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活佛師尊在道義問答中慈示曰:「看經原為求法,既已得法,即不看經亦無妨,祇要守著一點性靈,即是一部『無字真經』況且佛經總共五千四十八卷,一日看一卷,十五年才看完,日月如梭,那有這大功夫。然而亦不可不看,但看經須要依經行,方才有益無損,如學、庸、論、孟、金剛經、法寶壇經、道德經、清靜經‥‥等,皆能大開智慧,可以參看。」今天一貫道弟子均已得法,為何還須參看「法寶壇經」呢?只因六祖壇經講的傳佛心宗,與一貫道的普傳,重點都在心法的傳授。五祖曰:「自古佛佛唯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這是最真實的性理心法,六祖曰:「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吩咐,不得匿其正法」,這是天命明師,直指見性,是以心傳心,以心印心的教外別傳正法,也是從上以來,默傳吩咐至今的一貫心法,故研習六祖壇經,可以知道一貫真傳的根源,對一貫心法的尊貴與殊勝,更深入的解說,道統的傳承,更明確的印證,活佛師尊再三強調,道親應多多參研六祖壇經,因為六祖壇經字字見性,可以大開智慧。可見六祖壇經,對修道者,非常重要,今以(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二)屏息諸綠,頓悟菩提;(三)直指人心,示導見性;(四)心行平直,是真功德;(五)悟道歷程,願解其詳;(六)迴光返照,實心修煉;(七)外禪內定,真人靜坐;(八)無相懺悔,自皈依佛;(九)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十)昌隆法嗣,普利群生等,來談六祖壇經的頓悟法門,以及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聖道。
一、不立文字 教外別傳
昔日佛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微笑,人天百萬悉皆枉措,惟獨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即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此即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明心見性的法門也?六祖惠能大師是道統的繼承祖師,他認為自性本體不是用文字所能形容,不要以為照經典所言的道理便可以解脫,故六祖教人不可以執著文字相,所以壇經般若品曰:「‥‥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若不自悟,須覓大善知識,直示正路,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大善知識指示方見。」可見本性中已涵有諸經妙諦,但是自性卻不在經典中,須覓明師指授,方能自見。所謂自性的覺悟,不是用學識可以傳授,它必須用自己的身心去體驗,才能證得,六祖壇經行由品曰:「印宗延至上席微詰奧義,見惠能言簡理當,不由文字。」,般若品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又曰:「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六祖惠能大師認為,不見自性,念經無用也,他認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心法的可貴,並強調學道者,不要被文字障所惑,也就是並非不要看經書,只是不要被經所轉罷了。
二、屏息諸緣 頓悟菩提
平心靜氣看佛燈,跪聽禮囑,是要讓求道人平心靜氣,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才能以心傳心,以心印心,以點開正法眼藏,頓悟本來真面目,和六祖開示弟子的頓悟法門,有異曲同功之妙。法寶壇經記載,五祖弘忍的弟子知道衣缽已經傳給惠能,有數百人追逐,欲奪衣缽,在眾人中,有一僧人名叫陳惠明,最先追到,惠能見此情形,便擲下衣缽於石上,曰:「此衣表信物,可力爭耶?」言畢惠能便躲入草叢中,惠明趕到,向前提起衣缽卻提不動,惠明便呼喚說:「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六祖便出來,盤坐石上。惠明作禮後說:「望行者為我說法。」六祖說:「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惠明屏息了很久,惠能便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屏息諸緣,和點道前的平心靜氣眼看佛燈,讓新求道人於此時此刻,心念已由散亂心到專心,由專心到一心,此時一心清靜,心平氣和,不思善,不思惡,妄念熄滅,乃是開悟關鍵。金剛經云:「應如是生清靜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曰:「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故當下不作第二念,當下現量體悟,當下應無所住而本心現前,此時點傳師即點開玄關,即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矣。可見六祖要惠明,屏息諸緣,和一貫道在點道前要平心靜氣,道理是相同的。
