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7日 星期六

中庸釋義22 第二十章 哀公問政

中庸釋義22 第二十章    哀公問政


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 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脩身以道。脩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以不脩身。思脩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 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 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 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脩身。知所以脩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脩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脩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感。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脩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 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稟稱事, 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者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 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一、要旨:本章是子思引述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告誡魯國的君主哀公,治理政事的道理,在於修身、行五達道、三達德、九經的方法。以至誠的心行持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等要點。第一段詳述治理國家的道理,再說明實行五達道與三達德的具體內容。第二段說明修身治己身以及治理天下國家必備的要件。第三段提出治理天下國家,有九項經常不變的大綱。第四段解釋九經施行的方法。第五段闡明做任何事情,預先有準備,就能成功。第六段指出誠實與孝親的重要。第七段強調誠實,是待人處事最基本的條件,第八段具體提出擇善固執、誠的修持要訣。第九段指出為學次第的步驟,來行中庸的五步功夫。


二、分解:


【原文】: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 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脩身以道。脩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以不脩身。思脩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 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註解】:哀公:春秋時代魯國的君王,名蔣,哀是他的諡號。方策:古時把字刻在木板上的竹簡,即典籍、史冊也。敏政:政治很快的上軌道。蒲盧:水邊的蒲葦草。親親之殺:殺音賽,上一親為動詞,下一親為名詞,即親愛自己的親人,親疏遠近,亦有差別。知人:知道做人的道理。知天:知道天道、天理、天時的真理。


【解釋】:此章承上三節,說明大舜、文武、周公所行的中道,接著子思再引例至聖先師孔子的話,內容是這樣的:魯哀公問孔子治理國家的道理。孔子說:﹁文王、武王施政的方法,都記載在典籍史冊上,但是必須有像文王、武王這種仁君在位時,才能實行,如果像他們這樣有道德的賢君死了,這種政治也就沒有了。人如果有道,政治可以治理得很好且很快地步上軌道。同樣的道理,地氣旺盛,樹木也會快速成長。因為治理國家的政治,好像蒲盧草一樣,得到肥沃的地氣就會很容易生長。以此推論,主持政治者最要在於能得人才,要選取人才,首先要把自身修好,立好標杆,要修好自身,必須履行中庸之道,修此中庸之道,要以仁慈惻隱之心為根本。所謂的仁,就是愛人的意思,以親愛自己的父母最為重要。義就是合宜的意思,以敬重賢人最為重要,而在親愛親族,亦有親疏遠近的差別,尊重賢人,亦有先後深淺的等級,禮節便由此產生了。所以有修養有道德的君子,不可以不修養己身,想要修養己身,便不可以不孝順雙親,想要孝順雙親,不可以不知道人性本善,與做人的道理,想要知道人性本善以及做人的道理,便不可以不知道天理。﹂


  、心得記要:


1、本章是至聖先師孔子論治理國政的道理,來說明在於人存政舉,人亡政息。蓋孔子晚年,魯國的君權已經開始低落,魯哀公以賓客之禮問孔子為政之道,孔子不談行政的政策,而談恢復政權的根本之道。


2、人存政舉,人亡政息,乃孔夫子之感歎也,蓋青陽期,道在君王,有道聖君治理天下,政教合一,天下太平。到了紅陽期,道降師儒,君相無道,故人亡政息,這是一時一機,非人力所能為也。


3、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此句為進德修業的修持要訣,強調修身要以道為根本,道即是本性良心,苟能視聽言動,不離這個⊙,再以仁為本體,仁即是慈悲心、善良心、忠恕心、博愛心、惻隱心,顯露善美德行,身可修也。


4、仁者愛人,義者宜也,為政者的本源在仁,抱持著愛民如子的慈悲心,來愛護百姓、照顧百姓、治理百姓,再實踐義理,教導百姓該走旳道路,禮就產生了,國可治也。


5、修辦道者,以道、以仁、以義,由邇及遠,來修身、事親、知人、知天,以禮修辦,先渡自己,再渡父母親朋好友,由親及疏,以達代天宣化,渡化有緣的終極目的,內聖外王可得也。


