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31日 星期一

關於坦蕩的故事

                關於坦蕩的故事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處世當無愧心」,「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不欺暗室不欺心,不愧屋漏不愧人……坦蕩者,可以寵辱不驚,坐觀窗外葉枯葉榮,靜品天外雲卷雲舒;可以站在高處俯瞰,享受登高遠眺的悠然;可以看淡人間一切得失、恩怨,擁有「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舉重若輕。

所謂坦蕩,就是一個人在待人接物中體現的一種泰然自得、坦然自信的高貴氣質。坦蕩者都有一種「清者自清 ,濁者自濁」的高度自信,相信「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慾則剛」。他們正直、誠實、清廉、無畏,不愧天地神明的優秀品質,讓無數人敬仰。

春秋時期宋國有人得了塊寶玉,拿去獻給當時的大官子罕。子罕不受,並說:「你的寶物是這塊玉,我的寶物是『不貪』;我若是收下你這塊玉,你和我的寶物豈不都喪失了嗎?還不如各人留著各自的寶物為好!」那人聽後跪下磕頭,說:「我是個小小老百姓,藏著這麼貴重的寶物,實在不安全,獻給您也是為了自家的平安啊!」子罕於是在本城找個地方讓其住下,並介紹加工買賣玉石的商行幫他把玉琢磨好,賣了個好價錢,然後讓他帶著錢回家做老闆去了。

晉國老臣祁奚是個襟懷坦蕩之人,「舉賢不避親仇」的故事就來自於他。當年祁奚年事已高,將要還政於君。悼公問何人可以接替他,祁奚推薦瞭解狐。悼公驚訝地問道:「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你為何要推舉他呢?」祁奚的回答是:「您問的是誰能接替我的職務,沒有問誰是我的仇人。」悼公又問何人可以擔當都尉,祁奚推薦了祁午。悼公聽後又是一驚,說:「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祁午不是您的兒子嗎?」祁奚應道:「您是問誰可以擔任這項職務,沒有問他是不是我的兒子。」後來事實證明,祁奚推薦的這兩個人都很稱職。如果祁奚沒有坦蕩的胸懷,恐怕很難做到這一點吧。

被祁奚推薦的解狐為人耿直,公私分明,他和當時晉國一個勢力強大的大夫趙簡子關係很好。後來,趙簡子領地的國相職位空缺了,他就讓解狐幫著推薦一個人,讓他感到意外的是,解狐竟然推薦了奪走自己妻子的荊伯柳,因為他覺得只有荊伯柳可以勝任。果然,荊伯柳把趙簡子的領地治理得井井有條。荊伯柳得知是解狐推薦自己後,就登門前去拜謝,但解狐卻說:「我推薦你,那是為公,因為你能勝任,可是私人之間,我和你有不同戴天之仇。」

東漢時期的楊震,自幼就苦讀詩書,通曉經史,人稱「關西孔子」。楊震不喜仕途,一直教了二十多年的書。後來,大將軍鄧騭聽說了他的才能,就下令徵召他為官。楊震做官後,為官清廉,從不接受賄賂,先後四次陞遷。在他前往做荊州刺史之時,他的老朋友王密懷揣著10斤黃金深夜來探望他。王密是楊震以前舉薦為官的。楊震拒絕接受黃金,說:「老朋友瞭解你,你卻不瞭解老朋友,這是為什麼呢?」王密回答道:「深夜沒有人會知道的。」楊震卻說:「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非常羞愧的走了。後來,楊震又調到諑州當太守。他從不接受別人的私下拜請。他的子孫們吃的是粗茶淡飯,出門也不乘車。有的老朋友或家族中的長輩勸其給子孫們置辦些產業,楊震卻說:「我要做一個清白吏,讓後世人稱我的子孫為清白吏的子孫。我把這種傳統留給後代,這不是最豐厚的遺產嗎?」

東晉大臣庾亮有一匹好馬,他的屬下認為其對主人不利,就勸庾亮賣掉。庾亮卻說:「怎麼可以將危害自己的東西轉嫁給別人呢?」他始終沒有將好馬賣掉。與之相類似的北宋司馬光,在讓手下賣掉自己所乘馬匹時說:「這匹馬有肺病,一定要先告訴買家。」如此不欺心,不正是深受君子坦蕩之風的教育?

唐朝書生李勉幼小窮苦。有一次,他到河南去遊玩,和一書生同住在一間客店裡。誰料那個書生得了病,他在將要死的時候,拿出了藏著的銀子對李勉說:「請用這個銀子將我埋葬,其餘的銀子,你就自己拿去好了。」李勉答應了。在埋葬書生的時候,他把多餘的銀子放在棺木的下面,並在找到書生的家人後,把銀子還給了他們。李勉後做官到了出將入相的地位。

唐朝武則天時的大臣陸元方準備賣掉位於東都洛陽的一處不動產,找到買家後,就在買家將要付款買單的時刻,陸元方告之:「此宅甚好,但無出水處耳。」結果可想而知,買房人不買了。陸元方的家人對此議論紛紛,但他卻說:「不爾,是欺之也。」意思是不說就是欺騙人家。

北宋大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擔當之言迄今仍迴盪在關心國事天下事的國人心中。他不僅是個憂國憂民之人,更是一個襟懷坦蕩,敢於直言的忠臣。初涉朝堂的范仲淹發現仁宗皇帝雖然已年滿二十,但朝中各種軍政大事,仍然由年逾花甲的太后處置,這令范仲淹感到不安。天聖七年(西元1029年)冬至,太后竟然要讓仁宗皇帝和百官一起,在前殿給她叩頭慶壽。范仲淹認為,皇帝給太后叩頭慶壽,是皇帝的家事,應該在後宮進行;前殿是皇帝與百官處理朝政的地方,在此行家禮,有損君主的尊嚴。他因此上書朝廷,要求太后取消這一計劃,同時還要求太后應撤簾罷政,歸權於仁宗皇帝。范仲淹的奏疏,使舉薦他的大臣晏殊大為恐慌。他責備范仲淹妄言朝政,不僅會毀了自己的前程,而且還連累舉主。對晏殊一向敬重有加的范仲淹解釋說:「我正因為受了您的薦舉,才常怕不能盡職。」晏殊深感羞愧,默許了范仲淹的所為。雖然范仲淹因此被貶,但很多人都讚賞他的勇氣。

北宋張舜民在《畫墁錄》中還記載了這樣一則關於范仲淹的故事。范仲淹在修史時將以前一個官員的醜行寫了進去。夜裡,他夢見這個人前來威脅:「如果不改掉我的事,我就殺了你的兒子。」范仲淹當然不為所動。沒想到幾天後,患病的大兒子果然死了。當晚范仲淹又夢見了這個人說:「你要再不改,我就殺了你的二兒子。」幾天後范仲淹的二兒子果真生了病。家人都十分著急,懇求范仲淹修改書稿,他卻堅持不改,並說:「我寫書要實話實說,就算孩子死了,我也不能違反事實。」沒多久,范仲淹的二兒子的病好了。范仲淹坦蕩的正氣和堅持,讓世人著實佩服。

類似流傳很廣的故事還有宋代的包拯絕故人親黨、漁人還一錢,元代許衡的「梨無主,心有主」和楊繼宗不愛錢,明代的甄彬還錢,等等。

天乃大,地波湧,可容君子坦蕩之道。如果一個人處世無愧於心,無愧於天地,那必是坦坦蕩蕩的真君子。問世人,這樣的真君子如今還有多少呢?

 James  Tseng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