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就是吃不胖?瘦子真的天生註定嗎?有什麼辦法能讓自己也擁有瘦子的體質?以下破解7 個瘦子不會說的祕密,讓你也能打造健康均勻的好身材!
「國際大胃王競技聯盟」常勝軍的日本人小林尊,曾連續6 年贏得在紐約舉辦的世界熱狗麵包快食比賽冠軍,他的紀錄是12 分鐘內吃下53 又3/4 個熱狗麵包,連嗜吃熱狗的美國人都瞠乎其後。 能有如此驚人胃口,想像中小林尊應該是個魁梧壯漢,其實他身高173 公分,體重只有58 公斤,BMI 為19.3(標準值BMI 18.5 ∼23.9),完全和胖沾不上邊。對許多戰戰兢兢忌口,連體重變化個半斤八兩都計較的人來說,小林尊簡直像外星人。為什麼有人就是吃不胖?瘦子真的天生註定嗎?有什麼辦法能讓自己也擁有瘦子的體質?以下破解7 個瘦子不會說的祕密,讓你也能打造健康均勻的好身材!
祕密1:瘦子胃口都很小? 事實→該吃就吃,食量不爆發
食欲是人的生存本能,人體內有一套精密系統負責調節食欲:大腦下視丘負責整合、判讀身體各部位傳來的飽食信號及飢餓信號,當飢餓信號強過飽食信號,下視丘便刺激飢餓中樞提高食量;熱量攝取過多時,則刺激飽食中樞減少食量,以維持平衡。當攝食調控機轉失靈,就會出現熱量明明足夠,還是停不了口而造成肥胖。研究統計,一般健康、體位正常的人,在25 ∼ 55 歲間,只要每天額外攝取3%的熱量,體重就能在30 年內增加9.1 公斤。
目前已知和調控食欲有關的荷爾蒙非常多,其中以1995 年發現的瘦最受矚目。由脂肪組織分泌的瘦素透過影響飽食中樞、體溫、熱量消耗調節體重,當脂肪組織增加,瘦素的濃度隨之增加。因此胖的人血液中瘦素濃度通常較高,易造成瘦素抗阻,中樞神經對瘦素變得不敏感,使食欲上升,吃得更多,台大醫院內科部代謝內分泌科主治醫師楊偉勛解釋。
攝食調控系統環環相扣,忍飢挨餓不但沒用,還可能過度刺激飢餓信號,吃得更多。為了避免吃太撐或餓過頭,康聯診所營養師趙思姿建議如下:
● 減緩進食速度以增加飽脹感,延長食物排空時間。 ● 血糖平穩有助控制食欲,應少吃精緻的單醣食物,增加飲食纖維量。 ● 酒精性飲料會刺激食欲,搭配高油脂食物更易引起暴食,不宜過量。
祕密2:瘦子不愛吃飯? 事實→吃飯配菜,健康享瘦
許多減肥法訴求不吃飯、不吃澱粉類,事實上,低醣類、高蛋白雖能快速瘦身,卻是復胖率最高的減肥方式。米飯大部份營養為醣類,能提供人主要的能量來源,而體內多餘的脂肪組織,還是來自於油脂攝取。1 公克油脂熱量= 9 卡,密度最高,常塞在食物縫隙中,更容易不知不覺吃太多而發胖,台大醫院營養室營養師賴聖如解釋。有些人不吃飯改吃麵包,麵包看起來雖不油,其實製作過程中已使用油脂、砂糖,就算是白土司,也有放油脂,熱量也不低。且麵包鬆鬆軟軟,往往吃很多也不覺得飽,沒多久就肚子餓,食量不減反增。紮紮實實吃碗飯,維持飽足感,自然不會一直想吃高糖、高油的食物。為了打造不易發胖的體質,最好少將三明治、義大利麵、披薩當主食,而是恢復吃飯配菜,尤其高纖的糙米飯、五穀飯,熱量低、營養價值高,更是控制體重的好幫手。
祕密3:吸菸能瘦身? 事實→拒當煙囪不發福
