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貫道在臺灣:宗教現象值得研究(中國評論新聞)
中評社香港3月31日電/中央民族大學博士生丁乙在《中國評論》月刊三月號發表專文《一貫道在臺灣:一個值得研究的宗教現象》。作者提出:“一貫道以自命代表中華文化道統而為自身存在求取合理性來源,以推行傳統倫理道德規範作為社會宣傳資本,以佛、道教神學觀念和神秘主義操作技法為誘導手段,成為近代儒教失去‘國家宗教’地位後,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一種多元混合信仰,顯現出民間儒教統緒在當代社會需求面前的復興樣式。”希望“通過對一貫道在當代臺灣社會政治、文化、民生等層面發揮作用與影響的分析研究,為大陸決策部門評估一貫道在臺灣政治生態條件下標榜堅持中華傳統文化的客觀積極意義,切實重視一貫道在促進中華文化傳播和族群凝聚方面的作用提供理論思考。”文章內容如下:
開展一貫道研究的意義
(一)選擇以一貫道為研究物件,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現在大陸民眾也許大多不知一貫道是一個什麼樣的信仰和宗教組織,但只要回憶起共和國成立初期暴風驟雨式的嚴厲打擊反動會道門運動,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瞭解,一貫道是當時運動最主要的打擊對象。當時一貫道被定性為“與日寇及國民黨特務相勾結,出賣國家、危害人民、陰謀暴動的反革命組織”,人民政府鄭重宣佈,“為保障人民利益,維持社會秩序,並挽救誤入歧途的受騙群眾,決予嚴厲取締”。僅北京市,從1950年12月19日開始的兩個月內,就逮捕了381人,槍斃42人,封閉大小壇口1283個,聲明退道者17.8萬多人。對於這樣一個已被定性為反革命組織和邪教團體,而且在歷史上也多次遭到嚴厲鎮壓的教團,敢不敢研究、要不要研究,的確十分敏感;政治性、政策性非常強,極具挑戰性。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牟鍾鑒老師的態度值得學習。他說,新中國成立初期,鑒於許多組織化民間宗教成員混雜,有強烈反共傾向,政府以“反動會道門”的定性全部予以取締,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可以理解。但民間宗教不是政治組織,其政治態度會發生改變,實際上也在發生改變。時代在變,社會在變,宗教也在變。我們應當擴大視野,更新觀念,加強研究,正確處理民間宗教信仰問題。本著這樣的態度重新審視臺灣的一貫道,個人覺得很有研究價值和社會意義(二)選擇以一貫道為研究物件,是一項為中國民間宗教研究填補空白的工作。一貫道是近現代中國最大的民間教門,是明末清初以來中國民間宗教思潮和組織長期融彙整合的代表性產物。20世紀30年代以後,一貫道利用國內複雜紛亂的社會局勢,得到快速發展。1945年臺灣光復後,一貫道各組派紛紛從大陸傳入島內。特別是大陸解放初期,一貫道被嚴厲取締,大批一貫道骨幹轉赴境外,漸次聚攏臺灣,雖因活動詭秘,在臺灣也受到草木皆兵的國民黨當局宣佈為邪教而遭到多年打壓監控,但憑藉已有的立足點和同類教門在臺灣歷史上積累的慣性效應,教勢不斷增長,終因可作為國民黨在選舉政治中的有效工具以及臺灣開放黨禁,而於1987年獲得註冊許可,成為臺灣合法宗教之一。
據統計,臺灣一貫道現有組織70多個,信徒120萬人以上,是人數僅次於道教、佛教的第三大宗教。同時,一貫道向全世界發展,目前已在80多個國家和地區傳教,特別是在華人聚居的東南亞、北美等地區,已成為最為國際化的中國本土型信仰實體。對於這樣一個獨具中國特色的傳統民間宗教,著實應當成為中國民間宗教研究的重點方向之一,加強對其跟蹤研究,既有宗教理論意義也有社會現實意義。
