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科推拿手法解說
傷科手法分類如下:
1、引法。2、抖法。3、抹法。4、捻法。5、捏法。6、揉法。7、搖法。8、滾法。9、摩法。10、擦法。11、撥法。12、按揉壓法。13、伸曲法。14、拿捏法。15、點穴法。16、輕手法。17、揉推法。18、擺動類手法。19、摩擦類手法。20、擠壓類手法。21、振動類手法。22、叩擊類手法。23、運動關節類手法。24、擺動類手法。25、摩擦類手法。26、推法。27、擠壓類手法。28、按法。29、點法。30、振動類手法。31、振法。32、滾按推扳法。33、滾按推搖法。34、搖揉推拔法。35、推拿揉按法。36、手法(揉按彈)。37、按揉拔伸法。38、捻揉拔伸法。39、旋轉復位法。40、揉按拔伸法。41、揉按推彈法。42、揉按搖拔法。43、揉按屈伸拔法。44、輕度按摩法。45、深度按摩法。46、疏經活絡法。47、腰部背伸法。48、手法指(按揉)。49、手法踝(按揉)。50、手法膝(按揉)。51、手法髖(按揉)。52、手法腰背(按)。53、手法腕(點揉)。54、手法肘(點滾)。
推拿手法解說:
1、引法:
作用:可通經活絡開利關節
手法:引法是對關節活動功能障礙和肢体損傷所造成的疾患,尋引其肢体被動
的活動,使其恢復運動功能的一種手法,也是牽引受傷肢体使軟縮消失和幫助復位的一種牽引手法,引法在應用上根據牽引的部位而有所不同。
A、頸引法:患者直坐頸項肌肉放鬆,醫者以兩手抱定頭部作垂直向上的拔伸再扶定頭部,根據痛情需要做頸側灣及前俯後仰的頸部活動。
B、肩引法:醫者以一手扶肢体的一端,另一手牽引肢体的遠端先稍用力將肩關節向下牽拉後,再根據患肩的功能情況作外展上下舉後伸等活動,同時逐漸增大引肩輻度。
C、肘引法:醫者先用手緊握患肢輕輕向下牽引在緩慢用力作屈伸動作,常用肘關節脫位或由於竤骨下端骨折所造成的關節僵硬。
D、腕引法:醫者先緊握患脂手指患肢手指再作腕的屈伸活動,並作橇側斜及尺側傾斜等被動活動,逐漸增加活動量,常用於腕骨骨折或尺橇骨下端骨折後遺關節僵硬的治療。
E、腰引法:此法根據病情需要有以下三種術式一種手法是使患側臥,然後斜搬腰部。第二種手法是使患者直坐醫者推,按棘突旋轉引伸腰部,再一種手法是患者側臥,醫者將其下肢向後上或向外搬位,借引腰部,施行腰部引法時應使用巧力,並與患者合作,以免造成新的損傷。
F、髖引法:此法臨床應用有兩種,一種是使患者仰臥并使患者雙手盡力抱腰同時向腹部收緊以協助髖關節的屈活動。另一種是患者仰臥,醫者以兩手緊握其踝關節用力向下方牽引髖關節前者以治療髖關節損傷為主,後者,則對髖腰疾病均有治療作用。
G、膝引法:患者仰臥,醫者一手扶定其膝關節上方,另一手緊拿其踝關節作膝關節的屈伸活動。
G、踝引法:醫者一手固定住患足踝部,另一手固定跅骨部分,作屈伸活動病情較重者可作佪關節垂直的屈伸活動,呈陽性損傷除作踝關節。
H、指引法:醫者一手拿定指關節近端另一手拿其遠端有節律地著力牽拉後,再行指關節被動屈伸活動。
注意事項:施行引伸時應使用巧力并爭取與患者合作。關節引伸時,應緩慢而著力。
2、抖法:
作用:用雙手或單手握住患肢遠端,作小幅度的上下連續顫動,使關節產生疏鬆感的手法。
手法:用單手或雙手握住患肢遠端做連續上下抖動稱抖法。根據不同的患部及施抖力量的強弱分為抖臂、抖腿、抖腕等。
