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4日 星期日

調節飲食的方法

調節飲食的方法  


1.謹和五味


五味,即酸、甘、辛、苦、鹹,在中醫中則泛指各種飲食物以及它們的性味。所謂“謹和五味”,即飲食五味要適當調配,以滿足人体對各種營養的需要。


中醫學早就認識到各種食物合理搭配對人体健康的重要意義。《素問.臟氣法時論》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可以這樣說,直到現在,這也是一份非常合理的營養,基本反映了人們的飲食習慣。


據我國長壽老人的食譜查,這些高齡老人的主食以大米麵粉雜糧為主,葷菜吃得較少,油類以植物油為主,膳食大多是植物性食品,食品種類也是多樣化的。原蘇聯長壽老人的調查說明,任何一個長壽者都不是自行挨餓或生食和單純素食。他們的營養一律都是適中的簡單的混合的,包括動物及植物食,特別是蔬菜、水果、酸牛乳、乳酪和牛乳等,這些長者也沒有不吃肉的﹙曹鈞等1984﹚。


《靈樞.五味》對飲食進行了分析,指出了飲食物四氣五味之不同:


五穀:粳米甘、麻酸、大豆鹹、麵苦、黃黍辛;


五果:棗甘、李酸、粟鹹、杏苦、桃辛;


五菜:葵甘、韭酸、藿鹹、薤苦、蔥辛。


五穀,是泛指穀類和豆類。在我國人体所需要的80﹪的熱量和5﹪的蛋白質由糧食提供,全穀制成的食品是維生素B 的主要來源。五果,泛指瓜果類食品。此類食品含有機鹽,豐富的維生素和有機酸等成分,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營養成分。五畜,泛指動性食品,此類食品主要供給人体蛋白質和脂肪。五菜,泛指一切蔬菜。蔬菜富有水分、無機鹽、豐富的維生素和纖維素。纖維素能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和腸的蠕動功能,可防止多種疾病和便秘,還可以減肥及補充其他食物的不足。古代中醫明確無誤地提出了各種食物的互補對人体健康的促進作用,這與現代營養學的觀點是基本一致的。


以五穀雜糧為主食,以各種肉類、蔬菜為副食,再輔以瓜果之類,雜食以養,這是 “謹和五味”的基本要求。


五穀(糧食)含澱粉最多,是糖分的主要來源,也是蛋白質和硫胺素的主要來源;五畜和豆類是蛋白質、脂肪、維生素A、核黃素的主要來源;五菜和五果維生素C、無機鹽、粗纖維的主要來源。以上這些,再加上油脂和調味品,就可以基本滿足機体的營養需要。為了合理搭配膳食,我國人民創造了許多有效辦法。主食方面的粗糧混做、粗糧細做、乾稀搭配、豆煮稀飯和副食品的葷素搭配、什錦菜、蔬菜加豆制品,都是很合理和符合營養衛生要求的。


我國北方地區許多地方習慣食用雜和麵,都大大提高了主食中蛋白質的利用率和營養價值,穀類蛋白質中的賴氨酸短缺,而在豆類中蛋白質含量較多,小米蛋白質中蛋氨酸含量較黃豆蛋白質為高,混合後可以相互取長補短,提高蛋白質的利用價值。“謹和五味”不但對於生理狀態下人的氣血,五臟有益,而且在疾病下也有治療作用。


林乾良等(1982)指出,因為主食中的米、麵、雜糧等,人吃了在体內多呈酸性反應,副食中動物肉、魚、禽、蛋等,盡管蛋白質、脂肪多、含熱量高,但是經過消化分解,也都是酸反應。而蔬菜含有大量維生素和礦物質。蔬菜經過消化分解後,會呈鹼性反應,從而中和酸,維持体的酸鹼平衡。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纖維素,能刺激腸的蠕動,幫助消化,可防止便秘。蔬菜的纖維素在維持血糖正常平衡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對因亞硝酸胺所致的糖尿病還有治療作用,因為某些蔬菜能抵銷亞硝酸胺的作用。蔬菜還能促進人体對物蛋白的吸收。實驗表明,僅吃肉類蛋白在腸內吸收率為70﹪,若加吃蔬菜則可使吸收率增加到80﹪。有些蔬菜中還佁有消脢,有助於米麵澱粉的消化,有的蔬菜富含維生素C 。維生素C不但是生命所必需的,且有防癌作用。                             2.避免偏嗜


