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4日 星期六

宇宙結構大啟示 呂應鐘

宇宙結構大啟示                                                                呂應鐘


宇宙如何形成?如何孕育生物?如何壞滅?這些都是地球上的科學家和哲學家所不斷思考的問題。今日,我們知道宇宙是約在137億年以前大爆炸所形成的,時至今日,宇宙仍在不斷膨脹。而在約50億年前形成太陽系,約46億年前形成地球。天文學家說,光我們地球所在的太陽系,有九大行星,但我們太陽系所在的銀河系,起碼有一億顆星球存在,而宇宙中到底有多少個星球?則無法計算得知。


《瞻部洲品第一》裏面記錄著佛陀揭示的宇宙星球數字。當然,古印度人不會用「宇宙」二字,也不用「星球」二字,當時的字詞是「世界」。佛說: 


一日月所行處,照四天下,如是等類,四天世界,有千日月所照之處,此則名為一千世界。


意思是說「四天世界」為「一日月」所照,用現代話講就是一個星系,因此,一千世界就是一千個星系,也就是一千個如我們太陽系的不同星系。佛陀隨後又詳細描述這一千個星系的時空狀況:


千世界中,千月千日千須彌山王,四千小洲,四千大洲,四千小海,四千大海,四千龍種姓,四千大龍種姓,四千金翅鳥種姓,四千大金翅鳥種姓,四千惡道處種姓,四千大惡道處種姓,四千小王,四千大王,七千種種大樹,八千種種大山,十千種種大泥犁,千閻摩王,千閻浮洲,千瞿陀尼,千弗婆提,千鬱單越,千四天王天,千三十三天,千夜摩天,千兜率陀天,千化樂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摩羅天,千梵世天。爾所周羅一千世界。是名第二中千世界。諸比丘。如此第二中千世界。以為一數。復滿千界。是名三千大千世界。


也就是說每一個大千世界裡有一千個中千世界,每一個中千世界裡有一千個小千世界,由此我們用一千自乘三次,得到十億個世界,完全符合現代天文學所知的數字。佛陀早在2千5百多年以前就知曉宇宙實相,這樣認知值得我們深思。佛陀接著說明這些宇宙星球形成的過程有四個階段。 


諸比丘。此三千大千世界。同時成立。同時成已而復散壞。同時壞已而復還立。同時立已而得安住。如是世界。周遍燒已。名為散壞。周遍起已。名為成立。周遍住已。名為安住。是為無畏一佛剎土眾生所居 


依現在的天文學家的說法,宇宙是在137億年前爆炸,過了很多之後,溫度降低,原子結合成分子,再結合成元素,然後因萬有引力相吸,使一些元素結合成宇宙塵,這些星空塵埃愈集愈大,終於形成星球。然而太空中也有很多正在邁向毀壞的星球,這些星球從生到滅的自然科學說法,佛陀早就說過了,和現代天文學理論完全一致,著實令人驚嘆佛陀的真知!佛陀又說明在有人居住的星球有名叫梵王的統治者: 


諸比丘,於梵世中,有一梵王,威力最強,無能降伏,統攝千梵自在王領,云我能作能化能幻。云我如父,於諸事中,自作如是憍大語已,即生我慢,如來不爾。所以者何,一切世間,各隨業力,現起成立。諸比丘,此千世界,猶如周羅(周羅者隋言髻),名小千世界。此世界中,所有眾生,有生老死。 


    意指各個星球上的生命都是從生到老到死的過程,地球人如此,外星人也如此。


我們的地球在古代人眼中,是一片大地,是平坦的,梵語稱Saha,漢譯為「娑婆」,也就是一般熟悉的「娑婆世界」。因此,佛經中的「娑婆世界」,用現代話講是「地球」。在這個星球上有四大洲,佛說: 


須彌山王北面有洲,名鬱單越,其地縱廣十千由旬,四方正等。彼洲人面,還似地形。須彌山王東面有洲,名弗婆提,其地縱廣九千由旬,圓如滿月。彼洲人面,還似地形。須彌山王西面有洲,名瞿陀尼,其地縱廣八千由旬,形如半月。彼洲人面,還似地形。須彌山王南面有洲,名閻浮提,其地縱廣七千由旬,北闊南狹,如婆羅門車。其中人面,還似地形。須彌山王北面,天金所成,照鬱單越洲。東面天銀所成,照弗婆提洲。西面天頗梨所成,照瞿陀尼洲。南面天青琉璃所成,照閻浮提洲。 


鬱單越梵語Uttarakuru,在歷代佛經中起碼有十種以上音譯,徒讓讀經的人頭大。幸好新譯為「北俱盧洲」,音義兼顧。弗婆提梵語Furvavideha。Furva意指東方,新譯「東勝神洲」,因此洲面積最大。瞿陀尼梵語Aparagodaniya,漢譯名也有不少,新譯「西牛貨洲」,因梵語有貿易牛之意。閻浮提梵語Jambudvipa,新譯「南瞻部洲」,較能符合梵語發音。