3、抹法:
手法:用單手或雙手拇指面緊貼皮膚,作上下或左右移動,稱為抹法。
4、捻法:
手法:用拇指或食指面,捏住一定部位,作對稱的用力撚動,稱為撚法。
5、捏法:
手法:在適當部位,利用手指把皮膚和肌肉從骨面上捏起來,叫做捏法。捏法和拿法,有某些類似之處,但是拿法要用手的全力,捏法則著重在手指上。拿法用力要重些,捏法用力要輕些。捏法是按摩中常用的基本手法,它常常與揉法配合進行。
6、揉法:
揉法分掌揉和指揉兩種。
【動作要領】:掌揉法是用手掌大魚際或掌根吸定於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鬆,以肘部為支點,前臂作主動擺動,帶動腕部作輕柔緩和的擺動。指揉法是用手指羅紋面吸定於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鬆,以肘部為支點,前臂作主動擺動,帶動腕和掌指作較柔緩和的擺動。
【臨床應用】:本法輕柔緩和,刺激量小,適用於全身各部。常用於脘腹痛,胸悶脅痛,便秘,泄瀉等腸胃疾患,以及因外傷引起的紅腫疼痛等症。具有寬胸理氣,消積導滯,活血祛瘀,消腫止痛等作用。
7、搖法:
(一)頸部搖法
(1)患者取坐位,頸部放鬆。醫生站在患者的側後方,一手扶住患者的後枕部,另一手托住患者下頜,做緩慢的環旋搖動,並使其搖動的範圍逐漸加大。亦可用肘夾住患者的下頜,另一手托住患者的後枕部,做緩慢的環旋搖動。
(2)醫生站在患者的後方,兩手托住患者的頭部( 拇指在後,其餘四指在前) ,醫生用兩前臂的尺側壓住患者的肩部。醫生兩肘與兩手相對用力,邊向上拔伸,邊緩慢地做環旋搖動,並使其搖動的範圍逐漸加大。
(二)肩部搖法
以右肩為例。
(1) 患者取坐位。醫生站于患者左後方,以腹部頂住患者背部,右手托住患者右肘,左手握住患者右手手指或右手的尺側,使肩關節沿前下=> 前上=> 後上=> 後下=> 前下的方向搖動,並使其搖動的範圍逐漸加大。
(2) (2)醫生站在患者的右後方,左手扶按患者的右肩,右手握住患者的右腕部,環旋搖動患者的肩關節。亦可用右手托住患者的右肘,環旋搖動患者的肩關節。
(3) (3)醫生站在患者的右後方,左手扶住患者的右肩,右手虎口經患者的腋下握住患者的右前臂下段的橈側,做前下=> 前上=> 後上=> 後下的搖動,亦可做水準方向的搖動。
(4) (4)醫生站在患者的右後方,左手置於患者的右肩後,右手從患者的腋下繞過置於患者的右肩前,醫生左右手與右臂協同用力搖動患者的肩關節,並使其搖動的範圍逐漸加大。
(5) (三)腰部搖法
(1) 患者坐于床邊。一助手雙手按壓患者的大腿以固定。醫生站于患者背後,雙手從腋下穿過抱住患者,然後環旋搖動患者的腰部,並使其搖動的範圍逐漸加大。
(2)患者站立,彎腰扶住床邊。醫生站在患者的側後方,一手扶住患者的腹部,另一手扶住患者的腰部,兩手相對用力,環旋搖動患者的腰部,並使其搖動的範圍逐漸加大。
8、滾法:
【作用】:用於頸椎病、肩關節周圍炎、腰椎問盤突出症、各種運動損傷、運動後疲勞、偏癱、截癱等多種病症,也是常用的保健推拿手法之一。滾法接觸面廣,刺激平和舒適,又能用於虛證。所取治療部位無論肌肉豐厚或薄弱均可,多用於項、背、腰臀及四肢部。而由滾法演變而來的掌指關節榛法,其接觸面積較小,刺激較強,一般多用於背部、腰臀部及下肢後側的肌肉豐厚處。
