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真經—茫海指歸
莊子南華經,是道家很重要的一部經典,也是中華文化的主流之一,對世界人類的思想與行為,影響至深且鉅。它留傳至今已二千二百多年了,二千多年來,發出無限的光輝,永不磨滅,歷代無數的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哲學家,以及修行者,無不研究、讀誦。因為莊子把南華經的內容,以華美的詞藻、動聽的寓言、超人的智慧,以及絕妙的文筆,生動活潑的把道、生命,人生解析的非常透徹,讓我們認識道的真諦、明白道的體用、徹悟修行的步驟,提昇心靈的層次,以修成神人、至人、聖人、真人的境界。雖然古今中外無數學者讀誦研究南華經,無不讚歎與羡慕莊子的妙智慧,但是卻很少有人能致用,而達到絕佳的妙境。一貫道自大開普渡以來,在明師一指的當下,直契中道聖諦,進入古聖先賢的脈動中,讓我們直接受用南華經,挖掘他無窮無盡的寶藏。今以一、南華經、莊子略傳;二、逍遙遊,得道境界;三、齊物論,物我一體;四、養生主,養護精神;五、人間世,處世良方;六、德充符,充實內德;七、大宗師,宗道為師;八、應帝王,應世之術;九、莊子外篇,清靜自然;十、南華雜篇,返璞歸真等十項,來談莊子南華經的奧義。
一、南華經、莊子略傳。
莊子、名周,據辭海記載,他是戰國時蒙縣人,當過漆園吏,弘才命世,著書五十二篇,書名叫莊子,為我國古代哲學名著,與老子並稱。唐朝時,李淵建國,到了玄宗唐明皇時,崇奉道教,尊老子為上聖,封賜莊子為南華真人,因為莊子晚年曾經隱居於南華山之故,當時將莊子的著作封賜為「南華真經」。「中國哲學史大綱」二百五十四頁指出,莊子的生卒年月,史記說他和樑惠王、齊宣王同時,他成道於西曆紀元前二七五年左右,正當惠施、公孫龍兩人之間。史記說明蒙縣屬樑國,漢的樑國,即當今的河南省商丘縣以南。莊子南華經這本書,漢書藝文志說有五十二篇,如今所留傳下來的僅存三十三篇,共計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內容是內篇包括: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等七篇,這是莊子全書的總綱領;外篇分為:駢拇、馬蹄、胠篋、在宥、天地、天道、天運、刻意、繕性、秋水、至樂、達生、山木、甲子方、知北遊....等十五篇;以上都說明,自然無為、恬淡清靜、以守神養生,避免禍害,與道合一的方法;雜篇則有:庚桑楚、徐無鬼、則陽、外物、寓言、讓王、盜蹠、說劍、漁父、列禦寇、天下至....等十一篇。內容都以寓言方式,闡述修持要點,勉勵世人要絕聖棄智,修內不炫外,才能虛靜心靈,固守本真。總之,庄子拓展眾生的內在世界,強調「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民胞物與胸襟,要我們達到物我兩忘,才能如鯤一般,化而為大鵬,逍遙自在,進入齊物的天地裏,與道合一。一貫道弟子,借明師一指,契入真空,再展現妙有,傳口訣,離一切語言形象,授合同時,打破你我的分別與對待,只要假以時日,努力修辦,必能悠遊自在,圓滿心性,超凡入聖。
二、逍遙遊,得道境界。
