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8日 星期四

金剛經問答集16 金剛經多次提出「云何應住」,「住」是甚麼意思?

金剛經問答集16 金剛經多次提出「云何應住」,「住」是甚麼意思?


「住」在金剛經裡面,總共提出二十次之多,內容如下:善現啟請分第二曰:「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妙行無住分第四曰:「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佈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佈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無所教住。」莊嚴淨土分第十曰:「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柯薩,應如是生清靜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離相寂滅分第十四曰:「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佈施:‥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佈施,如人入閣,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佈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究竟無我分第十七分曰:「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在金剛經裡面,提到「住」的重要,筆者歸納其要點如下:


一、尚未成道的眾生,發無上正等正覺的道心,來修辦道,如何才能使道心真性常住在中道處不退呢?


二、要使真性道心,常住在中道處不退,應該向如是處⊙住(玄關竅內的本覺


        處),


才能達願。更應該用這個地方⊙,降伏妄想心,以使妄想心不再生起。


三、修持般若正法的菩薩們,行持佈施時,要用「無所住」的方法佈施,也就是不可以將佈施的功德相留住在本性如是處,這才是真正的妙行。


一、所謂真正行「妙行」佈施的菩薩們,行功了愿以後,是不住色塵相的佈施,當佈施以後,本性清清靜靜,不留一點痕跡。


二、不但不留色塵相的佈施,對於聲塵相、香塵相、味塵相、觸塵相、法塵相的佈施,也是不執著在本覺如是處上。


六、所以修辦道之人,要依這個⊙菩提本覺的地方,自然去行佈施,不要執著於上面所述的六塵相上。


七、若菩薩不住相佈拖,達到三輪體空(施者忘施、受者忘受、物者忘物)的境界,他的福德是不可思量的。


八、如果不住於六塵相來行佈施,其福德也是一樣很大,就好像東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宇宙之空間一樣大,無有邊際,不是用心思可以度量的。


九、已經得道的菩薩們,在行持佈施的時候,要依照釋迦牟尼佛所教導的那個地方⊙住去行,向如是處的地方來降伏身心,一點妄想心都沒有,完全是自性菩提心的流露,這妙行的真正佈施,內聖外王必成,其他並沒有更好的法門可以求了。


十、修持般若正法的菩薩們,如果將來想要成道,必須要遠離一切虛妄的假象,不要住在色塵相而生妄想心。


十一、不但不可以住在色塵相上而生妄想心,更不可以住於聲、香、味、觸、法‥‥等塵相上,而生妄念。


十二、應該生發「無所住」的道心,從玄關本覺處生發清清靜靜、無欲全真的本性,才能遠離一切束縛,明心見性。


十三、世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存在的,所以修辦道之人,當一心不亂,不應住於色相而生妄想心,應該依如是玄關本覺處生發清靜無垢心。


十四、更不應該住於聲相味觸法而生妄想心。否則本性被六塵相所束縛,被妄念所埋沒,清靜的道心便不能顯現出來了。


十五、所以應該在如是處生無所住心,妄心才能熄滅,自已本覺的菩提心,自然能生發清靜心了。


十六、如果心中雜念叢生,住於六塵相上,本性被物慾所覆沒,不能得到清靜解脫,這不是菩薩所應當住的住處。


十七、在第四章提到:「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這是菩薩濟世的天職,所以菩薩不應該住於色塵相上的佈施。


十八、如果菩薩住於法而行佈施,如同進入黑暗的房屋裡面,黑暗不明,甚麼東西都看不見。好像本性被六塵所蒙蔽,不能見自本來面目一樣。


十九、相同的,如果菩薩不住於法而行佈施,斯時六根清靜,四相皆空,無有六塵,好像雲開日光明照,啟開我們的慧眼一樣,種種的顏色,無不清晰可見。


二十、因此,要使菩提心常住不退,妄想心常降伏不起,應當由如是玄關本覺處生發菩提心、道心,二六時中,不離這個⊙,私慾淨盡,天理流行,道心用事,菩提心便可以常住不退了。


佛法在漢明帝時,傳來中國。西竺菩提達摩祖師觀看中國有大乘佛法的氣象,所以一葦渡江,將大乘佛法傳來中國,歷經神光、道信、僧燦、黃梅、慧能…等祖師的闡揚,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上乘頓法,普渡有緣眾生,造就無數聖賢仙佛,證果成真。當六祖慧能聽到一客人唸誦金剛經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心即開悟,自心常生智慧,不離本身,而萌出家修行的念頭,後來承接一代道統祖師的聖位。使佛法在中國大大的鴻展。釋迦牟尼佛與須菩提在金剛經的問答中,提到:「無所住」、「不應住」,在修辦道上非常的重要。所謂「住」,解釋為安住的意思。在金剛經提到,世界上一切萬有都是空無的,例如:「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是福德即非福德。所謂佛法即非佛法」‥‥等。「即非」等於空,既然是空,就不應「住」,不應住,除了色塵相之外,尚有六根、六塵、六識、十二因緣、諸法、功德、福德、二念、三心、四相、五蘊、六根、七情、八邪‥‥等妄想心。都要住在清清靜靜的如是玄關本覺處,住於:般若正法、四心(慈悲喜捨)、六度萬行(佈施、持戒、忍辱、禪定、精進、智慧)、實相、大乘、菩提道、菩提心、設壇開荒、三施佈道、辦道、渡人、講道、清掃佛堂‥‥等道場的運作上。「不住」,好像一只杯子,裡面乾乾淨淨,裝甚麼東西就能吃甚麼東西,才能受用;如果這只杯子,裡面裝有灰塵,或裝些不乾淨的東西,就是「住」,如果不能將住清洗乾淨,是不能受用的。六祖壇經曰:「煩惱塵勞皆不能染,謂之見性」,又曰:「前念不生為心,後念不減為佛」。所以本性不能有一點點的煩惱塵勞的污染,前念不生,也就是煩惱塵勞皆不生,此時就是道心真性,將此道心真性不滅,常住不退,就是佛了,這是明心見性之道。一貫道弟子辦道時,是將禪門漫長的修道過程中,濃縮在一貫儀式中,令新求道人由散亂心到專心,由專心到一心,一心再直下無心,獻供及請壇禮,讓新求道人暫時離開了聲色犬馬,平心靜氣看佛燈時,心便完全攝在佛燈之中,達到一心,而點玄關時,連一心也沒有,契入直下無心,直下無心,謂之無「住」,這是最上乘的頓法,明心見性之道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