9、摩法:
摩擦類手法:以掌、指或肘貼附在體表作直線或環旋移動稱摩擦類手法。本類手法包括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抹法等。
本法分掌摩和指摩兩種。
【動作要領】:掌摩法是用掌面附著於一定部位上,以腕關節為中心,連同前臂作節律性的環旋運動(圖5-4)。指摩法是用食、中、無名指面附著於一定的部位上,以腕關節為中心,連同掌、指作節律性的環旋。
【臨床應用】:本法刺激輕柔緩和,是胸腹、脅肋部常用手法。對脘腹疼痛,食積脹滿,氣滯及胸脅迸傷等病症常用本法治療。具有和中理氣,消積導滯,調節腸胃蠕動等作用。
10、擦法(又稱平推法):
【動作要領】:用手掌的大魚際、掌根或小魚際附著在一定部位,進行直線來回摩擦。擦法操作時腕關節伸直,使前臂與手接近相平。手指自然伸開,整個指掌要貼在患者體表的治療部位,以肩關節為支點,上臂主動,帶動手掌作前後或上下往返移動,向掌下的壓力不宜太大,但推動的幅度要大。本法操作時用力要穩,動作要均勻連續;呼吸自然,不可迸氣。頻率每分鐘100~120次。
【臨床應用】:本法是一種柔和溫熱的刺激,具有溫經通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健脾和胃等作用。常用於治療內臟虛損及氣血功能失常的病症。尤以活血祛瘀的作用為更強。?? 掌擦法多用於胸脅及腹部;小魚際擦法多用於肩背腰臀及下肢部;大魚際擦法在胸腹、腰背、四肢等部均可運用。擦法使用時要注意:治療部位要暴露,並塗適量的潤滑油或配製藥膏,既可防止擦破皮膚,又可通過藥物的滲透以加強療效。
11、撥法:
撥法包括:圓撥、點撥、直撥、橫撥、斜撥等。撥經時,是根據臉部或身體的結構,以適當大小的牛角進行補瀉。補法要順著經絡循行的方向,往體內進行緩慢、柔和、重壓、沈穩的按摩。瀉法則要逆著經絡循行的方向,往體表(體外)進行快速而淺表、輕撥而浮揚的按摩。撥經的節奏是兩短一長,而且必須配合人體的紋理來操作。
臨床作用:十二經絡包括手三陰經(肺、心包、心)、手三陽經(大腸、三焦、小腸)、足三陽經(胃、膽、膀胱)、足三陰經(脾、肝、腎)。十二經絡總匯於頭、頸,因此撥法對臉部進行鬆經,可以改善眼疾、耳鳴、暈眩、鼻塞、鼻子過敏、偏頭痛等症狀;在美容上的效果則是可以消除眼袋、淡斑、調理青春痘。
12、按揉壓法:
依照病痛或部位之不同,揉法是用手指羅紋面吸定於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鬆,以肘部為支點,前臂作主動擺動,帶動腕和掌指作較柔緩和的擺動。按法,包括有拇指、多指、雙指、屈指、疊按,單掌按,掌根按,魚際按,拳按,肘按,四肢截按;壓法,包括指壓、掌壓、臂壓、肘壓、頂壓、碟壓;醫者兩掌摩擦發熱後,按住患者某部體表使其發熱,以達到治療效果。
13、伸曲法:
常因上肢關節及肌肉用力不當、重覆次數過多、或使用時間過長等,所造成的肌腱炎等相關症候群,包括媽媽手、板機指、腕隧道症候群等。而造成手腕的疼痛。筋走位卡住了,當然手指伸曲不利。中醫推拿以推法、拿法、關節活動,伸曲手法,治療分氣、血、經、筋、肉、骨、瘀、濕、風、寒、火(炎)...針對不同原因有不同治療方針。大家是不是可以一起來認識正統推拿的古人智慧呢?
