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8日 星期一

天倫道學講座 精進的種類 主講楊俊珍講師

天倫道學講座     精進的種類                主講楊俊珍講師  


精進的種類有三種:


一、披甲精進,


二、攝善精進,


三、利樂精進。


攝善精進:


意即一切善都要做,不能因為這個善很小就不想做,如此勤勤地修而不感覺疲倦,這是以自利利他而言。就像我們走在路上,看到一顆石頭,就應趕快把這顆石頭拿到旁邊去,不然恐怕有人騎摩托車撞到,會出人命呀!幾十年前我有一位親戚,他晚上騎機車載一個人,路上有一顆石頭他不知道,結果機車撞上石頭又撞上電線桿,當場死亡。可見我們如果看到一塊石頭,將它拿開,雖然只是一件小事,不過,可以避免別人發生生命危險,所以說是小事也是大事。因此,莫因善小而不為,當要眾善奉行,不論它是大或小,我們遇到有因緣、能夠做,即刻就做,這叫攝善精進,就是攝一切善法來修,不分大小的差別。


待續......精進勤修()


「精」是純一不雜、一門深入,「進」就是勇往不退、遠離懈怠。行人若能精進,就可度懈怠。精進的種類有三種:一、披甲精進,二、攝善精進,三、利樂精進。這篇來說披甲精進~~甲精進:就是不怕困苦,不管遇到如何痛苦都能突破,就像阿兵哥穿著戰甲勇往直前,絕對沒有退後的,這是以自利來講。我們要不怕任何痛苦,勇往直前、勇猛精進地修,絕對不要停下來,因為無常的轉變,我們不知何時要走,所以當你發現沒辦法了,已經雙腳要伸直了,你說那個時候該怎麼辦呢?所以絕對要保握任何時間。不過,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未來的未到,因此,能做的就是抓住當下,所以我常常強調:「要當下承擔,不要當面錯過」,一定要當下承擔,拿出智慧之劍,把以前不好的習氣除掉,要當下決定而不是猶豫不決,否則就來不及了,所以各位一定要趕緊認真。光陰一去不復返,寸金難買寸光陰,當知能做的就是把握現在,因為未來還沒有到。不過,當下我們若能把握,趕緊拿出精進心來修行,將來一定能成就。


【四正勤講錄】5 ------精進,是持續不中斷


精進就是四正勤,在論典中提到的有:
精進的種類
一、《大智度論》卷八十提到有兩種精進:「身精進者,如法致財,以用布施等。心精進者,慳貪等諸惡心來破六波羅蜜者不令得入。」
二、《成唯識論》卷九提到有三種精進:
(一)被甲精進──菩薩被大誓心甲,不怖種種難行,如《法華經.從地涌出品》云:「被精進鎧,為堅固意。」發了大願心之後就如同身上披著盔甲,勇敢強悍,遇到任何危險的敵人,都不會受到傷害,也不會恐怖、退縮、逃避。
(二)攝善精進──菩薩勤修善法而不疲厭,修六度萬行,不會遇到困難就退縮。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努力於布施等前面的四個項目之後,就能完成禪定,出現智慧。大乘菩薩的禪定,並不是坐在那裡身體不動,而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在眾生的社會環境之中,不受污染與影響,反而能使整個社會環境因此而安定、和平。所謂智慧,是超越自我以及所有是非好壞的執著,超越於主觀及客觀,以此處理所有的人、事、物,呈現的就是純智慧的一種判斷力和抉擇。許多人認為修行很容易,希望一下子就能得禪定,很快就能有智慧。當禪定、智慧得不到時,馬上就會疲倦、起退心,這就是修善法不夠精進,不懂得用四正勤的道理。
(三)利樂精進──勤化眾生,永不疲厭。以精進的慈悲心對眾生奉獻,幫助、救濟眾生。大多數人從事於社會工作幾年之後,就會覺得疲倦,不容易維持。
但是作為一個菩薩,為了一個眾生,可以多生多劫護持著,使其得度,助其成佛。而在幫助眾生的過程中,成長最快的是自己,這就是「利人便是利己」,以利他來作為自利的修行方法。度眾生並非一定要有多大的能力、學問或財富,只要有精進心願意奉獻,就有機會幫助他人。我經常鼓勵信眾們,能在一星期或一個月之中,抽出一些時間到寺院來做義工,做義工就是幫助我們一起做弘揚佛法的工作,就是在利樂眾生。也許有人實在沒有時間,也懂得不多,聽我這麼一說,就不好意思再來了。如果真的條件因緣不許可,那也沒關係,只要發個願說:「我現在只能來聽經,沒有空做義工,但是我將來有空時一定來!」這也算是發心護持道場,自利利人了。事實上,做義工也要有精進心,沒有精進心,就不會有時間;沒有精進心,也不會持續下去。
三、〈七佛通誡偈〉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為基礎,直至菩薩的三聚淨戒:「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饒益一切有情。」都必須精進。又如大乘六度及十度中,精進波羅蜜乃極重要。故在一切大小乘善法中,若無精進,則不得成就。 


