榮耀、觸慾的舒適、喜歡受人供養、起分別計較之心、食慎癡不淨‥‥等。以上都是著了六塵相佈施的弊病,都不是無住相佈施。六祖壇經疑問品曰:「弟子聞達摩初化武帝,帝問云:「朕一生造寺度僧,佈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迷,不知正法;造寺度僧,佈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變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武帝因為不明真理,又執著功德相,造寺度僧,佈施設齋,但是菩提達摩卻說:「實無功德」。金剛經與六祖壇經的說法,不謀而合,可見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佈施供養著相所能求得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