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日 星期五

恭讀地藏王菩薩感言及時代背景之關係

恭讀地藏王菩薩感言及時代背景之關係


地藏菩薩,容顏甚妙,慈眉含光,寂照十方,吾等虔心,懺悔懇請,俯垂證鑑,迴向雙親,吾等跪求,南無地藏王菩薩,摩訶薩(三稱)


前言:


一、此經全義,乃使眾生,轉染誠淨,普薰法界,發菩提心,同入無生,無生亦無生。


1、如何培植如地藏菩薩之悲願?深心菩提,相續不斷,以培仁恕,寬容其心,孝親尊師,以教化之。


2、如何做到了養其父母之身?養其母之身?養其父母之志?孝經曰:「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云:「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孝經曰:「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二、菩薩宏願,震撼天地,累世累劫,拔苦濟眾,泣血永銘,心地獄練,不覺苦練,入涅槃樂,不入涅槃。


三、地藏之意,坤厚載物,德合?疆,合弘光大,品物咸亨,牠馬地類,行地?疆,柔順利真,智慧之寶,開示悟入,普濟眾生。


1、王之意義,尊貴響往,隨願自在,表於菩薩,宏願震開,力道進道,深廣德圓。


2、十輸經曰:「安忍不動,猶如天地,謙慮深祕,猶如秘藏。」如同玄關,藏於智寶,師尊啟開,了知秘藏,無量妙法,含育化導,無數眾生,咸躋舉岸。


3、菩薩為覺,有覺似無,取之中庸,不離弘願。


   眾生無邊誓願渡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上無道誓願成


4、菩薩遊學,佛之境界,處於六道,淨而不染,現示真如,心地寶藏,吾等,感恩,刻骨銘心,懺悔業障,力學地藏,聖德廣被,智慧廣?,慈念眾生,虛心學習,願師加被,拯救週緣,共修佛道。


一、忉利天宮神通第一:


1、一心頂禮十方法界常住佛。


2、一心頂禮十方法界常住法。


3、一心頂禮十方法界常住僧。


4、白豪相,變異含容,性德圓融,瞻仰尊嚴,明師一指,平等性智,五花八果轉因轉,照射十方。


5、華嚴經妙主嚴品卷一「佛身毛孔」普世演因,法要覆世,悉心無餘聽聞,莫不生歡喜,如是解脫,光一大悟


6、妙音善水,震坑三千,千里婉約,生生世世,契心同理,三解脫樂,瞻仰如來。


7、身相而顯,借假修真,於相離相,神格性海,善氣沖天,正氣凜然,何來魔考?※所謂「神通就是把阻塞心靈的物慾污垢清除掉,讓心靈神明通徹,使浩然正氣暢通無阻的滋露


8、孝感動天,天必從之,無漏立學,立身行道,渡脫父母,恩澤造慧,渡眾躋腒,詩云:淑人之子,其儀不忒。


9、禮敬諸佛,懺悔主罪,降服慢心,遍禮十方,「法身無邊,智慧而無邊,行願也無邊,謙下進昇,無所不在,無為不止,,時勢亦異,聖業不異」


10、末法時期,眾生心曲,無明覆慧,諸生哀嚎,捨本逐末,可不慎乎?


二、分身集會品第二


三身四智,思議神力,具大智慧,地藏累劫,勤苦渡脫,難化剛強,罪苦眾生,隨業依報,白陽弟子,蒙受佛恩,彌勒普渡,三曹末年,悉使解脫,蒙佛接引,二入行觀,緣起性空,借假修真,借境煉心,作無量身,通達萬法,成就辯才,智慧無礙,如是等法,一切聖人,安心斯在,神智方便,無量法門,明瞭眾生,成就聖業,止於至善。


三、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1、動念剎那,屏諸息緣,渡脫無間,無間成道,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貪嗔癡愛,業障日深,輪迴百劫,悉同受之,萬丈深淵


2、今日世間,所感惡趣,哀悲泣之,不忠不孝,不仁不義,菩薩導  ,彌勒受記,吾等擔當,謹言慎行,反求諸己,真空妙有,出入世間,三摩?提,自證性空,日勤三省,善養浩然,財施並進,兼行無量,盡力勇為,五常八德,切莫越規,憶如來恩。