為了維持人体的正常生長發育和生理功能需要各種不同的營養物質。因此,調節飲食的另一個方面,就是飲食要多樣化,以保証攝取各種不同的營養素,避免偏咰,單調和挑食。


中醫認為,飲食物有辛、甘、酸、苦、鹹五味的不同,五臟對五味有不同的需要。即《素問.六節臟象論》所謂的”嗜欲不同,各有所通。”飲食的偏嗜,會引起臟氣的偏勝。正如《素問.至真要不論》所說: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氣有所偏,則諸病叢生。《內經》指出:人体的內臟,可因飲食五味的偏嗜而受傷,肌肉萎縮,心情抑郁;過於食酸味的東西,就會肝氣太盛,脾氣衰竭,運化無力,則脘腹脹滿;味過於鹹,鹹人腎,腎主骨,腎氣偏勝,就會大骨受傷,肌肉萎縮,心情抑郁;過於食甘味的東西會出現胸中煩悶不安,面色泛黑,過食苦味的東西,會傷脾氣,運化失常,使胃部脹滿;過食辛味的東西,則會使筋脈鬆弛無,精神也會受到損害。此外,偏嗜還可以引起營養不全,從而出現各種疾病。可以這樣認為,人体是由各種不同的化學物質所組成,這些化學物質的功能和結構極為重要,它具体表現為人類機体多樣性和需要的多樣性。例如,碘在機体內是合成甲狀腺素的基本成分。起調整細胞的氧化作用,滿足調節体內能恣謝和蛋白質,脂肪的合成與分解。如果缺碘,就會出現地方性甲狀腺腫症狀。母親缺碘,還可使兒童患克汀病,表現為生長遲緩,智力低下。而食物中的海帶,紫菜、海魚、貝類均可補充人体需要的碘。再如維生素,具有保護眼睛保護上皮細胞組織的健康增強抵抗力促進生長的功能,而缺乏維生素A,則可能患夜盲症,上皮細胞組織萎縮角化,對傳染病抵抗力降低等。但從動物肝臟、魚肝油、奶油、禽蛋、胡蘿匐、菠菜等食物中可以攝取大量的維生素A。所以各種營養和化學物質都有對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嚮,任何一種都是不可缺如的,否則將影嚮人体正常機能產生不健康的因素。


其次,食物有寒熱溫涼等不同屬性,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調和,以免因長期偏食偏寒或偏熱的食物而導致內陰陽平衡失調。孫廣仁等(1990)將食物分為溫熱、寒涼和平三類,現介紹如下:


(1)              溫熱類:羊乳、牛乳、鵝蛋、紅白糖、花生、芝麻、黃豆、粳米、麵粉、紅棗桂圓、荔枝、柑橙、橘、蘋果、芫萎、黃花、紅薯、生姜辣椒、花椒、花椒、胡椒等。


(2)              平性類:雞蛋、海蟄皮、白木耳、荸薺赤小豆、碗豆、蘿匐、蓮子、藕、山葯、苡米、菠菜、胡蘿匐、西紅柿、大白菜、豆角等。


(3)              寒涼類:鴨蛋、蜂蜜、海藻、海帶、綠豆、冬瓜、西瓜、絲瓜、黃瓜、蒿苣、竹筍、黑木耳、香蕉、柿子梨子、豆腐等。                      1.      按時定量


  按時定量,是指飲食必須定時,適量,要有規律性。


  飲食要按時定是中養生學非注意的一個方面。《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謂的“飲食有節”,在很大程度上即是指此而言。


  首先,飲食要按時,要有規律。中醫認為,人以水谷為本,“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旦則氣少矣。”《靈樞.五味》飲食的規律性,是依照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來安排每日的進餐時間,這樣可使每次進餐攝人的熱量和營養的收支平衡。


  我國人民一般習慣於每日三餐,每餐之間,間隔5-6小時,一般混合性食物,在胃中約停留4--5小時,而且消化器官也應有一定的休息時間,才能恢復其正常功能。所以,一日三餐,兩餐之間間隔5-6小時,是符合生理要求的。但應注意為了適應生理狀態和工作的需要,還應注意一日三餐的合理分配。一般地說,由於白天工作量大,能量消耗多,機体代謝旺盛,因此,早、中兩餐要量足質高,晚間活動少,特別睡眠時活動降到最低值,代謝緩慢,所以晚餐要吃少,如攝人過多營養物質,就會轉化成脂肪貯存起來。另外,晚餐攝入過多還會增加胃腸負擔,出現腹脹、消化不良,影嚮睡眠。俗語所說:「早飯吃好、午飯吃飽、晚飯吃少」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進餐時間,一般在早上7時左右,中午12時左右和晚上6時左右。曹希亮(1983)提出,早餐應占全日總熱量的30-35, 午餐應占全日的總熱量40﹪,晚餐應占全日總熱量25-30﹪,可供參可。


