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 千秋金鑑
大成至聖先師孔子,是中國道統上的一代明師,他集儒學之大成,上承往聖,下開來學,振興儒風,闡明聖道真理,他的學說,二千多年來,影響整個中國的文化和歷史,甚至全世界人類的未來,實是萬古的明燈,千秋萬世的良師。四書大學篇,乃是孔子將聖道心法,以提綱契領,層次分明的解說,由曾子記之,傳十章,是曾子所述,再由門人所記載而流傳下來,非常尊貴,是古今中外進德修業者,修持內聖外王的一本聖書。今時一貫道應運普傳,契合歷代聖聖相傳的心法,活佛師尊曰:「末後一著,儒家應運,大同世界,終必到來。」因為孔孟學說,其真理放諸四海而皆準,行乎百世而不悖,誠為修性了命,齊家治國,終達大同盛世的明燈指南。今以一、大學之道,儒門心傳;二、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洞徹本末,則近道矣;四、五步功夫,成就德業;五、富貴貧賤,修身為本;六、格物致知,明心見性;七、正心誠意,圓滿自性;八、修身齊家,人倫之始;九、齊家治國,天下太平;十、真儒復興,救世寶筏‥‥等,來談儒門心傳。
一、大學之道 儒門心傳
「大學道存千秋金鑑,中庸理留萬世丹根」,故儒門聖道,為醒世的金鐘,是千秋萬世的明燈,點亮我們的智慧,引導我們邁向光明的未來。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也就是說:早上得聞聖道,領悟其真理,知道靈性的歸宿,雖然傍晚歸空,亦了無遺憾。孔子將聖道心法首傳顏回,中庸第八章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顏回英年早逝,子曰:「天喪予!天喪予!」蓋悼道無傳,若天喪己也,故追念不已,孔子再將聖道心法傳於曾子,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獨對曾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子貢嘆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由此可知,孔子周遊列國,杏壇設教,他是明傳教化暗傳聖道。曾子再將孔門心法,傳授子思,後世尊為述聖,子思再授孟子。朱子引述程子之語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疑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孟子‥‥‥。」自孟子以後,道脈西遷,心法失傳,儒脈泯滅,究未得繼續道統,業經盤轉西域,由釋迦牟尼佛接愆道統。
二、明德親民 止於至善
儒家聖門薪傳心法,大學篇首章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以上儒門大學三綱領,不是學制的大學,而是指學習做人的道理,為保全身心性命,以達正己成人,聖域賢關之境的一門學問,欲達此境界,首先要明明德,也就是光明天賦靈明的德性,如何光明天賦靈明的德性呢?訪明師可知也。易經晉卦象傳曰:「君子以自昭明德」,故有道德,有修養的君子,必要光明天賦靈明的德性,再以克己存養,使自性顯露無上的光輝。「在親民」,親民亦稱新民,謂吾人經受明師指點天賦靈明的德性以後,能夠率性修道,革除惡習,改過遷善,日新其德,使靈明愈明,謂之新民。若能進一步立己達人,代天宣化,誨人不倦,推我這清靜光明的德性,使別人也都求道立德,改去舊習。一樣的使靈性復明,謂之「親民」。「在止於至善」:修道者能明德親民,把內聖外王的功夫,做得徹底,即可達到止於至善的境界,也就是良知良能顯現在眼前,行住坐臥,不離這個⊙,遵顏子之四勿,依曾子之三省,體論語之思無邪,心內湛然澄清,乾乾淨淨,無一點瑕疵,純然天理,人心與天心契合,法喜充滿,流露智慧、慈悲、清淨,即是止於至善也。
三、洞澈未來 則近道矣