君子是不言而行,不動而靜


四、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1、六親卷屬,衝悲相送,直到窮山,執手長離,一辭萬劫,廣大誓願,盡成佛竟,廣修供養,仰願十方,超拔父母,遇佛出世,無緣涅槃,業感差別,菩薩長誠,入生死海。


2、當今時日,閻浮眾生,剛強難度,身口意業,惡習結果,惟有求道,救拔變脫,心念心量,酷慧德懋


3、吾等白陽,火中栽蓮,學聖學佛,行五間業,入無擇地獄,荷擔使命,效法地藏,弘願救渡,無怨無悔,斷入十八結,修真學道,金剛定心,在塵淨行,性如皎潔。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牽手連心


渡盡無明,來去自如,直心道場


4、捨四趣業,得智慧生,行菩薩道,不修不息,行願十圓,速度十地,入舍剛心,成等正覺。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罪根皆懺悔。


5、吾今稽道,遙請諸佛滅除暗暝,同加長愍,痛心懺悔。


五、地獄號品第五卷中:


1、地獄之苦,所受報處,心念一動,一動為坎,人間地獄,一呼一吸,來來去去,墮入三途,八難之處,不知是苦,後悔難翻。


2、而今修道,知入解脫,慈悲喜捨,怨親平等,行菩薩行,報冤行,稱法行,令此眾生,啟蒙解脫,難忍即忍,難忍即忍


3、勸發菩提心文:「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眾生難渡,不生厭倦,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如上九層之塔,造其?如是發心,名之為真。」


4、願乞消滅,此生不斷,今日至心後世曾福,如是等罪,唯有十方一切諸佛,大地菩薩,所知所見,稽顙求哀,慚愧萬分,一切眾生,各各具足,滿菩提願心口如一,言行一致,動中取靜,動靜一,心性合一。


六、如來讚嘆品第六:


1、釋迦牟尼佛在兜率天出大法音,透過地藏經流傳到現在,佛菩薩不會用常理的印證,只用非常話去指斷


2、稱讚如來,妙語止惡,勤修三學,力斷三毒,理事圓融,一心不亂,廣設供養,三輪體空,內不住我,外不住人,佛心吾心,回歸本位


3、白陽弟子,三寶心法,恭瞻佛恩,力學聖賢,福增生貴,易經十五卦「謙謙君子,有終於吉也」,誦讀至誠,無諸橫病,永離惡趣,觀佛億佛,念佛仰佛,現真如如


4、地藏本願,地藏本行,承佛威力,福聚三界,慧解三千,善觀己心,德容謙恭,觀生死輪,了生死網,正己成人,普化世間,行深般若,心齋消業,誓斷因果,當下佈施。


5、勤者敏於德義憑一真心,儉者淡於貨利,懷仁修義,廣濟眾生,行仁道,無後悔心,


七、利益存亡品第七:


1、清口如素,絮心心齋,拜祭鬼神,悼念王者,計其感果,利益往生,但結惡緣,轉增深重,為修齋營,造福創福,念念之間,資住業道,一念一頃,一旦一日,念父母恩,設齋供養,志心懃懇,存亡得利,慈悲永續。


2、梵網經云:「若佛子以悲,空空無相,悲緣行道,自滅一切苦,於一切眾生無量苦,生智,不殺生緣,不殺法緣,不著我緣故」冤親平等,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悲願無窮


3、掌握當下一瞬間,才能無盡的永恆。感恩放下,妄盡還源,行慈心定,慈心三昧,禪定等持。


4、修道齋戒,非實外善,惡果能空,體性三昧,利己利他,福慧具足。


師尊慈訓:


最難的突破是心的成長


最苦的掙扎是心的執著


最沈的壓力是心的枷鎖


最快的解脫是心的放下


最高的境界是心的智慧


最寬的淨土是心的涵養


最美的人生是心的覺悟


5、白陽修士,何等性福,啟蒙老師,仙佛庇護,訓文珠機,解開心藏,解開法藏,層層枷鎖,今世是否,勇於放開互相勉之,導示迷津,進入慈航


八、閻羅王眾讚歎品第八:


1、鬼王渡眾生是反光自給己,所以善積陰德,?聖事才是功德,善事只是一般對人,自意我的事,聖事是由自己心性,改變自己的功力。


2、地藏菩薩,不辭疲倦,宿世之事,閻浮眾生,結惡習重,九經劫數,久作渡脫,生時死時,但作善事,見地證量。


3、經文:或已生下慎勿殺害,取諸鮮味,供給產田,能令母子不得安樂,何以故?是難產石時,有無數惡鬼及魍魎精魅,欲食腥血,所以,有孕之婦,應需齋戒,以保安胎,增加佛緣,根生慧胚。


