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臺北論壇:一貫道與臺灣社會
論壇在中評社臺北會議室舉行
中評社臺北6月14日電(記者 鄒巧韻)中國評論通訊社、《中國評論》月刊邀請一貫道及宗教專家學者,日前在中評社臺北會議室舉辦論壇,探討一貫道與臺灣社會變遷。
論壇由佛光大學生命研究所教授宋光宇主持;評論員有“中華民國”一貫道總會理事長李玉柱,“中華民國”一貫道總會秘書長蕭家振,前“立法委員”沈智慧,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鍾雲鶯,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助理教授楊弘任,南台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王見川,臺灣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林榮澤。
李玉柱表示,一貫道歷史不長,因眾人合德同心、努力付出才得以持續。未來三大方向:一是培育弟子,加強與社會文化的互動;二是慈善事業的專業化,以持續、尊嚴的方式產生同體感;三是在海外地區,凝聚家庭紐帶、弘揚中華文化,也彼此激蕩創見,讓一貫道生命力愈來愈盎然。
蕭家振也以經驗補充道,在神學理論上,一貫道與其他宗教的對談,會更堅定自己的信仰;多與各界接觸,做現代化交流,也更能增進信眾信心。
鍾雲鶯指出,一貫道以儒家思想為主,讓人重新尋回對於家庭倫理歸屬感和對自己的認同感。在當前多元教育體制下,應守住核心義理,推動普世化。
王見川表示,一貫道跟當代社會的互動還不夠;一直以來,一貫道是臺灣中華傳統文化的承擔者與實踐者,未來更應發揮對傳統文化、慈善事業的正向功能,引發民眾好感,成為引領文化的發揚者。
沈智慧表示,一貫道在台合法化之後,對社會文化影響深遠,對於慈善事業、社會服務的工作更是不遺餘力,在人力物力資源救助外,也長期追蹤、關心心靈層面問題。
楊弘任認為,一貫道目前已由穩定期過渡到開展期,從封閉的華人社會到多元社會變遷,開始與文化根源對話;一來回歸經典、提供精神安頓,更要因應社會快速流動,展現高度包容、整合他鄉異文化。
林榮澤認為,一貫道傳道80多個國家,卻沒有一本經過共同認定、具代表性的經典;過去的歷史缺乏文獻整理,且多以扶乩的方式產生,無學術單位或刊物研究,這部分實在很可惜。以臺灣傳道模式的經驗來看,都從設佛堂講道、辦道開始,他強調不但要保有文化內涵,也要重視神聖化過程。
宋光宇總結說,一貫道的終極目標是要長、要久、要大,不但要適應現在,更要放眼未來;在既有家庭倫理、讀經運動與慈善工作外,神學體系論述、經典建構也同等重要,要提高理論層次、與各大宗教對談;一貫道要更精煉,從人心出發,承擔使命,往上提升。
臺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丁敏、中評社副總編輯兼《中國評論》月刊副總編輯羅祥喜等亦參加論壇。
論壇在中評社臺北會議室舉行。論壇整理稿全文將在《中國評論》月刊和中國評論新聞網刊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