戒菸後發胖的傳言時有所聞,甚至有人拿來當成不戒菸的擋箭牌。香菸中的化學成分會影響味蕾,對食物的敏銳度降低,影響食慾,戒菸之後,「味覺改善,食物變好吃,食量跟著增加,的確比較容易變胖,」署立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劉燦宏指出,而且為了戒菸多吃零食、口香糖,熱量增加,也可能造成體重增加。好消息是最新研究指出,戒菸後復胖只是短暫現象,對長期體重影響有限,吸菸的人發胖速度和不吸菸的人差距不大。而且「慢慢戒菸的人,復胖幅度不會太明顯,」他說,只要注意飲食、多活動即能預防。
計劃戒菸又擔心體重上升,飲食可做以下調整: ● 多吃全穀類,豐富的維生素B 群有助減緩戒斷症候群。 ● 多吃蔬菜水果,減輕菸癮發作的症狀。特別是紅蘿蔔、番石榴、小黃瓜等,能替代吸菸時口腔的滿足感。避免油炸、油膩的食物,停止咖啡因類及酒精類飲料。 ● 多喝水。兩餐間應喝6 ∼ 8 杯水,有助排除體內尼古丁。
祕密4:瘦子很少喝水? 事實→多喝水,健健美
不少人常抱怨自己「喝水也會胖」,或擔心水腫而不敢多喝水。事實上,水不但零熱量,身體代謝水出去還須消耗熱量,並有助排除減重時產生的老廢物質,「想減重更要多喝水,」劉燦宏強調。他觀察,自認喝水也會胖的人,大部份是40 歲以上,基礎代謝率降低(一般而言和18 歲相比,下降幅度約20%),即使吃得少但消耗的熱量更少,「所以會繼續胖下去,造成惡性循環,」劉燦宏指出,這時反而要多吃一點,增加代謝率並運動,才能瘦下來。
而不少看過中醫的人說自己是「水腫型肥胖」,循環不好、擔心浮腫不敢多喝水,但用儀器測量體內卻水分不足,「水腫不是胖,因為水腫而增加的體重不到0.5 公斤。」多喝水有助血液流動,循環順暢,減少血管堵塞產生的血壓、膽固醇上升等問題,「多喝水會更瘦、更健康」劉燦宏提醒,一天最好能喝到2 公升的水(腎功能不佳者除外)。營養師趙思姿建議,不要用飲料、湯取代水,早上起床時、兩餐中的間隔、下午3 ∼ 5 點(氣血運行到膀胱經)都是喝水的好時機;運動前先喝水可加強流汗,達到代謝、排毒的功效,有利體重控制。但注意口味應調整清淡,當鹽分(鈉)攝取過多時,再喝水就容易產生水腫。
祕密5:瘦子都是天生的? 事實→胖瘦七分靠自己,三分天註定
許多屢戰屢敗、老是減重不成功的人,難免怨嘆「吸空氣也會胖」,認為肥胖是遺傳,無法克服。但基因真是肥胖的罪魁禍首嗎?
「肥胖是多重因素造成,不只是體質,生活方式、藥物、疾病都有影響,」楊偉勛醫師指出,而且和肥胖有關的基因高達兩百多個,協同作用的機制非常複雜,「還不可能針對特定肥胖基因設計出解決方法。」但某些早發或病態肥胖症,的確和單一基因缺陷有關,這種基因有六、七個,只要遺傳到一定會胖,通常出生幾個月或幼年期便發作,不過「全世界沒幾個例子,」楊偉勛說。
而一般性肥胖和基因的關連,目前廣為接受的是「節儉基因假說(thrifty genes)」:百萬年前人類祖先過著狩獵、採集的生活,即使花很大的力氣覓食,還是可能有一餐沒一餐,因此在演化過程中留下寶貴的節儉基因,能將食物中所含的營養成分充分吸收、運用,有剩餘則儲存在脂肪組織中,以備不時之需。
當進入工業社會,不再需要花這麼大力氣去覓食,食物取得也更加方便,勞動量大幅降低,但節儉基因功能並未改變,還是把吃下去的統統吸收儲存,吃得多、用得少,想不胖也難。節儉基因雖來自遺傳,但有些人體內節儉基因量不高,只有一、兩個,「這四分之一的人一輩子不會胖,」楊偉勛指出,會胖的人約有十幾個節儉基因,其中一半以上的人20 歲以後會發胖!由於基因會影響基礎代謝率、食物攝取量和活動量,因此瘦的人不見得食量小,但可能天生吃得慢、容易飽足,個性也較好動、精神好,「就算硬是吃很多,也胖得比別人慢,」劉燦宏解釋。
