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藏經釋義:普渡收圓驗證—玄關修持觀(139)--斬釘截鐵,豁開向上玄關,語諦言誠,且指當人要路。
出處: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四十七冊,瑞州洞山良价禪師語錄,卍新纂續藏經第六十六冊,宗門拈古彙集,永樂北藏,第一百五十四冊,宗門統要正續集,佛光電子大藏經,五家語錄卷四。
經文:白雲端云:「若見得菴主,便見得洞山;若見得洞山,便見得菴主。見洞山即易,見菴主即難,為他不為住持之絆。不見道:雲在嶺頭閑不徹,水流澗底太忙生。溈山果云:「斬釘截鐵,豁開向上玄關。語諦言誠,且指當人要路。且道你作麼生會出門便是草?石霜恁麼道,上封恁麼舉,你諸人不得動著,動著三十棒。」
【經文釋義】:
洞山良价禪師,是曹洞宗的創始人,傳承祖師宗風,以及弘揚祖師禪,不遺餘力,令眾生開悟見性,返本歸鄉,功德無量,對玄關修持,有很深的造詣,遺留洞山良价禪師語錄,印證玄關修持,是諸佛諸祖所傳承下來的般若正法,印證末後一著,普渡收圓的事實,舉例如下:「白雲端云:若見得菴主,便見得洞山」:白雲端禪師說:如果會得見廟庵的主人,便可以會見洞山良价禪師。「若見得洞山,便見得菴主」:如果能夠見到洞山良价禪師,便可以會見廟庵的主人。「見洞山即易,見菴主即難」:要會見洞山良价禪師比較容易,要會見廟庵的主人比較困難。「為他不為住持之絆。不見道」:因為洞山良价禪師,不當廟庵的住持,就部會受到廟庵事務的拘束,每天忙於廟庵的工作,無法專心弘揚大道。「雲在嶺頭閑不徹,水流澗底太忙生」:白雲在山頂絲毫不動,靜靜的躺著;另一方面,溪流的水不停的潺潺流下去。修行人有時候要像白雲一樣靜靜的躺著,以及水非常自然的流動著,自然能夠享受安靜沒有煩惱的當下,是另外一種悟道的境界。「溈山果云:斬釘截鐵,豁開向上玄關」:溈山果禪師說:修道之人,求道的志氣要非常堅定,毫不猶豫;一旦因緣時機成熟,要恭請天命明師,在一剎那間,點開玄關竅,邁向不可思議的超高境界,會見自家菩薩。「語諦言誠,且指當人要路」:溈山果禪師所說的話,是真誠無妄,他是發出自內心的真心話,而且指出每個人要回到上天,必須要走的一條道路。「且道你作麼生會出門便是草?」:而且得道之修行人,心理上悟道的功夫會如何呢?是門內、門外都是草,心內、心外都是草,與八風吹不動,是否一樣?「石霜恁麼道,上封恁麼舉」:石霜楚原禪師是怎麼說的,上封祖秀禪師是如何扛起弘揚般若正法的重責大任呢?「你諸人不得動著,動著三十棒」:你們諸位修行人,要捨掉一切攀緣心,斷絕一切所有可以動的念頭,心的念頭一動,要挨三十棒,無論回答對或是不對,都得挨三十棒,是要讓悟道的人,當下即是,讓一切念頭都不可以存在,才能明心見性,見到清清靜靜的本來面目。
【延伸演義】:
洞山良价禪師,是曹洞宗的開山祖師,唐代會稽人(浙江會稽),俗姓俞,年幼的時候,從師讀誦般若心經,至無眼耳鼻舌身意時,忽然以手摸面,問曰:「我有眼耳鼻舌!為何經文說沒有呢?」他的師父知道他並非池中之物,所以介紹他到五洩山拜靈默禪師剃髮出家。年二十一歲,參謁嵩山受具足戒,後來參訪南泉普願禪師,得授般若正法,深得奧旨,因而明心見性,是一代的高僧,渡人無數,印證玄關修持,是開悟見性的重要關鍵。為何洞山良价禪師語錄說:「白雲端云:若見得菴主,便見得洞山」呢?