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十大願)
一、前言:
普賢行願品,是華嚴經的最後一卷,節錄出成為(八十華嚴經)之第八十一卷經題全名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而入不思議的境界,即窮極華嚴的「一真法界」,所以說是華嚴經的精髓所在。要達此境界,無非以普賢的行願,而所修持的就是,不可思議解脫的境界,那麼,普賢十大行願的內容,所要揭示的是什麼?就是任何一個眾生,從凡夫位至成佛的過程,中間所經歷的「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住、十迴向位、十地位」等覺位,直到成佛,在這個過程中所修學的每個一佛法,全部稱為普賢行願品,因此普賢菩薩的「行」極為廣大,可以代表一切菩薩的行持,所以修行者,欲修普賢行,先發普賢願。當我們在修學,一切菩賢行時,即可漸漸邁向成佛之道。然而此時更了解到它的特點,普賢行願品的修行主要核心:十大願與感恩願(心願),渡化眾生、自我修行兩者合一,而這種願力,開發有形、無形的愿力:發菩提心,願力,行証。十種廣大的行願,只要我們能恒心、修學,時時奉行,即能成就此殊勝的功德,進而力行感恩、懺悔、迴向、禮敬諸佛,能消除業障。「禮」是我們身體磕頭禮拜諸佛菩薩,「敬」一心敬禮諸佛菩薩,內心恭敬至誠懇,產生誠意,禮「佛」就是具足一切,一身禮敬多佛,而多身體一佛。禮自性「自性佛不離諸佛」,禮法性佛是不分過去、現在、未來,因此彌勒菩薩就是禮未來佛才是當來下生佛,彌勒應運。禮佛有十種意義:
二、禮敬諸佛:
1、我慢示:降伏「我」才能消除罪障。
2、叩首禮:身達法性、身、口、意清靜。
3、恭敬禮:用尊貴的頭接佛足,至誠正心
4、無相禮:用心觀想,無四相「自他性空,能禮到性空寂」。
5、起用禮:隨法性身而禮法性禮,去觀想這禮,逐漸擴充,到普賢的無盡
禮。
6、內觀禮:(省察之意)外無佛,佛外無心,由我心中無心的眾生。
7、實相禮:實相是沒有相,自之眾觀,外觀是他佛。
8、大悲禮:一切眾生就是你大悲心中,我這一拜就代表一切眾生所有的罪,給一切眾生消災祈福。
9、總攝禮:除了我慢禮,唱和禮,其他六種是總攝在一念之間。
10、無盡禮:就是普賢行願塵剎,塵剎裡內有依報、正報,就依報而言:「一毛孔一微塵」內有無窮無量的微塵剎,每一剎有佛,每一件有菩薩,海會圍繞,所以要有普賢菩薩的行願禮,還要有文殊菩薩的根本智,知道「真空性的差別智」(法身無邊,智慧亦無邊,行願也無邊)。
所以我們的叩首禮、整個頭思惟至雙手合掌禮拜,發自內心的誠意,是通天通意、通人的無量無邊禮,靈動與靈覺結合在一起。禮敬十方諸佛,禮一佛千萬佛,效法諸佛的慈悲願行。
三、稱讚如來(口業供養):
念佛號也是讚歎佛的功德,無盡稱讚如來的修行,及利益眾生,可以消我們的口業,因我們修行最易犯的是口業,「君子是不言而行,不動而靜」謹言慎行,所以讚歎一切眾生就是讚歎佛的本體,讚諸佛,讚萬佛的鴻名就是人人自足,大方廣大,人人都是佛。可以時時念念佛,佛心即我心,修口業最好的方法,是消除心中雜念,在動靜中唸佛號,加以微妙舌音,請經說法如說所行,應對眾生因緣。稱讚同修,啟心啟願以修行心性下功夫。心存善念、善意,大乘菩薩都是以柔軟聲音來傾聽是及教化眾生,一貫道廣渡眾生的法緣及立場,在地藏經稱佛名號品第九說得很清楚,無論塑畫、形像、供養,在「一彈指」,發心歸依,或聞是佛名,一念歸依,是人得遇無量諸佛摩頂授記,未來一切眾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但念一佛名號,功德無量,何況多名,是眾生時死時自得大利,終不墮惡道,何況眾生,「自稱自念,獲福無量,滅無量罪」,因此一貫道的三寶心法,是不依靠依相,乃是發自本性的修持,功德與上天契合。