佛教基本三經皆重視精進行
在三部佛教基礎經典中,都有講到關於精進、四正勤的重要。
《八大人覺經》
《八大人覺經》的第四覺知云:「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意思是說,只要懈怠的人,就會墮落。如何糾正改善呢?就要經常以精進心來修行。所謂墜落,就是從善法而墮落至不善法。譬如本來是要修行禪定的,結果因為懈怠,禪定不修了,反而變得心非常紊亂,情緒非常波動,意志力非常消沉,這不是墮落了嗎?所以只要不精進,就是懈怠,懈怠就是墮落。
但是,請諸位不要誤解佛經中講的精進,將四正勤的「勤」當成是拼命。精進不是拚命,而是持續地不放棄、不中斷。持續不斷也有兩層意思:
(一)正在用方法時,不離開方法,不斷、不斷地將心拉回到正念的方法上,這就是「勤」。如果修行一段時間,對方法沒興趣就不修了,或是方法換來換去,這也是不精進。
(二)在完成一項工作的過程中,一樣要睡覺、吃飯、休息,但是要持續不斷地一直將工作全部做完,不做完絕不放棄,這也是「勤」。
四正勤是已經做的壞事不要再做,要開始斷;還沒有做的壞事,不要開始;應該修的善法還沒有修,要趕快修;已經在修的,要修得更好。因此,修學佛法需要四正勤,即使是平常的人,也需要用這種態度來斷惡修善。


精進就是四正勤,在論典中提到的有:
精進的種類
一、《大智度論》卷八十提到有兩種精進:「身精進者,如法致財,以用布施等。心精進者,慳貪等諸惡心來破六波羅蜜者不令得入。」
二、《成唯識論》卷九提到有三種精進:
(一)被甲精進──菩薩被大誓心甲,不怖種種難行,如《法華經.從地涌出品》云:「被精進鎧,為堅固意。」發了大願心之後就如同身上披著盔甲,勇敢強悍,遇到任何危險的敵人,都不會受到傷害,也不會恐怖、退縮、逃避。


(二)攝善精進──菩薩勤修善法而不疲厭,修六度萬行,不會遇到困難就退縮。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努力於布施等前面的四個項目之後,就能完成禪定,出現智慧。
大乘菩薩的禪定,並不是坐在那裡身體不動,而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在眾生的社會環境之中,不受污染與影響,反而能使整個社會環境因此而安定、和平。
所謂智慧,是超越自我以及所有是非好壞的執著,超越於主觀及客觀,以此處理所有的人、事、物,呈現的就是純智慧的一種判斷力和抉擇。
許多人認為修行很容易,希望一下子就能得禪定,很快就能有智慧。當禪定、智慧得不到時,馬上就會疲倦、起退心,這就是修善法不夠精進,不懂得用四正勤的道理。
(三)利樂精進──勤化眾生,永不疲厭。以精進的慈悲心對眾生奉獻,幫助、救濟眾生。大多數人從事於社會工作幾年之後,就會覺得疲倦,不容易維持。
但是作為一個菩薩,為了一個眾生,可以多生多劫護持著,使其得度,助其成佛。而在幫助眾生的過程中,成長最快的是自己,這就是「利人便是利己」,以利他來作為自利的修行方法。
度眾生並非一定要有多大的能力、學問或財富,只要有精進心願意奉獻,就有機會幫助他人。我經常鼓勵信眾們,能在一星期或一個月之中,抽出一些時間到寺院來做義工,做義工就是幫助我們一起做弘揚佛法的工作,就是在利樂眾生。
也許有人實在沒有時間,也懂得不多,聽我這麼一說,就不好意思再來了。如果真的條件因緣不許可,那也沒關係,只要發個願說:「我現在只能來聽經,沒有空做義工,但是我將來有空時一定來!」這也算是發心護持道場,自利利人了。事實上,做義工也要有精進心,沒有精進心,就不會有時間;沒有精進心,也不會持續下去。
三、〈七佛通誡偈〉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為基礎,直至菩薩的三聚淨戒:「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饒益一切有情。」都必須精進。又如大乘六度及十度中,精進波羅蜜乃極重要。故在一切大小乘善法中,若無精進,則不得成就。 


佛教基本三經皆重視精進行
在三部佛教基礎經典中,都有講到關於精進、四正勤的重要。
《八大人覺經》
《八大人覺經》的第四覺知云:「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意思是說,只要懈怠的人,就會墮落。如何糾正改善呢?就要經常以精進心來修行。所謂墜落,就是從善法而墮落至不善法。譬如本來是要修行禪定的,結果因為懈怠,禪定不修了,反而變得心非常紊亂,情緒非常波動,意志力非常消沉,這不是墮落了嗎?所以只要不精進,就是懈怠,懈怠就是墮落。
但是,請諸位不要誤解佛經中講的精進,將四正勤的「勤」當成是拼命。精進不是拚命,而是持續地不放棄、不中斷。持續不斷也有兩層意思:
(一)正在用方法時,不離開方法,不斷、不斷地將心拉回到正念的方法上,這就是「勤」。如果修行一段時間,對方法沒興趣就不修了,或是方法換來換去,這也是不精進。
(二)在完成一項工作的過程中,一樣要睡覺、吃飯、休息,但是要持續不斷地一直將工作全部做完,不做完絕不放棄,這也是「勤」。
四正勤是已經做的壞事不要再做,要開始斷;還沒有做的壞事,不要開始;應該修的善法還沒有修,要趕快修;已經在修的,要修得更好。因此,修學佛法需要四正勤,即使是平常的人,也需要用這種態度來斷惡修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