【原文】: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 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 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註解】:達道:天下古今人人共有的道路。達德:古今中外人人都應遵守的德性。一即是道、誠,是一切萬有的原動力。困而知之:由勤行苦學艱苦中才知悉。安而行之:謂安然自得,勤而行之。利而行之:謂為追求名利而行之。


【解釋】:天下古今中外的人所通行的人倫大道有五種,用來實行這五項人倫大道的修養功夫有三種,所謂的人倫大道是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的交往,這五項就是天下古今中外人人所共行的人倫大道。而智慧、仁慈、勇敢這三種功夫,是天下人應有的德性,而拿來修養這三種德性的,卻只有一個﹁誠﹂字。這五達道和三達德,有的人一生下來就知道的,如孔子、如來佛、老子、耶蘇、穆罕默德,有的學習以後才能知道,有的人要下一番苦功,在困頓中才能知道,至於到後來知道真理,都是一樣的。談到實地奉行,有的人很自然的去做,有的人認為有名利可得才去做,有的人必須費很大的力氣,才能做得到,雖然做的方法不同,但是最後能夠成功,都是一樣的。


  、心得記要:


1、此節言修身做人的道理,首言天下之達道有五種,曰: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即是孟子所說的: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也,此五者為天下人人共同須要遵行之人道也。


2、智、仁、勇這三種功夫,為天下人人應具有之達德,何以故?因為有智才能明是非,知真理;有仁才能識本性,發慈心悲願;有勇,才有力量修辦道,立己達人。


3、有了智、仁、勇三種功夫,而要行之者一也,一就是道、是本性,乃是真誠無妄之理,吾人若能受明師一指點,得此執中貫一的本性,則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也。


4、五達道、三達德,是人人共通的人道和德行,也是修道的基本功夫,有的人生而知修道,有的人學而後才知修道,有的人受困才願下苦功修道,但是到後來功德圓滿,證果成真,都是一樣的。可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點都不虛假。


5、每個人修辦道的因緣、果報、祖德、環境都一樣,不論或生、或學、或困而知之,至於安而行之,即老子寶誥所云隨方設教,歷劫渡人;利而行之,即金剛經所云受持此偈為他人說所得殊勝功德;或勉強而行之,即道德經所言難易相成中成就,到後來道成天上,名留人間,都是一樣的。


【原文】: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


                  知所以脩身。知所以脩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


                  以治天下國家矣。」


【註解】:好學:愛好研究道理或經典,以求明理、明道。力行:努力實踐差事,認理實修。知恥:以不能奉行聖道為恥。


【解釋】:至聖先師孔子說:﹁喜愛研究道理或經典,識透真理,就能接近智慧,努力實踐善事,行功立德,代天宣化,就接近仁愛;以不能履行中庸聖道,不能見賢思齊而深感羞恥,便接近勇敢。知道以上述智、仁、勇的道理,就能夠知道怎樣修養自身,知道修養身心就知道如何管理眾人,知道如何管理眾人,就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國家的道理了。﹂


  、心得記要:


1、此段言入德的修持功夫,也是修身養性,立己達人的入門之學,修此功夫,才能達德,而至於達道,則知修身也。


2、首言好學近乎智,因為好學,才能明理,才能破迷開悟,了悟真傳,以開智慧。如何好學呢?即多聽、多看、多參班研究,必能增益智慧,圓滿心性。


3、力行近乎仁,修道修心,辦道盡心,發揮慈悲的心,效法聖賢仙佛濟世渡人,努力做善事,以代天宣化,廣渡有緣,故近乎仁。


4、知恥近乎勇,知道中道的美好,但是未能如聖賢仙佛般修持的盡善盡美,以不能盡心修心修此中道為恥辱,是要鞭策自己,勇猛精進也。


5、故知智仁勇三者,為立己達人,入德的門徑。有智慧才能體悟道的尊貴,有仁慈才會發出願力來濟世救人,有勇氣才有力量去行道辦道。故云知行此三者,就可修身、治人、治天下國家。