四、廣修供養:
供養可以增加福報之外,還可以除去我們的貪心、煩惱障,除慳吝不捨的障礙,可以降伏我慢。我慢有七種:
1、過慢:能力比別人差,還較勝他人超越的感覺。
2、慢過慢:一直強調自己比別人更有德行、不認輸。
3、我慢:修行有能力產生傲慢心,能守心。
4、增上慢:未證說、未得果說證果。
5、卑慢:自卑心不能隨順因緣。
6、邪慢:邪知見而傲慢。
7、慢:有妒嫉心。
供養又分為:
1、財供養:內心至誠供養水果,香華、茶、食、寶、珠、衣、物…………十種供貝。
2、法供養:在維摩詰法供養品中,藥王如來說有很多微妙深玄不可思議的事理,只有透過「無礙智慧」來親見,萬法本來是清淨無染,所以金剛經(以四偈句為他人解說,功德不可可稱量),所以我們一貫道己超「眾經」上凡修習,如能學菩薩同體無緣的慈悲心海,在我空實質無意義得入「空、無、相、無作、無起」在法空中,四解脫法門,能令眾生坐行道場,而轉法輪,真正實行法供養無窮,去自利利他,引渡眾生能生生世世踏入佛道的鐵軌,而且是深受的悲心,就其已達到法施無窮了。
3、利益供養:饒益眾生給利益眾生結緣助緣,如攝受供養:以四攝法攝受眾生的妄心
4、布施:能以財富,以佛法甚至以身內一切物去布施,使他們受到利益心生親愛。
5、愛語:能針對眾生不同的人格型態,行為趨向,加以?言慰喻,使之心生親愛,而以此柔軟語來化度眾生之法。
6、利行:能以本身的「身、口、意」的善行,利益社會人群,使之心生親愛,如此善的傳染。
7、同事:能以自己修道者的慧眼,去觀察了解眾生根器,針對的喜愛,去同情影響他們能與眾生同甘共苦,和光同塵,菩薩能與之共事而時時來影響眾生。
所以供養是對我們修行一個很大的功課,也是菩薩成佛階位的步驟,在華嚴經初發心功德品中:「佛子假使有人一念傾,以諸種上味飲食香華衣服幢幡華蓋及僧伽藍上妙宮殿,寶幢網幔種種莊嚴師座及眾妙寶,供養無數諸佛及無數世界所有眾生……………,此菩薩能信、能得,能知、能證、能與諸佛平等一性」。所以要求苦難眾生能出離生死,是要眾生信解受持讀誦,守護佛的悲憫救世的一貫正法,生生世世的解脫,聽聞佛法累世累劫,清楚經義在腦海中的靈覺轉為功德而教化眾生,荷擔如來使命,聚在一貫道中深切初發心,能如說所行之法供養而滋長心智慧,捨心入空三昧,達到三輪體空的法施,也是承續諸佛菩薩示現的法義,我們又何不慎乎呢?
五、懺悔業障:
懺之意是懺過去,悔是未來別再作,業就是隨你所受的苦,而依報而成,所以我累劫的因果,要時時有懺悔之心,改掉累劫的習氣、屬性、超越自己的智慧成長生命的價值。懺悔有四科:
1、作法懺:在菩薩心表白真心懺悔。
2、取相懺:調伏心觀想佛如來加持,真心使我們真正的懺悔。
3、實相懺:依理一切身、口、意來轉我們的真心懺。
所以懺悔要真心深坎懺悔罪過,累劫造的罪和今世造的罪過。六祖壇經懺悔品:無相懺:?滅三世業,今得三業清淨。「從前念念及後念,念念不被迷染,從前所有惡業愚迷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懺者懺其前愆,悔者悔其後過」。因此,在我們修道中,內心深處需真誠懺悔,因為華嚴經(世主妙嚴品)說:「世間業性不思議,佛為群迷悉開示,巧說因緣真實理,一切眾生差別業。」我們又何嘗隨於修行,而錯過機會業海處,大須彌山,可不慎乎?懺悔文:往昔所造諸惡業,皆有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我今一切皆懺悔。六祖祖師告訴我們懺悔需從自性懺的切入,因此我們一貫道早晚獻香禮中,每日都請祖師赫罪加持,所以懺悔一定要自性深層改過自己的習性,培德植本,以德渡眾、淨障,廣修菩提。
六、隨喜功德:
