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5日 星期四

中庸釋義6第四章 道之不行也

中庸釋義6第四章  道之不行也


【原文】: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一、要旨:


本章是子思再引例孔子的話,承接上章所述大道不行不明的原因。首段指出假聰明以及愚昧的人,都不能實行中庸之道的原因。第二段說明賢者,不肖者的行為不合乎中道,致使大道不能明白於天下。第三段,以飲食知味的道理,說明履行中庸之道,要親自去體會、實行,才能推行於天下。


二、分解:


【原文】: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


【註解】:道:即天理、本性、中庸之道。知者:假聰明而非真知的人。愚


          者:沒有智慧迷昧的人。過之:太過聰明而好高騖遠。


【解釋】:至聖先師孔子說:「中庸之道所以不能實行於天下的原因,我知道了,是因為有聰明才幹的人,認為中庸之道太平常,不肯去實行。而一般凡夫,不明事理的人,卻認為中庸之道,太過深奧,恐怕能力不夠,所以不敢去實行。」


  、心得記要:


1、大道不能宏揚於天下的原因很多,至聖先師孔子歸列為兩大類,一是太賢能過聰明的人認為太平常了,不值得推廣;一是愚昧不肖的人,認為太深奧,能力不足,以致無法推行。


2、事實上道在日常尋用間,故中庸第二十九章云:「君子之道,本諸身。」六祖壇經般若品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所以平常的中道成就,即是聖道的完成。


3、知者過之,即假聰明知道中庸之道很好的人認為太平常了,以為酒色財氣,名利恩愛,比較刺激,只貪圖眼前享受,不顧靈性歸宿,故不去推廣實行。


4、愚者不及也,愚者認為中庸之道,太過深奧了,看輕自己,沒有信心,見難思退,所以不敢,也沒有勇氣去實行,錯失修辦良機。


5、六組壇經行由品云:「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孔子曰:「人人皆可以為堯舜,」只在有志無志的分別。


【解釋】: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註解】:賢者:有才華,有能力的人。不肖者:沒有修養,不具才幹的人。


【解釋】:至聖先師孔老夫子承接上段的意思,接著又說:大道不能明白,普傳於天下,我知道它的原因了,有才華有能力的人,以為大道太平凡了,所以不肯講給別人聽,一般的凡夫,沒有才華能幹的人,認為中庸之道太過深奧,沒有能力去宏揚。


*、心得記要:


 1、本段孔子說賢者,不肖者,以及上段,知者,愚者,其實是指出假知、賢、愚、不肖因為行為沒有合乎中庸之道,所以不能將中道宏揚於天下。


 2、何以不能將大道宏揚於天下呢?都是犯了過與不及的毛病,自恃聰明,不敢承擔,沒有意志,互推責任,都不合乎中庸之道。


 3、真理是一付擔子,得到真理,要將擔子挑起來,古人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所以大道的推行,每個人都有義務與責任。


  4、大學篇曰:「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己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可見老實誠一,不須要有多大才華,亦能保我子孫百姓,加惠聖道。


 【解釋】: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解釋】這好像每一個人,都須要飲食,很少人能夠真正知道其中的味道。


*、心得記要:


1、孔子曰「道也者,不可離也,可離非道也」。人之在道中,如魚之在水,人之在氣中也,如果魚離開水,人離開氣變會死亡,人一旦離開中道,險象環生也。


2、故人不能離開飲食,不能離開味道,如人之不能離開中庸之道,道理也是一樣。


3、道要靠經驗與親身體會,很難以形容,好比椅子跟火,無論你用寫的、畫的、說的,都不是真正的椅子跟火。


4、本章說明中庸之道,不能推行於天下的原因,有知、愚、過與不及等四種原因,是要我們把本性放置在大中至正的中道上,腳踏實地,飲水思源,信受奉行,勇於承擔,知行合一。只要大家同心合力,必能將大道宏揚於世界,廣渡有緣。


























 


 


  大


  道


  不


  能


  推


  行


  的


  原


  因


 



 


知者過之



 


知道的人認為平常不肯去做



知過不改迷於酒色財氣



愚者不及也



愚者認為中庸之道太深奧,沒有能力去實行



自甘墮落不敢承擔



賢者過之



 


有才華的人認為大道太平凡了,不肯講給別人聽



 


自恃聰明錯失良機



不肖者不及也



一般人的凡夫,認為大道高深莫測,沒有能力宏揚



看清自己互推責任



沒有智仁勇



沒有把本性放在大中至正的中道上



沒有腳踏實地信受奉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