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4日 星期三

易經與修道(四)

易經與修道(四)    


    易經與修道都是長久的事,易經的歷史藍本:它的基本思想源於伏羲時代,比文字記載的年代更久遠。而修道更是任重道遠,直修到三寸氣斷,眼睛發黑為止。就像釋佛降生此世之前,五百世為忍辱仙人,也是累世繼續修持而成佛的。所以求道以後更須不斷的行功了愿才行。今日一貫道弟子,幸沾天恩師德,彌勒祖師的慈願攝受,才能夠一世修持一世成。現在後學茲將易經與修道相印之處,提出來作一簡單的報告:


   易經並非卜卦之書,而是人生修養,德慧生命之書。讀易經可以吸取四大聖人的智慧與修道經驗。自古以來,很少有人讀易經,因為它艱深難懂,而且被誤會為卜卦書的原故。卜卦是利用陰陽五行與八卦卦象的關係,推演人事方位之吉凶。例如乾卦代表西北方的男長輩,如果您去卜卦間病,算命先生會告訴你往西北方去找老的男醫師比較有利。自明朝以後,測字與起,才有卜卦之事。利用龜殼卜筮是因為龜本身具有天地之陰陽流行的靈氣,因此才產生那種誤會。另外,易經之成是歷經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大聖人之智慧與修道經驗的結晶。首先,伏羲一劃開天,俯仰天地制成八卦(乾、坤、離、坎、良、兌、巽、震)其中並沒有代表人的卦,因為八卦之卦象分別代表(天、地、日、月、山、澤、風、雷)。所以由此看出修道必須無我,即去我執、分別而與自然合同,否則修道無成。其次,文王被肘王幽禁之時,用人生悲壯的流亡意識,將八卦互疊成六十四卦,來顯示人生無常,完成他救國治世的聖業。周公讚歎易經而制禮作樂,以定天地和平之序。今日天道禮儀正表現出這種井然循序的精神。後來,孔子體知先聖先賢的智慧而作十變贊易經,圓融生命而知天命旨趣。


易經與修道,都主張天地之道,成就天人合一之德。易經開宗明義就闡揚:「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明白地顯示出天地變化之義,以表天在上,地在下之理。俗話說:「天在高,地在下,弟子○○…」在在顯示出天地有尊卑、貴賤二義也,就是天地有高下,人也有尊卑貴賤之倫,這是人生修道必然呈現的機宜。所以修道必須要有尊卑秩序。雖然修道是平等的,但是佛規禮節必定要遵守,身為後學切忌藐視前人、不尊師重道。尊師重道乃是天地間之定律。乾為天,坤為地,天尊地卑,人有高下以顯貴賤。乾坤定位以顯動靜,乾為剛毅,坤為柔順,乾坤必須動靜有常,該動則動,該靜則靜,日出而作,日沒而息,循合天人合一之德。若是動靜無常則壞了,該記得的偏忘記了,該休息時,偏偏憤恨不平之事湧上心頭,這樣子修道就難成了。該做就做,不該做就不要干涉。在道場上須要幫忙就出來,平常就在家中進修反省。有時道親心裏常常以為「修道一定要去佛堂嗎?在家裏修還不是一樣?」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修道一定要來佛堂,才有行功了愿、精進修持的機緣。在家裏往往與電視為伴,或閉門造車,或獨學而無友,往往會自誤前程。所謂:「學道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以來佛堂才能表現出修道動靜有常的境界,效法天地之機以契天人合一的德性。所謂方以類聚,就是方向一剛開始就要正確、要立定。所以人之初,最重要就在心意初動的時候要良善、要正確。今天大家都求道了,才能往光明的生命大道精進不已,否則隨波逐流,實在既可憐又可悲。後學很榮幸得逢真道而把持一念之善,免墮落於黑社會的漩渦。所以方向要正確,方以類聚,物以群分。物以類聚,這種情況在大年夜最為彰顯:賭博的賭博、看電影的看電影、辦道的辦道,善惡從此分班,吉凶立現。慶幸各位前賢都位於吉的一方康莊大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所以天地日月,山川大地,皆有大家效法之處,這便是變化之機。