(三)選擇以一貫道為研究物件,對發揮臺灣民間宗教在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中的作用具有現實意義。在兩岸同胞多年共同努力下,當今臺灣局勢發生了積極變化,兩岸關係取得重大突破。當前,兩岸同胞往來更頻繁、經濟聯繫更密切、文化交流更活躍、共同利益更廣泛,兩岸關係已步入和平發展軌道。發展兩岸關係的終極目標是實現兩岸和平統一,對和平統一大業而言,需要兩岸民眾對民族、國家的認同,在當前上述認同還比較薄弱的情況下,鞏固和發展對中華文化的認同,顯得尤其重要。如果沒有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礎,做再多的工作也只是事倍功半。源遠流長、瑰麗燦爛的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寶貴財富,是維繫兩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紐帶。臺灣一貫道源自大陸,中國特色十分鮮明,其道統教義既蘊含著很強的大一統認同意識,教門在臺灣又擁有相當龐大的信眾群體,其通過宗教形態弘揚中華文化的舉措,從文化根源上維護著中華文化在臺灣根深葉茂,維繫著臺灣同胞對中華民族的內聚力,我們重視對其研究並善加引導,對促使臺灣民眾文化歸根意識日益濃厚,以及由此自然而生的向心力不斷積聚,中華民族的和平統一大業就多了一份成功的保障。
一貫道研究的現狀與難點
(一)大陸方面研究動態
因為一貫道自上世紀50年代初期即被定為反革命組織和邪教,現實中研究一貫道有一道不敢逾越的政治鴻溝,而且大陸社會現在無此信仰和教派,因此大陸方面對一貫道的研究甚少,對一貫道在臺灣傳播和發展的研究,更幾乎是空白。就目前閱讀所及,主要研究內容有兩方面。
一類是關於一貫道源流研究。最重要、也最有代表性的是馬西沙、韓秉方《中國民間宗教史》(2004年)。這是中國第一部有關民間宗教的通史。其中第十八章以“一貫道的源流與變遷”為題,專門介紹一貫道。作者引用了大量官方檔案等第一手資料,經過認真、細密考證,對一貫道源流及變遷進行深入介紹與探討。一貫道淵源于羅教的分支東大乘教及圓頓教,發展到江西又與江南的齋教融匯合流,流布到西南後由大乘教演化成青蓮教。在近代之初,隨著青蓮教勢北移,從中分化出末後一著教即一貫道,又受到華北諸宗教特別是八卦教系統的影響。因此,近代一貫道應是多種教門融匯合流的產物,也是封建社會後期封建專制制度的產物,而不是近代社會產物。作者認為,一貫道有數百年的歷史淵源和曲折複雜的發展歷程,因為社會本身的前進,它在各種不同階段中表現出的社會性質也迥然不同,因此對其評價不能簡單劃一。一貫道的前史乃至王覺一領導的末後一著教,是反抗清朝封建當局暴政的民間教派,帶有反封建的進步內容。
牟鍾鑒、張踐的《中國宗教通史》(2003年)第十、十一章,在論述清朝後期和民國時期的宗教時,分別各有一小節論述一貫道。作者指出該教真正創始人是王覺一。認為一貫道要“一以貫之”的並非僅限於孔子的“忠恕”之道,而是要貫通儒、佛、道三教,使其歸於一。作者認為該教在清末是一個反抗清朝暴政的民間宗教教派,有積極社會作用。一貫道起於清末,但真正興旺發達是在民國年間,不僅形成了一整套組織系統和宗教儀式,而且教徒眾多,勢力遍及全國,在教義理論上也有重要發展。一貫道在民國以後成員日趨複雜,社會作用有相當大的消極面,特別是“七七事變”後,該教教主張天然投靠日寇,成為汪偽政權的“外交顧問”,吸收大漢奸褚民誼、周佛海、常玉清、王揖唐等加入一貫道,積極配合日寇侵華政策,以至為社會所不容。有關民國時期一貫道發展情形,譚松林主編、陸仲偉著的《中國秘密社會.民國會道門》(2002年)有關章節亦有介紹。