大學篇曰:「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凡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都有一定的根本和枝末,也就是終結和開始,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開始的起步功夫: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以及最終目標-弘道渡人,兼善天下,何者當先,何者該後,一旦明白這些先後的次序,就離道不遠了。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有始有終,有終復有始,才是正道,如欲枝葉茂盛,必先培養根本,倘若反行其道,去本就末,雖然竭盡心力,終究徒勞無益。修辦道,亦復如是,例如求師指點明路,參班學道,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明明德是本;親民渡眾,修齊治平,功德圓滿,止於至善為末。因此本末、終始、先後,是修辦道的次第,為進德修業,遵循漸入的功夫。俗云:「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這是萬古不易的道理呀!世間任何植物的種子,必須播種在土地上,才能發芽成長,以至於開花結果,性由上天 老母所賦,必須轉世肉體,再由平凡的人身,以明德為本,親民為末,依此本末終始的正路循序漸進,自強不息的行持,待心性圓融無礙,功德圓滿,必可超凡入聖,達於聖域賢關,止於至善之境。
四、五步功夫 成就德業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治能得」,這是儒門心傳的五步功夫,乃是孔子將聖道心法的修持精粹,層次分明的解說,讓有志於進德修業的君子,依此知止、身定、意靜、心安、性慮的修身之次第步驟,實踐於日常生活中,自然復回本來的真面目,讓本性光明,終身必然受用無窮。如何知止呢?即求明師指點心源之所在,將本性止於至善寶地,內能格物致知,外能明德親民,以良心當家,不再以識神用事,自然心無妄想雜念,不被塵緣物慾所染,可達於如如自在不變不動之定力,斯時心德必然流露,性體自然靈妙。「定而后能靜」,則智慧日增,精神有所歸依,意志堅定,不為物慾所惑,自然達於清靜無為,至此境界,怡然自得,道心常明,隨遇而安,動靜合乎天理,處事圓融,可達於萬慮無礙的境界。「慮而后能得」修辦道者,心胸坦蕩光明,思慮周詳,慮自己修不好,慮後學不明理,總之,抱渡化眾生的慈心悲願,無事則萬慮俱寂,有事則慮無不當,功夫至此,體用全備,可成就德業,則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大學之道可得也。
五、富貴貧賤 修身為本
至聖先師孔子強調,每個人各俱有天賦靈明的本性,此靈明自性本自俱足,至虛至靈,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人人皆可以為堯舜,皆可以修成聖賢仙佛,故釋迦牟尼佛曰:「大地眾生皆俱如來智慧德性,只因執著妄想,不能證得。」子曰:「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因此上自帝王將相,下至匹夫民婦,無論富貴貧賤,智愚美醜,欲達至聖域賢關境之境界,都要遵循大學之道:三綱領,五步功夫,八條目的課程循序漸進,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立己達人,而臻於至善之境。因為修道立德,是人人擁護,個個讚頌的光明道路。此時,天開文運之際,上天降下一貫大道,以拯救善男信女,共歸覺路,誠乃修身立德的大好良機,我們要急速修辦,才能離苦得樂,超凡入聖。修道課程,是從格物、致知、正心、誠意的根本做起,處事謙虛禮讓,低心下氣,胸懷大中至正,真修實煉,把積功累德的事做好,才能達到身修、齊家、國治、天下平的結果,自古以來,若是只圖表面,好高驚遠,貪心妄想,朝三暮四,綱常佛規不遵守,敗德亂道,欲想證果成真者,未之有也。
六、格物致知 明心見性
