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0日 星期六

中醫十件事---2

中醫十件事---2


中西醫檢查方式大不同
中西醫院的環境與看病流程有許多差異,其中最大的差別,
在於中西醫對患者身體資訊的收集方式有所不同,西醫院充滿各
式各樣大大小小的儀器,相較起來中醫診所寒酸多了,整間診所
最貴重的儀器可能就是身高體重計,那中醫師要如何取得你身體
的資訊呢?
西醫依賴儀器
到西醫院看病,首先要知道應該掛哪一科,選好科別掛號後
就等待與醫師見面,等待過程護士會進行一些簡單的基本測量,
如身高、體重、血壓等基本資訊,提供醫師看診時的參考,到此
為止還只是看病的前置作業,等到叫號走進診間,坐到醫師面
前,才算是正式開始看病。
西醫師會先詢問我們掛號的目的,再來詢問相關的細節,
如果問題單純,西醫師可憑藉他的五官來觀察患處,接下來可能
直接現場治療或開立處方。如果狀況複雜,醫師無法單純使用五
官或憑藉前面護士取得的基本資訊判斷病情時,就需要借助儀器
來得到更進一步的細節,比如說醫師想了解血液裡各種指數的數
值,或是查看體內是否有異常出血、腫瘤等無法透過肉眼觀察的
項目,於是我們就開始進入下一階段,在醫師與檢查室之間不斷
地來回。
檢查、檢查、再檢查
如果順利一些,醫師很快得到他要的資訊,那檢查就到此為
止,開始進入下一階段治療。如果不順利,醫師一直無法得到他
17
中醫十件事
想要的資訊,或是一直無法正確判斷病因,那我們只好再讓醫師
進行更多的檢查,直到找出原因為止。有位朋友在一次用餐時嚴
重左胸不適,為了能完整進行心臟檢查,他離職一個月,這整個
月都按醫師指示,在醫院裡執行各種心臟檢查,但一個月後仍然
查不到任何原因,沒有原因西醫師也沒有依據可以進行治療,於
是只能不了了之。由此可以看出西醫師過渡依賴儀器的缺點,雖
然我們能感受自己的身體不舒服,但只要儀器找不出異常,西醫
師通常也無法治療,只能請你先回家,日後再多觀察。
檢查讓人最困擾的是檢查儀器通常有限,而需要儀器檢查
的病人很多,不是每次醫師安排檢查就能立即進行,可能要排隊
等待好幾天,甚至一、二星期,等到檢查完畢,我們還要重新掛
號,掛完號後再見到醫師,我們才能得知上次的檢查結果,通常
這已經是第一次掛號後一、二星期的事了。如果醫師覺得檢查的
結果仍是不滿意,或是檢查結果正常而無法判斷原因,我們只好
再被安排更仔細的檢查,或是更換其它檢查項目,這些等待檢
查與一再重新掛號讓醫師判讀結果,一來一回往往已花費許多時
間。
開始治療就不需要再檢查嗎?不是的,仍要再進行檢查。
如果治療不順利,醫師仍需要更多的檢查作為治療上的判斷與修
正,那我們仍要在檢查室與診間來回奔波,接著就進入了治療、
複診、檢查、再複診的循環。如果治療順利呢?也是要再次檢
查,因為檢查結果仍是西醫師判斷是否正常的依據。即使我們自
己感覺身體已經很好了,但只要檢查出來的指數仍是異常,那西
醫師通常還會建議我們仍要繼續治療,直到指數恢復到正常範圍
內才能停止。
人到就好
西醫院看病的優點是人到就好,所有看病需要的儀器也都準
備齊全,缺點是耗費許多時間在安排檢查上。檢查結果也不是即
時的,醫師每次判讀的資料,可能是一、二星期前的檢查結果,
18
中醫十件事
與你當下在診所的身體狀況可能已有些許誤差。
中醫依靠感官與主述
中醫診所看病流程與西醫院看似相同,但如果你仔細了解
後,就會發現二者其實大不同。
首先中醫不分科,或只是簡單區分幾科,如內科、傷科與婦
兒科。以台北市立中醫院為例,整個中醫院只分中醫內科、中醫
針灸科、中醫傷科、中醫婦科、中醫兒科與中醫(皮膚)外科,最
多再一個中西特別門診,這與西醫院五花八門的分科完全不同。
一般坊間的中醫診所多半是內科為主,中醫師看病範圍可以是包
山包海,從頭頂禿頭落髮到腳底雞眼都能看,一位中醫師基本上
都具備治療所有內科疾病的能力,所以找中醫看病,基本上是不
用煩惱要掛哪一科,甚至可以全身多種問題一起看,一次解決。
你可能會好奇中醫婦科為何獨立出來?難到中醫內科不包含
婦科嗎?其實婦女如果掛內科看婦科疾病當然是可以的,基本上
