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生老母」一詞的出現
在歷史上何時出現「無生老母」的記載?目前普遍的說法,是源於明代羅祖(羅夢鴻)教的經典《五部六冊》說。但此說已有愈來愈多的學界看法,指出其矛盾之處和問題,如韓秉方所言:「我們認為,這種論斷欠妥,失之於準確度。」誠然,五部六冊為"無生老母"的面世作了重要鋪墊,且提供了不少定向性的暗示。但翻遍五部寶卷,卻根本找不到"無生老母"四字。」而且五部中出現五次"無生父母",都與後來無生老母的涵意相差很大。
因此,耍探尋無生老母的來源,可能要從這個詞的源頭來了解。就目前的資料所見,早在元末明初之際,一些道士在民間傳唱"道情歌"中,已有"老母"一詞的出現。例如張三丰的《九更道情》,開頭的第一更詞云:「一更裏,回心向善,為生死其實艱難,自從離了古靈山,混沌初分下世間。西方有本,丟下根原,來在東土,性命落凡,失迷了,老母當初未生前。」最後的第九更詞是:「九更裏,苦煉三家,紅爐中火候不差,無影樹下現金花,性命二字兩頭髮,三車搬運,趙州斟茶,去到西方,參拜佛家,小嬰兒。見娘呵呵喜笑煞。」通貫全篇的道情歌,唱的是「嬰兒見娘」的啟示,娘指的就是"老母"。可知在無生父母或無生老母的名詞未出現前,已先有"老母"一詞。由元未明初的道士,以傳唱道情歌的方式,在民間流傳。很可能這些道士傳唱的道情歌中,所用的"老母"內涵,與後來的無生老母有一脈相承的作用。明清以來的民間宗教經卷中,常將無生老母直接簡稱為"老母"或"老母娘"。以現今臺灣的一貫道來看,道中最常用的也是直稱為"老母"。只是母字是寫成"中"字的中間加兩點,成為"母"宇,按照一貫道的說法。為的是代表生吾人靈性的母親,同時也是生天地萬物的造物主「明明上帝」。「無生老母」。
從"老母"到"無生老母"一詞的正式出現,就目前資料所見,最早是金丹道南宗的《葫蘆歌》,時間是在明嘉靖二十年(1541)前後,其文云:「修行人要識貨,赤縣神州選九個,梨山老母臨壇,無生老母登寶座。」這段《葫蘆歌》中,談到梨山老母臨壇,又說無生老母登上寶座,這種□吻像極現在臺灣的扶機乩鸞訓。所以看來有可能是出自金丹道壇的扶乩之作。值得注意的是無生老母登上寶座的說法,如果這段歌詞真是扶乩之作,那就代表無生老母的產生應該就在那個時期左右,上天借由扶乩方式來傳達無生老母的訊息。
「金丹道」"它並非羅教的體系,而是興起於元代的道教宗派,以修煉內丹為要務,特立獨行,與世無涉。以道教發展的脈絡來看「金丹道」就是道教的金丹派南宗。創始於北宋張伯端(987~1082),伯端多年研求丹道,神宗熙寧二年(1069)於成都遇人授以丹訣。撰《悟真篇》。遂蔚成一宗之學。後經南五祖的傳承,到了南宋的白玉蟾(1194-?)。門庭始盛,漸有教團、靖庵,所以也有將白玉蟾視為金丹道南宗的真正創始者。南宗一脈提倡三教合一,主張"大隱混俗"。不倡出家,所以組織十分鬆散,雖然元代的金丹道南宗發展出「南七真」(張白端、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膽蟾、劉永年、彭呂)。與北方全真道的「北七真」,合併稱為"全真道"。但合併後的金丹道南宗"依舊小派林立,融入民間獨自發展者不少。
到了明代,由於金丹道南宗一向提倡三教合一,可能有些小派進一步與當時興起的民間宗教合流,立有道壇或兼有扶乩者的可能性不少,像這樣,無生老母的訊息由道教的道壇傳遞出來,可能就是由明嘉靖年間道教金丹道南宗的道壇,透過扶乩的方式傳遞出來。
無生老母信仰的產生。除了和道教金丹道南宗有密切關係外。還有一項重要的關鍵是"扶乩"。乩的起源甚早,學界的考證認為是在宋代開始,到了明代扶饑乩風氣盛行民間,所以明末(1622年)才會有第一本完整的扶乩書《玉律寶卷》產生,以當時的情形來看扶乩的地點應多在廟寺道壇中進行,很多是道教的道壇,尤其是道教金丹道南宗融入民間的一些小派道壇,很可能就有這些扶乩的作為。以民國24年(1935)在天津尚有的一支金丹道來看,當時裡面就有鸞生楊灌楚,平日常有扶乩活動,後經一貫道師尊張天然成功的渡化,轉變成一貫道的佛堂"道德壇",並成為往後天津一貫道道務的重鎮。因此,早在明代的金丹道,以當時社會上普遍存在扶乩的風氣來看,金丹道有扶乩的宗教活動是很有可能的。如果再比對臺灣現在的扶乩之作來看,幾乎每一部鸞書都是在各她的鸞堂或寺廟批出,而且都會註明仙佛的名號。以「民間宗教天書訓文資料庫」所收集的訓文來看,共有327位不同名目的仙佛,全部都是在天書訓文裡出現的,所以說明代民間扶乩產生無生老母的名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我們認為道教的金丹道,利用扶乩方式,傳遞上天"無生老母"的訊息,並且結合既有的道教"老母",及羅教的"無生父母"的基礎來發展,產生的方式有可能就是利用扶乩來確認。(林榮澤 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