另一類研究則是對共和國建政初期取締一貫道情況及經驗的論述。如《一貫道罪惡內幕》(張永勝、王宜,2003年)、《反動會道門“一貫道”覆滅始末》(林林,2002年)、《建國初期對一貫道的鬥爭及其歷史經驗》(朱奕冰,2001年)、《建國初期北京取締一貫道工作論述》(鄭永華)、《建國初期綏遠地區取締一貫道的鬥爭》(慶格勒圖,2001年)、《建國初期山西取締一貫道經過及經驗》(王大斌,2004年)、《建國前熱河省一貫道考論》(申玉山,2007年)等。上述論文大都按照當時政府取締一貫道的政策,歷數一貫道罪惡,描述當時打擊情況或過程,總結鬥爭特點或經驗,揭示鬥爭帶來的啟示等等。其中一篇題為《法輪功與一貫道等會道門之比較》的論文,總結了一貫道等會道門的七大特點:一是提倡迷信反對科學,二是宣揚“末劫說”與“救世論”,三是創教者都是弱勢族群中不滿現實的人,四是利用醫治疾病或傳授巫術化氣功武術吸引信徒,五是通過傳徒大肆斂錢,六是企圖通過社會上層或社會名人取得合法地位,七是有嚴密的組織系統。作者認為一貫道在中國大陸雖然已經被取締了將近半個世紀,但是它的殘餘勢力仍然不時進行復辟活動,境外的一貫道也不斷派人到內地進行滲透。提醒人們警惕,以一貫道為代表的會道門組織雖然在整體上已經不復存在,但在它們腐爛的屍體上仍然不時發出陣陣惡臭,毒害善良的人民。一貫道等會道門組織所繼承的,實際上是中國文化傳統中的封建糟粕,這種封建糟粕一旦遇到適當的土壤和氣候,便會再次冒出地面,毒害人們的心靈,殘害人們的身體。本人對這樣的論點和研究方式不敢苟同,但仍然覺得有借鑒意義。研究一貫道,要瞭解這段歷史。但因本文提出的是應當重視對當今在臺灣發展的一貫道的瞭解與研究,不涉及對上述階段一貫道的研究和評價,在此不多談及。
(二)臺灣方面研究動態
臺灣地區對一貫道的研究比大陸熱絡,但也僅是近30年的事情。因為在臺灣,一貫道也曾被當做邪教而不為當局和社會所容,直至1987年獲得註冊許可,成為臺灣合法宗教之一,相關研究才多了起來。不過,臺灣的研究大多也只停留于一貫道信徒對本道歷史、現實和教理、教儀的闡述。
1、出版了多本研究一貫道的專著。如《天道鉤沉--一貫道調查報告》(宋光宇,1983年)、《先天道研究》(林萬傳,1985年)、《一貫道的艱辛歷程》(樊開印,1987年)、《一貫維中》(劉心德、劉心玉,1995年)、《天道傳燈》(上、下冊)(宋光宇,1996年)、《一貫道歷史》(孚中,1997年)、《一貫道概要》(林萬傳,2001年)、《一代明師--師尊張天然略傳》(林榮澤,2005年)等。均為一貫道徒所著,從多角度、多方面、各有側重地對一貫道加以全面論述。對研究一貫道在臺灣傳播與影響課題,上述專著值得注意的幾個論點有:
--關於臺灣一貫道的歷史座標。從祖師傳承、儀式行為等方面觀察,認為今天在臺灣傳播的一貫道,與臺灣原有齋教先天派的一支相同。縱觀一貫道發展歷史,雖然它背後有很深厚的歷史淵源,但臺灣一貫道是站在宗教發展軌跡的前端,其教義揉合了儒釋道三家理論,創造了一個新的理論架構,在儀式方面不斷改易舊有儀式,以更簡單的方式禮拜神明。從這個角度說,與其說臺灣一貫道是“秘密宗教”,不如說是“新興宗教”。