【原文】:所以脩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


                 矣。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脩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


                  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


                  脩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感。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


                  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


                  工,則財用足。柔遠人, 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註解】:九經:九種大綱或不變的法則。來百工:勸勉遠來的工人。體:關


                      懷。子庶民:愛百姓如愛自己的孩子一樣。柔遠人:使遠地的人心服


                      而來歸順。


【解釋】:凡是治理天下國家大事,有九種不變旳法則,那就是:(一)先修好自身的品德最重要。(二)尊重賢能有道德的人。(三)親愛親族的人。(四)恭敬朝內的大臣。(五)體恤小臣。(六)愛護一般的平民。(七)招來各行各業的人才。(八)安撫遠方來的人民。(九)以禮恩服各國的諸侯。因為能修好自身,中庸之道就能夠確立了;能夠尊敬賢能的人才,就能明白真理,不會有疑惑;親愛親族的人,伯叔兄弟之間不會摩擦而產生怨恨;能恭敬禮遇大臣,則小臣不敢進讒言,處事就不會發生錯亂;能體恤群臣,群臣得到上司的愛護,感恩圖報的心就會更加厚重;為君的能夠愛民如子,百姓就會互相勸勉效忠為善;能招來各行各業的工人,使他們增加工作機會而努力生產,國家的財產必定能富足;能安撫遠方來的人,四方來的人,就會心悅誠服的來歸順,能用道德來感召各國的諸侯,各國的諸侯,自然感恩畏服來朝。


  、心得記要:


1、本段提出為政者修身治國的九種法則,前三項修好自身,尊重好人,親愛親人為綱,後六項講恭敬大臣、體恤小臣、愛謢平民、招致百工、安撫遠方的人、慰藉各國諸侯為目,以上九經為修身治國的綱目。


2、這九經既是修身治國的綱目,即大學篇所述:「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具體說明。


3、以上九經,乃是子思引例至聖先師孔子的八條目內聖外王的功夫,藉中庸來解釋大學,也是致中和的具體表現。


4、可見孔子的修身治國思想,以仁為出發點,施政方法注重動機,並講求繼往開來聖業的功效。


5、九經以修身為本,所謂本立而道生,若不修身,其他八經就很難做到,自身一但修治好,以下的尊賢、親親、敬大臣、體群臣、子庶民、來百工、柔遠人、懷諸侯,自然水到渠成,歸順於你。


【原文】: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脩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 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 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稟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


【註解】:齊明:即齋戒沐浴,使心地光明。盛服:穿著整齊清潔的衣服。賤貨貴德:不重財貨,以德為貴。官盛任使:辦事的官員很多,每個人都能給予擔當使命。時使薄歛:使用民力配合農時,體恤民力,以減輕稅收。日省月試:天天省察,月試成績。既稟稱事:按照工作的成績,給予適當的薪水。朝聘以時:朝見天子,聘問諸侯,都有一定的時間。


【解釋】:能夠齋戒沐浴,使身心光明,穿著整潔的衣服,謹守四勿,不合禮法的,不可輕舉妄動,這即是修身養性的方法;棄除搬弄是非的小人,並且遠離女色,看輕財物,重視尊貴的道德,這是勸賢的方法;昇高他的爵位,加重他的俸祿,贊同他的愛好,這是勸勉親愛親人的要領;讓大臣擁有很多辦事的官員,每個人都能給予擔任適當的工作,這是勸勉大臣專心辦事的方法;對一般的小臣,以忠誠的心相待,多給予俸祿足供生活的費用,使他們盡忠職守,這是勸勉小臣為國盡忠的方法;對於一般的百姓,體恤他們的辛苦,並且減輕他們的稅收,以減輕百姓的生活負擔,這是獎勵百姓,安份守己的辦法;並且每日察看,按月考核成績,按照工作的成績,給予適當的薪水,這是勸勉百工,努力工作的方法;歡送要離去的人,迎接新來的人,以盡地主之誼,對於善良的給予獎勵,能力不足者給予關心幫助,這是安撫遠方來的人,願意來歸的方法;替絕嗣的諸侯立後代,國事廢馳的幫助他們復興,幫助諸侯平定禍患,扶持危難,以安定政局;朝見天子,聘問諸侯都有一定的時間,送去的禮物要優厚豐盛,送來的禮物不要嫌薄少,這是懷慰各國諸侯的方法。總而言之,治理天下國家,雖然有九種不變的綱領,但是實行的功夫,卻只有一個忠貞不二的「誠」字。