大學強調內聖的修養,要從格物致知入手,才能使良知良能達到清淨光明,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佛家講的「明心見性」,欲達此境界,必須要除去心中不應該有的物慾,如貪、填、痴、愛、情慾、習氣、毛病,都應該剷除乾淨,即佛家講的掃三心、飛四相,金剛經云:「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道家清靜經講:「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以上強調格物致知,要從心修起,蓋心分血肉心、人心、道心。血肉心者純惡無善,若執此心,為惡人、愚人,為畜為鬼;人心者有善有惡,若執此心,為善可以為賢人,若起貪妄心,則造業覆性墮落矣。道心者,純善無惡,微而難見,故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欲明此心,必須訪求明師的指點,方能明此心為佛,煉此心為仙、為聖賢。至於修養課程,宜由淺入深,由深入精,由精入微,朝乾夕惕,日新月就,效法易經繫辭傳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存養功夫一久,一旦豁然貫通,使心境無塵埃,良知良能顯露,妙智慧透出,本性光艷明澈,斯時一性圓明,十方平等,可得解脫自在,以達到般若波羅密多的境界,即六祖壇經所云:「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百千億化身,汝之行也。
七、正心誠意 圓滿自性
正心誠意為進德修業最基本的功夫,大學篇教我們:「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所謂誠其意者,意念不離玄關,二六時中,以自性良心當家,謹慎自持,不欺人欺己,或欺上天,行為毫無造作與粉飾,好像遇到討厭或不善的事情,一定要遠離它,就如同聞到很臭的味道,由於心裏產生厭惡的感覺,而離開它,對於美好的事情,而心生喜歡的一心去追求到底,須臾不離,能夠這樣出乎自然,誠實不欺的誠實謹慎,克制自己的意念,胸懷大中至正,自然邪念不生,浩然正氣充滿,謂之誠其意。進德修業的君子,時時固守誠意的心,素位而行,淡薄名利,存養省察,不愧屋漏,親近前賢大德的教誨,接近光明的道場,奉行聖賢真理,就能達到「正心」的境界。大學篇指出:「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以上指出人心不正的原因,以及心離開至善中正體位的後果,因此我們必須要正心誠意,格除物欲,心性自然清靜光明,不落邊見,則身可修、性可見、身可修也。
八、修身齊家 人倫之始
大學經文指出要齊家,使家庭充滿溫馨、美滿幸福,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從自身的修養做起。曾子解釋修身齊家的義理曰:「所謂齊家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天下鮮矣!故諺有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故知身修,家自齊,此自古不易的哲理也。所以曾子強調齊其家,必須先把己身修治好,要修好己身,須將五辟的親愛、賤惡、敬畏、哀矜、敖惰等心,矯正好,不可以陷於偏蔽,或一味的奉承,也就是固守中道,以教育、成全、諫言、鼓勵、規勸等方式進修,洞徹偏蔽的害處,使達於中和至善的境界。一貫道弟子,在明師一指的當下,本性已經契入真空的無思無慮境界,若能直接展現妙有,也就是顯露善美德行,自然惡念不起,善念頻生,時刻固守中道,可達身修家齊也。總之,修身齊家的根本要道,要能時刻固守中庸至善之道,以自性良心當家,勵行五倫八德、三綱五常、三清四正、三從四德‥‥等,便是修身齊家的要義,這是人倫之始,所謂善盡人倫以樂天倫,故云人道盡天道近也。
九、齊家治國 天下太平