--關於臺灣一貫道曾被視為“邪教”的緣由。認為主要是當局與一貫道之間缺乏良好溝通和其他教派落井下石。就當局而言,深層原因是不信任民眾,基於治安顧慮,害怕群體性集會,照前清以來策略和方式對付新興宗教。而教團方面,則長期缺少良好有效的對外公共關係,過分強調“道”的尊貴,忽視世俗法律的約束力。就社會層面而言,中國社會自五四運動以降,知識只對中國民間信仰一直持批判和懷疑態度,認為近代中國落後悉由民間信仰文化害慘。新聞媒體則不明究裏捕風捉影對宗教問題誇大渲染,致使宗教問題不能得到公平處理。臺灣地狹教稠,宗教之間相互攻訐,希圖借當局之手除去對方而後快,也是臺灣一貫道長期受不公正對待的一個重要原因。
--關於一貫道在當代臺灣社會成功發展的根本原因。認為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和倫理道德為幟志,是一貫道得以在臺灣成功發展的根本原因。臺灣光復後,以傳播中華固有傳統文化自居的一貫道適時入台傳教發展,迎合了臺灣人民痛恨日本殖民統治“皇民化”教育和對中華文化仰慕與渴望的心理需求,符合時代需要。及至1970年代,臺灣社會因經濟繁榮,漸次恢復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掀起了文化尋根的“複振運動”,一貫道以弘揚中華文化之教而吸引了眾多青年學子。
--關於臺灣一貫道信仰特質。臺灣一貫道的信仰核心,基本上是沿襲明清以來“無生老母”信仰,其中很重要的思想是“三期末劫”的劫變觀,認為天地運數已走到“白陽期”,會有大的災劫刷洗,“無生老母”思念天下兒女,因此降下道來救劫,唯有入道者才能得救。這樣的教義雖為同時代各民間教派所用,但是一貫道的救劫說更進一步融合求道“點玄關”儀式,形成一貫道特有的一種救世思想。一貫道又以“扶乩”方式宣教,以“借竅”方式為普渡證驗,讓人與神佛之間有了溝通媒介,加深了信徒對神佛信仰的作用。而乩訓內容多為勸善道理,在宣教上又強化了教義作用,令信眾對教義產生信心,從而對一貫道的信仰更加堅定。
2、相關研究論文日益增多。近年來,隨著一貫道在臺灣和海外傳播與影響越來越廣泛,臺灣學界對一貫道的關注日益重視,研究論文越來越多,內容也更加廣泛。臺灣一貫道組織近年在臺灣和海外,還舉辦過多次有關一貫道的國際學術研討會。
關於一貫道義理與儀式方面的研究。輔仁大學劉怡君的《內盡其誠外盡其禮--一貫道禮儀的信仰意義》(2006年)認為,禮儀是信仰者具體展現其信仰的宗教行為,信仰者藉由有系統、有結構的象徵性語言及身體動作,既表達個人和群體對信仰物件的情感與態度,也借此與信仰世界發生聯繫溝通。該文從宗教神學角度,對一貫道禮儀加以綜觀,探討一貫道禮儀的由來、特性與涵括範圍,並以拯救論對一貫道數種禮儀文本進行詮釋,解讀其中所蘊含的啟示內容,配合實際訪談,對禮儀在道、啟示、信仰與人之間的作用加以闡釋,說明禮儀對信徒在皈依歷程中如何發揮作用,協助眾生完成個體與群體的終極關懷,突出一貫道如何開展解決人類“末後一著”。真理大學李紀勳的《當代一貫道的發展與變遷--以教義、求道儀式與三寶詮釋為分析焦點》(2006年),以宗教團體因自身發展需求或對應于現實環境之變化,所產生的內部自主性的因應調適模式為論述架構,探討一貫道教義體系與儀式的變動現象與轉化情形,並藉由信徒與道場、社會情境的互動關係,顯現一貫道教義與儀式的發展過程與影響。臺北科技大學林鈺勝碩士論文《臺灣一貫道佛堂儀式空間之研究--以發一崇德雲林道場為例》(2004年),以臺灣一貫道佛堂與儀式為研究物件,認為佛堂對保持一貫道秘密宗教屬性、儀式行為等的影響很大。以1987年一貫道合法化為只,佛堂空間發展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求得生存而變化空間,第二階段隨著合法化後領導核心與組織結構展現其影響力,逐漸發展出某種約定俗成的建築觀念,進而形成現今一貫道佛堂空間的面貌。儀式方面,重點論述一貫道佛規禮節、法會禮節與“三表五願”禮節等儀式的展演概況,並以佛堂空間與儀式空間為基礎,就其宗教教義神聖宇宙觀下,對所形成的佛堂建築、儀式行為、活動情形與空間性的展演等現象加以詮釋,進一步探討在神聖宇宙觀與佛堂及儀式的關係。