「逍遙遊」是南華經開宗明義有章的寓言,來說明得道的境界,內容是這樣的:「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這段是莊子鯤化為鵬的寓言,內容說明北海地方有一條魚,名叫鯤,鯤的軀體很大,不知道有幾千里,時間久了,使鯤變化成巨大的大鵬鳥,鵬的背脊廣闊,不知道有幾千里,奮力飛起時,翅膀好像上天的彩雲,當海中吹起颶風時,牠順著海風的運轉,而飛到南海清淨的天池裏。北冥者黑暗的地方,寓眾生如北冥之鯤,浮沈於生死苦海中,鯤古人稱為魚卵,因緣成熟,化為大鵬鳥,飛往南冥天池,如何化,寓受明師的點化,打破生死枷鎖,南者南方丙丁火喻指光明,即得道以後,奮力修辦,邁向清淨光明的天池(理天)。逍遙遊篇提出,朝生暮死的小蟲,不知道一月的時光,春生夏死的寒蟬,不知道一年的時光,這是受時光的限制,稱做小年,楚國南邊有一隻靈龜,以五百年為一春季,五百年為一秋季,上古有顆大樁樹,更以八千年為一個春季,八千年為一個秋季,這就是「大年」,彭祖活了八百歲,後人都羨慕他的長壽而效法他,豈不可悲。以上是莊子勉勵世人,要開闊視野,借區區數千寒暑,努力修辦,積功累德,以達死而不己謂之壽的境界,不要與世俗般的比長論短。接著逍遙遊篇指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是修持的最高境界,即修養到無對待,即忘我、忘功、忘名的功夫,精神內斂,不為物役,心靈才能逍遙,解脫自在。逍遙遊篇又指出遙遠的姑射山,居住著一位神人,肌膚如冰雪一般潔白,如處子一般的柔婉,不食人間煙火,乘雲馭龍,遨遊四海,當神氣聚合時,農作物不致受病害,五穀年年豐收,遙遠的姑射山在那裏呢?即近在眼前的靈山地「玄關竅,神人即我們的自性佛,只要我們意守玄關,勤用三寶,努力修辦,便不會受聲色貨利所引誘傷害,平安渡過生死大海,如同莊子所說的大瓠瓜,著似無用,卻妙用無窮,又像樗樹般不受斤斧劈伐,以達逍遙遊之境界。
三、齊物論,物我一體。
莊子齊物論,主張人與萬物同等齊觀,萬物與我為一的宇宙觀及認識論,大致分為七節:(一)要除去妄我見,才能聽到三籟自然的聲音,這種功夫要使形體如同槁木,心靈猶如死灰般的渾然無我境界,即佛家講的掃三心飛四相,儒家說格物致知,當打破我執,清靜到極點,則人類吹蕭管的聲音「人籟,風吹各種竅孔所發出的聲音「地籟,大音希聲卻又能主宰鼓動萬籟的「天籟,都能知晰了然也。一貫道點傳師傳授古合同,可恢復赤子之心,正是打破一切對待,進入與上天合,與眾生同的三籟齊物論世界。(二)百家爭鳴,迷失了自我:人們睡著時,不受是非善惡,恩愛情仇的束縛,使魂魄交融成一片,親愛無別,當醒來時,人生便沈溺在欲海中,爭得你死我活,迷失自我,不得逍遙、解脫之道,只有受明師一指,從相對中進入絕對,才能恢復清靜的本來面目。(三)喜恕哀樂的人生,充滿了思慮與悲歎,但也會有開心的時候,但是苦短的人生,那裏才是眾生生命的源頭呢?人體中的百骸九竅、五臟六腑完備,但是主宰器官的君主是誰呢?此段引例南郭子綦的仰天長嘆,因為眾生良心埋沒了,才失掉了自我,若想尋覓自身的君主,訪明師可知也;(四)道通為一,是要我們把本性收回玄關,才能了解這個通而為一的道理,自然不為自己的成見去爭辯,就接近道了;(五)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是南華經的宇宙觀,要達此境界,必要人心與天心契合,以無我、忘我、大我的修持,才能達到天地和我並存,萬物與我合為一體的境界;(六)以三個寓言故事,來說明契合大道的標準;(七)最後段,用兩則寓言,即哭泣的麗姬,以及莊周夢蝴蝶,來說明物化的道理,全篇齊物論,闡提人與萬物的意義,內容及其價值,肯定人與萬物同齊,若經過修辦,可並列三才、永垂不朽。
四、養生主,養護精神。
