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釋義29 第二十七章 聖人之道
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于天。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 三千。待其人而後行。故曰,「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 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
一、要旨:本章是子思說明聖人的道德崇高偉大,勉勵君子要盡人道以達天道,效法聖人的修持功夫,以達深微的至德。第一段指出成為聖人之道的修持要訣;第二段闡明君子如何效法聖人的要義;最後一段引例詩經的話,指出明哲保身的方法。
二、分解:
【原文】: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于天。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而後行。故曰,「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註解】:洋洋:非常盛大,沒有邊際。峻極於天:高大的與天同齊。禮儀三百,威儀三千:謂婚喪冠祭的禮節數目極多。苟無至德:如果沒有極高的德行。至道不凝:至高無上的大道,是沒有辦法凝結修成的。
【解釋】:聖人的道理,是多麼的偉大呀!道體充滿在整個宇宙間,能夠發達養育世界萬物,道體之廣大,可與天齊,瀰滿於四維上下六合,充裕廣大極了,聖人之道的禮節大約有三百多條,小的禮節也有三千多條,這種禮節,要等待有極高德行的人,才能實行,以宏揚於世。所以說:「如果不是有極高德性的人,至高無上的大道,是沒有辦法修成的」。
* 、心得記要:
1、大哉聖人之道:子思承上章,讚嘆聖人之道的偉大,聖人之道,就是中庸之道,也是一貫大道。
2、中庸聖道的道體,如同海洋之水的廣大無邊,能生育萬物,聖人體悟道【本性之體】能養育萬物【本性之用】,奉行道的體用,故能與天地同其德。
3、禮儀三百、威儀三千:以禮節項目的繁多,來約束身心,以明經常不變冠、婚、喪、祭的大儒禮。這三千三百多條的禮節,等待三期末劫,真道降世,明師應運普渡眾生時,才能實行,現今修辦道者,正在實行此聖道也。
4、苟無至德,至道不凝焉|此句經文明白的指出,如果沒有大德行的人,不能得此至尊至貴的真道,俗語說:有功無德變成魔,有德無功道難成,所以修持中庸聖道,必須以偉大的德行相配合,才能凝聚道果,返璞歸真。
【解釋】: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註解】:尊德性:尊重固有的天性。道問學:不斷的請教,學習,研究道理。精微:精細的道理。敦厚:多積功累德,以加厚其德行。崇禮:崇尚禮節。
【解釋】:所以進德修業的君子,不但要尊重我們固有的天性,而且還要時時低心下氣的去研究道理,進一步的去宏揚廣大的真理,更要繼續研究精微玄妙的道理,以達到高明聖哲的境界。欲達此目的,得依此中庸之道來信受奉行,同時要溫習舊學以及增進新的知識,多行功立德來加厚德行,按照規矩修辦,以達目的。
* 、心得記要:
1、尊德性是體,進德修業的君子,受明師指點率性之所後,時時存養省察、戒慎、恐懼、慎獨,這是格物致知,內聖的功夫,斯時物慾除盡,一性圓明,天理流行,便是尊德性。
2、道問學是用,受明師指點率性之所後,恆誠精進,時時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以達明理、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此外王之道也。
3、修辦道者,志要大、量要大、心要大、愿要大,才能與天地之大相融合,並且努力研究細微的道理,信受奉行,才能盡性而併入聖人的大智性海中,此致廣大而盡精微也。
4、溫故才能溫養德性,尊重德性,累積知識,以增智慧;知新才能博學,為人天導師而濟世,多行功立德,依循佛規禮節修辦,必能宏揚聖道,恢復固有倫理道德。
【註解】: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
【註解】:居上不驕:居上位的前賢不驕傲。為下不倍:居下位的後學,不違背正道。詩:指詩經大雅烝民篇。既明且哲:明白事理,又見識廣博。
【解釋】:所以進德修業的君子,居在上位的前賢不可以驕傲自滿,居在下位的後學,也不可以違背正道。當國家有道,政治安定的時候,其所說的話,足以被採納而振興國家,當國家無道,政治不安定的時候,只要沈默不說話,也可以明哲保身,免於禍害。詩經大雅烝民篇上曾說:「既然明白一切的事理,又見識廣博,就可以安保自身」,應該就是這個道理吧!
* 、心得記要:
1、居上不驕,居上指為君王的,或領導主事者,以及修辦道的前賢等,不可傲慢、自大、目中無人、或以權位仗勢凌人::等來欺壓下位者。應該以慈悲心、愛心、和顏悅色的心來關懷屬下,必定能受後學的敬重。
2、為下不倍:屬下或做後學的,要堅守岡位,盡忠職守,尊師重道,吃虧忍辱,來效忠前賢,才能使本性圓明,人道無虧。絕不可假公濟私,胡作非為,師心自用,越級犯上,而自造過錯。
3、國有道,其言足以興:當國家有道,政治修明的時候,應該把握機會,協天普渡辦收圓,到處去宏揚聖道,代天宣化,廣渡有緣,講道德說仁義,來闡明真理,其言必定能順天心而振興中庸大道也。
4、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既然明白一切真理,知道三期普渡,天降真道,普渡眾生,自身要真誠無妄,立身行道,信受奉行,終身行之而不退其志,必能保住身心,得到超凡入聖,解脫自在也。
學道如琢玉 去蕪存菁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