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經智慧的啟示(六)逍遙遊 越人斷髮紋身
【經文】: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越人斷髮文身,無所用之。堯治天下之民,平海內之政,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窅然喪其天下焉。
【解釋】:宋國地方,有商人運了一些禮冠到越國去賣,但是越國人的民風習俗,卻是梯光頭髮,身上刺繡著花紋,禮冠對越國人沒有用處。堯帝治理天下百姓,使海內的政治清平,然後去遙遠的姑射山,拜訪四位得道的真人:許由、齧缺、王倪、被衣等。堯帝受到四位真人的引導,到了汾水的北面,也就是那悠遠渺小的姑射山,經過四位真人的感化,不知不覺中忘掉了自己身居天下的帝位。
【啟示】:莊子逍遙遊篇指出,宋國人運輸禮冠到越國賣,剛好越國的風俗是人人梯光了頭髮,身上還刺著花紋,禮冠根本不須要使用。禮冠者,儒門的禮冠,也就是冠帽,是待人接物使用的衣帽,越國人沒有這種風俗,所以派不上用場。宋國人運輸這些冠帽到越國去,一點作用都沒有。「禮冠」是啟示世間一切的典章、制度、儀禮::等規範,並不是放諸四海而皆準,行乎百世而不悖,而適用于天下一切眾生。修道亦然,只要以良心作主,不居任何形勢,都是通往理天的康莊大道。六祖壇經曰:「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具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名最上乘」。金剛經第八分曰:「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第十七分曰:「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活佛師尊曰:「金剛經,銀剛經,不如老師的良心經」。好像患相同疾病,醫師所開的處方不一定一樣,但是目的都希望疾病痊癒,道理也是一樣。汾水的地方,真有姑射山嗎?有的,汾水之陽乃是堯帝建都所在,四書大學篇曰:「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詩云:「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人民最喜歡居住在京都重鎮,喻指中央戊己土,本性所居之地,它是悠遠、渺小,隱而難見的自性靈山寶地。中庸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中庸聖道,是世間上最美好,最光明的一條大道,但是,以前因為天時未至,屬單傳獨授或寡傳寡授期,所以得聞聖道、修持聖道的人很少,所以說:「民鮮能久矣」,現今天時已至,大道普傳,只要大家有緣接近善知識,必能登上慈舟,得授真傳。為何堯帝是一代道統祖師,還要到姑射山拜訪四位得道的真人呢?昔時善才童子得道以後,還是到處去參訪五十三位高僧大德,以增廣智慧,在修己渡人上,才能更上一層樓。堯帝雖然位居九五之尊,得授至道,承接道統,但是他放下身段,低心下氣,效法善才童子五十三參,拜訪當時的聖人,得到四位聖人的指導,故能將凡夫身修成聖人,又推行聖人之道,將國家治理的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典範流傳千年,至今仍受世人追念不已。堯帝到姑射山接受聖人的開示以後,為何茫然自失,而忘記了天下呢?當我們受明師一指,會見自家菩薩時,一切妄想雜念頓除,達到無人無我的境界,以後繼續參班,一切煩惱妄想逐一剝離,沒有三心,已無四相,不再執著「我」,故云茫然若失,故能忘記天下。南華經流傳至今已有二千一百年以上的歷史,但是很少人能夠受用,大道普傳的今日,明珠出土,寶鏡重光,讓古代聖人流傳下來的這部寶典:「南華經」,再度受到重視,讓修辦道之人,能夠真正受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