我們的生命是由靈性與肉體所組合而成,形體有盡而精神無窮,養生主是重視精神的調養,此章南華經提出四段的見解,(一)首段指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近無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大意說明我們的生命有限,而知識沒有窮盡,如果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邊無涯的知識,會疲憊不堪的。為善不存求名之心,不做惡就不會遭到刑罰的禍害,順著自然的法則,依循中庸之道而行,不矯揉造作,就可以保護身體的平安,保全生命的圓滿,扶養親人,更可以享盡天年,不致中途短命。以上養生之道,強調順乎自然,珍惜三寶精氣神,恬淡寡慾,依循中道與常道而行,是本段的重點。(二)第二段談庖丁解牛,是養生之道的極致。庖丁為梁惠王解牛,文惠君讚歎庖丁技術的巧妙,庖丁回答他用神性來解牛,依循天理的軌跡,合乎音樂的節拍,故能在短時間,將龐雜錯亂的筋肉,豁然分解。養生的要點在此,龐大的牛隻象徵錯綜複雜的人生,牛乃意指肉體,操刀者寓指主宰肉體的靈性,以上明示世間事物的複雜,若能以中道的方法,順乎自然去做,處事小心謹慎,事物便可迎刃而解,養生之道,也是如此。(三)第三段,主張安份守己,重視內在的美,才能持之久遠,又借野雞生活在野外,比關在籠子裏飼養,要更健康更活潑,說明順乎自然,遵崇天命,是為養生的妙道;(四)最後一段則強調養生的方法,感情心理因素佔多數,善養生者,不要被世情的喜怒哀樂所束縛,要將死生置之度外,才能不被環境所支配,本章後段南華經曰:「指窮於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意思是說,手指所能燃燒的木柴有燒盡的一天,但是薪火的傳遞,是沒有窮盡的,莊子的意思是,木柴比喻形體,火比喻精神,肉體有生死,精神不生不滅,善養生者,要重視精神的修養,形體次之。一貫道點傳師傳道時,引無極的母燈之火,口唸:「當前即是真陽關,真水真火已俱全,余今指你一條路,燈光照耀在眼前」(乾道)「眼前觀即是,燈下看輝煌,這是真明路,了結返故鄉」(坤道),此時,點傳師藉無極的燈光,點燃眾生內在的心燈,直指歸根認母,返回逍遙無礙,光明無邊的神仙地天池,這是薪火無盡的傳遞。
五、人間世,處世良方。
莊子人間世篇,觀察到人類生活在社會上,繁亂複雜,動盪不安,如何處世有道,明哲保身,以達安心立命,乘物遊心,本篇首段借用孔子與顏回的問答中,很精闢的表達出來。內容是說有一天,顏回要到衛國向國君諫言得失,向孔子辭行之問答詞,孔子指出,古來的至人,必先修好自己的道,然後才能自立立人,德性之所以放蕩,是為了矜名之故,智慧之所以外露,是為了爭善,好名爭善,都是有害無益,強施仁義,詭辯得勝,都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不智之舉,顏回提出諫衛君的方法有三,(一)以天為徒(效法天的精神來應世人),(二)與人為徒(以謙卦六爻皆吉為原則),(三)與古為徒(合於大眾心理,順乎時化潮流。)以上孔子認為雖不太好,但也可以免於罪咎。孔子提出處世的良方是「心齌」與「坐忘」,所謂心齋,孔子解釋道:「使心志專一不雜,不用耳朵去聽,而用疑神領命,不用心神領悟,因為心有知覺,易起攀緣,用那無情慮的氣去領悟,忘卻了耳目,除去了你有知覺的心,使無情慮的氣,虛空容納真道,真理都聚集在虛空的心裡,所以心地虛空,叫做「心齋」,總之,即叫我們清口茹素,不著四相,內外清靜之意;所謂「坐忘」就是使耳目等器官內通於心,把心智屏除於體外,去蕪雜忘念,迴光返照,抱元守一的意思。