4、經文:「臨命終人,神識惛昧,不辨善惡,乃是眼耳鼻舌身,無見聞,無意識,如眷屬,常須設大供養,轉讀地藏,如是善緣,此經疏勝,依經而行」魍魎化塵,福慧雙修,性命雙修。


5、呼末期時代,不信因果,消福消慧,依地藏本願,行持十方,灑遍關愛,信受奉行,無不解脫,獲大利益,佛說梵網經四十八重戒。


6、第一殺戒:佛言佛子若自殺,教人殺,方便殺,讚歎殺,見作隨喜,乃至  殺,殺因,殺緣,殺法,殺業,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方便救護,一切眾生而反  心快意殺生著,是菩薩波羅夷罪,所以殺生容易毀掉自己的本命,依報而造累世業障,更何況助殺也脫離不了牽連,菩薩為了防範因緣而嚴靜。


7、孔子集語:「你喜歡山嗎?為什麼?」你希望自己成為有像山一樣開闊胸襟?山的堅忍,容入戒律的金剛山。


九、稱佛名號第九品:


1、持名念佛,深信因果,念佛三昧,了知輪迴,持戒修養,一彈指頃,一心不亂,發心歸依,遇佛出世,摩頂授記,必成菩提。


2、白陽修士,聞是佛名,一指發光,一念皈依,供養讚嘆,無邊無量,報答天恩,渡原胎子,擔負師志,聖業永昌,今之時勢,動盪不安,無法淨信,餘業等報,倫常綱亂,嚴淨不信,如蠶作繭,自縈自縛,長夜盈燃,無量無邊,如同網罟,佛說八難,人身難德,如同芥子,慎之思之,住不退轉,展現空間,廣為說法得無上道。


3、一顆對事不執著的心,一顆對人永不厭倦的心,所以佛法在人世間,不離世間覺,我們更應該出離,身,心,行,放下主見,主觀,主導,學佛常誠實中看到自己。


4、聖賢與凡夫只在一念之間,一念善即天堂,一念惡即地獄,所以有學養的生命,才有?法安頓,我們更應約禮,學修講?,更加合和,念波一善,可以驚蟄諸天仙佛,供此以妙花香。


南無佛  南無法  南無僧


南無十方諸天仙佛菩薩摩訶薩


十、校量布施品德品第十:


1、造福德相,轉福德性,無為而為,廣義布施,方便消業,以利進道


十一、金剛經無為福勝第十一:


1、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少?須菩提甚多   世尊   佛告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偈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2、經文:「較量布施,有輕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心態言語,無相布施,身口意布施,下心含笑,善心善行,勤心莫退,無所求,無所利,無所法,誦讀持經,手抄經典,渡眾修道,躬自低下,迴向法界,」布施結緣,本性昇華,應無所住,盡成佛道,無量無邊。


3、德行的彰顯,仍在外功造福報,中去怯碓  琢磨,有福生貴,有福消業,希冤親債主能助緣,以四攝法佈施,供養佈施也是菩薩,或佛的階位步驟,更何況一貫真理,是廣結善緣,佈施供養篤行平等一行性,承續諸佛菩薩示現一貫的法義,生生世世,引迷入聖,眾生能解信,解能得,能知,靈覺靈能,導示迷津,了然清潔,永恆的生命,達觀質貞,圓滿塵鏡,吾等何不努力之。


十二、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1、梵網經:※佛子以空慧非無緣知體名心。


2、誦地藏王經有十種利益,更何況能持經呢,此功德不可數:


1.土地豐壤2.家宅永安3.先亡生天4.現存益壽5.所求逐意6.無水火災


7.虛號辟除8.杜絕惡夢9.出入神護10.多遇聖因。


3、恭誠讀經,供養地藏經,神力衛護,念念善行,心淨國土淨,淡薄明志,寧靜致遠,神通智慧,廣渡眾生,修道修心,菩薩庇護,何故得如是聖賢擁護?皆由瞻禮地藏形像,以及轉讀本願經故,更何況以四偈為他人說法,如此應用白陽,三曹普渡的疏勝,使往生父母及現世父母得到福慧及利益,如此行大孝,驚動諸天仙佛菩薩,切記,天道由人道修齊,佛道由人道提昇,平等佈施,法緣同生,一子成道九祖超生升,吾等慎思行慈之。


4、勸發菩提心文:「菩薩觀於螺蟻皆是過去父母,念報其恩。」我們怎能輕易放棄任何一個眾生的法緣呢?