庵主是一間寺廟的住持,掌理寺廟一切大小寺務,如果是修行很高的有道高僧,慕名前來求法者無數。因為洞山良价禪師,是得道的高僧,因此前來求法者無數。古代因為通訊不方便,所以空跑一趟者無數,因此白雲端禪師才說:如果要見到寺廟的主人,便可以會見寺廟的主人----洞山良价禪師。如果可以見到洞山良价禪師,就可以見到寺廟的主人。所以洞山良价禪師語錄說:「若見得洞山,便見得菴主」。古代寺廟的住持,不一定是由開山祖師來當,因為如果當一間道場的主人,所開辦出來的道場,不一定會比沒有當住持的廣泛。濟公傳就有如下的記載:靈隱寺住持遠瞎堂長老成道以前,交待靈隱寺的住持要請道濟來做。長老歸空以後,首座召集寺內大小,告訴大眾說:「師父遺命,叫我將衣缽交付與你,你須收去。」濟顛道:「師父衣缽,我久已收了,這些身外物件越少越好,要他何用?身體以內的東西越多越好」(指道德與學問),首座道:「這是師父嚴命,如何違得?你縱不要,也須作個著落。」首座只得叫人撞鐘擂鼓,將全寺大眾聚將攏來,濟顛遂將箱龕一齊打開,叫眾僧同看,只見黃的是金,白的是銀,放光的是珊瑚,吐彩的是美玉,豔麗的是袈裟,溫軟的是衲頭,經兒典兒,是物皆存。鐘兒磐兒,無般不有。你們要,自個兒去拿,頓時,所有和尚搶成一團,濟公活佛看了,哈哈大笑,便雲遊天下,濟世渡人去了。從以上的記載,如果濟公和尚當靈隱寺的住持,就沒有如今的豐功偉業了。洞山良价禪師,有可能學習道濟禪師,到處雲遊,渡化眾生去了,所以說,要見洞山良价禪師容易,要見到寺廟的住持,比較困難,所以洞山良价禪師語錄說:「見洞山即易,見菴主即難」。有可能洞山良价禪師分身有術,寺廟住持恭請首座代理,傳授般若正法才由本身來做,免得受到住持一職的束縛,因此洞山良价禪師,他考慮到一味的受到寺廟住持俗務的牽絆,就不見道,也就是無法一心一意,弘揚大道,所以洞山良价禪師語錄說:「為他不為住持之絆。不見道」。修行的功夫,洞山良价禪師認為,要好像白雲在山頂上,好像絲毫不動。河流的水雖然永遠潺潺不停的流著。修行人不論靜或動,都要安住平常心,不要被外緣所動搖,才是禪定的功夫,所以洞山良价禪師語錄說:「雲在嶺頭閑不徹,水流澗底太忙生」。溈山果禪師認為修行人,求道的心志要堅強如鋼鐵一樣,一旦因緣來到,機緣成熟,要掣開金鎖玄關,會見本來面目,才能明心見性,超凡入聖的境界,所以洞山良价禪師語錄說:「溈山果云:斬釘截鐵,豁開向上玄關。」溈山果禪師所說的話,是發出內心的真心話,而且指出,這是每一個人,要回到無極理天的一條道路。禮囑詞說:「這是真明路,了結返故鄉。」我們得授天命明師這一指點,乃是蒙佛授記,是指出玄關竅內的真如佛性,是返回無極故家鄉的真明路,是向上一路,真實不虛也,所以洞山良价禪師語錄說:「語諦言誠,且指當人要路」。因為眾生往往不能自悟,故有「千里訪明師,萬里求口訣」的行事,以祈能得超生了死的聖道,可見求明師指授大道的重要,所以法寶壇經般若品曰:「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大善知識,就是點傳師,點傳我們明心見性的法門。因為心是不易捉摸,不好理解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也,故六祖說:「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故除了明師示導之外,尚要靠自己的修證,才能達到明心見性的境界。