   我們將此四大洲重新列出如下:北俱廬洲,十千由旬,形狀四方,方形。東勝神洲,九千由旬,形如滿月,圓形。西牛貨洲,八千由旬,形如半月,勾形。南瞻部洲,七千由旬,北闊南狹,錐形。


目前地球陸塊排列形狀,有沒有如上所述的?南北美洲連在一起,勉強可以看成「半月」形,如果是這樣,則「西牛貨洲」指南北美洲。北俱盧洲是方形,歐亞大陸的北沿以及東邊海參威一帶海岸、歐洲大陸西沿海岸,可以看成長方形的三邊,也就是方形,因此,「北俱盧洲」應指歐亞大陸。東勝神洲是圓的,中國大陸東沿正是圓弧形,因此「東勝神洲」應指東亞。而南瞻部洲是北闊南狹的三角形,印度半島不正是如此嗎?


許多研究佛經的人都認為「南瞻部洲」是指我們這個世界,其他三洲指其他世界。也許佛陀說法時,並非如此意思。因為古印度人以自己生存的大地為中心,佛陀說法時說「我們居住的世界」並非指全地球人,而是指印度人。因此,南瞻部洲只指印度才對。所以,其他三洲應是地球上其它陸地。


古印度用「由旬」為計算長度的單位,意指「帝王一日行軍之里程」,有說40里,有說30里,最被為接受的大約是15公里。若依此計算,則北俱盧洲縱廣15萬公里,南瞻部洲縱廣10萬5千公里,似乎又不符合地球上各大洲的大小。


「須彌山」是古印度認為位於世界中央的大高山,有意譯為妙高山。山頂上為玉皇上帝所居住,半腹為四天王所居住。如果說須彌山純粹是印度人想像中的山,那麼為何佛陀會用相當多篇幅,很仔細的描述山的狀況﹖如: 


須彌山王,下入海水八萬四千由旬,上出海水亦八萬四千由旬。須彌山王,其底平正,下根連住大金輪上。須彌山王,在大海中,下狹上闊,漸漸寬大,端直不曲,大身牢固。四寶合成。所謂金銀琉璃頗梨。須彌山上,生種種樹,其樹鬱茂。出種種香,其香遠熏。遍滿諸山,多眾聖賢。最大威德。勝妙天神之所止住須彌山半,高四萬二千由旬,有四大天王所居宮殿。須彌山上有忉利天宮殿,帝釋所居。 


前面這一段描述須彌山上諸世界,有各種「天」,如果純為佛陀時代想像的天界,是否太不可思議了?我們要研究這段文字之前,必須先了解「天」這個字的含意。


「天」是譯自梵文的Deva,原譯是「神」,指住在天上的守護神,如帝釋天、大自在天、歡喜天等,都可以改為:帝釋神、大自在神、歡喜神等。這些都是印度教的神,而後經佛教採用。但是「天」在佛教中又指天上界,一部分在須彌山中,另一部分遠在蒼穹之中,總名為「天道」,是六道之一,又名天界、天趣。用現代話來講,就是遠在蒼穹中的不同時空。


在佛教的宇宙觀中,人類所居的世界屬於「欲界」裡頭,有11天;色界有18天,無色界有4天,共33重天。這些時空的距離是高一級的為低一級的一倍大: 


忉利天以上一倍,有夜摩諸天所居宮殿。


夜摩天上,又更一倍,有兜率陀天所居宮殿。


兜率天上,又更一倍,有化樂諸天所居宮殿。


化樂天上,又更一倍,有他化自在諸天宮殿。


他化天上,又更一倍,有梵身諸天所居宮殿。


他化天上,梵身之下,於其中間,有摩羅波旬諸天宮殿。


倍梵身上,有光音天。倍光音上,有遍淨天。倍偏淨天上,有廣果天。倍廣果天,有不麤天。其間別有諸天宮殿所居之處,名無想眾生。


倍不麤天,有不惱天。倍不惱天,有善見天。倍善見上,有善現天。倍善現,有阿迦尼吒諸天宮殿。


阿迦尼吒之上,更有諸天,名無邊天空處、無邊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此等皆名諸天住處。


如是處所。如是界分,眾生居住,是諸眾生,若來若去,若生若滅,邊際所極。 


如果現代地球人換用「時空」的術語來改稱以上33重天,則很清楚的可以看出:比地球高的六欲界的六個時空由下往上數是:四天王時空、忉利時空、夜摩時空、兜率時空、化樂時空、他化自在時空。