十二、見聞利益品地十二:


1、世尊世尊,放等豪光,甘目似海,超聖因事,證十地事,遇佛受記,聞地藏名,畫地藏像,承斯功德,欲發大慈救渡一切,修無上道,有宿業障,竟得消除,無讀誦性,聞地藏名,供養菩薩,一歷耳根,即當永記,百千萬劫,永受安樂


2、十地為:體性平等地2.體性善慧地3.體性光明地4.體性爾炎地5. 體性慧明地6.體性葷光地7.體性滿足地8.體性佛吼地9.體性華嚴地10.體性入佛地


3、吾等何德,沾天恩師德,頂受聖記,能不退其心,引導出離,不信因果,父不父,子不子,災難貪窮,無法安頓,


4、白陽修士,至心皈禮,淨化三障,出三界因,一句一偈,一毛一塵,一沙一渧,漸修菩提,荷擔師志,效地藏之願,吾等墾請,早脫苦海,齊心同協,力行目標。


    5、仙佛慈訓:立身效天地,地無不載,以浩然長依,依禮正氣居。


十三、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1、「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夫學須靜,才順學也,非學無以才,廣至學」。孔子云:「學詩乎?學禮乎,世人研鑽勿替,敬慎威儀,以近有禮,而以才啟人,以德輔仁也,才德相稱,以作育天下之英才也」。


2、讀誦地藏菩薩本願經,得二十八種利益,更何況依經而行慈,願普天下修道著,持經而教化之,培德而感恩懺悔之。


    3、一者大龍護心 二者善果日增 三者集聖上因 四者菩提不退 五者衣食豐足 六者疾疫不臨 七者離水火災 八者無盜賊厄 九者人見欽敬 十者神鬼助持 十一者女轉男生 十二者為王臣女 十三者竭正相好 十四者多生上天 十五者或為帝王 十六者宿智命運 十七者有求皆從 十八者眷屬歡樂 十九者諸橫消滅 二十者業道永除 二十一者玄處盡通 二十二者夜夢安樂 二十三者先人離苦 二十四者宿福受彰 二十五者諸聖讚嘆 二十六者聰明利根 二十七者饒益慈愍 二十八者畢竟成佛


    4、吾等省思,志心懺悔,如實信解,廣學多聞,瞻養禮佛,至誠如神,抱其本心,拳拳服膺,行地藏行,含地藏心,感恩發願,懺悔佛前,吾等與眾生同心  互勉之。誠懇謙和待人才能有美之回憶,智慧幽默處事才能和諧的交流。


十四、結論:


1、天恩:天之覆地,生養萬物,天降大道,普渡眾生。


2、五恩:念佛重恩,念父母恩,念師長恩,念施主恩,念眾生恩。


3、修道之人應:


甲、守忠盡義,精石為開,行道行孝,六度萬行,心萌生智,自淫其意,素位而行,學養前人,立三不朽,學菩薩心,一心是道,念念眾生,應心合和,五蘊皆空,永恆真心,自性如來,菩薩無樹,明鏡非台,勤修內外,培智慧相,融合權相


乙、如何尊師之法:


體師之心,尊師之訓,教師之行,繼師之志,行師之道,了師之愿,飲師之意


丙、在日常生活中要用佛的眼睛來人事物,用佛的心面對所有一切因緣,處世依六度,待人依六和


丁、願十方一切諸佛,以不思議力,本誓願力,度脫眾生覆護眾生力,不復退轉,所有誓願是人間菩薩行,菩薩願,願一切眾生,各各具足,滿菩薩願


戊、吾等後學,懺悔罪過,仙佛恩典,感恩涕淋,如有功德者,迴向注生父親晉昇佛國及在世母親身體健康,我佛慈愍,業障消除,向道志堅,願  南海古佛  地藏菩薩  老師師母  不修息菩薩  加持加被,加智慧,提昇了願,開荒闡道,開展十方道場,願同修者共勉之(李碧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