三、直指人心 示導見性
因為眾生往往不能自悟,故有「千里訪明師,萬里求口訣」的行事,以祈能得超生了死的聖道,可見求明師指示口訣的重要,所以法寶壇經般若品曰:「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大善知識,就是點傳師,點傳我們明心見性的法門,因為心是不易捉摸,不好理解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也,故六祖說:「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故除了明師示導之外,尚要靠自己的修證,才能達到明心見性的境界。行由品曰:「菩提自性,本來清靜,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眾生的自性本來是清靜無染,只因為被塵緣所染,失去本來,但是若能依照明師的指點,本來具有的般若妙心,加以存養省察,自可以回復本來真面目,六祖以為自性好像國王,這個心好像國王的臣子,也就是說自性是心的本體,心是自性的作用。機緣品記載:法海初參六祖,問曰:「即心即佛,願垂指諭。」六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減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說,窮劫不盡,聽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淨,悟此法門,由汝習性,用本無生,雙修是正。』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讚曰:「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雙修離諸物。」可見心有多重要呀!故歷代祖師只以直指的方式,讓人認識本心自性,就可以接近真理,彰顯本性。
四、心行平直 是真功德
六祖壇經疑問品,韋公曰:「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帝問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曰:『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即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這段經文記載功德的實義,因為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邪字應作迷),迷於功德相,不明真理,雖然造寺度僧,布施設齋,但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錢,來成就自己的私我,四相既立,那有功德?故功德是必須從自性內心去見,不是藉著佈施供養,所能求得到的,所以福德與功德是不同的。六祖更深入的解說功德的真諦,疑問品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從以上所說的見性,內心謙下,自性建立萬法,不離自性,念念無間,自修性‥‥就是功;而平等,外行於禮,心體離念,應用無染,心行平直,勤修身,就是德,所以功是自己本性的光大與發揮,德是光明本性的內涵,唯有開悟見性,光明德性,才是真正的功德。活佛師尊曰:「將來的成就,不在道場的大小,也不在佛堂廟宇的多寡,更不在信眾人數的比較,而看修道人是否真修實煉,護守願戒,無貪無妄,不爭不辯,心性圓融的功夫,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因此不執功德相,無念無妄,恢復自己清淨的本來面目,才是真正的功德,也是歸根認母的真明路。
五、悟道歷程 願解其詳
六祖壇經行由品記載,惠能見一客誦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即開悟,這是自性開悟的起點,當見到了五祖直截了當的回答:「惟求作佛,不求餘物。」這是多麼直截了當的對應,五祖又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這是惠能求道心切,意志堅決,肯定人人皆可以成仙做佛的保證,其次惠能便向五祖曰:「弟子自心常現智慧,不離自性,就是福田,不知和尚教我做什麼事務?」五祖便差惠能到槽廠破材踏碓,經過八月餘,槽廠工作雖然辛苦,但是惠能腳踏實地的用功,方見得那本來清靜的本性。當他請人代筆寫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四句偈裏,惠能已經開悟到我們的菩提自性,是至純至淨,靈明不昧,光明剔透的。惠能三更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曰:「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以袈裟遮圍乃是隔開天人耳目以傳心法,就像一貫道傳授三寶心法時,要經過請壇,恭請二十八星宿,以及天龍八部,諸天神聖護法壇,道理是一樣的。六祖承受衣缽以後,經歷了千辛萬苦,真是命如懸絲,經過十五年的歲月,才出來宏法。可見六祖從自修、師授、自行、自悟,至自成佛道的心路歷程,是無間斷,無間隙的,吾們若能效法惠能大師的修辦精神,必能使正法大放光明,永不斷絕。