對治嫉妒心,我們眾生通病輕視人家的功德,是嫉妒心的反應,如此很容易造成自己的業行損德,如果我們時常發起隨喜心,稱讚別人的功德,讚歎別人,心量打開才能與佛契心,心念與心量需同行,讚歎別人功德而隨喜。法華經有一常不輕菩薩,看到人就讚歎,稱為菩薩你將會成佛,最後他轉法輪教化法華經。
南古佛慈訓:實善:
一份真誠善心親躬、一份厚實善使圓融。
一份謙和善念持恆、一份學習善化吉凶。
一份付出善予樂同、一份無為善助力行。
一份慈憫善引緣逢、唯心體用信受奉行。
因此,「隨喜功德」,能平忌恨妒嫉以培隨喜心,更能平驕傲慢以培謙虛心。師尊說:「心有多寬,路就有多寬」,推恩佈德蓋聖人矣,眾生是菩薩資糧,時刻戰兢言行戒謹,力誠不輟,功成而不居,自可與天地共參矣。
七、請轉法輪:
學佛法的人要經常請人說法,不論什麼人只要他有法,就請他給你說法。「多聞」就能有智慧的果報,所以在法華經三諸佛世尊演說一佛乘的大法義。華嚴經普賢三昧品:所謂能轉一切佛法輪故,開顯一切如來智慧海故,「普照」十方諸「安立海悉無餘」故令一切眾生淨治雜染清淨故,「普攝」一切諸大國土無所著故,深入一切諸佛境界無障礙故;「普示」一切佛功德故,能入一切諸法實相增智慧故,觀察一切諸法門故,了知一切眾生根故,能時一刀諸佛如來教文海故。
所以一貫道的示現,讓我們能教學相長,請轉法輪中,在各點傳師、講師的隨緣德海教化中,也能使自己運轉這功課,真正學到大菩薩的自利利他的進修道場,學習到每一位菩薩都是一塊磚堆積的大方廣渡眾生,開展十方道場,自心道場,嚴淨去運轉法輪,堆砌一切便是長城,勤於佈道,獅子吼般的無畏演說,我們怎可輕視老天給予我們的使命呢?這才是真正如來使、如來住、如來衣!
八、諸佛住世:
在梵行品中十住位的初住都能成佛,我們親近大德求他住世,請他說法可以利益廣大眾生。華嚴經如來品第七:菩薩作是思惟若世尊見愍我等,願隨所樂開示佛剎佛住佛剎莊嚴,如十方一切世界諸佛世尊,為成就一切菩薩故,演說一切諸法故,說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十藏、十地、十願、十定、十通、十頂,說如來地,願佛世尊亦為我說,益令眾生如是知見而為說法,因此一貫道在天人共辦所示現,諸天仙佛妙語,如十方諸佛來成就一切菩薩,利益有形無形眾生,甚至能散發出自內的出發心,而改變所有一切聞法而修行,十方世界諸眾生欲解方便意,所行發心功德難思議,所有法藏悉耽味,我們何其榮幸,在諸佛住世示現庇護之下,而聞法修辦道呢?怎能不發心呢?
師尊慈語:發心:一顆心明明白白,明明白白最真心,一顆心實實在在,實實在在最溫馨,一顆心有如大地,高明博厚培德進,用最真的心,付出的愛心,認理為發心,人生真諦來追尋,修道知修心,辦道知盡心,時時勸發菩提心。
九、常隨佛學:
佛是眾生的榜樣因為他的行慈,在身口意當中一言一行舉足下,行直到成
佛他的行住坐臥四威儀,都是圓滿,學佛法光是文字語言教導並不夠,必
須學佛的行誼,精進不斷,力道強而不退倒,精進而悟道的超越進階,行
道了了分明,隨佛學是迴向菩提迴向佛果,舉發菩提的出離心結合起來的
背塵合佛的覺,所以常學佛學是合覺背塵。菩薩勸學十法:
1、勤供養佛。
2、樂住生死。
3、主導世間令除惡業。
4、以勝妙法常行教誨。
5、讚嘆無上法學佛的功德。
6、生諸佛前恆蒙攝受。
7、方便說極靜三昧。
8、讚嘆遠離生死。
9、為苦眾生作歸依處。
10、欲令菩薩佛法中心轉,增廣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這也是應 證諸天仙佛菩薩老師的諄諄教誨中,讓我們自己努力修學佛法能自修自證。師尊曰:學道之心,精進謙恭,常感恩,修道之懷,誠信恆毅,常耕耘,講道之時,認真盡責,常付出,行道之志,繼聖傳承,常護持。
如此我今日為白陽弟子,是否有時常省思真正體悟無上佛道是什麼?成佛條是什麼?