14、拿捏法:
用大拇指、食指、中指把肌肉多的部位提拿起來,對坐骨神經痛、中風病人、肌肉麻痹的病人或手臂酸痛,就需用此法來幫病人。捏鬆後能促進血液循環,但捏時用力要輕些,因為通常需要捏的人,都是迴圈不好肌肉僵硬,身體已很不舒服。腿部抽筋時,在手臂的對應部位拿捏按揉,壓放之間,讓血管擴張收縮,促進血液迴圈而產生治療作用,疼痛可立即解除。最好在患部的肌肉有預兆未抽緊之前,趕快找到對應點捏揉,可防止抽筋的疼痛?生。
拿法操作要領
用大拇指和食、中兩指,或用大拇指和其余四指作相對用力,在一定的部位和穴位上進行節律性的提捏。操作時,用勁要由輕而重,不可突然用力,動作要緩和而有連貫性。
15、點穴法:
以指端或關節突起部點壓施術部位或穴位,稱點法。主要包括指點法和肘點法兩種。
【動作要領】:
1、指點法:手握空拳,拇指伸直並緊靠於食指中節,以拇指端著力于施術部位或穴位上。前臂與拇指主動發力,進行持續點壓。亦可採用拇指按法的手法形態,用拇指端進行持續點壓。指點法還可用中指端以及拇指、食指的指間關節背側進行點壓,名為中指點法、屈拇指點法、屈食指點法。中指點法,食指末節指腹按壓於中指指背以助力,以中指端著力于施術部位進行點壓。
2、點法: 屈肘,以尺骨鷹嘴突起部著力于施術部位或穴位上。以肩關節為支點,用身體上半部的重量通過肩關節、上臂傳遞至肘部,進行持續點壓。肘點法與肘按法、肘壓法在操作上易於混淆。肘點法是以肘尖部著力,而肘壓法則是以肘部的尺骨上段著力,兩者均是持續用力點壓。其區別在於一個是以端點著力,面積小,刺激強,而另一個則是以面著力,面積相對較大,刺激相對較弱。至於肘按法則是以肘尖或肘部的尺骨上段著力均可,關鍵在於其具有緩慢的節奏性,操作中力的作用有間歇,而非持續下壓。
16、輕手法:
輕手法,就是在患處或周圍穴道,以輕微的手法進行推拿按摩,放鬆肌肉,解除緊張情緒,同時試探患者對壓力的耐受度;跟隨做治療手法,最後進行某些必要的活動關節手法。
17、揉推法:
揉推法是揉、推幾種手法的結合,且按摩強度較大。此法應用時要慎重,對年老體弱、小兒均不宜用。
18、擺動類手法:
本類手法是以擺動為主要特徵的手法。操作時是以腕部、掌部或指部的連續擺動來完成的。主要包括滾法、一指禪推法和揉法。
19、摩擦類手法:
摩擦類手法是以摩擦為主要特徵的手法,操作時以指或掌緊貼皮膚(不帶動皮膚)作直線或直線往返或環旋移動的一類手法。包括摩法、擦法、推法、搓法及抹法等。
20、擠壓類手法:
用指、掌或肢體其他部位按壓或對稱性擠壓體表,稱擠壓類手法。本類手法包括按、點、捏、拿、撚和踩蹺等法。
21、振動類手法:
以較高頻率的節律性輕重交替刺激,持續作用於人體,稱振動類手法。本類手法包括抖法、振法等。
22、叩擊類手法:
用手掌、拳背、手指、掌側面,桑枝棒叩打體表,稱叩擊類手法。本類手法包括拍、擊、彈等法。
23、運動關節類手法:
本類手法是以作用於人體關節為主要特徵的手法,包括:搖法、扳法、拔伸法及背法等。
24、擺動類手法:
以指或掌、腕關書作協調的連續擺動,稱擺動類手法。本類手法包括一指禪推法、纏法、滾法和揉法等。
25、摩擦類手法:
以掌、指或肘貼附在體表作直線或環旋移動稱摩擦類手法。本類手法包括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抹法等。
26、推法:
以指或掌、肘等著力于施術部位上,做單向直線推動,稱推法,又名平推法。成人推法與小兒推法有所不同,後者除直線推動外,尚可做弧形推動。推法一般分為指推法和掌推法兩種。
【動作要領】
1、指推法:以拇指端著力于施術部位或穴位上,餘四指置於對側或相應位置以固定助力,腕關節略屈並偏向尺側。拇指及腕臂部主動施力,向拇指端方向呈短距離單向直線推進。指推法中,還可以拇指羅紋面偏橈側緣為著力面,按上述要領向其食指方向推動,成人名為拇指平推法,與小兒推拿的直推法相似。