關於一貫道與當代社會關係方面的研究。南華大學楊弘任《一貫道如何契應當代社會》,針對一貫道道義形象、禮節儀式與日常實踐等方面,分析其傳統基礎、現時狀況與未來展望,認為當今時代交通與科技發達的因緣,跨國只與不同文化思想交流處處可見,而一貫道的“三寶”要義已由昔日強調對外在的躲災避難,轉變為強調面對內在的修道修心,彌勒理天淨土的許諾,也逐漸轉型“富而好禮”的儒家境界。國際商工林東生《一貫道的哲理及在現代社會生活的啟示》認為,一貫道的哲理是一個繼續形成與只定的發展過程,且必須轉化為每天的生活智慧。一貫道的哲理將幫助人們的人格及生活型態有個更美好的生活規劃模式,幫助人們培養出溝通的美德,幫助人們考量到別人的立場,能建立一個更合理的規範,進而完成普渡收圓、化人間為淨土。林源平的《一貫道與文化創新》認為,宗教形式和信仰本質是人類文化中最深層的底蘊,一貫道的宗教追求,既有理性思考也有感性行動,它從三教合一的文化根源,到現代社會的成長茁壯,在不斷的宗教文化衝突中融合並創造新的宗教文化形態,這樣的文化創新正是宗教的實踐和信仰的辯證過程。
關於一貫道生命與社會關懷方面的研究。東海大學謝金泛《從一貫道“道之宗旨”的哲學詮釋談社會關懷》認為,社會關懷的內在根據乃是“敬天地的心”,一貫道社會關懷的主要方式是“社會教化”,除了推己及人、普渡眾生的道德實踐外,“禮神明”的活動也在一貫道裏佔有相當大的份量。葉永進《一貫道的社會關懷》認為,一貫道的社會關懷,廣義說是對人類生命、生活及靈性的全面性關懷,不只要所有生命活得自在、快樂,更關心其靈性的提升與超越,若要全面性實踐一貫道的救世關懷,就必須同時驅動其“入世間”與“出世間”關懷的兩輻轉輪,齊頭並進,相輔相成。中正大學周尚志《一貫道社會關懷:新作法新思維》認為,一貫道社會關懷要而言之,一為物質方面的急難救助,另一為精神方面積極正己化人的淨化人心工作。一貫道場對關懷世界各弱勢團體與族群不遺餘力,經常發出善不欲人知且實際上的幫助。除了愛心援助之外,更對信眾施與教化仙佛與聖賢經典,旨在化渡人心為良善,使社會趨於天下為公、大同世界的理想境界。
研究臺灣一貫道應重視的內容要點和方法
(一)研究內容要點
應以宗教社會學、文化學、政治學為理論基礎,以田野調查為研究方式,通過對臺灣地區一貫道組織、人士的訪談和對一貫道佛堂、儀式的考察,重點考察一貫道在當代臺灣地區發展現狀及其社會影響,並就在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中重視和發揮民間宗教作用,向當局提出意見和建議。
主要研究內容應包含以下六個方面:一、通過對海峽兩岸對一貫道研究狀況的回顧與分析,探討對一貫道研究的意義。二、通過對一貫道源流分析,瞭解一貫道從反清秘密結社到成為反動會道門並在大陸覆滅的過程。三、通過對一貫道在臺灣合法化前後發展際遇、過程分析,瞭解臺灣一貫道生存與發展的社會背景與文化生態。四、通過比較研究當代臺灣社會與過往大陸時期一貫道信仰異同,瞭解當代臺灣一貫道教義、組織、傳道方式及其信仰特質。五、通過分析一貫道在當代臺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民生中的作為,瞭解一貫道對臺灣社會發展的作用和影響。六、總體分析臺灣一貫道,並以一貫道在臺灣的演變及其作用發揮為例,就恢復、培育大陸民間宗教文化生態和在發展兩岸關係進程中發揮臺灣宗教作用,提出意見和建議。
(二)研究方法