   再來,曰:「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是說易經這本書是以天地為準繩的,包含天地間的道理。「彌」就是一本散萬殊,「綸」就是萬殊歸一本。所以效法天地之道,修道必能成就。再來解說:「一陰一陽謂之道」此處之「道」。非天道之「道」,而是成就的意思。佛家講真空妙有;道家云無極而生太極,太極而生四象,四象而生八卦。真空之中才有妙有,舉個例子來講。種子的發芽。所有的種子一定有一層殼,殼中有層薄膜,才能發芽生長,否則各位前賢回去播種,一邊撒稻穀,一邊撒白米。看看那邊會長稻芽,一定是稻穀那邊才會生長。如果那層膜破了,一定種不活,所以種子膜中一定沒有空氣是謂真空,能發芽生長是謂妙有。而那發出來的芽一定是兩片葉子,;這就是「一陰一陽謂之道,也就是所謂的「天經地義」。胚芽就是真空,人體的胚芽就是玄關、松果腺。它控制人體全身生理、心理的作用,這是本性的作用。然而為何本性有形相呢?本性(陽)寄存之處(肉身)是為陰,故一陰一陽謂之道。真空妙有就由此玄關顯露,由此天人合一之道,印證天道修持的正確不二。所謂「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一個修道人能遵循著天地自然之道修持,就是天人合一之功夫,所以能成就道業。下一句:「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在此先說明易經說的「業」。是聖業與佛家所說的「業」。為「業障」是有所不同。所謂大業是指千萬年薪傳不已的事業,今日的大企業家雖然享譽一時,但是日月星移,一切將化為虛幻,而孔子的德業,千秋不變,如互古明燈照徹萬古長夜,指引人們心中的那一點虛靈「仁」,這才算是大業。一種是凡間事業,一種是聖人事業,另聖業乃是淵源流長的千秋大業,所以渡人是第一功德,因渡人求道使其富有,法喜充滿,自見本性,一代一代薪傳不已,故曰大業。各位前賢如果大家一個渡兩個人,這兩個人再各自渡兩個人,一直下去,將是無邊無量。這種富有是精神上的,而不是物質上的,修道要越修越快樂,而不是越愁眉苦臉。所以,各位要以渡人為第一要事。何謂盛德?就是一齊努力去做的意思。日新、日日新,力行不輟是謂大德。前賢被稱為大德是他力行的工夫到家,故我們要時時反省是否盡了力。


   再者「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栽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真正的事業要合乎天地之道。對於一個修道人,應不要以世間事業為樂,而是以自立自強渡人行善為要。所謂道,乃是無形無相,修道就修此無形無相之道。有些人修到最後放棄說:「怎麼都修這?無?真沒意思。」事實上修道就在「無」上下功夫,若執著則已偏差。哲學上曰神學,神學就是無庸辯論。曰:「至言無辯」最高深的言論是無庸辯論的,這就是孔子成其至聖先師的道理,所謂至道無言。故形而下者謂之器,即化為器就有方法,有方法就能栽化變通,故曰化而栽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如同一窯土可以成碗,可以成佛像,可以自己變化。變化至極可開務成物謂之通,進而推行天下萬民,此謂修道之事業。現今身為一貫道弟子,必須以師志為己志,認真渡人成全,成就聖業。


   再者,乾卦第五爻「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此乃孔子對人格的第四等評價(聖人、賢人、善人、大人)。可以稱得上大人的,他的道德事業須與日日同明,大公無私,其德性光明如日月。德性高的人,大家都喜歡和他接近,暖日照人,人人喜歡,因此大家渡人須更努力,且看日月照萬物不擇富貴尊卑。所以我們的心地要放寬,關懷周遭的人,時時以笑臉迎人,大家同舟共濟,共駕慈航。與四時合其序,是說萬物有其程序,不可逾規越距,修道須以佛規禮節為本,循序漸進,尊師重道,必能成就古聖絕學,對沒有春天直接跳到秋天,這就是上天特別慈悲的地方。辦聖事先請示前人,即是天命的可貴,所以修道人必須循天理而行。


   易經與修道都主張謙虛有成,驕慢必敗。易經謙卦六爻皆吉,所謂「謙受益,滿招損。」謙卦第三爻:「勞謙,君子有終,吉。」一個修道人若能任勞任怨又謙虛,有始有終方成君子,而合乎「合同」(子亥印)的精神。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任何勞怨絕不誇張吹牛,有功德而不自居(德者得也);如此的氣度實在非常的宏大,是為君子致力的地方。所有的功德都是道親的,所有的過錯都是自己的,身為修道人要經得起挫折磨練。所謂「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是說這種德性實在很大,這種禮是非常的恭敬,雖不求其功勞名位,而自然受到大家的肯定。再者,乾卦第六爻:「亢龍有悔。」自高自大終必會後悔。曰:「貴而先位,高而先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無德而居高位,或是居高位而無人擁護,都是不好的現象。所以一間佛堂須要有道親才有道氣,對道親要多加鼓勵關懷,以進道明理,等他明理以後,就可以去照顧別人了。如果自高自傲,沒人願意輔助你,將會遺憾不已,所以低心下氣是異常重要的。(講師:陳建至點傳師     整理:胡文俊醫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