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靜經
鎮殿將軍 序
今三期末劫白陽應運,大道普渡的時候,天命明師奉旨倒裝下凡來傳聖道,可是多少愚昧仍然默守舊法,經日參禪打坐妄想超生,不認一條金線之覺路,不體道祖老君之遺言,咳!睹此執迷不悟的人們,只有付之一嘆而已,當今天道救世救劫渡人之時,確是萬載難逢的好機會,若輕易錯過普渡豈不可惜,當知日月逝矣歲不吾與,佳期難逢絕不候我細心參悟,方知俺呆叟一片濟世渡人的苦衷,真是不容易呢!現在天道應時應運降世,天命明師奉天承運普渡三曹大事,以神道設教,來挽化苦海中的迷子,浩劫即在眼前,時期不容稍緩,大聲疾呼,願億萬生靈原人佛子,登上濟世之慈航矣。
經云:
清靜無為是真空,大開佛門神道宏,
靜心能超三界外,誠意貫通六合中,
經心溫故宣妙諦,道法知新闡玄宗,
解釋真機先天秘,純然聖意啟愚矇。
太上老君 讚頌
無為妙道,包羅天地,清靜一書,盡載真意,
歲月往來,古今傳遞,堪嘆眾生,鮮知妙諦,
鎮殿將軍,讀釋其秘,茲爾緣深,休自暴棄,
得善服膺,踐行竭力,成就正果,綿綿永繼。
(一)道體─老君為世人概述道體
第一章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
大道無情,運行日月;
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鎮殿將軍慈訓詩曰:
無形無象更無疆,一理流行貫八方,
萬物長養天地化,五行生剋日月光,
真空非空含妙相,無為有為透玄黃,
緣深能得明師指,了達聖業永留芳。
(二)道用-既有道體,必能產生作用或應用
第二章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
天清地濁,天動地靜,
男清女濁,男動女靜,
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鎮殿將軍慈訓詩曰:
聖意罔極混沌初,皇恩一本散萬殊,
乾坤栩栩參造化,動靜如如盡功夫,
激濁揚清道悠遠,法天則地德不孤,
若趨聲色沉孽海,濤濤波浪幾時出。
第三章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詩曰:
萬物之靈人獨尊,性統四端智慧深,
寄塵有性當知本,處道無為但率真,
總戀聲色失覺路,難免沉淪困迷津,
願爾歸依常清靜,誠報天恩與師德。
(三)道性-應用最明顯,最廣泛的算是人,人的
一切作為,本合乎道,本來清靜,然為何離
道-不清靜?
第四章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
人心好靜,而慾牽之。
詩曰:
人心好靜慾多牽,勸君當將六門關,
修身誠意惟格物,清心寡慾須戒貪,
實用四勿常克己,體行八德時格天,
一念不生無可掃,金丹不鍊自然圓。
第五章
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
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
詩曰:
心擾慾牽苦無窮,輪迴轉變幾時停,
欲覓性中真面目,勿戀身外假虛榮,
三心四相當盡掃,五蘊六慾自能空,
灑灑陀陀無掛礙,何愁大道不成功。
第六章
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慾未遣也。
詩曰:
眼前貨利休妄圖,勿惹風塵蕩五湖,
須藉聖道成聖業,莫因凡福作凡夫,
幸得三寶明舊主,虔修一貫返故都,
今生不向彼岸渡,劫後懺悔復何如。
(四)於是想找個解脫道-回復本來清靜。
第七章
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
外觀其形,形無其形;
遠觀其物,物無其物;
三者既無,唯見於空。
詩曰:
萬緣生滅意叢叢,悟盡塵勞俱是空,
放眼休觀是非事,修身勿論苦樂情,
三心了卻心心了,一竅通時竅竅通,
自性般若隨時現,無時無地不光明。
第八章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
所空既無,無無亦無;
無無既無,湛然常寂;
寂無所寂,慾豈能生;
慾既不生,即是真靜。
詩曰:
至誠無息體自然,空空自如何須觀,
無所空時即是妙,有點念頭卻非禪,
寂無所寂不知寂,玄之又玄難言玄,
自能覺悟體真意,普施慈懷挽狂瀾。
(五)清靜之道已得
第九章
真常應物,真常得性,
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詩曰:
清靜無為無不為,有感悉通理無虧,
誰可判分清濁理,孰能循守動靜規,
心神灑陀觀自在,智慧光明了是非,
奧理精華幾個悟,學禪空到性如灰。
(六)清靜之道既得,可否求自我解脫─自了漢。
不可也。故必須再入世,行兼善天下之大
道。
第十章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
既入真道,名為得道;
雖名得道,實無所得;
為化眾生,名為得道。
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詩曰:
定靜功夫大自然,何須爐中煉乾元,
原人多為丹經?,迷子未能聖意參,
苦海沉淪何日脫,樂境逍遙幾時還,
但願得道能佈道,不負恩師闡真傳。
(七)行兼善天下之大道(聖業)是很好,然而老君
怕人們失卻原則-故提出行道準則。
第十一章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
上德不德,下德執德;
執著之者,不明道德。
詩曰:
誰將塵緣盡悟空,惹動牽纏苦無窮,
聲色貨利嫌少得,富貴功名總多爭,
執形著象失性理,背覺合塵昧靈明,
上德普化超宇外,堪憐愚夫轉飄零。
(八)失卻行道準則之後果─忘失清靜心,一切聖
業即成魔業。
第十二章
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
詩曰:
眾生流浪轉循環,妄心一動惹牽纏,
切切行功結後果,速速積德了前冤,
此時不將真道得,何日方能故鄉還,
囑盡衷言當覺悟,睜眼即見菩提船。
第十三章
既有妄心,即驚其神;
既驚其神,即著萬物;
既著萬物,即生貪求;
既生貪求,即是煩惱。
詩曰:
驚動心神任馳遊,著於萬物慾貪求,
慾念未遂心轉惱,貪求不得意生愁,
聲色叢叢速回悟,孽海濤濤勿逐流,
了盡俗緣方成道,此時不修幾時修。
第十四章
煩惱妄想,憂苦身心,
便遭濁辱,流浪生死,
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詩曰:
煩惱妄想致傷懷,慾蔽層層昧靈台,
常沉苦海隨波去,永失真道著塵埋,
誠意堅決休忐忑,信心守定勿徘徊,
勿謂行道受魔難,功成自得是如來。
(九)清靜道不惟常-悟者自得,覺者自通。
第十五章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
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詩曰:
悟性窮源體真空,常依清靜妙道凝,
感應通達一心印,智慧照遍萬卷經,
能脫塵俗無人我,得證涅槃了死生,
克己成人兼天下,發大愿心渡蘊靈。
( 柯慶宗點傳師 整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