  、心得記要:


1、本節是子思引例至聖先師孔子,提出修身治國「九經」實施的方法及功


       效。


2、九經以修身為出發點,所謂本立而道生,再以尊賢、親親為綱,繼以敬大臣、體群臣、懷諸侯、子庶民、來百工、柔遠人為目。故本章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具體實現。


3、九經的實施要點,首要功夫在修身,修身的方法在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並要做到身心清淨,外表端莊,非禮勿視、勿聽、勿言、勿動。


4、至聖先師孔子最後提出,治理天下國家雖然有九種常而不變的法則,但是實行起來,只有一個條件,那就是誠,故知道誠為修身治國的原動力。


【原文】: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註解】:豫:預先準備。跲:音假,顛倒是非,前後矛盾。


【解釋】:不論什麼事情,若預先做準備,就會成功,相反的,沒有事先準備,就會失敗;說話也是一樣,要事先思考準備再說出,才不會顛倒是非,前後矛盾;做任何事情,也要事先準備,才不會做了而發生困難;每人的行為事先有準備,做了才不會後悔愧疚;講道之前先做準備,臨講時才不會詞不達意。


  、心得記要:


1、本段承上言五達道、三達德、以及修身治國九經的一切事情的最後結果,須以誠為原動力,事先作預備,再付之實行,才能成就。


2、首先言前定則不跲:因為說話前,不做理性的思考,誠心的準備,就會肆無忌憚,或顛倒是非,導致胡言亂語的差錯。


3、事前定則不困:因為處理任何的事情,須要有原理與原則,擬出計劃與藍圖,再付之實施,才不會發生困難或半途而廢。


4、行前定則不疚:自己的行為,事先有準備,如邪正清濁要有理智判斷,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不可誤觸非法或步入岐途,否則後悔莫及。


5、道前定則不窮:講道或到外面行道之前,要事先做準備,有了知止、定、靜、安、慮的功夫,才能得心應手,妙理無窮,道程前途光明。


【解釋】: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者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註解】:下位:指後學、臣民百姓也。獲乎上:獲得君主或領導者的信任。


【解釋】:人如果處在下位,不能得到上位的信任,人民就不能得到你的安治;要獲得上級的信任有一定的方法,這個方法是如果不能得到朋友的信任,這就不能得到上級的信任;要得到朋友的信任有一定的方法,那就是要能孝順父母若不能孝順父母,便不能得到朋友的信任了;若能孝順雙親也有一定的方法,那就是要反省自身的舉動,如果沒有誠意,就不能孝順雙親了。要誠實自身也有一定的方法,那就是不明白本性是善良的,便不能使自身誠實了。


  、心得記要:


1、上節言九經,即指在上位者而言,此節言在下位者,強調處事都能合情合理,素位而行,恰到好處,正是中庸之道。


2、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以修道來說,做後學的,前賢委任的事情都辦不好,不能尊師重道,前賢不能信任,同修或是你的後學,當然也就不信任你了。是要擇取善道,再堅持到底的做下去。


3、想要獲得上級的信任,志同道合的朋友之間,亦要互相信任,互相幫忙,否則交些酒肉朋友,狼狽為奸,互相利用,當然不能得到上級以及前賢的信任。


4、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若想得到朋友的信任,也要父慈子孝,人道無虧,若不順乎親,則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必不厚也,故不能得到朋友的信任。


