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30日 星期二

貳 五步功夫釋義

五步功夫釋義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一、要旨:言為學者,能夠知止,了解人生的真諦與定向,內能格物致知,外能明德親民,不受塵緣所紛擾,心無妄想雜念,本性自然光明,初則小定,久則獲得大定。


二、分解:


【原文】:知止而后有定


【註解】:知止:了悟本性歇止於至善的境地。而后:如此以後。有定:使本性有定向,不向外馳騁。


【解釋】:進德修業的君子,能夠了悟本性當止予至善的根源時,心中自然有定向與目標。


*心得記要:


1、知什麼?知道訪求明師指點玄關竅,知道明德之所在,知道天地間的大道理,知道三期普渡,大道拯救善信之良機,知道修持內聖外王之道,以達至善之境。


2、止何處?止於至善寶地,達到真空妙有,效聖法賢,修持至盡善盡美,做到止境為最終目的。


3、如何知止?即內而知止為守性,去欲抑情,格物致知﹔外而知止不妄為,止住一切不正常的行為。


4、如何定?即以良心當家,不再以識神用事,羈心猿,繫意馬,意志堅定,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自然達於如如自在,不變不動之定力。


5、至善之地,止而不遷,人心漸退,道心漸萌,自獲心定。


6、大學淺言新註:「然初步欲學大學之功,須先知止於何處,曰止於性天也,心有所歸,而性不問自定矣!」


7、為何說有定?補註曰:「知止於性天,覺悟自性本來具足一切,本來即如如不動,故說有『定』」。


8、定之益處:氣稟自然悉化。物欲必然全消。性體自然靈妙。心德必然流露。


【原文】:定而后能靜。


一、要旨:言人生有了方向,精神有所歸依,意志自然堅定,不為外物所動所惑,自然達於清靜無為。


二、分解:


【註解】能靜:心中沒有煩惱,清靜自然。


【解釋】心中有了一定的方向,不為外物所污染,本性就自然清靜無為。


    心得記要:


1、如何定?六祖壇經坐禪品云:「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2、清靜經云:「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自獲大定。


3、於一切處,不起愛憎,不隨所染,即是定。


4、多研究道理,以增智慧,俗情看淡,內心不動,外物不搖,止於至善,自獲定力。


5、三施並行,積功累德,冤孽消清,本性光明,即得真定。


6、何謂靜?靜者心不妄念,平靜不動搖,不妄想,不急躁。


7、不生疑慮,不起妄念,親朋誹謗皆不聽,風聲魔考皆不懼,自然由定而靜矣。


8、受持三寶心法,身口意業,皆得清靜。


9、遵守五戒,身心清淨,修清淨行,本性清明且靜矣。


10、定者身不動,靜者心不動,身定則身有所循,心定則心有所歸,性有所安,靜則民安物阜,太平盛世。


11、定而后能靜,則天性日生,躁妄盡除,根塵不搖,寂然不動,心靜神逸。


【原文】:靜而后能安


一、要旨:能清靜無為,才能樂天知命,煩惱妄想不入於心,身心自然安泰和順,困擾則不憂煩身心,自然安然自在。


二、分解:


【註解】靜者:心無妄念,平靜不動搖,不妄想,不見異思遷,不急躁。安者:怡然自得,隨遇而安,素位而行,悠然舒泰。


【解釋】本性清靜自然以後,心中即能安泰舒適,心曠神怡。


*心得記要:


1、人能常清靜,則性體自明,慾念全消,煩惱妄想自然遠離。


2、心胸坦蕩,光明磊落,氣稟自化,身心自可清靜解脫,安然自得。


3、遇患難而無所畏懼,處境艱難而堅定不移,心志常安,則身心舒泰。


4、安貧樂道,重聖輕凡,勤行內外功,返其自然,吉凶禍福,隨遇而安。


5、素位而行,從容自然,靜觀自在,安泰無礙。


6、心常安則一身舒泰,身常安則動靜合宜。


7、靜而后能安,則道心常明,物慾盡淨,氣稟悉化,安貧樂道,身心安泰。


【原文】:安而后能慮


一、要旨:能身心安泰,則思慮自然達到周詳,動靜合乎天理,處事圓融自在,自然達於萬慮無礙之境界。


二、分解:


【註解】安:安順不紊亂,隨遇而安,泰然自在。慮:能深思,能周詳,能無礙,亦即精究深遠,明察不妄蔽。


【解釋】心中能夠安泰舒適,心曠神怡,思慮自然精詳周到。


*心得記要:


1、慮者,思想精詳,聰明睿智,本性如日月之光明,事來則應,事去則靜。


2、止定靜安,乃由動入靜,靜慮存養,智慧自然大開。


3、處事能夠安然,深思週詳,善惡是非自然明瞭,自能遠離邪徑而邁向光明、康莊大道。


4、安而后能慮,則凝然有主,事物應對皆能深思遠慮,處理一切皆圓融自在。


5、處事思慮安然周詳,必能寧靜致遠,真心修辦大道,必可離苦得樂,超凡入聖。


【原文】:慮而后能得


一、要旨:為學者,若能萬慮無礙,萬慮俱寂,體用全備,功夫至此,則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大學之道可得也。


二、分解:


【註解】慮:謂思慮周詳,慮自己修不好,慮後學不明理,慮道務不堅實,常以天下溺為憂。得者:獲也,復本性之光明,得者,德也,登彼岸之道果。


【解釋】思慮一旦精詳周到以後,自然得到內聖外王,最完美的境界。


*心得記要:


1、慮者,抱渡化眾生的悲願,無事則萬念俱寂,有事則慮無不當。


2、慮者,效聖法賢,止定靜安功夫,明其體而達其用,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弘道以渡眾,王外之道可得矣。


3、得者獲也,知止定靜安慮,乃大學造詣次第,躬行實踐,獲得本性之光明也。


4、得本性光明,終身受用無盡,完成大人之學,則可超凡入聖,了脫輪迴,得登彼岸。


5、知止、身定、心靜、意安、性慮,為修身之次第步驟,修道者能實踐於日常生活中,處事自然大公無私,胸襟則坦蕩光明。


6、五步工夫總論:知止-大學之門。定-大學之方向。靜-大學之造詣。安-大學之入室。慮-大學之效驗。得-大學之成就。


 


 














































知止而后有定



至善之地



止而不遷



人心漸退



道心漸萌



自穫心定



身定意靜


意靜心安


心安性慮



定而后能靜



天性日生



噪妄盡除



根塵不搖



寂然不動



心靜神逸



靜而后能安



道心常明



物慾盡靜



氣稟悉化



安貧樂道



身心安泰



安而后能慮



凝然有主



隨遇而安



深思遠慮



處理一切



圓融自在



慮而后能得



萬物俱寂



慮無不當



功夫至此



大學既成



大道已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