中醫師的訓練養成教育也包含婦科,只是婦女面對男醫師詢問婦
科細節,相較於女醫師會比較難以啟齒,加上婦女多半也希望由
女醫師看診比較安心,因此獨立出婦科,對女性病人比較貼心。
我個人不反對中醫分科,分科可以讓中醫師重覆接觸同類疾病的
患者,在臨床經驗的累積上自然增加快速,也能比較專精。
再來掛號部分是相同的,個人身體基本資訊取得,如身高體
重也是類似,只是中醫診所的基本儀器最多就到身高體重計了,
其它的設備,像是一般人家裡都具備的溫度計與血壓計,中醫診
所還不一定看得到。
中醫治人西醫治病
掛號接著等叫號,叫號後我們走進診間,坐在醫師面前,
告訴中醫師我們來看診的目的。到此為止與西醫院流程仍是相同
19
中醫十件事
的,但接下來就差異很大了,因為你會發現中醫師一直詢問很多
問題與細節,而且問題不一定與你想看的病有關。比如說你常常
頭痛,但中醫師卻問你最近吃了哪些食物,有沒有消化不良等問
題,好像與你的頭痛完全風馬牛不相干?你可能還會覺得這位中
醫師的思考是不是有問題,甚至想打斷中醫師的詢問,主動引導
醫師回到自己難以忍受的頭痛上:「醫師!醫師!我是來看頭痛
的!可不可以不要再問頭以外的問題了!」其實這不是醫師忘了
你的頭痛,而是中醫認為身體任何臟腑或經絡出現問題,都可能
導致頭痛發生。中醫師詢問頭部以外的問題,是為了追根究底找
出病因而已,這是中醫與西醫在診斷病情上最主要的差異,即西
醫以微觀為主而中醫注重整體觀。
在西醫院裡如果你的病是多器官間相互影響,那你就麻煩
了。比如說當你突然出現左胸痛,你自覺好像是心臟不大舒服,
所以先去掛心臟科,檢查看看是發生了什麼事。接著可能在心臟
科花了一個月,大大小小的檢查都做過了,結果一切正常。心臟
科醫師還是找不出原因,於是建議試試胸腔科。而你在胸腔科又
檢查好一個月仍找不出病因,胸腔科醫師又建議你不妨試試腸胃
科。等到你再去掛腸胃科,才發現原來真正的病因是胃酸逆流。
自發病進醫院開始掛號,直到最後掛到正確的科別,再找出真
正的原因,可能已經過了三個月或是半年,你心裡可能會嘀咕
:「醫師怎麼不早說!讓我早點掛其它科就好了!」這類的問題
在西醫院屢見不鮮,但這並不是醫師故意不早說,而是在西醫微
觀的分科下,只要沒完成所有的檢查,就無法完全排除你的問題
與他們完全無關。上述例子可能還是順利的,還有不少病人在各
科之間巡迴一年半載或好幾年了,但最後仍然找不到原因。
我在上課時曾提到一個例子,一位女子五年前生產之後,開
始出現持續劇烈頭痛,許多年來不斷地遍尋醫師,來解決她非常
苦惱的頭痛,但一直無法治癒,還讓家人誤以為她有精神疾病,
結果好不容易遇到一位細心的醫師,才發現五年前無痛分娩注射
麻醉藥時,針頭不慎穿破硬脊膜,造成脊髓液外漏,才引發這幾
20
中醫十件事
年來一直無解的頭痛。在腰椎打針的失誤,結果反應位置卻在頭
部,人體這類的問題非常多,痛處常常不等於病處。中醫善於整
體思考,例如中醫的經絡系統,貫穿人體全身上下與內外無所不
到,還有臟腑理論的五臟相生相剋等,都是協助中醫師在思考病
因時,不受限於痛處,以避免出現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問題,
而這整體觀也是中醫在遇到人體複雜問題時,比較容易找出病根
的主要原因。
四診合參最重要
中醫師問完診後,再來可能會進行我們最熟悉又神秘的把脈
了。此時中醫師聚精會神,仔細體會手指下脈搏跳動的感覺,左
手把完換右手,右手把完可能思索一會兒,希望你再舉起左手,
他想重複察看,並印證右手的脈動。也有醫師在問完診後覺得資
訊已完整不需要查脈,結果不少患者因此還會覺得有些失落,似
乎醫師少了什麼檢查,或是覺得醫師沒把脈對嗎?是不是不會看
病?有些中醫師為了滿足患者的期待,只好請病患伸出手來,假
裝做出脈診的樣子,而醫師心裡早對患者的病情就判斷好了,只
是配合患者的需求而已。對我來說,把脈並沒有什麼神奇或神秘
的事,我個人不大相信所謂一脈知百病、一脈知生死或一脈知男
女這種說法,脈搏是身體的表現之一,各種脈象當然有其代表意
義,但再怎麼完整的脈象,也只是代表身體的部分狀況反應,所
