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9日 星期五

金剛經問答21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甚麼意思?


金剛經問答21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甚麼意思?
  金剛經莊嚴淨土第十分曰:「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靜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佛在前分告訴須菩提,說明修道不可以執著小乘四果、上乘聖果果位的高低,也要放棄,才能恢復清靜的本來面目。本段佛世尊再次告訴須菩提,恢復本性的方法。佛世尊又對須菩提說:「須菩提呀!諸菩薩摩訶薩們,既然知道「佛」本是究竟的實位,當然沒有所謂莊嚴與非莊嚴之別,所以要一心不亂,依照明師所指點的「如是」處,生發清靜無垢的道心,不可以住於色塵相而生妄想心,更不應住於聲音、香味、味覺、觸覺、法相而生妄想心,要無所住心,息滅一切妄想心,如此在自性上,才能生發清清靜靜的道心了。」,六祖惠能大師聽了一位客人以及五祖黃梅念這一段經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乃體悟曰:「何期自性本自清靜!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五祖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後來五祖遂以衣缽付之。以上經文記載六祖惠能大師開悟見性,承接衣缽的傳奇典故,影響後世千千萬萬人修道、學道,研究金剛經的旨趣。因為惠能大師累劫修來的因緣已經成熟,所以一聞經文,心即開悟。開悟見性以後說了本性本自清靜、本不生滅、本無動搖,本自具足,這是『體』也;能生萬法,這是用』也,體用兼賅,故能明心見性,大轉法輪,廣渡人天。「應如是生清靜心」:「如是」這個地方是本性所居之至善寶地,佛經所謂「正法眼藏」、「如來」、「如是」、「於此經中」、「無縫塔」、「不二法門」、「波羅蜜」、淨」、「觀自在菩薩」、「靈山塔」等。名稱雖異,實指本性所居之地「玄關竅」也。依照玄關竅的地方,以反觀自照的功夫,直下無心,本極清淨,煩惱妄想自然降伏,率性自然,道心發露,菩提心現前,這就是所謂:「生清淨心」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而生其心,是開悟見性的頓法,例如一個杯子,裡面清清靜靜,不染一點塵埃(無所住),裝甚麼東西就可以吃甚麼東西(而生其心)。六祖壇經曰:「煩惱塵勞皆不能染謂之見性」,又曰:「前念不生為心,後念不滅為佛」,(前念不生)清淨的本性也,保持清清淨淨的本性(後念不滅),如此煩惱塵勞就不能染,當然就能「見性」,見性就能成「佛」也。當我們求道的時候,點傳師禮囑詞唸曰:「當前即是真陽關,真水真火已俱全,於今指你一條路,燈光照耀在眼前」。真水真火已俱全,說明真智慧、真本心、真本性已經俱全,本自俱足,不假外求,要甚麼就有甚麼 ,例如要行住坐臥,吃喝拉撒都自己來,不假藉他人。然後點傳師藉無極的燈光,點燃眾生內在的光明,這是一盞光明燦爛,圓陀陀,光灼灼,永明不滅的心燈,就是光明玄關大道,這是諸佛菩薩共同護持的點傳,跟本章所述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道理是一樣的(在眼前劃一個圓圈,代表契入真空,這是『無所住』,再點一點,代表顯露善美德行,這是『而生其心』)。乃是明心見性最上上乘的頓法。



1 則留言:

  1. 是故是指什麼?沒有解析因,就解釋果.如此道理如何通達?共勉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