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當病人,在台灣很容易,西醫院林立,愈做愈大,中醫也到處都在,而且民眾取得中藥的管道之多、之容易舉世僅見。
然而最方便卻危機四伏,你真不知買到的是良藥、偽藥, 或不利健康的物品。消費者需步步為營,細心購買、保存到正確服用,才是聰明病人。
選對中藥
一、慎選來源
民眾買到的中藥大致分為傳統劑型與飲片:
.傳統劑型:如藥丸、膏、散、單等: 台灣製藥廠約111家已全面通過GMP,民眾選購時,最好挑GMP藥廠製造的藥品,不要買藥房配製或偏方。GMP藥廠製劑時,成分的調配比例已標準化,較能掌握藥效。
.飲片,也就是經過炮製的藥材:最好到有信譽、重視衛生、 且具有合格販售證明的中藥房選購,多觀察藥材是否冷藏保存、配藥的人抓藥時有無戴口罩、手套。最保險的方法,可以請你信任的中醫師推薦值得信任的中藥房。
不論哪種劑型,所有專家都大聲疾呼, 千萬不要選購來路不明的藥品、偏方,也不要在大陸買藥。
二、檢查包裝標示
.傳統劑型:最好選擇GMP藥廠的製劑,已有完整的包裝標示。
.飲片:中醫藥委員會已規定紅棗、山楂、杜仲等81種中藥飲片, 需標明品名、重量、製造日期、有效期限、廠商及地址等,預計2008年會擴大到300項,建議民眾先檢察有無包裝標示再購買。
三、從外觀上判別
傳統劑型經過加工製造,從外觀很難辨別好壞; 而飲片只要仔細聞問,就能知所優劣。
1.顏色:太鮮豔、或純白無瑕的中藥大有問題,「 可能燻過硫磺或加了漂白劑,」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醫師張家蓓舉例,如枸杞,最好選暗紅色,而不是艷紅色的。
2.聞味道:中藥畢竟多是植物,會散發自然的香味,「 若飄酸味可能燻過硫磺,有霉腐味可能發霉了,」勝昌藥廠副總經理、也是藥學博士的李威著表示。
3.檢查新鮮度:首看乾燥度及脆度,藥材微濕鬆軟,腐敗較快, 資深中醫師劉桂蘭舉黃耆、杜仲為例,質地偏軟、細屑多的暗藏儲放過久的危機;再看有無發霉、蟲蛀、蟲卵、灰塵附著。
四、多比較、比價
不必迷信貴的一定好,「有些中藥材的等級, 只是外觀好不好看或大小有異,療效差別不大,」張家蓓解釋,但也不要貪小便宜,價格太便宜,「可能是藥商淘汰、或被過度加工的劣質品,」多方詢問,藥材的行情會逐步清晰。保存之道
即使買到質優、新鮮的藥材,若不好好保存,仍會敗壞變質。
.傳統劑型:密封,且放置乾燥、通風處, 避免讓陽光直接照射而變質。並且仔細閱讀標示的保存期限,過期的藥千萬別碰。
.飲片:最好用保鮮膜包起來,放在攝氏零下5度冰箱冷藏。 依包裝標示的期限食用,至於還沒被要求標明日期的飲片,「最好一個月內吃完,」劉桂蘭建議,中藥材不耐放,因此藥材不要一次買太多,買了就儘快吃完。
不要自己當醫生
至於如何吃對中藥,以下幾個觀念提醒您:
首先,無需天天進補。傳統說法吃中藥「有病治病、無病養生」 是錯誤觀念。不論中藥或西藥,「凡藥皆有毒性,」長庚醫院中醫內科部主任楊賢鴻叮嚀,有毒的東西就不應該天天吃,無論多溫和的中藥,長期吃下來,仍有毒素累積在體內,因此建議有病再求醫吃藥治療即可。專長食品毒物學的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黃登福特別提醒,長期服用中藥的民眾,與醫生討論後,最好約幾個月停藥一段時間,減少毒素積存在體內,此外,不要自己當醫生。
中藥的用藥原則是「辨證論治」,依照個人不同體質、症狀、 生活型態為病患「量身訂做」藥方,並非同一帖藥方人人適用。
甚且,中藥藥性很複雜,例如補藥,至少分成補血與補氣兩種,「 氣虛的人吃了補血的藥,反而容易上火,」劉桂蘭加重語氣,病患是哪種體質、適合服用何種藥材,皆需專業醫師判斷,「民眾不要自己當醫生、也不要讓人隨便把脈、聽信偏方。」
對自己吃的中藥,多點認知及警覺,才能為健康多加一層防護網。 常見藥材怎麼選?
