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天命章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一、要旨:
本章是子思講授中庸的真理,首段闡明人的靈性是從上天 老母之處分靈而來,叫做「性」,遵循本性來待人處世叫做正道,發揮自己的本性,去教化別人來修持正道,這叫做「教化」。第二段說明虛靈不昧的本性,須臾不可離開自身,進德修業的君子,要謹慎自持,在睹、聞、隱、微之中,存養省察,才能圓滿自性。第三段指出中和的修養功夫與境界,若能達此境界,則可與天地同參,與宇宙共同端正其位,和萬物順此正道而成長。
二分解:
【原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註解】:天命之謂性:天命即理天所賦予,也就是自然的稟性。性即本性。率性之謂道:率即率領或遵循,道即光明的道路,也就是人人所當應遵循的正路。修道之謂教,修即修理整治,是教人遵守仁義禮智信等,人倫大道的教化,使人人能遵循此正道而行的意思。
【解釋】:上天所賦予我們的這點靈光叫做性,依循著本來自然的天性,來待人處事,叫做正道,若能時時修治品德,使我們的言行舉止能夠依歸正道而行,叫做教化。
*、心得記要:
1、此章首講性、道、教的意義。性乃上天 老母分靈而來,在天謂天理,在地曰地理,在事曰事理,在物曰物理,賦於人謂之性。
2、人類是由靈性與肉體的結合,性即是上天 老所賦予,人之能視、聽、言、動思想等諸般作用,都是本性的作用。
3、能夠率領本性,依循天性良心來待人處世,即是正道,如何率性呢?訪明師可知也。
4、教者,從文從孝,即教導人民能知文字識道理,不斷的修身養性,遵循人倫孝道,一切行為以本性良心為依歸,就是教。
5、本段即中庸的三綱領,求明師指受天命之謂性之所在,接著修道的功夫即是率性之謂道,最後行功立德,就是修道之謂教了。
6、聖經約翰福音第十四章第五節曰「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不能到父那裡去」。耶穌所說的道路、真理、生命,就是天命、率性、修道也。
【原文】: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註解】:須臾:很短的時間。君子戒慎:君子:有學問,有道德的人。戒 慎:即警戒謹慎。恐懼:害怕驚惶,提高警覺。莫見乎隱:莫:沒有。隱:暗處。微:細小的事。獨:單獨。
【解釋】:所以一個有道德、有修養的君子,應該特別警戒謹慎別人看不到的地方,以免做出違背良心的事,還要特別提高警覺,恐懼別人聽不到的地方,以防止差錯。因為任何事情,沒有比在隱暗的地方容易發現是非善惡,也沒有比那最細微的東西,更能顯現黑白對錯,所以有道德、有修養的君子,更要特別謹慎自己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以良心當家,才不會犯錯而墮落。
* 、心得記要:
1、道即是理,即是本性,道之不可離,即本性不可離開肉體,一但離開
肉體,人即亡矣。如魚之不可離開水,離開水即亡也,道理也是一
樣。
2、慎獨的功夫,為存養省察的要義,因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吾人若能迴光返照,以謹慎、懺悔之心自持,不敢稍有大意,才能慎防過錯。
3、本段戒、懼、隱、微的功夫,和大學篇所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有異曲同工之妙。
4、黑暗的地方,鬼神最多,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上天好像電波感應般的快速而靈敏,故云:「人間私語,天聞若雷,暗室虧心,神目如電」,故怎可不警戒於心呢?
5、不睹不聞,正是叫我們不要用六根逐六塵,二六時中守住這一點玄關竅:自性良心。
【原文】: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註解】:喜怒哀樂之未發:喜怒哀樂是人的情感,在七情六慾尚未發動之時,是人的本來真面目。中節:即恰到好處,無過與不及。大本:道的根本,即天命之謂也。達道:天下古往今來所共同通行的道路。中和:恰中其節。致:達到。位:能各安其所。育:遂其生長。
【解釋】:當喜悅、憤怒、悲哀、快樂,這些七情六慾還沒有產生的時候,本性是大中至正的,沒有過與不及的偏倚,這叫做「中」的境界;一旦喜悅、憤怒、悲哀、快樂等情感發出之後,也都沒有過與不及,發得合情合理的境界,叫做「和」。「中」、「和」這二種境界,是天下古今中外所共同通行的大道路。一個有道德,有修養的君子,如果能夠做到「中」、「和」這二種地步,即能致良知良能,推而至於天地之間,宇宙萬物必能依照常軌而端正其位,進而推廣至於萬物上,萬物也能順著自然的常道而發育生長了。
*、心得記要:
1、中和是修道的基本條件,天地能萬古常存,循環不息,亦是因為有中和之道。
2、修道者,如何達到中和的境界呢?首先要把本性安置在中道玄關處,再看淡情關(父母、妻子、兒女),以及看淡名利。
3、中和兩個字即是「道也者不可臾須離也」,能二六時中,不離這個⊙,時時以良心當家,不再以識神用事,才能率性修道,以達到內聖外王的境界。
4、本段是子思講述孔門心法,是繼大學三綱領、五步功夫,八條目::等內聖外王的課程,進而再闡明內聖功夫的修持要訣。
5、咱們若能率性以修己渡人,以中和之道而行,必能參贊天地之化育,以達到共育萬物的三不朽功業。
中庸三綱領 天命之謂性 體 明德 上天所賦予 率性之謂道 用 明明德 循天理良心而行 修道之謂教 體用合一 新民 教化世人使之明 理
聖 道 、
貫 通 天 人 | 天命之謂性 | 至善本性 至尊至貴 | 天理良心 皇母所賦 | 本來面目 在天曰理 | 無極真理 賦人曰性 | 老母分靈 散於萬殊 |
率性之謂道 | 性本至靜 克除私慾 | 五常俱備 遵循天理 | 八德齊全 盡人合天 | 率性行道 覺悟修身 | 求師點傳 率性修道 | |
修道之謂教 | 人性本善 體天之心 | 氣質有偏 斟酌時宜 | 私慾難免 修而明之 | 得天之道 以化世人 | 行功立德 超凡入聖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