  進餐時間和進餐次數也要因人制宜。如老年人脾胃虛弱,應當少食多餐,以利消化吸收。如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尊老之人,不能頓飽,但頻頻與食,使脾胃易化,穀氣長存。”有資料表明,少吃多餐,不但能使人不至於過胖,而且有益於心臟,據140060-64歲老人的調查,每日進餐兩次者有三分之一患心血管疾病,而每日進餐5次者,只有五分之一患病(林乾良等,1982)。


  其次,是飲食必須定量,忌暴飲暴食。《素問.痺論》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經常飲食過量,不僅會導致消化不良而且還使氣血流通失常,損傷正氣。正如《素問.五常政大論》所說:“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明代敖英所說《東穀贅言》也談到了多食的害處:“多食之人有五患,一者大便數,二者小便數,三者擾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養,五者多患食不消化。”


  現代醫學認為,人体對熱量的需求等於基礎需要量加活動需要量,基礎需要量在成年以後每10 年下降2﹪左右。因此,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活動量的減少,進餐量也應有減少,而多食則有可能增加体重,使人肥胖,從而成為高血壓冠心病的易患者。再者,每次進餐過多會使血液集中在胃,心腦等重要器官相對長期缺血,就會出現困倦、工作效率低下,還會引起冠心病患者的心絞發作,長期飽食還會使人未老先衰,折損壽命,並會誘發膽囊炎、膽石症、糖尿病等,對腦力勞者影嚮更大。


2.      食宜清淡


  清淡飲食,一般是指以五穀雜糧為主食。以豆類、蔬菜、瘦肉、植物油,以及適量的動物脂肪為副食的膳食。


  前已述及,動物性食品是人体白質和脂肪的主要來源。但也不是攝入的越多越好。中醫認為過多攝人的動物品為“膏梁厚味”,易引起廱疽瘡瘍等疾病。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說:“膏梁之變,足生大疔。”《素問.通評虛實論》也指出:“消痺、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甘肥貴人,則膏梁之疾也。”


  其之,古代醫家和養生家特別強調飲食不宜鹹,即應少吃鹽。《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五臟生成論》也說:“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千金要方》也指出:“鹹則傷筋,酢則傷骨,故每學淡食。”


現代研究已經証實,中醫養生學提倡“食宜清淡”是有科學道理的。經常過食酒肉、油膩、煎炸、辛辣之品能透發疾病。如膳食中脂肪攝入量過高,會使血中脂蛋白、膽固醇增加,中年以上的人由於內分泌的改變脂類代謝失調,攝入過高的肥肉類食物,膽固醇就會在血中堆積,並從動脈的內膜滲透到動脈管壁,特別是低密度的脂蛋白沈積在血管壁上,可使管腔變窄,管壁變厚、變硬,形成動脈粥樣硬化,從而導致高血壓、冠心病,這兩種病往往是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所以,控制動物脂肪和高膽固醇食物的攝入量是十分必要的。同樣,過量攝人食鹽也是有害的,張揆一(1984)介紹武漢醫學院衛生系流行病學教研究室等按照1978年全國統一的標準和方法,對大冶鋼廠綜合車間1000餘人進行了高血壓普查,從查出的57名高血壓病例中選出35例作為研究對象,均衡性測定,這些對象各項特徵與全体高血壓病例比較,差異無顯著性。全体受試者三餐集体用膳,每日每人鹽攝入量不超過5克。一切生活、勞動照常,保証不另吃含鹽食品。絕大部分未用葯物治療,已用葯者試驗時停葯。將35個病例分為兩組,互為對照。試驗1個月後,在35名受試者中,37.1﹪的收縮壓和2.5﹪的舒縮壓不受限鹽的影嚮,其餘的人無論收縮壓還是舒張壓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鹽攝入量每天不超過5克的條件下,兩者下降10毫米汞柱以者均達60﹪,其中收縮壓下降30毫米汞柱以上者占28.6﹪,舒張壓下降20毫米汞柱以上者達22.9﹪。有一部分人血壓降至正常水平。上述試驗提示:鹽攝入量過多,可能是高血壓的原因和發病因素之一。


