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1日 星期三

六度波羅密

六度波羅密


壹、前言


闡述菩薩道修持法門『六度波羅密』。菩薩何以有『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偉大宏願呢?這要歸諸於其修行法門『六度波羅密』的精進修持而能成就,所以要學習菩薩的『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大愛情操,必先瞭解其修持法門,則才能循序漸進的走向菩薩道。


貳、何謂六度波羅密


        菩薩有六種度化眾生,從煩惱執著的此岸到達清靜自在的彼岸之方法,即是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一、     佈施:


簡而易行,是度化眾生解脫苦惱的第一步。


(一)佈施的種類:


依佈施所付出的形式不同,可將佈施分為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


1        財施:物質、錢財上的奉獻。


2        法施:教以真理,啟發智慧。


3        無畏施:即以大無謂的精神,去做對眾生有利的事。


(二)佈施的困難與障礙:


由於受到內在意識及外在環境的影響,常造成佈施的困難;佈施雖然能得到福報,但由於人們心態不正確,或累世宿業,造成佈施時產生障礙,故而錯失了佈施的良機。


(三)佈施的境界:


1.      愚昧的佈施


2.      分別有所求的佈施


3.      平等無所求的佈施


4.      三輪體空的佈施


(四)如何達到圓滿清淨佈施


二、     持戒


降伏邪妄之心,是戒而不戒之菩薩行。


(一)持戒的種類:


持戒是修道過程中,最基本的功課。持戒即受持戒律,戒律則是身、心、意所應防止犯錯之條律。


1.      五戒: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2.      十五條佛規:


(1) 尊敬仙佛         (9)莫著形象


(2) 遵前提後         (10)手續必清


(3) 齋莊中正         (11)出告反面


(4) 循規蹈矩         (12)不亂系統


(5) 責任負起         (13)愛惜公物


(6) 重聖輕凡         (14)活潑應事


(7) 謙恭和藹         (15)謹言慎行


(8) 勿棄聖訓


           (二)持戒的困難與障礙


           (三)如何達到圓滿清淨的持戒


三、     忍辱


為當下無畏,恭敬化去無明,是真大智慧者。


(一)忍辱的種類:


1.      耐怨害忍:能忍受他人所作之怨害,如忍受殺傷罵詈等眾生之迫害。


2.      安受苦忍:能忍受所受之眾苦,如貧窮、饑餓、口渴、病痛。


3.      諦察法忍:能觀察判斷諸法實相。如風雨寒熱等非情法之迫害。


(二)忍辱的困難與障礙


(三)達到圓滿清淨忍辱的原則


四、     精進


能登彼岸,是精進不懈,盡己之力,不退轉的。


(一)精進的種類:


1.      解套的精進


2.      苦行的精進


3.      盡已之心的精進


4.      啟示的精進


5.      認理的精進


6.      愿力的精進


7.      為道日損的精進


       (二)精進的困難與障礙


      (三)達至精進的原則


五、禪定


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


(一)    禪定的種類:


1.    轉穢為淨


2.    後念離境即菩提


3.    禪定生智慧


(二)    禪定的困難與障礙


(三)    達到圓滿禪定的原則


六、般若


讓四萬八千法門,法法明心見性,惟大智慧者能合天心。


        (一)般若的種類:


1.      實相般若:凡能發揮正智之體(諸法本源),自性(清淨心)之光,圓滿寂靜,如如不動,與道相契者,即具實相般若。


2.      觀照般若:凡經外相而體察自身妄念與偏見,並透視萬法實相,不受境轉、不受欲使、不再顛倒妄想,勇於實踐真理者,即具觀照般若。


3.      文字般若:凡能由外相(聲音、文字、圖像、動作等方式)傳達真理(因緣用法)或了悟真理(諸法空相)的人,即具文字般若。


         (二)般若的困難與障礙


1.      愛的障礙     4.痴的障礙


2.      欲的障礙     5. 恨的障礙


3.      貪的障礙     6. 不定的障礙


(三)達到圓滿清淨般若的原則


參、結語


        大般若經云:「修行六度,能成就如來的圓滿智慧。」故自古至今,所有修行人均由此六度下手,只是份量輕重、名稱有別而已。但修行六度是很容易也很困難的法門,因為只要是人均能修行,所以它很容易。但因人之我執、貪妄、懈怠、嫉妒、驕狂,造成修行困難。


        修道者之終極目標是:超脫生滅苦惱,到達絕對之永恆、圓滿。但煩惱與解脫,生死與涅盤,此岸與彼岸,都不是相異和相離的。有了煩惱和執著,心中便視現了此岸;沒有煩惱和執著,此岸當下就成了彼岸,要達彼岸就要在心地下工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