莊子引例孔子的話再說明處世的原則:天命與義理,是應世的方法,凡善事父母的,要使父母安適,服事國君要盡忠,對鄰近的國家要相親相信,傳話要平實,不可過份,凡事順其自然,培養心中中和之氣,便可達到道的極點。莊子又指出「養老虎的方法,要順從他的性情,才不會傷人,待人處世及渡化眾生,也要隨機應變,避免鋒芒外露,才能明哲保身,人間世後段,引例無用的大櫟樹,以及支離疏的醜陋,但是都能避禍趨福,終其天年,說明不重視外表謙虛禮讓,保全天真,精神內斂,才能達到無用之用的益處,總之,人間世篇道出為人處世,以及修持大道的方針與法則,在大道普傳的今天,讓我們有更正確的方向與目標,邁向光明的彼岸。
六、德充符,充實內德。
何謂德充符?德者得也,即得天之道,得自然之道,充者充實,符者符合天意,也就是德充於中,符應於外的實際表現。德充符全篇分六段,以六個寓言的故事,說明培養內在德性的重要。第一段引例魯國有一位斷了一條腿的人名叫王駘,跟他學習的學生很多,和孔子學生的數目差不多,於是常季便請問孔子,為何王駘缺少一條腿殘廢的人,與夫子的學生不相上下,孔子回答:王駘形體偏殘,但是內德充實,心地活潑,聽任自然的變遷,把天地萬物看做一致,謙虛容物,以德澤感化他人,仁慈好像堯舜,勇敢有如將帥,不畏生死,故不受形骸的拘束,故他是聖人啊!第二段引例申徒嘉是個受刑罰斷一隻腳的人,他和鄭國宰相子產同是伯昏老師的弟子,子產感到和申徒嘉走在一起很不光榮,雖然申徒嘉遭遇差而飽受子產的譏笑,而申徒嘉默認自己有過錯,才受斷腳的處罰,但他安心順命,重視德業的修持,他跟隨伯昏老師十九年,但是老師從來不因他殘廢而被摒棄,子產聽後,心中不安,立刻更改以貌取人的驕傲行為。以上兩則故事,都強調德業的修持,比外表更重要。第三段以一個寓言故事說明內德的重要,魯國有個斷了一腿的人別號無趾,他重德輕身,視名利如桎梏,視死如歸,勤修道德,何況我們肢體齊全,行動方便的人呢?第四段以魯哀公問孔子,衛國有個人名叫哀駘它,他面貌奇醜,無權勢、利祿、口才、智慮,但是很多人都喜歡親近他,這是什麼緣故?孔子答以「才全而德不形」,來說明至人的修持境界,故有此媚力。第五段則說有一個拐腳、駝背、無唇的人,去遊說衛靈公,衛靈公很喜歡他,看到肢體完整的人,反而覺得他們的頸子太子,有個人頸子生腫瘤,去見齊桓公,齊桓公高興,看到形體完整的人,反覺得他們的頸子太細小,莊子認為,一個人只要德性完備,外表的缺陷就會被忘掉。最後一段提出道德修養的重點,是不用巧智、雕琢、德惠、通商;等人為的粉飾造作,所謂形全不如德全,德全不如德不形,到了德不形就是至人,至人實不形的境界,這是德充符的精義所在。
七、大宗師,宗道為師。
大宗師是宗大道為師,蓋宇宙萬物皆源於道,世之修辦道者,若能以道為體、為師,不為名利所惑,看破生死、與自然相合,沒有拘束,修到真人的境界,必能與道合一,與天地萬物同宗。大宗師篇首談天人一體的觀念,人與宇宙是一體、認同、融合的自然關係,這便是真人,所謂真人是虛懷任物、睡時無夢、醒時隨遇而安,氣息深沈,把生死看做往來的常事,不用心機,心中無思慮,容貌寂靜,喜怒出於無心,凡事合宜,利益思澤博施於萬物,卑躬自謙,心志廣大,舉動合乎自然,威嚴而無傲慢之氣,與天人混同一理,便是真人,以上指出真人視生死如一,與道合一,不求功名富貴,心空無夢,誠於中形於外,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提昇至與萬物合一的境界。