六、迴光返照 實心修煉
一貫道點傳師在點道前,向新求道人曰:「二目要迴光,一點真太陽,這是真明路,了結返故鄉。」又曰:「你今得一指,飄飄在天堂,無有生和死,終日煉神光。」這一段修道的要訣,和六祖壇經所講的「常以智慧觀照自性」意義是相同的。何謂觀照?觀者觀自本心,照者照自本性,也就是透過觀照的功夫,以恢復光明的本性。觀照的實際益處,六祖壇經記載如下:「各自觀心,自見本性」,「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若起正直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又說:「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若識本心,即名解脫。」又曰:「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機緣品曰:「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可見透過觀照的實心修煉,才能解脫,達於見性成佛的境地。六祖壇經叫我們怎麼觀照呢?六祖指出修道不起誑妄,於一切法不取不捨,不假文字,常離法相,自由自在,貴乎實行,不在口說,老老實實,不辯駁,不自欺,雖修眾善,心不執著,對於一切塵勞愛慾境界,不憶不戀,若遇到愚迷,惡緣,
憍誑、嫉妒,愛欲‥‥等無論前念、今念、後念等都不可污染,六祖更指出觀照的時機,是在行住坐臥,言行舉止,一切時中,時時返照,不為境緣所流轉,才能使本性圓明,這是見性成佛的最好方法。
七、外禪內定 真人靜坐
六祖惠能大師認為,開悟見性,不限於默然靜坐才能成就,他認為修禪定不在於觀心、靜坐下功夫,而是在於行住坐臥,言行舉止之間,念念是否見自本性,能於一切處,心不動時,才是真正的禪定。坐禪梵語是禪那的簡稱,華譯為靜慮,即止息妄念,以便明心見性的方法。頓教法門認為,不須靠看心、看淨,靜坐不動的方法就能見性成佛,只要我們能置心一處,沒有妄想,本性自然清淨,這是達心源最直截了當的頓悟法門,因為靜坐觀心,反會使妄想雜念覆蓋真如本性,生起淨妄,而被淨相所纏縛住,六祖認為:「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淨縛。」六祖壇經坐禪品曰:「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為禪,內不亂為定。外看著相,內心即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性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是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以上很明確的指出,本性無障礙,圓明自如,對一切外在善惡境界心念不起,離一切諸相,內具自性不動不亂,即是真禪定。現在大開普渡,靜渡已,動渡人,我們修道修心,道法自然,二目守玄,內聖之德勤修,迴光返照,反躬自省,平心靜氣,合乎自然,兩肩下垂,氣貫丹田,精神集中,隨時隨地都可以坐,這即是內功,真人靜坐。
八、無相懺悔 自歸依佛
修道首重懺悔,唯有懂得懺悔,才能邁向成佛之路。一貫道弟子更要重視懺悔,每天三餐前的獻香,唸愿懺文來改過自新,平時遵守三清四正,使心性端正,行為中規中矩,才能立己達人,可見懺悔的重要。懺悔梵語稱為「懺摩」,就是悔過的意思。孔子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六祖惠能在懺悔品中提到自性五分法身,無相懺悔:自心四弘誓願,自性三寶皈依戒,以及自性一體三身法等,這些流程,有如行懺悔之儀式,能使身心光明。六祖壇經所謂的五香即:一、戒香,二、定香,三、慧香,四、解脫香,五、解脫知見香,大意要我們除去心中的邪念,使心無攀緣執著,並要廣學多聞,以智慧觀照自性,敬上念下,矜恤孤貧,才能使自心不亂,直證菩提。六祖惠能提出的無相懺悔,又稱菩薩懺悔法,因為罪由念起,亦由念懺,而心念本來就無相,所以叫作「無相懺侮」,懺悔品曰:「云何名『懺?』云何名『悔?』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故稱懺悔。」學道者若能真誠懺悔,慈心流露,靈性光明,容易證道。懺悔畢,宜發四大弘願,再歸依自性三寶,除卻自性中種種不善之心,即是受明師指點以後,以迴光返照的功夫,自除迷妄,心性合一,則自性一體三身的境界,是可以具足現前的。
九、但用此心 直了成佛
