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釋義4 第二章 君子中庸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一、要旨:本章是子思引述孔子的話,來闡明中庸的意義。首段說明君子與
小人的行為,有無遵守中庸之道的分別,第二段指出因為君子能
守中庸之道,而成為聖賢,小人因為違反中庸之道,胡作非為,
終究而為凡夫、為小人。
二、分解:
【原文】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註解】:仲尼: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人,官至大司寇,曾
周遊列國。後來返回魯國教書,學生三千人,又刪詩書,訂禮
樂、作春秋等書,後世尊為至聖先師。君子:有學問、有道德的
人。小人:自私自利,胡作非為的人。中庸:能率性而為,行為
不偏不倚之謂。
【解釋】:至聖先師孔子說:「一個有道德,有修養的君子,他的所作所
為,以本性良心作主,不偏不倚,履行中庸常而不變的道理。相
反的,自私自利,沒有道德的小人,他的所作所為,違反中庸常
而不變的道理,離開本性,所以膽大妄為,無所忌憚。」
*、心得記要:
1、此章為子思引述至聖先師孔子的話,讓我們知道君子與小人的差別在
那裏。
2、君子受明師指授大道,知道明明德,率性而行,行為戒慎、恐懼、慎獨,故能成為君子。
3、小人迷昧本性,胡作非為,無戒慎、恐懼、慎獨,自私自利,故終為
小人。
4、中者不偏不倚,庸者常而不變。得道的君子,時時履行中庸之道,發而皆中節,處世中正和平,沒有過與不及,故能步聖賢的後塵,直登聖域。
5、可見中庸之道的重要,有中道之定位(玄關竅),故能時中、守中,並體道,履行庸德,終達聖域賢關的境界,小人不知履行中庸之道,故終究為凡夫也。
【原文】: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
也。」
【註解】:時中:時時刻刻守住玄關竅,這點靈明的本性。無忌憚:離開本
性,行為沒有戒慎恐懼的意思。
【解釋】:有道德,有修養的君子,時時刻刻守住中庸之道,二六時中,將
本性放在這個地方⊙,以這點良心來待人處世。沒有道德自私自
利的小人,因為不明白道理,不知道大中至正的本性在那裏,所
以違背中庸的道理,自私自利,迷昧本性,待人處事必然沒有戒
慎恐懼而胡作非為。
*、心得記要:
1、君子因為知道本性的所在,所以待人處世,都能守住這點本性,憑良
心做事,故能依中庸之道而行。
2、小人因為沒有受明師指授大道,不知道生從何來,死從何去的這點本
性良心,認為人死就算了,所以違反中庸之道。
3、中庸之道是在日常生活中,由本性流露出自然、合宜的行為,只要能守中,依道而行,就是君子。
4、本章子思首言中和,再述中庸,其實中和即是中庸,中庸即是中和,中是性情,中庸是德行,其實一也。
5、中庸之道,人人都有,個個能行,能行之,則為君子、聖賢;違反之即是凡夫、小人。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 君子 | 中庸 | 而時直中 | 明真理 | 尊道德 | 言行相顧 |
小人 | 反中庸 | 而無忌憚 | 昏暗不明 | 胡作非為 | 口是心非 |
經理慈悲:
回覆刪除金剛經講無住,無住與中庸之道哪一個境界高?或者其理相通一致,感謝慈悲.
後學 水田敬上
[版主回覆06/24/2010 14:29:54]水田你好:
1、金剛經講: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2、中庸講: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庸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3、以上金剛經講心性的修持,要放在無所住的本性上。中庸也講本性要安置在不偏不倚的至
善中道上。
4 、所謂道無高下,理無二致。因此道理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