5、誠者一也,道也,若存心無妄,處事忠貞誠實,則上面所述的獲上、信友、順親,有始有終,必能與道合一,明善復初。


【原文】: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


                 得,從容中 道,


【註解】: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註解】:誠:實實在在,誠心無妄。從容:出乎自然不勉強。固執:抱持方向永不改變。


【解釋】:真誠乃是天生天定的道理,能夠真誠來待人處事,乃是人生當然不變的道理。天生誠實無妄的人,做任何事情,不用勉強,就能符合中庸之道。這只有聖人,才做得到,要達到真誠無妄的境界,就是要擇取善道,再堅持到底的做下去。


  、心得記要:


1、誠者天之道,天者天理之本然,天命之性,天體之運轉,四時之分均,均是天道主宰其中,主宰其中的力量,即是誠也。


2、誠之者,人之道也,因為人類之本性降生東土以後,被氣稟所拘,物慾所蔽,使清淨光明的本性蒙塵,欲恢復光明的本性,必以誠為原動力,努力求道、修道、行道,以復其本真,此人生當然之道也。


3、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此段闡明聖人修行的方法是以誠為修持原則,處事不勉強,自自然然安而行之,不用心思巧奪,很從容的符合道理來待人處事。


4、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也|擇善即是擇取最完善、最美好、最圓滿的,然後堅定不移,有始有終的堅守到最後一秒鐘,矢志不渝,這即是誠的功夫。


5、所以誠就是天人合一,內聖外王之道,一切的聖賢仙佛,能夠立己達人,濟世救人,道成天上,名留人間,都是以誠為原動力,再積極修辦,才能功愿成就,離苦得樂。


【原文】: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註解】:博學:廣博學習。審問:詳細考察問明白。明辨:明白分辨。篤行:切切實實的去實行。措:放棄。


【解釋】:如何擇善固執的做到誠實呢?就是須要廣博的去學習各種知識,詳細的問明白各種疑惑,慎重的思考,再明白的分辨之,然後再確確實實的信受奉行。除非不學,既然學了,不學會絕不停止;不問便罷,既然問了,不到完全明白,絕不中止;除了不去思索,既然思索了,不思索出心得來,絕不罷休;除了不分辨,既然分辨了,不得到是非對錯,絕不歇手。除非不去做,既然做了,不做出結果來,決不放棄。人的聰明才智都各不一樣,別人學一次就會了,我學一次不會,我就學一百遍;別人學十次就會了,我學十次還不會,我就學它千次,如果能夠這樣做,雖然是很愚笨的人,也會變成聰明;雖然是很柔弱的人,也會變得很堅毅剛強。


  、心得記要:


1、此節子思引例至聖先師孔子,講解五種為學次第的功夫,這五種功夫是: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2、博學乃是多聞多見,以增智慧;審問乃是師友之間互相審察問答,反復研究道理,以明真理;慎思者乃謹慎思考,以達徹底明白,不留疑惑;明辨者,明白的分辨,以達理欲界限分辨清楚,是非對錯絲毫不紊亂;篤行者,即辨別明白,分別清楚以後,實地信受奉行,無有間斷,這是誠的功效。


3、五弗措,以及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是擇善固執,具備智、仁、勇,赤誠勉行,以達明性復初的境界。


4、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此「道」,即是一指點,一理、兼學、利、困、勉、行的功夫,只要貫徹始終,持之以恆,最後是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5、中庸一書,開始講中和之道,再講中庸之道,再講誠,前後是一貫的,如何做到誠呢?那就要擇善固執,其步驟是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等五種功夫。


  





















 



 



 



 




博學



博研真理,如三綱五常、五倫八德等,修己立身,廣推四海。



審問



確實省察真理實相,問己之志、問己之行,是否合乎綱常倫理。



慎思



謹慎思慮,仔細推量,明分綱常之本末先後,使言行合乎真理。



明辨



以聰明智慧冷靜判斷,深入探究明白虛實。



篤行



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實是求是,堅心不二,完成大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