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9日 星期五

金剛經問答35甚麼是: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金剛經問答35甚麼是: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金剛經第十四分曰:「何以故?如來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密,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上一段,佛世尊講若復有人,得聞:「如是」之經,能夠信解受持,是人則名為第一希有。」意思就是說他得到本性中的般若正法以後,能夠瞭解本性中的般若經妙理,是世間上一切萬有的根源,非常尊貴與殊勝,而且信受奉行,廣為人說,到處去宏揚般若正法,當知道這種人,能夠:「不驚、不佈、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極為難得,這是甚麼原故呢?佛世尊對須菩提說:「如來」我所說:「第一波羅密」,是緣起、性空的,所以不可以執著。因為凡所有名相,皆是虛妄,不實在的。因此說:「即非第一波羅蜜」,但是要有世俗的假名,才能引迷入悟,廣度有緣,才說:「是名第一波羅蜜」。佛世尊又向須菩提指出,忍辱波羅蜜的真正意義曰:「須菩提呀!因為忍辱最為難行,修行人修忍辱行,達到內外兩忘的境界,這就是:忍辱波羅蜜」。行持忍辱波羅蜜的人,能夠體悟到心性猶如虛空,沒有名相,所以是沒有忍辱波羅蜜之名相的,故說:「非忍辱波羅蜜」。但是為因應世俗的須要,才能借假歸真,引迷入悟。故又說:「是名忍辱波羅密」。


佈施、持齋、忍辱、禪定、精進、智慧稱為六度萬行,六度萬行中,以智慧最為難得,只有用大智慧,才能領導其餘五度,來修己度人,如果沒有用大智慧來作為領導,那麼其餘的五度,都不能稱為波羅蜜。佛世尊指出:「般若」雖然被尊為第一波羅蜜,但是不可以執著,因為第一的名相本來是無相,虛妄不實在的,所以佛世尊說:「即非第一波蘿蜜」。智慧為一切諸法的究竟,諸佛之母。金剛經第九分曰:「一切諸佛,及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從此經出。」意思就是說自古以來,一切諸佛菩薩,都是得到本性中的般若正法,而修成無上正等正覺的。所以一切諸佛諸菩薩,皆是從般若智慧而生,此智慧能到達彼岸。既然能夠到達彼岸,因此不能有此岸、彼岸之執著也;但是世上的眾生,眼光淺短,智慧不足,被名相所縛住,所以佛世尊便再以:「是名第一波羅蜜」之權名,來讓世俗之人,修持真實不虛的般若自性,當開悟自性以後,才能掃除假有,契入真空實相,恢復本來真面目。佛世尊再講忍辱波蘿蜜,更深一層的功夫曰:「須菩提乎,如來說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世名忍辱波羅蜜。」修行人能夠用般若大智慧,做到真正的忍辱,達到逆來順受,苦來甘受之境界,實踐無我大慈,忘我大悲的之行為,至於我法雙忘的境地,不是世間上小乘人之表面功夫,小忍辱而已,稱為:「忍辱波蘿蜜。古人說「能忍自安」,現代人總認為「忍」是學吃虧的事,其實「忍」是大力量、大智慧的表現。忍耐不但能使人勇壯無比,也是人我相處的潤滑劑。唯有「忍」才會使萬物和諧、世界和平。關於「忍」的其他好處,古代中國社會流傳著一首六忍歌,內容茲如下:第一、富貴能忍能保家,第二、貧窮能忍能免辱,第三、父子能忍能慈孝,第四、兄弟能忍能義篤,第五、朋友能忍能互助,第六、夫妻能忍能和睦。以上六點,如果大家都能夠做到,則居家和樂,社會祥和,一定能充滿富而好禮的社會。修行之人,也有六忍的功夫,這六忍的功夫是:「力忍、忘忍、反忍、觀忍、喜忍、慈忍」:等。所謂:「力忍」:就好像一把刀子,插在身上,強忍著痛苦,這是世俗一般的功夫;「忘忍」:所謂四相本空,萬般皆假,那裏還有一個忍字呢?「反忍」:當我們受人毀謗、侮辱之時,我們反而要替對方感覺到慚愧,因為他在造罪,將來一定要接受到因果之報應。「觀忍」:當我們受到毀謗之時,我們要反觀自照,自己一定有罪過錯之處,才會受到別人的毀謗、侮辱,所以我們要趕快懺悔,改過自新,才能召福免禍;「喜忍」:我們遭遇到別人的毀謗時,正是考驗我修持的功夫到那裡?所以我們要以歡喜的心,接受考驗;「慈忍」:當毀謗來時,忍辱的功夫已經達到化境,不但心理上不會嗔恨,而且本性發出大慈大悲的心,生發大智慧,發願要度他一齊共出苦海,這是修忍辱行最高的境界。可見修持忍辱行之功夫大矣。修行之人當逆境來時,心裡要平和,處之泰然,內新生發妙智慧,心如虛空,物、我兩忘,因此佛世尊說:「非忍辱波羅蜜」;如果沒有大智慧,大忍辱是不能達到忍辱不嗔不癡,而生發妙智慧到達彼岸的境界,但是世間上的凡夫俗子,只是圖表面上的功夫,小乘人的小忍辱,沒有修持到菩薩的忍辱波羅蜜境界,只不過是權名「之忍辱波羅蜜」而已。忍辱、般若、佈施是金剛經三大主題,修辦道的前賢,到世界各國開荒辦道,要以忍辱持久修辦,以妙智慧傳佈真理,以佈施來行道,必能將般若妙法傳之久遠,廣渡無邊無量的眾生,共歸覺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