法寶壇經般若品曰:「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用心修行,定成佛道。」因為五蘊皆空,煩惱塵勞皆屬於虛幻,故必須要用大智慧,將貪嗔痴三毒棄除,才能轉識成智,終能成佛。六祖惠能大師殷切的告誡弟子,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一切萬法,皆從自性建立,人人皆有此佛性,個個圓成,人人俱足,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在第一章行由品,惠能開悟見性以後,遂曰:「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不生不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這是自性的體用,它是不生不滅,圓滿具足的清靜本體。禮矚詞曰:「真水真火已俱全」,六祖壇經咐矚品曰:「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覓真佛。」從以上的記載,更加肯定眾生的本性同等齊觀,人人平等,個個能成,須知我心自有佛,此佛乃真佛,若汝無佛心,不把自己當作佛,又去何處覓真佛呢?此時一貫道應運普傅,明師降世,道降火宅,傳授明心見性的心法。指出人人本來具有的良心本性,確信自性是佛,身外無道。今天我們既已經得道,不是得了就成,以前是先修而後得,現在是先得而後修,得了還必須要修,因此,我們要自己發大信心及大願力,受明師指授大道以後,決心承擔勿疑惑,但用此心,必能成佛。
十、昌隆法嗣 普利群生
達摩租師入滅前,囑咐神光大師。在牠滅度以後二百年,衣缽將止而不傳,並且留下一首偈,預言大道的傳承:
吾本來茲土 傳法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
這首偈語指出衣缽將傳五代,自神光以後,傳給三祖僧璨鑑智大師,四祖道信大醫禪師,五祖宏忍大滿大師,五祖再將衣缽傳給六祖惠能大師,當六祖得法以後,五祖曰:「昔達摩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為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所以至六祖惠能以後,衣缽止傳,但是法脈傳入俗家,流傳到現在,成為今天的一貫道。法寶壇經付矚品,門人問曰:「正法眼藏傳付何人?」師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有道者,明心見性之人也,無心者,沒有心機的修道人,從以上諸佛諸祖,傳承心法至今,無不合於無心之妙,遞代流傳。惠能又曰:「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同時興化,建立吾宗,締緝伽藍,昌隆法嗣。」惠能大師明白的指出,七祖是由二位菩薩承接,七祖出家者為馬祖道一禪師,在家則為白玉蟾居士,所以一貫道的祖師禪,是從白七祖代代相傳至今的天命,如今一貫道已經傳承至後東方第十八代,目前大道已經傳佈至世界萬國九州,白陽弟子已大大的昌隆法嗣,發揚禪宗的真理大法,讓一脈正宗,一貫心法渡化更多的眾生,同霑法音,共歸覺路。
總之,六祖壇經與一貫道,淵源極為深厚,它闡明了中西道統文化,打破了文字障的執著,提倡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祖師禪。六祖他是弘揚頓教的倡導者,也是把修道平民化,生活化的一位聖者,研讀六祖壇經,讓我們頓除妄念,增長智慧,心生法喜,堅定修辦信心,利益無窮也。從不立文字,教外別傳,讓我們了解直指人心,正法眼藏的尊貴與殊勝;屏息諸緣,頓悟菩提,印證六祖要惠明屏息諸緣,和一貫道傳道時要平心靜氣,道理是一樣的;直指人心,示導見性,強調修道要接受明師指點的重要;心平行直,是真功德,說明功德二字的真諦,以及讓眾生恢復本性光明的方法;悟道歷程,願解其詳,在了解六祖惠能大師悟道的心路歷程,讓我們有規可循;迴光返照,實心修煉,說明一貫心法的迴光返照,和六祖觀照的功夫,讓我們知道如何修持,才能明心見性,以達到見性成佛的境界;外禪內定,真人靜坐,在述說禪定的精義,以及真人靜坐的方法;無相懺侮,自皈依佛,講明懺悔的程序以及意義,讓我們消除惡業,獲得光明;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在闡明人人具足善心佛性,只要用心應機修辦,必能了脫輪迴,得登彼岸;昌隆法嗣,普利群生,在闡明正法眼藏的傳承,以及一貫道應運普傅的盛況。從以上的論述,讓我們更加瞭解一貫道的心法傳承,與六祖法寶壇經的關係,但願大家共同弘揚般若頓教,渡化更多苦難的同胞,都能霑到法雨的滋潤,使人間充滿光明,讓世界早日變成淨土。
詩曰:
其一、教外別傳在眼藏
皈依自性顯奇功
明心見性真明路
直指人心返故宮
其二、屏息諸緣點妙玄
禪宗要義洩真詮
平心行直修功德
認理歸真脫苦淵
其三、真人靜坐述了然
二六時中養性田
但用此心離色相
外禪內定脫塵緣
其四、昌隆法嗣利人天
一貫真傳渡萬緣
頓悟心宗揚妙諦
西來祖意澤坤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