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在傳統觀念中,是一個人事業與家庭都進入穩定階段的時刻。從踏入「成年人」角色開始,在職場與社會上載浮載沉十多年,到35歲,應可看到比較清楚的前途圖像。也因而,35歲本該是個美好的年紀,告別了青澀的不安與疑惑,可以拿定主意邁向人生目標。
然而,今天的日本卻爆發出「搶救35歲」的呼聲,從種種跡象看來, 35歲的日本人,和前面描述的傳統想像大不相同,而且確實很值得同情,更有待搶救。
很多35歲的日本人,還沒有穩定的工作,遑論可以「大展鴻圖」。
很多35歲的人,還未找到婚姻對象,遑論享受家庭的溫暖與支持。很多35歲的人,買不起房子,沒有條件追求基本生活品質,就算結了婚,夫妻二人都努力工作,雙薪家庭仍是「窮忙」一族,養不起小孩。
這樣的現象,引發了日本社會「搶救35歲」的討論。然而回頭看看,這些現象,有哪一項台灣沒有呢?台灣35歲一代的處境與狀況,似乎沒有比日本的好到哪裡去啊!
悲慘的35歲,影響的不只是35歲這一世代的人。看到青壯輩在邁入中年之前即遭遇的艱難辛苦,更年輕的下一代恐怕都心懷疑懼。過去的說法,人生像走山路,迂曲彎折,揮汗之後總能看到海闊天空的美景;現在的人生變得像走在一條隧道裡,完全沒有把握甚麼時候能夠看見洞口亮光。年輕人要如何懷抱著熱情與憧憬過每天的日子呢?
年輕人失去了熱情與憧憬,也就不易有創意與革新的力量,這樣的社會多麼可悲。到處是有形無形的壁壘,讓年輕人感受的不是探索未來的迷人吸引力,而是身為一個弱勢者的無奈。
是的,和日本一樣,台灣現在的體制愈來愈對年輕人不利。貧富差距拉大,結構性失業問題根深柢固,通貨膨脹的威脅愈來愈大,靠自身努力獲致成就的機會卻愈來愈少,階級流動和「窮人翻身」的夢想更加遙不可及。
因此,社會該關心的不只是「搶救35歲」,而是要搶救「明天會更好」的夢想能帶給年輕人實現的希望!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