莊子認為,死和生,都有天命所註定,像晝夜般的自然循環,做人勞苦一生,死後休息,故對生死,何足掛念?聖人不再喜生惡死,體悟形體有變化,而道無變更,因為道體虛靜無為,故無形可見,道古今可以來傳,別人不一定能夠領受,雖然心中領悟道的存在,但因沒有形色,故不可見,它是萬物的總根源,未有天地先有此道,萬物一旦得道,便能獲得大利益。南華經莊子提出進德修道的程序是:(1)心中虛寂(2)忘卻外物(3)順乎自然(4)領悟道的真諦(5)內心豁然貫通(6)把古今看做沒有分別(7)進入生死齊一的境界。接著又提出修持的步驟是:(1)受師指授大道(2)勤讀聖賢經書(3)了悟真理(4)體悟心得(5)付諸實行(6)心靈高歌讚嘆(7)靜默下來,迴光返照(8)領悟空虛(9)歸於渾然的原點-道。大宗師篇後段,以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個人談論天道,以無為者、以生為脊,以死為尻,生死存亡之一體的樂觀態度,來對生死觀的體認,又以子桑戶三人相交為友的寓言,談論超脫世俗之外的人的修養,最後莊子借孔子回答子貢的話:「相忘以生,無所終窮」、「忘其肝膽,遺其耳目」、「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來說明「忘」才能看空一切,才能順乎自然,合於大道。以上是對莊子南華經大宗師篇的簡單介紹。
八、應帝王,應世之術。
何謂應帝王,大意言應世之術,本篇舉五個例子,來說明修己渡人的要訣,首例是齧缺去問王倪,一連四問,都回答不知道,齧缺便體會那包含宇宙萬物之理的大道,是沒有形狀、聲音、實體,故看不到、摸不著、聽不到,又借寓言人物蒲衣子,道出修辦道者,要心胸安穩舒適,德性純真,不受物累而陷入束縛之中,不假仁義迷惑人心,這是應帝王篇開宗明義的道理。第二例指出聖人治理天下的法則,大意是聖人是先正自己的性命,也就是所謂盡己之性,以盡人之性,再盡物之性,而後才能感化他人。第三段說明治理天下的方法,在天根與無名氏的問答中,得知為政之道,要使為政者心地淡泊恬靜,順物性之自然,勿用私意及智慧去行事,能如此,那麼天下就平治了,修辦道渡化眾生也是如此呀!第四例,以陽子居請示老子談明王治理天下的要道,莊子引例老子的話認為,明王治理天下,功成不自居,一心為民謀福利,不爭功不諉過,進而隱名隱功,使自己的成就,變成別人的成就。第五段引例列子借用神巫季咸替壺子看相的故事,說明虛與藏的真理,強調修道者不可著於術流動靜,致誤入歧途,以及有道之士,不受五行、命運所拘束,立於不測之地,遊於有無之間,方能沖破逆境,邁向光明。應帝王篇最後以一樁寓言:「渾沌七竅」,耐人尋味的故事,精彩無比,內容是這樣的:古時候南海的天帝名叫「」,北海的天帝名叫「忽」,中央的天帝名叫「渾沌」,、忽二位天帝常到中央天帝渾沌的地方相會,渾沌招待他們很好,二帝為報答渾沌的德意,就向渾沌說:「人都有七竅,用來看、聽、飲食、呼吸,唯獨你沒有,我們試著替你鑿開!」二帝每天鑿開一竅,至第七天七竅皆開,渾沌卻死了,這個故事,古今少有人能解,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有個中央天帝「玄關竅內的主人翁,只因六根逐六塵,七竅日日沈溺於聲色貨利中不斷扼殺本性,中央天帝的自性焉能不死,莊子的意思是:「快回歸渾沌吧,快回歸中道」,使本性不致毀損,才能永生不滅。
九、莊子外篇-清靜自然。