牟鍾鑒老師在一篇介紹湯用彤先生治學態度的論文中提出:“研究宗教的最佳位置和態度便是在信與不信之間”。我以為牟老師的這一論斷非常精彩,是我們研究宗教問題應參考的態度。所謂信與不信之間,第一個含義是進得去也出得來,也就是要進行心靈的溝通和客觀的評價;第二個含義是有所信取也有所剔除,也就是要從中汲取智慧而棄其虛妄,在尊重宗教信仰的同時保持清醒的理性。宗教既然是一種立體化的社會文化體系,研究方法便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可以用唯物史觀的方法研究宗教的社會根源,用人類學的方法研究宗教的發生,用一般史學的方法研究宗教的發展,用文化學的方法研究宗教的文化意義,用心理學的方法研究宗教感情,用社會學的方法研究宗教的社會功能,如此等等。這些方法之間又可以互相交叉,綜合作用。
因此,我們研究臺灣一貫道,應交叉採用文獻分析、歷史比較、田野調查、理論闡述等多種研究方法,運用社會學、文化學、政治學等學科理論,來分析和闡述臺灣一貫道的發展過程及其社會影響。同時,鑒於研究一貫道在大陸是敏感議題,要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對其評價盡可能做到客觀、公正,當然,還必須遵守政府政策,維護民族利益,對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有利。
(三)研究難點及解決之道
1、一貫道被黨和政府定性為邪教、反動會道門,是研究禁區。對臺灣一貫道的研究還涉及臺灣問題與兩岸關係,非常敏感、複雜,因此,本研究是一項政治性、政策性非常強的工作,稍不注意就有犯錯誤的危險。為此要認真掌握黨和政府的宗教政策、對台政策和國家相關法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
2、與其他宗教研究議題相比,大陸有關一貫道的文獻資料、專著和論文非常少。大陸方面有關研究多為政治批判,臺灣方面有關研究多為信徒對教義闡釋,可資吸收、參考的論點、論據稀缺,給本研究帶來很大難度。同時,鑒於兩岸關係現狀,大陸人士要到臺灣從事本議題實地田野調查也有相當難度。在理論上,要全面、真實闡述一貫道在當代臺灣社會發展的狀況、特點與影響,本研究將涉及宗教學、社會學、歷史學、文化學、兩岸關係學等多門學科知識和理論,對研究者的學識要求和整體把握都是嚴峻挑戰。解決的辦法,一是要進一步加強對研究資料的搜集與佔有,並對其進行全面、客觀、公正地分析研究;二是進一步加強學習,以科學、嚴謹、創新的精神對待本研究,不畏定論,以事實說話;三是要克服困難,想方設法去解決政策、時間、資金等問題,務必爭取兩岸當局同意從事研究的學者到臺灣島內進行實地田野調查,充分掌握第一手材料。
(四)研究預期目標
1、通過對臺灣一貫道教義、宗旨的分析和教團發展脈絡的梳理與研究,進一步論證兩岸民間宗教源流關係,認識當代臺灣一貫道已脫離“秘密宗教”原型,轉變為公眾合法信仰。一貫道以自命代表中華文化道統而為自身存在求取合理性來源,以推行傳統倫理道德規範作為社會宣傳資本,以佛、道教神學觀念和神秘主義操作技法為誘導手段,成為近代儒教失去“國家宗教”地位後,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一種多元混合信仰,顯現出民間儒教統緒在當代社會需求面前的復興樣式。
2、通過對一貫道在當代臺灣社會政治、文化、民生等層面發揮作用與影響的分析研究,為大陸決策部門評估一貫道在臺灣政治生態條件下標榜堅持中華傳統文化的客觀積極意義,切實重視一貫道在促進中華文化傳播和族群凝聚方面的作用提供理論思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