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5日 星期一

宗教哲學筆記:一貫道在臺灣的宗教現象值得研究


宗教哲學筆記:一貫道在臺灣的宗教現象值得研究


一貫道, 臺灣, 宗教哲學


中央民族大學博士生丁乙在《中國評論》月刊三月號發表專文《一貫道在臺灣:一個值得研究的宗教現象》。

    作者提出:一貫道以自命代表中華文化道統而為自身存在求取合理性來源,以推行傳統倫理道德規範作為社會宣傳資本,以佛、道教神學觀念和神秘主義操作技法為誘導手段,成為近代儒教失去‘國家宗教’地位後,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一種多元混合信仰,顯現出民間儒教統緒在當代社會需求面前的復興樣式。”希望“通過對一貫道在當代臺灣社會政治、文化、民生等層面發揮作用與影響的分析研究,為大陸決策部門評估一貫道在臺灣政治生態條件下標榜堅持中華傳統文化的客觀積極意義,切實重視一貫道在促進中華文化傳播和族群凝聚方面的作


用提供理論思考。開展一貫道研究的意義,文章內容如下:
  (一)選擇以一貫道為研究物件,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現在大陸民眾也許大多不知一貫道是一個什麼樣的信仰和宗教組織,但只要回憶起共和國成立初期暴風驟雨式的嚴厲打擊反動會道門運動,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瞭解,一貫道是當時運動最主要的打擊對象。當時一貫道被定性為“與日寇及國民黨特務相勾結,出賣國家、危害人民、陰謀暴動的反革命組織”,人民政府鄭重宣佈,“為保障人民利益,維持社會秩序,並挽救誤入歧途的受騙群眾,決予嚴厲取締”。

    僅北京市,從1950年12月19日開始的兩個月內,就逮捕了381人,槍斃42人,封閉大小壇口1283個,聲明退道者17.8萬多人。對於這樣一個已被定性為反革命組織和邪教團體,而且在歷史上也多次遭到嚴厲鎮壓的教團,敢不敢研究、要不要研究,的確十分敏感;政治性、政策性非常強,極具挑戰性。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牟鍾鑒老師的態度值得學習。他說,新中國成立初期,鑒於許多組織化民間宗教成員混雜,有強烈反共傾向,政府以“動會道門”的定性全部予以取締,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可以理解。
    但民間宗教不是政治組織,其政治態度會發生改變,實際上也在發生改變。時代在變,社會在變,宗教也在變。我們應當擴大視野,更新觀念,加強研究,正確處理民間宗教信仰問題。本著這樣的態度重新審視臺灣的一貫道,個人覺得很有研究價值和社會意義。
  (二)選擇以一貫道為研究物件,是一項為中國民間宗教研究填補空白的工作。一貫道是近現代中國最大的民間教門,是明末清初以來中國民間宗教思潮和組織長期融彙整合的代表性產物。20世紀30年代以後,一貫道利用國內複雜紛亂的社會局勢,得到快速發展。1945年臺灣光復後,一貫道各組派紛紛從大陸傳入島內。特別是大陸解放初期,一貫道被嚴厲取締,大批一貫道骨幹轉赴境外,漸次聚攏臺灣,雖因活動詭秘,在臺灣也受到草木皆兵的國民黨當局宣佈為邪教而遭到多年打壓監控,但憑藉已有的立足點和同類教門在臺灣歷史上積累的慣性效應,教勢不斷增長,終因可作為國民黨在選舉政治中的有效工具以及臺灣開放


黨禁,而於1987年獲得註冊許可,成為臺灣合法宗教之一。
  據統計,臺灣一貫道現有組織70多個,信徒120萬人以上,是人數僅次於道教、佛教的第三大宗教。同時,一貫道向全世界發展,目前已在80多個國家和地區傳教,特別是在華人聚居的東南亞、北美等地區,已成為最為國際化的中國本土型信仰實體。對於這樣一個獨具中國特色的傳統民間宗教,著實應當成為中國民間宗教研究的重點方向之一,加強對其跟蹤研究,既有宗教理論意義也有


社會現實意義。
  (三)選擇以一貫道為研究物件,對發揮臺灣民間宗教在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中的作用具有現實意義。在兩岸同胞多年共同努力下,當今臺灣局勢發生了積極變化,兩岸關係取得重大突破。當前,兩岸同胞往來更頻繁、經濟聯繫更密切、文化交流更活躍、共同利益更廣泛,兩岸關係已步入和平發展軌道。發展兩岸關係的終極目標是實現兩岸和平統一,對和平統一大業而言,需要兩岸民眾對民族、國家的認同,在當前上述認同還比較薄弱的情況下,鞏固和發展對中華文化的認同,顯得尤其重要。如果沒有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礎,做再多的工作也只是事倍功半。

    源遠流長、瑰麗燦爛的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寶貴財富,是維繫兩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紐帶。臺灣一貫道源自大陸,中國特色十分鮮明,其道統教義既蘊含著很強的大一統認同意識,教門在臺灣又擁有相當龐大的信眾群體,其通過宗教形態弘揚中華文化的舉措,從文化根源上維護著中華文化在臺灣根深葉茂,維繫著臺灣同胞對中華民族的內聚力,我們重視對其研究並善加引導,對促使臺灣民眾文化歸根意識日益濃厚,以及由此自然而生的向心力不斷積聚,中華民族的和平統一大業就多了一份成功的保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