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7日 星期六

6招練習思考力,擺脫「腦殘」窘境


    6招練習思考力,擺脫「腦殘」窘境


    別人問你怎麼辦,你是否總是兩手一攤,想不出來?這六種練習,可以讓你養成優秀思考力,擺脫「腦殘」的窘境。


當老闆問:「對這件事有什麼想法?」下屬問:「這個問題該怎麼辦?」同儕問:「那你覺得呢?」面對公司的決策、團隊的方向、執行的困難,大家都等著聽你的說法。


雖然沒有人會懂得所有的事,你也不需要知道所有的事,但如果太多次兩手一攤,搖搖頭說:「我不知道,」那就糟了。


回答不知道之前,試著透過有系統的思考分析,有些建設性的主張或許就會因此長了出來。


日本商管大師西村克己解釋,思考之所以需要有系統,是因為「有邏輯的論點不會產生矛盾,第三者也能夠輕鬆理解。」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在一團混沌當中,理出想法,甚至是具有獨特性的想法,則需要你戴上腦袋,反覆練習。


練習一:抓出關鍵字


面對複雜的問題,或者混亂的訊息傳遞,別急著發暈,先找出「關鍵字」,到底重點是什麼?


好比以下這段話:「公司的虧損不只兩千萬元,已經逼近三千萬元,大家擔心下一季的訂單狀況,更擔心公司的財務狀況能否支應人事成本,員工害怕遭到裁員。」


一長串的訊息,透露的重點可歸納為三項,分別是:公司虧損,訂單狀況,與員工的不安。整理出關鍵字,才能抓住重點,看清問題的輪廓,進一步思考。


練習二:三角邏輯思考習慣


西村克己建議以「資料」、「論據」與「主張」,組成三角構面進行思考。


「資料」指的是客觀的數據統計或事實,「論據」則是一般性的原理原則或常識,而「主張」則是你得出的結論。這三者缺一不可,不論是收集資料,找尋論據,再導出結果的歸納法,或者假設論據,再收集資料的演繹法,在三個元素互相佐證的情況下,才能形成合理不矛盾的觀點。


一如大前研一所說的「不能做為解決對策的就不算是結論」,三角邏輯思考逼你練習,除了蒐羅大堆資料外,更進一步具體化自己的主張,得出建設性的結論。


練習三:全面性思考


大前研一在《思考的技術》一書提到思考的原則: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意即「不重複,不遺漏」。


意思是說,思考一件事物時,先瀏覽整體的架構,避免因為遺漏而失之偏頗,並且針對相關的資訊進行分類,避免重複的訊息反覆干擾。


為了「不遺漏」,你要不斷地問「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嗎?」「相反的狀況是什麼呢?」由各種角度、各種面向思考整體的狀況,打破慣性思考的框架,思考的範圍擴大了,對事情整體的掌握度也因而提高。


練習四:多問為什麼


當我們習慣接收指令,對一切習以為常,思考也從此僵化。


在《達文西的七種天才》裡,好奇是達文西非常重要的特質,因為渴望知道,讓他終身學習,不斷追求。如果你沒有了好奇的熱情,那麼不妨要求自己多問為什麼,讓自己練習追根究底,思考問題背後的問題。


西村克己則認為,單純地提出疑問能夠強化人的觀察力,並且提供情報收集的能力。平常就該養成多問「為什麼」的習慣。


練習五:寫下來


想不清楚的時候,就拿張紙筆,把現在所想到的都記下來。這麼做的好處,一方面是分解情報,一方面把雜亂的靈感寫下,腦中的混亂一目瞭然。


當你把腦中抽象的念頭,化做文字或圖形具體呈現時,同時也將紛雜的訊息加以簡化,更容易整理資訊與靈感。


練習六:多與不同背景的人交流


一個人的思考模式有其慣性,建立自己的思考脈絡外,應多方與人交流,補足個人思考的盲點。


獨立思考的能力,需要透過平日的鍛鍊,要想擺脫腦殘,就多用腦、多思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