即使如此,「(控制)環境很重要,會胖的人一半要怪自己,」他認為,如果有家人肥胖,或自己曾經胖過,更應隨時警覺常常活動,少吃高熱量食物,遠離發胖的危險因子。至於強調能「改變體質、保證不復胖」,或訴求從血型、基因檢測著手的減肥法,「都是噱頭,只能唬唬外行,」楊偉勛直言,這些花招對減重毫無幫助,「看自己父母的身材就知道自己會不會胖,正本清源是控制環境。」所以別再怨怪祖先,至少還有一件事很公平:除了極少數個案,大多數人,只要少吃多動,一定瘦得下來。
祕密6:瘦子都是運動健將? 事實→隨時隨地趴趴走,肥肉不上身
運動是提升基礎代謝率及熱量消耗的最佳方式,跑步30 分鐘便能增加消耗約200 ∼ 300 卡,運動也能減少復胖機率,維持減重成果。但對習慣當沙發馬鈴薯的現代人,一提到運動就認為必須在健身房裡滿身大汗、氣喘吁吁,因而裹足不前。幸好愈來愈多研究指出,即使是輕度運動,也有助體重控制及改善肥胖造成的慢性病:一週從事園藝1 小時可減輕心臟停止機率66%;體重過重的人每天帶狗散步,一年平均可減輕6.3 公斤。以治療、預防肥胖為目的的運動處方,是1 週至少5 天,每天累積60 分鐘的活動量,「任何身體活動都算,例如走路搭車、爬樓梯等等,」劉燦宏指出,這比起跑步、打球等固定運動難度低,又容易在生活中達成。
他也提醒,游泳、瑜伽、太極拳雖是好運動,減重效果不明顯;健走、騎腳踏車、有氧舞蹈等更適合減重。至於騎馬機,能訓練局部肌肉穩定,減少痠痛,對減少脂肪效果有限,「主動性的運動才有效,藉助機器、人把肥肉推來推去,脂肪也不會消失。」活動度高低也和性格有關。體態均勻的人,做事比較敏捷俐落,個性也較積極,不易被動、懶洋洋,「當發現訪客出現在辦公室門口,馬上走過去招呼的人,通常不會是胖子;至於只坐在位子上抬頭張望的人,比較難瘦下來,」健康醫學顧問福田千晶博士觀察。讓自己從心活躍起來,改變消極的行為模式,對維持健康體重大有幫助。
祕密7:瘦的人都沒有壓力? 事實→鍛鍊抗壓性,有助不發胖
傷心、不愉快、情緒低落時,許多人會不由自主吃甜點、零食或油膩的食物發洩。大吃大喝時,大腦會分泌血清素,令人一時心情好轉,是最簡單的紓壓管道,卻也加速囤積熱量,落入肥胖的陷阱。約有七成的人壓力大時會發胖,」劉燦宏分析,壓力大除了造成飲食過量,還會讓人不想動、肌肉痠痛、睡不好而易發胖。鍛鍊抗壓性,讓自己保持好心情,有助於體重控制,尤其是全神貫注自己熱愛的人事物。興奮時大腦會分泌腎上腺素,刺激交感神經,增加活動量,促進脂肪代謝,因此應多發掘熱中的嗜好,「歌唱、跳舞都可以,找出除了吃以外,能讓自己感覺幸福的方式,」日本飲食與健康研究所主持人幕內秀夫建議。
提高代謝的關鍵30 分鐘,消除體脂肪
減肥並不一定能減掉體脂肪,而減掉體脂肪的關鍵是在飯後30 分鐘開始。
陳小姐流行性感冒、高燒之後,體重掉了許多,而且臉色憔悴、毫無精神,那是因為水分流失,肌肉和脂肪一起衰減。她雖然瘦了,卻不能減肥,因為只要回到原來的生活,體重一恢復,脂肪會比肌肉更容易增加。為什麼?這和節食失敗的狀況一樣,減肥→恢復→減肥→恢復,這種體重持續增減的狀態,稱為「溜溜球現象」。這種現象往往會讓身體的肌肉減少,相對地脂肪的比例就會增加,漸漸變成不易瘦下來的體質。這就是大家必須注意體脂肪的原因。現在醫學上測量肥胖不再只用體重,而是用脂肪佔體重的比例,一般而言,男生體脂率正常在14 ∼ 23%之間,女生約在17 ∼ 27%之間;成年男子的體脂肪率超過25%,成年女子超過30%,就是所謂的「肥胖」。所以就算有人體重超重許多,但體脂肪率只有20%,並不能稱為肥胖;反之若體重在標準以下,但體脂肪率在30%以上,也可以稱為肥胖。