以正確的中醫是主張「四診合參」,也就是醫師對病人進行完整
的「望、聞、問、切」後,將由你身上取得的所有資訊相互參
考,合理的保留,不合理的捨棄,最後留下的結果,才是對看病
有用的資訊,也才是與我們身體狀況相符的資訊。脈法只是切診
的一種,透過把脈也只能取得部分資訊,如果醫師將脈法當成全
部而輕視其它資訊,那會有很大的問題。所以中醫才有所謂的
「捨脈取證」與「捨證取脈」這二句話,表示身體的症狀與脈象
都有偏差,不合理時必須在二者之間進行取捨。我常對深信脈法
的朋友開玩笑說:「如果醫師能透過把脈,知道你昨天吃飯還是
21
中醫十件事
吃麵?吃了什麼青菜?吃了哪些肉?喝了什麼湯?湯裡放了什麼
料?還有上了幾次廁所?洗澡是淋浴還是盆浴?晚上幾點就寢?
如果樣樣都說的正確,那我就相信脈法真的萬能了。」
把完脈,中醫師還可能要你伸出手腳,或是要求你在診療床
上躺好,在特定的穴道位置按壓看看,看你是否感覺痠痛,或有
其它的異樣感。此時醫師所進行的正是「切診」。所謂切診,即
醫師以他的手,透過按壓方式來偵測你的身體,取得你身上每個
穴位所表現的資訊。將手按壓在脈搏上稱為「脈診」,按壓在身
體其它部位稱為「觸診」。
到此為止,整個中醫的檢查才算完畢了,接下來就可以進行
治療。中醫師會以在你身上得到的資訊進行判斷分析,最後決定
用中藥、針、灸或按摩等方法,可能使用單一方式,或混合二種
以上的方法給予治療。
你我都是儀器
閱讀到此,你是否已經了解中醫與西醫在診斷病情有相當
大的不同呢?中醫師除了會問一些不相干的問題外,中醫師也
很少要求病人進行西醫院的儀器檢查,取而代之的只是簡單的
「望、聞、問、切」四診。當你推開門走進診間的開始,中醫師
就開始收集你的資訊了,你身材體態高矮胖瘦,你臉上的精神氣
色,你走路的姿態與速度,你說話的聲音大小與音調高低,你表
現出來的情緒,臉上的喜怒哀樂表情等等,就是四診裡的「望」
與「聞」;再來中醫師與你的對話,詢問的問題,就是四診裡的
「問」;到最後也就是大家最熟悉的把脈,還有在身體或四肢某
些位置進行按壓,這些動作就是「切」,所以中醫裡的「望、
聞、問、切」,就相當於西醫院裡各種大大小小儀器。
在台灣,多數人都聽過中醫也看過中醫,但是對中醫看診應
有的基本知識卻相當薄弱,或是有很大的誤解。有的病人走進診
間看到中醫師時,經常自動將手往桌上一擺,什麼都不說就等著
中醫師把脈,或是以挑釁的口吻說:「我不說有什麼病,醫師你
22
中醫十件事
把脈來告訴我!」或是遇到中醫師朋友是或中醫自學者,開口第
一句話就是:「幫我把個脈吧!看看我有什麼問題?」其實這是
對中醫四診與脈法錯誤的理解。
中醫四診的優勢與缺點
西醫院使用各種儀器取得人體資訊,中醫診所取而代之的是
中醫師本人。換句話說,中醫的檢查方法是現場透過中醫師的五
官與手,直接在病患身上獲得需要的資訊,這種方法的好處是立
即快速,不用排隊等待檢查,當場可以得到檢查結果。患者不用
像在西醫院檢查,要耗費時間在等待,又要穿梭於診間與檢查室
之間。中醫檢查雖然快速、立即,但缺點是無法精確,而且沒有
一定的標準。相對於西醫的儀器檢查,中醫診察方式可能過於粗
糙、不夠客觀,而且經常因中醫師的不同而結果相異。
人為標準差異大
比方說中醫師問你:「你睡得好嗎?」你回答:「還好。」
請問這個「還好」是怎麼個好法?有人覺得他可以一覺睡到天
亮,所以睡眠「還好」。有人會起來上一次廁所,但回到床上後
可以很快入睡,他覺得睡眠雖因為小便被打斷,但並不礙事,所
以也覺得「還好」。也有人睡覺時常常做夢,但他覺得雖然經常
作夢,但仍然是有睡著的,所以也是「還好」。以上三種睡眠狀
況其實大不相同,如果中醫師沒有仔細追問細節,直接以病人回
答的「還好」二字來判斷,那可能就會忽略患者身上已經出現的
訊號。
如果遇到中醫師比較細心,還會繼續追問更多的細節,那
就一定沒問題嗎?答案是不一定,不同中醫師心裡那把尺也是不
同的。甲中醫師認為睡眠中起來小便是不正常的,最好一次都沒
有,完全不要起床一覺到天亮。乙中醫師的標準可能覺得起床一
次還可以接受,所以不算有問題,不需要治療。如果你同時詢問
23
中醫十件事
這二位中醫師,那你應該以誰的標準為主呢?