南華經外篇,以十五個寓言,來闡明道的實相,若能體悟而奉行之,則三藏大乘,皆可迎刃而解。以下筆者簡介莊子外篇的大意,(1)駢拇篇,駢拇是人多生的足趾,啟示修持正道當法自然,不可濫用目力、聽力、仁義、辯論....等人為的造作與粉飾,來違悖中道。(2)馬歸篇:馬的蹄可以踐踏霜雪,毛可以抵禦風寒,牠吃草喝水,翹起足來跳來跳去,何等自在,一旦有了「伯樂」的造作,就受到傷害,所以修己渡人,莊子主張無為自化,清靜自正的道理;(3)胠篋篇:莊子以百姓為了防止小偷劫財,在衣櫃子加鎖,但是大盜將櫃子背走,正是給大盜集財的方法,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去名相、絕聖棄智、返璞歸真、清靜無為,不如守中,大盜乃止為根本之道;(4)在宥篇:在宥即自在寬宥的意思,其修持要點是:內心充滿安靜與法喜,處事合乎自然,放棄執著與巧智,戒驕泰自滿,勤養心、無為、無己,如此精神自然開闊,合於自然。(5)天地篇:談天地的化育本於自然的規律,人也要棄除心機巧智,保持真樸,譏評貪求功名聲色者,如同囚檻中的禽獸沒有兩樣。(6)天道篇:談自然之義為主要內容,由八段文章所組成,本章談自然運行不息規律的道理。(7)天運篇:即天地日月星辰自然的運轉,是誰在主持、維繫、推動、佈雲雨、使風吹動呢?這是天有六極五常的原則,再談到至仁無親、心境的變化化、禮義法度、采真之遊,先王的陳,以談天運篇的真諦。(8)刻意篇:刻意即牴礪心志的意思,寫世人的五種人格形態,談到聖人澹然、養神、貴精的德象。(9)繕性篇:透過內心的恬靜,涵養生命的智慧,即是繕性,主張世人不可用心機巧智處世,否則會喪失本性,不能自拔。(10)秋水篇:即秋天的雨水,由海的大與天地的無窮盡,舒展思想的視野,使人的心胸開闊,討論思想為討論價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11)至樂篇:強調由內心透出的喜悅,才是真正的快樂,並討論生死的問題。(12)達生篇:由十一個寓言故事組成,主旨強調修道要合乎自然,順應本性,不為外物所累,才能暢達生命,神氣充足。(13)山木篇:有九個寓言故事所組成,山木即山中之木,因木不材而能終其天年,引例人間患難多,並提出避禍免患之道。(14)田子方,本段借由田子方及魏文侯的對話,主旨談天下萬物皆虛幻,唯有道才是真實不虛,若能修道,與道合一,才能成為不生不滅的真人。(15)知北遊篇:即知道向北方遊歷,由十一個寓言所組成,主旨談修道要順應自然,虛寂寧靜,喻道是無所不在,又道是不可見、不可言、不可名,只有凝神專一、心無雜念,體悟無用無不用,而能成大器,順應自然的變化,一但修道成功,才能達到外化而內不化的境界。
十、南華雜篇,返璞歸真。
南華經雜篇,計有十一篇,篇篇精彩,是中國文學、道學的名著,補述莊子內篇未究竟之意,意義深遠,發人深省,為進德修業的明燈與指南,茲概述如下:(1)庚桑楚,是老子的學生,獨得老子的道術、道法,他提出養生之道是不要焦慮憂愁,才能使心境安靜行於無為,本性純真,坦然面對良心,無所欲求,是保養靈台清淨的方法,又指出天門是萬物生滅變化的根源,列舉擾亂人心的二十四種因素,唯有無心,才能符合天之道。(2)徐無鬼,本段莊子借徐無鬼,與女商、衛武王武侯的對話,譏刺充滿嗜慾、假仁義的害處,又剖析人生痛苦的原因源於造作、役於物、囿於欲,唯有泊然無心,悟本知一才能明道。(3)則陽篇,本章乃彭則陽遊歷到楚國對話的內容,說明聖人的修持是怡淡和樂、窮而忘貪、富而忘貴、無常心、內心舒暢、復返真性,清靜無為;處世之道,宜洞察事理,隨機應變。