再上去是色界的18個時空,最低層的是梵身時空,最高層是阿迦尼吒時空。再上去是無色界的四個時空,分別是空無邊、識無邊、無所有、非想非非想時空。


佛陀早具洞悉宇宙時空萬事萬物之能力,因此依憑祂的神視,看到宇宙間任何星球時空的狀況,以教學的方式說給弟子聽。現代許多高僧法師都可以用「天眼」看到宇宙間一般肉眼看不到的景象,可見這些都是事實現象,只是人類還沒有辦法理解。


「上下四方謂之宇,往古來今謂之宙」,上下四方指空間,往古來今指時間。所以,宇宙二字就是空間和時間。這是現代天文學所公認的,因此本書不用「宇宙」,改用「時空」來詮釋一切。夜晚抬頭見星空,有無數的時空存在著,這是「多重宇宙」的思想,現代宇宙論已經是這樣的認定了。所以,不同的時代要用不同的語言,古代用的「天」就是現代用的「時空」,也就是不同的「星球」!研究者能用「時空」觀念來研究佛經,才會有新的體認。


和「天」直接有關的另一名詞是「天人」。《佛學大辭典》上說天人是「天界生類之總稱」及「天上之人」,換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宇宙中的生命」。佛經說天人是指天眾與其眷族們,又稱飛天。


「天人五衰」被日本作家拿去當作小說名稱,其實在佛經上是指「天人去世時所顯示的五種死相」。如果天人是指普通觀念中的神佛,怎麼會有去世的描述?怎麼也會記錄他們的五種死相?所以,「天人」就是「宇宙中的生命」當為正確,他們既然是宇宙人當然也有生老病死,也有死相了。


想通了「宇宙時空」和「天」的奧妙,想通了「天人」和「宇宙生命」的真相,一切無法解釋的記事就都迎刃而解了,這就是本書重要的啟示。所以「瞻部洲品第一」就是佛陀向弟子描述不同時空星球上的事物,極為詳細。同時也描述地球的陸地分布狀況,以及各大陸上的植物。例如: 


毘那耶迦山外有山,名斫迦邏。二山之間,闊六百由旬,周匝無量,四種雜花,及諸妙香物,遍覆於水。去斫迦邏山,其間不遠,亦有空地,青草遍布。即是大海,於大海北,有大樹王名曰閻浮樹,身周圍有七由旬,根下入地二十一由旬,高百由旬。乃至枝葉四面垂覆,五十由旬。邊有空地,青草遍布。 


這種文字在《長阿含經瞻部洲品第一》中比比皆是,這是極科學的博物紀錄,是佛陀所言,指的是地球上的博物狀況。因此,有開明腦袋的地球人應該深入剖析原始佛典,讓大家用另一個角度來思考佛教的原義!希望能讓現代地球人在二十一世紀中能有所開悟!


現再談論「須彌山」的觀念。一般人總會因這名詞有個「山」字,便將思考方向朝「山」去想,於是陷入牛角尖而無法得到真正的內涵。其實「須彌山」不是山!它是宇宙時空中一個很重要的「點」或「柱狀空間」。以下要談的涉及高深的現代天文學理論,我儘量深入淺出說明。

愛因斯坦認為「空間」不是三度的立體結構,「時間」也不是分離的實體,它們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景象。不同觀察者可以有不同的時空現象可看。愛因斯坦的空間不是幾何式,而是彎曲的!像一個漏斗(如圖一)!



一個漏斗是一個時空,宇宙本身也是一個漏斗形。而漏斗可以相接,形成中央縮兩端擴的形狀,如圖二所示。為了描述方便,在此稱圖的上、下二部分為「上天界」與「下天界」。由此,我們知曉,時空是相通的,所以天界也是相通的。在這個結構之下,「須彌山」在何處?它就是兩個時空交接之處,本身是一個極密的「重力場」所在,所以佛陀說此處「妙光,安明」。


須彌山「上下各入海水八萬四千由旬」,表示其形是對稱的,也完全符合愛因斯坦時空觀點。「其底平正」描述下天界的底形狀。「下狹上闊,漸漸寬大」描述上天界的形狀。「端直不曲,大身牢固」描述中間段形狀。因此,須彌山和其上、下之天宮,都是時空結構中的現象,也就是「重力」表現之處和其中羅列的星球。


須彌山梵語Sumeru,漢譯名稱很多,有修迷樓、蘇彌樓、須彌樓、彌樓、蘇迷盧等等。《慧琳音義》說: 


或云須彌山彌樓山,皆梵音聲轉,不正也,正云蘇迷盧。唐云妙高山,四寶所成,故曰妙;出過眾山曰高。或云妙光山,以四色寶光明各異照世,故名妙光也。 


可見,古代也對「須彌山」音譯不正確提出看法。因此,須彌山應是宇宙時空的一處,也許它就是圖二的宇宙時空中間部位,堅實挺立如山,而不是地球上的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