治國平天下,大同世界,是人人讚頌,個個擁護的理想境界,很多人都以為這是政治家的事,修道人不談政治,但是要關心國家天下大事,故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大學篇指出治國必先齊其家,並指出孝、弟、慈為齊家治國的重要德目,進德修業的君子,在家能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以慈愛的心待人,使本性流露出善美的光輝,以身作則,也就是能正心修身、齊家,使德勳遠佈而風行草偃,則上行下效,達於國治天下平。另外指出身為國君或為人領導的主事者,愛護照顧百姓或屬下,就好像父母照顧自己的嬰孩一樣,故引例康誥篇曰:「如保赤子」。又引例詩經曰:「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兄宜弟,其儀不忒,正是四國」。都是指出家能和睦溫馨,兄弟之間相處和睦和諧,內心光明正大,儀態嚴肅端莊,虛事沒有差錯,品德自然崇高;以身作則,舉止行為足夠讓父子兄弟來學習效法,然後百姓才能去效法服從,這是齊家治國的要道。曾子並解釋治國平天下的義理,他強調居上位者要有絮矩之道,並且指出道德與天命的關係及用人之道,必須以忠誠信實來治理,更講明理財之道,強調國君對於民生經濟的制度,應以義為利,不可以以利為利,全民安和樂利,富足安定,而天下可平矣。
十、真儒復興 救世寶筏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義理深遠,其最高理想,世界大同,是各國當政者所追尋的目標。儒家的傳承,從明德、親民、止於至善,而達於天人合一的超凡入聖功夫,孕育無數的聖賢。當孔子把聖道傳給曾子時,只說了一句話:「吾道一以貫之」。曾子便說:「唯!」釋迦牟尼佛於靈山會上,手中拿了一朵金色的波羅蜜花搓動,唯獨迦葉尊者會心微笑,體悟那不可明示的心傳;五祖傳授心法給六祖時,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便當下契悟曰:「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再者當點傳師向我們的玄關一點,口念:「一指中央慧,萬八得超然(乾),林中受一點,知主保無恙(坤)」,我們已經從現實界的束縛,而進入絕對界的超越,頓悟本來真面目,了解超生了死的真諦。此時,一貫道應運普傳,真儒復興,大道已經傳佈至世界萬國九州,實乃是濁世的一盞明燈,末法時期的救世法舟。因為一貫道闡揚儒家心傳,對宏揚中華文化有極大的頁獻,又提倡儒家思想,實踐儒家倫理,不分宗教派別,主張萬教合一,眾生都是上帝的子民,故能融合宗教與宗間的紛爭與對立,以及族群與族群之間的距離。一貫道在未來的發展,預期將會形成一股沛然莫之能禦的浩然氣勢,繼往開來,承先啟後,直到永遠‥‥。
總之,「翰墨文章滿天下,沒有一人知道法,經史子集人人讀,只少一指路便差。」雖然世人熟讀各種經典,滿腹文章,但是沒有受明師指點,打開你的竅妙,無法領受孔孟聖道的真傳,是難以步入聖域賢關的大門也。際此一貫道應運普傳,它是末世救世的慈航寶筏,如今各組線,推行讀經班之時,我們更應該深入經藏,瞭解大學之道的心傳,印證一貫道的殊勝與尊貴,使聖道重行娑婆世界,讓一貫正宗廣渡人天。
詩曰: 其一、大學真詮貫古今 儒家妙諦拯黎民 止於至善真明路 明德親民聖域臻 其二、洞徹本來見性真 天命明德不離身 修身為主格心物 五步功夫福慧親 其三、正心誠意合中庸 覺悟心傳闡正宗 內聖外王都俱備 超凡入聖返仙鄉 其四、齊家治國賴儒風 救世寶筏一貫揚 聖道真傳揚世界 慈舟到處拯迷童
再者當點傳師向我們的玄關一點,口念:「一指中央慧,萬八得超然(乾),林中受一點,知主保無恙(坤)
回覆刪除------------------------
經理慈悲:
點道時,為何乾坤的禮囑要不同?有何用意?感謝慈悲.
後學 水田 敬上
[版主回覆03/02/2010 15:37:01]水田你好:
禮囑詞是一代明師所傳授的心法,也使一貫道的精粹所在,諸佛菩薩的心印大法是修持內聖外王的寶典,乾:道禮囑詞曰:「一指中央會,萬八得超然;。」中央就是正法眼藏之處,也是中道、正門、不二法門、遠離一切分別對待之義,得此心地法門,修道證果,有一萬零八百年的果位也。坤道禮囑詞曰:「林中受一點,知主保無恙。」意思是說在雙林樹中,接受明師一指點,知道自己的主人翁,努力勤修,積功累德,保証無災無殃,而乾坤的點道詞為何不同,這是一代明師的付囑,原因應該是乾坤有別,但是殊途同歸也。
陳經理 敬上
美麗的事物是永恆的快樂,它的可愛日有增加,不會消逝而去.....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