飯後動一動,降血糖消脂肪大家都知道減肥的重要性,只不過一想到減肥馬上想到節食和運動──每天和卡路里斤斤計較,每週3 次有氧運動。但是應酬的酒不能不喝,食慾也不是那麼容易降低;每星期3 次的運動,只要心生放棄,馬上就復胖。
減肥失敗的三大理由就是:好像沒什麼效果、要大大改變生活習慣、造成心理壓力及身體變差。最有效的方法還是有氧運動。如果實在做不到,最低限度就是不讓飯後的血糖濃度升高。血糖濃度一升高,胰島素就開始分泌,胰島素是開啟脂肪細胞大門的鑰匙。胰島素可將葡萄糖從血液中運至脂肪細胞,使它們變大。不想長出比現在多的脂肪,首先要做的就是飯後動一動。因為小腸開始吸收是在吃完飯後30 分鐘左右開始,而血糖濃度上升約是小腸開始吸收後的30 分鐘。也就是說,減肥並不一定能減掉體脂肪,而減掉體脂肪的關鍵是在飯後30 分鐘開始。
美國庫勃有氧研究所(Cooper Aerobics)發表一項研究,發現在平常生活中有意識地活動身體的人,和連續6 個月、一週5 天、每天進行20 ∼ 60 分鐘游泳或騎自行車等有氧運動的人相比,減少體重及體脂肪的程度幾乎相同。美國梅約醫學中心也有同樣的研究發現,日常生活的熱量消耗比想像還多。日本福岡縣小野村醫院小野村健太郎醫師表示,「早餐和午餐之後,通常會去搭車通勤或開始工作,多多少少會活動身體。問題就在晚餐,晚餐後很多人會坐著看電視或躺下睡覺,」所以小野村醫生針對這個現象,提出以下改變生活型態的建議:
■ 選遠一點的餐廳 午餐如果必須外食,不要老是選公司隔壁的餐廳,走個15 分鐘,找一家好吃一點的餐廳,吃完後也可以再喝杯茶,走回辦公室。
■ 整理庭院或陽台 如果有庭院,在飯後整理庭院是不錯的選擇,如果沒有庭院,也可以創造一個花園陽台,趁整理之便,行減少脂肪之實。
■ 打掃家裡 要稍微活動身體,打掃的程度剛好,如果是雙薪家庭,也可以把吃飯後打掃當成習慣。
■ 洗久一點的澡 吃完晚飯稍微休息30 分鐘,就可以好好洗一個澡,如果再加上清洗浴室,效果更佳。
■ 夫妻互相按摩 晚餐後30 分鐘夫妻互相按摩,被按摩的一方很舒服,對按摩的人也是很好的運動。
改善飲食從簡單做起,飲食方面又該如何改善?日本HCE 科學診所平尾紘一醫師提出以下建議。
■ 不喝含糖飲料 含糖飲料的熱量比想像的還多。一瓶300cc 的飲料就有150 卡,超過半碗飯的熱量。
■ 啤酒選罐裝 喜歡喝啤酒的人把瓶裝改為罐裝。這樣可以少喝一點,但是前提是,不能一罐接一罐地喝。
■ 不要因為愧疚感又吃一頓 丈夫晚歸,可是太太已經煮好飯了,所以還要先生再吃一次,但是這樣會攝取過多的卡路里,血糖濃度上升,胰島素增加。
■ 甜食逐漸少吃 要求每天都吃甜食的人一下不吃,可能會要了他的命,所以可以漸漸減少。如三天吃一次,到一個星期吃一次,在自己可以接受的範圍內逐漸改變。
要遠離代謝症候群,保持活力,必須降低體脂肪,只要掌握正確知識,抓到訣竅,讓贅肉優雅地消失,並不如想像中那麼難。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