但需要指出的是,對於動物脂肪攝入的控制需要注意不能過分,否則可影嚮脂溶維生素的攝入,如維生素AD的吸收可下降。另外,植物油的攝入則不必限制,因為植物主要含不飽和脂肪酸,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膽固醇在血中的含量;還有些植物油.如玉米油、花生油還含有葉麻油酸和葉油酸等成分,能使肝內的膽固醇轉化為膽汁酸,促成膽固醇的排泄,可降低血中脂質的含量,同時對增加毛細血管彈性也有一定好處。


總之,飲食宜清,不宜過食動物性脂肪和刺激性調味品;飲食宜淡,不宜過食鹽。值得提倡的是,應當食用蔬菜,因為菜中富含纖維素,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從中醫營養學的觀點來分析,蔬菜有增加腸蠕動,健脾開胃之功,可以助脾運化,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       5.合理烹制


現代醫學確認,食品理想的組成成分,在各種天然食物中都是不具備的,不論是營養不良還是營養過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都是膳食的營養成分不平衡,因此提出“平衡膳食”的概念。


中醫養生學認為,合理的膳食應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五味的調和,二是烹制的合理。《素問.六節臟象論》說:“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說明人体陰陽氣血及臟腑機協調。正氣旺盛,身体康健的前提是人們應使人之食物五味比例協調,中醫養生學把食物為穀、肉、果、菜四大類,四類食物之間養且益充的關係,明確提出了相當科學的膳食原則,即使現代營養學的“合理膳食組成”或是“平衡食食”,也未能脫離上述四類食物,只是增加了乳類。


膳食原則確定之後,烹制的合理與否就成為關健所在。


合理的烹調方,能防止食物中營養成分的損失,增強食欲,有利於胃腸的吸收。


主食的烹制也應遵循上述原則。如淘米次數要盡量減少,蒸飯不可去米湯,煮粥不要加鹼,麵粉不宜加工過細、過精、少做油炸、炖煮食物等。


蔬菜含豐富的維生素、無機鹽和其他營養素,不同的燒煮加工方法,其營養價值也往往不同。


一般說來,蔬菜應先洗後切,立即烹調前的不恰當處理,如先切後洗,開水浸燙等,都會導致維生素C不同度的丟失。以新鮮蔬菜維生素C含量100﹪計,捲心菜切後洗,維生素C損失率為5.4﹪,開水浸燙則高達45.5﹪;青椒經開水浸燙,維生素C損失在50﹪以上。蔬菜洗切後,應立即烹調,如擱置30分鐘,黃瓜中的維生素C損失率為30.6﹪,青椒為17.2﹪。這是因為維生素C性質穩定且溶解於水的緣故。蔬菜烹炒後立即食用,不但可以保持菜肴的色、香、味還可以避免營養素的損失。如果烹調後擱置一段時間,營養素的損失會隨之加大。如捲心菜炒後擱置5小時,其維生素C的損失率由27. 8﹪增加到52.7﹪,黃瓜由35.8﹪增加到77.1﹪,馬鈴薯由37.3﹪增加79.7﹪。


做菜最好的方法是炒菜,急火快炒,可以減少營養素的破壞,煮菜時間不要太久,煮菜時應加鍋蓋,防止維生素B1、C丟失,由於維生素C易溶於水,煮菜時部分營養會轉入菜汁中,因此要菜和湯一齊吃。


炒菜或做湯,可加適量的醋或澱粉,對維生素C有保護作用,並能調味。


動物性食物,一般都比較難以消化,烹調時應燒熟煮爛,以利消化吸收,煮肉時,鹽應遲些時間放,以利於煮爛;炒肉時可先用澱粉或醬油拌一下,這樣既保護維生素、蛋白質、而且肉質鮮嫩可口。


我國豆制品花樣豐富多采,黃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維生素,加工成豆漿、豆腐等,不僅保留原來的營養成分,而且有利於機体的吸收,在加工過程中,加入一些礦物質,更提高它的營養價值。


炊具的使用,以鐵鍋炒效果最好,維生素損失較少,還可補充鐵質,若用銅鍋煮菜,維生素C的損失要比用其他炊具高2-3倍,這是因為銅鍋煮菜會產生銅鹽,可促使維生素C氧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