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經智慧的啟示(二十一)齊物論 與萬物齊一的道理
﹝經文﹞:齧缺問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惡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惡乎知之?』?然則物無知邪?曰:『吾惡乎知之?雖然,嘗試言之,庸詎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庸詎知吾所謂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嘗試問乎汝,民溼寢則腰疾偏死,鰍然乎哉?木處則惴慄恂懼,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處?民食芻豢,糜鹿食薦,蝍蛆甘帶,鴟鴉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猿猵狙以為雌,糜與鹿交,鰍與魚游。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糜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觀之,仁義之端,是非之塗,樊然殽亂,吾惡能知其辯?』齧缺曰:『子不知利害,則至人固不知利害乎?』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風振海而不能驚。若然者,乘雲氣,騎日月,而遊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於己,而況利害之端乎?』
﹝解釋﹞:齧缺問王倪說:「你知道萬物有共同的標準嗎?」王倪回答說:「我那裡會知道呢!」齧缺又問:「你知道你所不知道的東西嗎?」王倪說:「我怎麼會知道呢!」齧缺又問:「那麼萬物就無法知道了嗎?」王倪說:「我怎麼會知道呢!」雖然如此,我還是嘗試談談這個問題。你怎麼知道我所說的知道並不是不知道呢?怎麼知道我所說的不知道不是知道呢?我請問你:人睡在潮濕的地方,就會罹患腰痛以及半身不遂,泥鰍也會這樣嗎?人類爬到樹上就會恐懼不安,猿猴也會這樣嗎?以上三種動物到底誰的生活習慣才合乎標準呢?人類吃肉,麋鹿吃草,蜈蚣喜歡吃蛇,貓頭鷹和烏鴉卻喜歡吃老鼠,以上這四種動物到底誰的口味才合乎標準呢?猿猴和猵狙互為配偶,麋和鹿互相交配,泥鰍和魚交尾,毛嬙和麗姬是世人認為最美麗的人,但是魚兒看到他們就害怕的潛入水中,鳥兒見了驚怕的飛到天空去,麋鹿見了也害怕的趕快逃走,人、魚、鳥、麋鹿這四種動物究竟是誰最懂得天下最美麗的標準呢?依我看來,仁義的論點,是非的途經,錯亂不堪,我那裡知道有什麼方法加以分別呢?齧缺說:「你不懂得什麼是利害?」那麼至人也真的不懂得利害嗎?」王倪回答說:「至人太神妙了,大澤焚燒起來也不使他覺得熱,江河凍起來也不能使他感覺到冷,雷霆劈開山岳,狂風吹起海浪也不能讓他驚恐。得道的至人,駕御著雲氣,乘坐著日月,而遨遊於四海之外,生死的變化對他都沒有影響,更何況利害的觀念呢?
【啟示】:本段的道理,莊子希望世人要有開闊的視野,宏觀的胸襟,不可以固執自己的意見,要站在別人的立場,以客觀的態度,多替別人著想,要趕快修道,行功立德,才能圓滿心性,與萬物齊而為一。齧缺問王倪說:『子知物之所同是乎?』王倪回答說,『吾惡乎知之?』以下揭開萬物不能齊一對話的內容,:齧缺問王倪說:「你知道萬物有共同的標準嗎?」王倪回答說:「我那裡會知道呢!」因為萬物都有自己所住的空間及頻率,如果沒有身臨其境,他們的標準是什麼,王倪當然回答他不知道了。齧缺又問:「你知道你所不知道的東西嗎?王倪回答說:『吾惡乎知之?』王倪回答說他不知道,可見古時候有道的君子,知之為知之,不知道就說不知道,是君子也。齧缺又問:「然則物無知邪?」王倪說:『吾惡乎知之?雖然,嘗試言之。」齧缺聽到王倪的回答,認為萬物就無法知道了嗎?」王倪說:「我怎麼會知道呢!」在兩人的對話以後,王倪就嘗試談談這個問題。王倪說:「民溼寢則腰疾偏死,鰍然乎哉?木處則惴慄恂懼,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處?」王倪認為:人睡在潮濕的地方,就會罹患腰痛以及半身不遂,泥鰍也會這樣嗎?人類爬到樹上就會恐懼不安,猿猴也會這樣嗎?以上三種動物到底誰的生活習慣才合乎標準呢?人類、泥鰍、猿猴都有他們居住的環境、活動的空間,生活的模式,如果讓以上三種動物的生活形態對調,他們必定無法生存,所以誰的生活習慣才合乎標準呢?當然沒有習慣上的標準。又舉例四種動物的口味做比喻:「民食芻豢,糜鹿食薦,蝍蛆甘帶,鴟鴉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王倪認為人類喜歡吃肉,麋鹿吃草,蜈蚣喜歡吃蛇,貓頭鷹和烏鴉卻喜歡吃老鼠,以上這四種動物到底誰的口味才合乎標準呢?以上這四種動物都認為他們的立場是最標準的,如果要將以上四種動物的飲食習慣統一,這是不可能的。那麼美麗也有標準嗎?在不同的世界裏,美麗的詮釋是不一樣的,王倪說:「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糜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毛嬙和麗姬是世人認為最美麗的人,但是魚餌看到他們就害怕的潛入水中,鳥兒見了驚怕的飛到天空去,麋鹿見了也害怕的趕快逃走;人、魚、鳥、麋鹿這四種動,都有他們居住的世界,生活的頻率,雖然毛嬙和麗姬是世人認為最美麗的人,但是在他們的眼裡,好像妖怪一樣,認為會傷害他們,所以看到他們,三十六計趕快逃走為上策,那麼究竟是誰最懂得天下最美麗的標準呢?當然也沒有美麗的標準。王倪舉出三種動物居住的環境,四種動物飲食的口味,以及人類、魚、鳥、麋鹿沒有美麗的標準;王倪認為:「自我觀之,仁義之端,是非之塗,樊然殽亂,吾惡能知其辯?』依我看來,仁義的論點,是非的途經,錯亂不堪,我那裡知道有什麼方法加以分別呢,這是世界上仁義的理論,是非的分別,錯亂的難以論斷,實在沒有一定的標準,莫怪至今世界還是動盪不安,六道輪迴沒有停止。齧缺說:『子不知利害,則至人固不知利害乎?』「你不懂得什麼是利害?」那麼至人也真的不懂得利害嗎?」凡人不懂得利害,所以認假為真,被紅塵的虛花假景所迷惑,不知善惡因果報應的利害,所以輪迴六道,苦無窮盡;只有至人懂得利害關係,所以認真修道,達到人格大化,逍遙無礙,覺行圓滿的境界,所以王倪說:『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風振海而不能驚。若然者,乘雲氣,騎日月,而遊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於己,而況利害之端乎?』王倪是得道的高僧,他認為「至人太神妙了,大澤焚燒起來也不使他覺得熱,江河凍起來也不能使他感覺到冷,雷霆劈開山岳,狂風吹起海浪也不能讓他驚恐。得道的至人,駕御著雲氣,乘坐著日月,而遨遊於四海之外,生死的變化對他都沒有影響,更何況利害的觀念呢?以上王倪體會到得道的至人,已經超凡入聖,成仙證果了,所以不怕大火的焚燒,冰河期的來臨侵襲,地殼的變動,狂風吹起海浪,也不驚恐,已經躲脫六道輪迴,所以人雖死,體雖壞,但是一點靈性,可以駕御著雲氣,乘坐著日月,而遨遊於四海宇宙之外,生死的變化對他都沒有影響,更何況利害的觀念呢?這就是求道、得道、修道、成道,與道合一,與萬物齊一的道理,希望世人學習、效法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