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伍、修身齊家釋義
、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一、要旨:本章是曾子解釋修身齊家的義理,第一段指出齊家,必要先將己身修治好。第二段列舉五辟的害處,第三段說明中平和順的重要,最後一段則明示修身才能齊家的要義。
二、分解:
【原文】: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
【解釋】:大學經文上所說的,要齊家,使家庭充滿和諧溫馨,美滿幸福,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要把自身的修養做好。
*心得記要:
1、家之本在身,修身而後齊家,此自古不易的哲理,因為身正,家自齊,身若不正,雖命不從。
2、俗語云:「上不正則下歪」,故身若不修,整天不務正業,胡作非為,家裡成員上行下效,胡作非為,難以管束,家焉能齊?。
3、身一旦修好,本性自然光明磊落,胸懷大中至正,言行可為眾人表率,家庭成員自然長幼有序,謙恭有禮,充滿著親情與道情,家自然齊,則國治、天下平,此為諦造大同世界的藍本。
【原文】: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註解】:辟:心有所偏愛。親愛:親近愛護。賤惡:輕賤厭惡。畏敬:畏服敬重或提攜。哀矜:同情別人。敖惰:傲視怠慢,即看不起、或怠慢人。
【解釋】:人對於自己所親近或愛護的人,因為有親愛之心而偏袒護短,其心就偏辟而不公正;人對於自己所輕賤厭惡的人,因為輕賤厭惡而不予敬重或提攜,其心就偏辟而不公正;人對於自己所尊重或敬愛的人,常因敬愛而奉承,或不敢接近而予以諫諍,其心就偏辟而不公正;人對於自己所憐憫的人,若是心生可憐同情,而不予鼓勵上進,其心就偏辟而不公正;人對於自己所傲慢看不起的人,就予以輕忽而不照顧他、同情他、成全他,其心就偏辟而不公正。
*心得記要:
1、親愛心、賤惡心、畏敬心、哀矜心、傲惰心、此五辟乃人之常情,若是一味的溺愛、漠視、奉承、同情、輕賤,此謂之陷於一偏,偏則蔽,蔽則身不修,家何以齊。
2、矯正之道,即親愛而不溺愛,應以義理教育,使其明理;收起賤惡漠視的心,代之以寬恕並多加提攜成全;敬畏而不一味奉承,應於必要時予以忠諫使之樂從;哀矜而不一味寵縱,應以鼓勵的照顧,使之自強不息;收起傲惰怠慢的心,代之以謙和自重,使自己的言行合乎中道。
3、蓋五辟者,後天之情,非先天之性,不要以後天之情而影響先天之性,蓋五辟會使心性偏離中道,正己的功夫便做不到,則身不能修,身不能修,家就不能齊。
4、一貫道弟子,在明師一指的當下,已經契入真空的無思無慮境界,若能直接展現妙有,也就是顯露善美德行,自然惡念不起、善念頻生,刻刻固守中道,自達於身修家齊也。
【原文】: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
【註解】:好:喜悅或愛好。
【解釋】:因此當我們愛好一個人,同時能夠了解他的毛病缺點,並於必要時給予諫言使之改過;反之對我們所討厭或輕賤的人,仍然能夠找出他的美好優點,並且以其優點來褒勉他,像這樣有公正的人,天下實在太少了。
*心得記要:
1、好而知其惡,凡我所愛好之人,如言行有一點不善,應以諫言,使其改過遷善,去蔽就新,以成就賢人君子。
2、惡而知其美,對於我所厭惡不喜歡的人,仍然能找出其美好的優點,並以此優點褒勉他,以此中道公心處世,即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表現。
3、世俗不古,人心不正,處事不公,此乃血心肉心用事所致。身不修,家不能齊,此為動亂的根源,若能化美中之惡使之達於純善,化其惡中之善為更純善,則心性可漸趨純正,而達身修,家齊。
【原文】: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註解】:諺:俗語。碩:大。
【解釋】:俗語有句話說:父母對於自己的孩子,因為親愛,所以 往往認為自己的兒女最美好,而不知道兒女的毛病缺點。當農夫的,因為有貪慾心,所以總覺得田園裡的稻苗果實沒有比別人碩大。以上這些引例,證實心有所偏,必有所蔽,所以自身的涵養修持不夠,家就不能齊,也就無法使家庭和睦溫馨,美滿幸福了。
*心得記要:
1、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因為心有所偏,就會被貪慾所障蔽。
2、矯正之道,宜好而知其惡,即徹底除惡;惡而知其美,使之愈發善美。也就是固守中道,以教育、成全、諫言、鼓勵、規勸,使達於致中和至善之境。
3、本章的要點,強調偏蔽的害處,說明一有偏私,心理即不得其正,唯有中平才能和順。
4、總之,修身齊家的根本之道,要能時時刻刻固守中道,以自性良心當家,勵行五倫八德,三綱五常,便是修身齊家的要義。
齊家家治國要義 | 身修 | 意誠身修 | 言行相顧 | 道心容物 | 二六時中 | 戰兢自持 | 樍功累德 |
家齊 | 父慈子孝 | 兄友弟恭 | 克己修身 | 德化家人 | 齊心修持 | 家庭和睦 | |
國治 | 齊家修道 | 眾家效法 | 推廣行遠 | 人人明德
| 德風所致
| 國家大治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