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8日 星期四

金剛經問答集14 什麼叫做無住相佈施?

金剛經問答集14 什麼叫做無住相佈施?


金剛經第四妙行無住分曰:「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佈施,不住  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釋迦牟尼佛再次的告訴須菩提,菩薩在修持正等正覺的佛法時,不但要有自悟自覺的內聖功夫,還必須要有覺他利他的外王行持,所以一定要行佈施,功德才能圓滿。但是在行持佈利他覺他的時後,不可以執著於佈施的功德相。什麼叫做不執著於佈施的功德相呢?就是不可以執著於色塵相的佈施,也不可以執著於聲、香、味、觸、法塵相的佈施。釋迦牟尼佛接著又說:須菩提呀!修持大乘佛法的菩薩們,應該以如是處(玄關本覺良心的地方)自然的行持佈施,不可以執著於上面所說的六塵相上而行佈施,這是什麼原故呢?因為執相佈施,雖然能夠獲得福報,但是不能持久。如果菩薩能夠不執相而行佈施,他的福德就無有邊際,不可計量了。佈施分為三種,曰:財拖、法施、無畏施也。財施者:是以財物施與他人,例如濟急救貧、施藥捨茶,刷印善書、助建道場‥‥等;法施者:代天宣化、講經說法、勸人為善、排難解紛、解人迷津、開人智慧、渡人求道修行‥‥等;無畏施者:忍辱受屈、犧牲奉獻、不避艱難、行人之所不能行,做人之所不能做,以精神、體力濟世渡眾之謂也。所謂行持無住相佈施,就是不可以執著於佈施本身功德的多寡、財物的大小、受者的感受,這樣稱做三輪體空,能夠做到三輪體空的境界時,本性情清靜靜,不著一點痕跡,謂之無住相佈施,如此才可以恢復清靜的本來面目。如果執相而行佈施,因為心理執著於功德相,好像帶金塊上天堂,到達天上某一境界,便會因為大重而下墮,難以超生理域淨土。俗語說:「行善不求人知,才是真善,行善欲求人知,非為真功」。如果行善欲求人知,是謂執著於功德相,功德十居其一;行善不欲人知,謂之行無住相佈施,謂之陰功,功德十居其十。大乘菩薩的修行者,不可以執著於色塵相佈施,例如渡多少人?施捨多少錢財?開荒多少道場?成全多少後學?以功德大小來計較道場上的名份,喜歡接受眾生表面上的讚揚,謂之色塵相佈拖;凡以佈施的方式,希望搏取別人的聲譽,或美好的讚美聲,一旦聽到好聽的,便沾沾自喜,一旦聽到逆耳聲,便心生怨恨,謂之聲塵相佈施;凡行諸佈施,但是卻貪圖香花供養者,喜歡處清香幽雅舒適的道場,厭惡落後、環境衛生條件較差未開化的地方,謂之香味之享受,身心被欲望所左右,謂之味塵相佈施:凡行諸佈施,其目的卻希望貪圖色身的享受,接受別人的供養,追求色身觸慾的舒適與滿足,謂之觸塵相佈施;凡行諸佈施,心理卻三毒作祟,四相不除,我執慎高,起分別之心、人我之見,爭功奪果,欲望深重,謂之法塵相佈施。總之,所謂無住相佈施,釋迦牟尼佛希望大乘菩薩的修行者,行佈施時,不可執著於功德相,因為功德本身無自性,如果執著於功德相,好像箭射虛空,力盡時,箭依然墮落,要行如是佈施,以本性良心作主,絕無任何妄想心,心如虛空,行外功,返其自然,內聖外王圓滿,才能恢復清清靜靜的本來面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