十、恆順眾生:
佛是念念不忘眾生,一舉一動,都能恆順眾生,與眾生是同一法性,理性諸佛同體,隨順本體與善法回歸自體的自性。佛以無邊大劫海,為眾生故求菩提,了知一切世間法,一念中安身立命,不思議莊嚴海解脫,得於一毛孔現不思議佛剎無障礙解脫門,所以法性本淨無諸垢,此是華光淨土,佛各一毛孔裡,眾生悉在中眾生業所纏,覆憍慢放逸心馳蕩,如來為說寂靜法。在維摩詰經,自眾生國土方得成就佛菩薩淨土,世界沒有眾生,就沒有佛菩薩可成就,菩薩也隨業眾生不同機緣好惡,來看他們對真理體驗多寡,而去建立佛淨土。所以恆順眾生,一定要付出真理的愛。
南古佛慈語:愛 就是無助中的一把扶持 愛 就是貧困時的真心給予
愛 就是空虛裡適切慰藉 愛 就是徬徨時的正確指引
因此一貫道展現尺度,就要如同佛心智慧,能使眾生真正豋彼岸。
十一、普皆迴向:
從禮敬諸佛至恆順眾生的一切功德,一切性體上的功德,迴向給眾生,但願眾生得離苦,一切眾生都成佛,所謂迴向就是修道把自己所修所的功德好處,轉於別眾生,使他人得到福報:
梵網經十全剛心第三迴向心,若佛子信心者,第一義空迴向心,是佛果殷切之心,深心厚植佛種功德,故佛弟子以其殷切之心,求高深佛果,深達第一義諦之空裡,使自己知道實無為無受,所以深心得到解脫。
七迴向:
迴因向果 結果都得到正向,以隨順負面以方向退讓。
迴果向因 佛菩薩修的結果,及創造怎麼來迴向那種因。
迴小向大 從小乘修有為法,迴向到無為大乘。
迴事向理 真理實相修行到事理圓融 不盡有為不無為。
迴有向無 入無為而無有為,無為法是能悟得佛實相真理,真俗不二。
迴俗向真 把俗事慎重作聖事,也就超越凡事的執著。
迴自向他 以自己的功德迴向他人,使對方能消業障。
因此一貫道無論在任何一個立場,都能使修道得功德迴向,甚至能使我累
劫冤親債主,由冤轉為親,處處廣結善緣中增加福報,如此才能更加行功
立德,成就自己菩提,力求佛道。
活佛師尊慈語:
一粒種子 能傳播`不少的生命 一句良言 能賜益無數的人群
一顆愛心 能感化無盡的眾生
所以多作迴向功德,能使十方大德與我共修,何樂不為菩薩行是力無
畏精神,學習老師的公正光明。
十二、結論:
因此普賢的威力與德海,不是只有修道的宏觀來看待,這也不是只有我們瞭解這知識而已而,是我真正滲透普賢願行後,如何應用在我修行上,尤其是我白陽弟子老師的徒弟,如何去展現這真正普賢性海的大菩薩行呢?所以我要無時心慧慧明,普入一切佛平等性,能與法界示眾影像廣大無礙,同於虛空法界海漩,普能包納十方法界,我們的法會含藏一切佛力解脫,菩薩智能令一微塵,普能容受無邊法界掌握,精進修一切諸佛行願力故。
南海古佛慈語:「心胸要寬大 涵養心量 眼光要宏大 立聖賢志 修道功力來源精進的心伸手搭救眾生。」文殊菩薩慈語:「化一座橋樑 讓眾生平安登彼岸 化一座燈塔 使眾生永離黑暗苦存一份佛心 濟眾生以慈悲喜捨 發一份心願 挽眾生永脫輪迴苦。」所以普賢十大願,也是應證一貫道菩薩行的法義,我怎能不去深入瞭解而入普賢三昧呢?更進一步發揮普賢的大行,來薰習眾生,引導眾生而入性海。慎乎!慎乎!要如何才能不愧天恩呢?捨身捨識而入華海中,和而不流,與眾生同甘共苦的慈悲願,任何一角度,都須淨質來提昇德慧,架構每一階程和眾生光明佛道鐵軌,這能需智淨無私無為,佈施展現十方眾生的助緣,深入普賢智海。感恩老慈悲,諸天仙佛慈悲,菩薩加持,後學無才無德,希望有生之年能開拓一佛乘的一貫心法,開展十方道場,所有功德迴向父母親冤親債主,及身邊累世冤欠,能有機會來共學佛法及參辦三曹普渡這一場,請各十方大德助緣,老師慈悲作主,弟子深心懺悔,感恩禮叩,懇求老師加被轉因緣。(李碧樺講師慈悲)。
感謝分享.祝福你心想事成.
回覆刪除南無彌勒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