2、掌推法:以掌根部著力于施術部位,腕關節背伸,肘關節伸直。以肩關節為支點,上臂部主動施力,通過前臂、腕關節,使掌根部向前做單向直線推進。推法中,亦常用肘關節的尺骨鷹嘴部為著力面進行操作,為肘推法。肘推法須屈肘,以尺骨鷹嘴突起部著力于施術部位,另一側手臂抬起,以掌部扶握屈肘側拳頂以固定助力。其施動過程與掌推法相似,但其運動方向多是向後拉推,以利於力的控制。
【作用】:用於外感發熱,腹脹便秘,食積癃閉,高血壓病,頭痛失眠,腰腿痛,腰背筋膜炎,風濕痹痛,感覺遲鈍等病症。推法的通經活脈,蕩滌積滯的作用較強。指推法接觸面小,推動距離短,施力柔中含剛,易於查找和治療小的病灶,故常用於足部、手部、項部和面部,亦可用於局部穴位;掌推法接觸面大,推動距離長,力量柔和而沉實,多用於背腰部、胸腹部及四肢部。至於肘推法,因施力剛猛.故一般只用於背部脊柱兩側及股後側。
27、擠壓類手法:
用指、掌或肢體其他部位按壓或對稱性擠壓體表,稱擠壓類手法。本類手法
包括按、點、捏、拿、撚和踩蹺等法。
28、按法:
【作用】:用於腰背筋膜炎、頸椎病、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症等疼痛性疾患以及風寒感冒、高血壓、糖尿病、偏癱等多種病症。按法同摩法一樣,均是推拿早期即已開始應用的手法,具有刺激強而舒適的特點,易於被接受,可補虛瀉實。指按法接觸面積小,刺激較強,常在按後施以揉法,有“按一揉三”之說,即重按一下,輕揉三下,形成有規律的按後予揉的連續手法操作,一般多用於面部,亦可用於肢體穴位;掌按法面積較大,沉實有力,舒緩自然,多用於背腰部、下肢後側、胸部及上肢部。
29、點法:
以指端或關節突起部點壓施術部位或穴位,稱點法。主要包括指點法和肘點法兩種。
【動作要領】
1、指點法:手握空拳,拇指伸直並緊靠於食指中節,以拇指端著力于施術部位或穴位上。前臂與拇指主動發力,進行持續點壓。亦可採用拇指按法的手法形態,用拇指端進行持續點壓。指點法還可用中指端以及拇指、食指的指間關節背側進行點壓,名為中指點法、屈拇指點法、屈食指點法。中指點法,食指末節指腹按壓於中指指背以助力,以中指端著力于施術部位進行點壓。
?? 2、肘點法:屈肘,以尺骨鷹嘴突起部著力于施術部位或穴位上。以肩關節為支點,用身體上半部的重量通過肩關節、上臂傳遞至肘部,進行持續點壓。肘點法與肘按法、肘壓法在操作上易於混淆。肘點法是以肘尖部著力,而肘壓法則是以肘部的尺骨上段著力,兩者均是持續用力點壓。其區別在於一個是以端點著力,面積小,刺激強,而另一個則是以面著力,面積相對較大,刺激相對較弱。至於肘按法則是以肘尖或肘部的尺骨上段著力均可,關鍵在於其具有緩慢的節奏性,操作中力的作用有間歇,而非持續下壓。
【作用】主要用於各種痛症。點法具有較明顯的通經止痛作用,對各種疼痛性疾病有較好的治療作用。有稱點法為“指針”者,可見點法又有某些類似於針刺的作用。指點法接觸面小,刺激強,易於取穴,故適於全身各部穴位。其中如用中指點法,則以面部、胸腹部應用居多,用屈指點法,主要用於四肢關節縫隙處。肘點法相對較指點法接觸面積大,力沉穩厚重,易於施力,因使用軀體重量,故術者耗力較少,適於背腰部、臀部及下肢後側。
30、振動類手法:
以較高頻率的節律性輕重交替刺激,持續作用於人體,稱振動類手法。本類手法包括抖法、振法等。
31、振法:
以掌或指在體表施以振動的方法,稱為振法,也稱振顫法。分為掌振與指振法兩種。
【動作要領】:以掌面或食、中指羅紋面著力于施術部位或穴位上,注意力集中於掌部或指部。掌、指及前臂部靜止性用力,產生較快速的振動波,使受術部位或穴位有被振動感,或有時有溫熱感。
【應用】:用於胃下垂、胃脘痛、頭痛、失眠、咳嗽、氣喘、形寒肢冷、腰痛、痛經、月經不調等病症振法以溫補為主,以通調為輔,多用於陽虛氣弱之證。指振法接觸面小,振力集中,適於全身各部腧穴;掌振法接觸面大,振力相對分散,適於頭頂部、胃脘部、小腹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