中醫師劉桂蘭、張家蓓提供撇步, 告訴你常見的六種藥材該如何精挑細選。
1.紅棗:
外表最好充實飽滿、顏色自然而稍顯暗沉。而且, 有籽的紅棗比較好,專家認為,去籽的紅棗可能在處理過程中被污染。
2.枸杞:
顏色以暗橘或暗紅色較保險,別買太鮮豔或味道有酸味。 而外型以圓圓胖胖較大顆為佳。
3.黃耆:
觀察黃耆的橫切面,愈平整愈好,而中間若有白色菌絲, 可能已經發霉。此外,聞香味,帶有淡淡甜甜香氣最好。
4.當歸:
大片、且外觀完整較好,有斷裂、斑點遍佈或蟲蛀,都屬劣質品。 顏色呈現的乳白色、香味自然濃郁最好。
5.何首烏:
與有毒的黃藥子外表相似,常有民眾誤食中毒。其實, 何首烏的表皮較光滑,而黃藥子的外層有一粒粒隆起的疙瘩,民眾要小心辨別。
6.山藥:
顏色呈現米黃、帶點暗沉的自然色。特別提醒的是,山藥與木薯( 生食有毒)外型雷同,誤用率高,要小心選擇。張家蓓指出,山藥的橫切面較平滑,而木薯有蕊心,需仔細觀察。
吃出中藥的功效,有撇步
Q1:中藥和西藥可以一起服用嗎?
答:中醫師劉桂蘭建議最好間隔一小時,避免產生干擾作用, 產生失效或藥效加乘的效果。
例如常見的感冒中藥葛根湯,能幫助體溫升高以活絡免疫功能, 若又吃西藥的鎮熱解痛劑,則互相抵消而削弱效果。
又如病患若服用含抗凝血劑的西藥, 同時又吃活血化淤的中藥如紅花、當歸,容易導致出血。
建議同時看中、西醫的民眾,主動告知醫師你吃什麼藥, 以斟酌搭配藥方。
Q2:中藥應該飯前吃、或飯後吃?
答:長庚醫院中醫內科部主任楊賢鴻認為, 服用補藥及胃藥最好在飯前半小時,補藥在空腹時吃吸收率較高,達到效果。
其餘治療性用藥,飯後兩小時內吃,較不傷胃且效果較好。
Q3:吃中藥時,可用牛奶配藥嗎?
答:儘量避免,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醫師張家蓓解釋, 因為牛奶會造成腸胃加速蠕動而腹瀉,中醫師建議,喝牛奶與吃中藥應分開來,間隔半小時吃最好。
Q4:吃完中藥,可以喝茶嗎?
答:儘量避免,尤其是補血藥,因為藥劑中的鐵易與茶鹼結合, 抵銷療效。
Q5:吃完中藥,能吃蘿蔔、白菜嗎?
答:吃補氣藥如人蔘時,建議避免,以中醫的觀點來看,蘿蔔、 白菜屬寒性食物,會破氣,反而降低療效。
Q6:吃中藥前,要不要清洗?
答:專家認為,中藥的製程、運送及保存過程中, 受到污染的機會很高,因此建議民眾食用前,還是需清洗。另一個貼心提醒,藥學博士李威著建議,在煎煮中藥前,先將藥材用電鍋蒸煮,可略掉部份硫磺的殘毒。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