(4)外物篇,指外在的事物沒有一定的準則,不要以一定的理路、層次、方法來看外在的事物,應看事務的發展而定;又指明小魚竿不能釣到大魚、小才不能成就大道、修道不可得魚忘荃、要適意、自然、定靜、虛心、方合於道。(5)寓言篇:本章乃莊子自述本書使用的文體,寄托寓意的言論,佔十分之九,借重先哲時賢的言論佔十分之七,借用別人的言語佔十分之七,並言不執生死,忘其形骸,隨天機自然的變化,才能無對待,不執著。(6)讓王篇:本章是說明支州支父推辭王位,讓與別人,放棄榮華富貴,重視修道養生,安貧樂道的要義。(7)盜跖篇:盜跖即是有一位名叫「砳」的大盜,孔子無力感大盜,說明世界上做壞事的壞人,不會承認自己做壞事,且能言善道,以掩飾自己的過錯,值得我們警惕。(8)說劍篇:談論趙國的文王喜歡劍術,聚集劍客無數比劍,死傷無數,國勢因而衰微,莊子善為劍,由太子悝引見趙王,論以道為劍,才能順服天下的妙理。(9)漁父篇:本篇是莊子借孔子與漁父的對話,說明回歸自然,保持本真的修道要訣。(10)列御寇篇:本篇莊子以十二則對話,來闡明修辦道的人,不可炫耀智慧,內外舉止要淳素自然,人心變化多端,提出九種賢與不肖的分辨方法,並引例媚君求賞,必將遭殃的故事,最後段說明要重視內修,德性不外露,才能返樸歸真,不受外物所累。(11)天下篇:本篇是南華經全書的跋文,評價極高,它提出修道的最高境界是這樣的:不離開道宗主的,就叫「天人」,不離開道的精微的稱為「神人」,不離開道的真實的,就稱為「至人」,用天做宗主,用德做基本,用道做門徑,能預見變化多端,不可以推測,就稱為「聖人」,用正義理事物,用禮文節制行動,用音樂調和性情,極溫和的將恩澤施給百姓,這就稱為「君子」,從以上的論述,讓進德修業的修辦道者,有規矩可循,助我們邁向光明的大道。
總之南華經,是探討宇宙、人生的一本聖書,內容廣泛,氣象萬千,文筆華麗,辯論超群,寓言幽默風趣,思考奔放,莫測高深,另人嘆為觀止,不謹是中華文化的一顆明珠,更是修辦道者的光明導航。從南華經,莊子略傳,讓我們認識智慧高深,逍遙無礙一代聖哲莊子的簡介;逍遙遊,得道境界,直闡受師點化後,能脫束縛,功參造化,以達到逍遙無礙的最高境界;齊物論,物我一體,說明與天地和我並存,萬物與我合一體的修持要領,讓我們進入與天地萬物齊一的世界裏;養生主,養護精神,闡明養生的基本原則,使我們達到內心澄澈,真神守舍,身心舒泰的絕佳境地;人間世,處世良方,精闢的解說立身處世,方法應對之道,及修行的方法;德充符,充實內德,以輕鬆有趣的寓言,讓我們瞭解充實內德符應於外的方法,以及頓悟品德的高超,內德的重要;大宗師,宗道為師,提出天與人、自然與人的宇宙觀,指明與道合一的真人境界,以及修辦道的程序與步驟;應帝王,應世之術,借用寓言,述說修己渡人的法則,以及追逐六根六塵的害處;莊子外篇,清靜自然,引例精闢的寓言,來說明清靜自然,及道的妙諦;南華雜篇,返璞歸真,闡述天人、神人、至人、聖人、君子的修持方法與境界。故南華真經是茫海中的指南針,苦海中的燈塔,指引眾生離苦得樂,邁向光明,以達逍遙自在,與道合一的聖域。
詩曰:
其一:南華妙諦理宣揚
覺世真詮渡四方
鯤化為鵬超聖域
逍遙自在返仙鄉
其二:養生主旨護精神
齊物同觀脫俗塵
坐忘心齋堪處世
超凡入聖返天真
其三:德充於內得禎祥
符應外邊顯聖光
宗道為師霑萬物
遺其耳目步康莊
其四:老莊哲學放光芒
無盡寶藏作道航
薪火傳承宣聖諦
歸真返璞永流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