同樣的身體狀況在不同中醫師眼裡,可以出現五花八門不同
的解讀,這是中醫的優點也是缺點。好處是看法不同就能百家爭
鳴,治療時可以出現各式各樣的思考方向而與治療方法,避免發
生一位中醫師認為無法治療了,剩下其它的中醫師也跟著束手無
策。換言之,每位中醫師都可以找出自己拿手的切入點,一位醫
師可能覺得你的問題可以先補腎,而另一位覺得你脾胃不好才是
主因,要先由脾胃著手,這也是為何以中醫治病方法非常多,可
以說是百花齊放。我常認為中醫的限制在於醫師的大腦,在無形
的思想,而不是在有形的藥材或針灸等器具。然而治療方法雖然
眾多,但缺點就是在沒經過臨床治療前,沒有人知道誰提出的看
法才是真正又快速又有效的。
另外一個問題,中醫既然不依靠數據指數,那中醫的治療
標準為何?治癒標準又是什麼?這問題沒有精確的答案,因為每
位中醫師各有自己的方向,自己的目標。以前面夜尿為例,一位
中醫師可能認為應該要治療到完全沒有夜尿才算結束,而另一位
中醫師的標準則認為治療到剩下一次就可以了,如果我是病人,
我應該以誰為標準呢?我的建議是以患者自覺不妨礙日常生活為
準,如果在生活上仍是困擾,應該要求醫師再排除這個問題。
觀察身體變化是自己的責任
最後一個問題也是本書的重點。我們身體上的資訊,除了中
醫師透過他的檢查方式外,有很大的一部分是依賴我們的回答。
如果我們沒事先觀察,或是沒有注意,或是沒有準備,臨時隨便
回覆一個答案,那中醫師得到錯誤或是模糊的資訊,是否會誤導
中醫師的思考方向呢?因此本書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告訴各位讀
者,我們平時就要隨時注意哪些身體資訊,才能正確回覆中醫師
的詢問。除此之外,這些資訊不限於提供中醫師使用,本書的目
的就是希望讀者都能自我解讀這些資訊,面對身體徵兆在變化
時,我們可以知道身體是進步的,還是退步的。同樣這些知識不
24
中醫十件事
只運用於我們身上,還可以用在家人身上。我將中醫最常見的十
大問題整理出來,希望讓讀者平時養成習慣,甚至可以記錄每日
身體變化,長期下來就可以很清楚自己身體健康是往進步的方向
移動,還是往退步的方向。如果你不懂得如何觀察自己的身體變
化,解讀這些訊息,那在你眼前日夜二十四小時隨時出現的身體
訊號,你也完全看不懂,結果就是錯失每個重要的訊息與治療時
機。
有人可能認為平時錯失這些資訊並無所謂,可以等到身體不
舒服再看醫師就好啦!反正台灣很小,醫療資源豐富,到處都有
診所與醫院。但是你應該也很清楚,到處都是醫師不代表每次都
有機會遇到認真細心的醫師,或是醫德醫術兼備的醫師,就是因
為如此,才會有人台灣頭到台灣尾,上山下海到處尋找名醫,光
是花在交通上來回的時間與金錢就不知道耗費多少。就算是三生
有幸,前世修來的福報,一位名醫師診所就開在你家對面,名醫
師每天的病人如過江之鯽,他又能分配多少時間給你呢?讓你可
以慢慢敘述你的問題與回答?所以我希望讀者了解一點,自己的
身體狀況只有自己是最清楚的,隨時注意身體變化應當也是自己
的責任之一,醫師只是站在輔助立場的角色,從旁協助你來調整
身體狀況。除非醫師就是你的家人,不然如何能每天注意你的身
體狀況,隨時發覺你身體有無異常,或是隨時調整你的處方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