六祖壇經行由品曰:「菩提自性,本來清靜,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眾生的自性本來是清靜無染,只因為被塵緣所染,失去本來,但是若能依照明師的指點,本來具有的般若妙心,加以存養省察,就可以回復本來真面目。故歷代祖師只以直指的方式,讓人認識本心自性,就可以接近真理,彰顯本性。維摩詰經說:「心淨,則佛土淨」。六祖壇經曰:「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又說:「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修行之人,修到一性圓明,則善惡俱不用,清淨至無餘。所以悟道的人,功夫到家,門內、門外都是草,心內、心外都是草,所以洞山良价禪師語錄說:「且道你作麼生會出門便是草?」的故事。禪門有個公案。洞山禪師示眾曰:「兄弟秋初夏末,或東去西去,直須向萬里無寸草處去始得。」又曰:「只如萬里無寸草處,且作麼生去?」師聞之,乃曰:「出門便是草。洞山曰:「大唐國內能有幾人?」這是道吾禪師的公案。洞山禪師曾向來參學的弟子,開示道:「諸位兄弟!於夏末初秋的安居期間,若欲到諸方參訪善知識,不須或東去,或西去。到處晃蕩,徒惹閒言閒語;還自以為見識廣,歷練深,其實只跟禪法全不相應。如你真欲參禪修道,唯應向『萬里無寸草處』去,始與道分相應些!」其次,又說:「那萬里無寸草處,又當怎麼去呢?是蒙古的戈壁等處呢?」洞山禪師開示過後,這些話就慢慢在整個叢林道場間流傳開來,所以道吾禪師聽了,即爽然答道:「胡說!怎可能有萬里無寸草處?君不見『出門便是草』嗎?」其實何只『出門是草』,並且當「門內、門外都是草」「心內、心外都是草」。而當這回答又輾轉傳到洞山禪師耳邊時,洞山禪師乃謂然歎曰:「大唐國內有這種見地的禪者,竟能有幾人呢?」公案到此結束,所謂真理是一付擔子,得到真理,要將擔子挑起來。石霜楚原禪師,在辭別恩師汾陽善昭禪師的時候,特別叮嚀修辦道之人曰:「修造自有人,且與佛法為主。」修寺建廟自有別人去做,要提振禪宗,弘揚般若正法,傳佛心印,才是我們的當務之急!五燈會元曰:潭州上封祖秀禪師,常德府何氏子。有一天,上堂曰:「枯木岩前夜放華,鐵牛依舊臥煙沙。儂家鞭影重拈出,」擊拂子曰:「一念回心便到家。」這是古時候,修己渡人,以弘揚般若正法為己任的典範,所以洞山良价禪師語錄說:「石霜恁麼道,上封恁麼舉」。古代禪師大德,有臨濟喝,德山棒的禪法,也就是修行人,要捨掉一切攀緣之心,當起心動念的一剎那,無論回答對或錯,都要挨三十棒,讓悟道者,當下即是,才能明心見性,頓悟本來面目,所以洞山良价禪師語錄說:「你諸人不得動著,動著三十棒」。例如學校的老師,問相同的問題,無論學生回答對或是錯,都被老師打三十棒,這樣的話,恐怕會被人指責。但是德山宣鑑禪師的公案:「道得也三十棒,不道得也三十棒」。反而能夠助人開悟呢?這是禪法殊勝的地方。這是所謂:「德山棒」,是德山宣鑑禪師的公案。「道得」就是你答得上來或開口回答,可是不論你回答與否或答對與否,德山都給三十棒。以「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為例,無常無我是大家對佛法的共識或通識,如果禪師問你:「一切是無的或常的呢?」這個案子是現成的,你究竟回不回答?如果你不回答,問你問題為什麼不回答?如果你回答,答案明明有了,還有什麼好回答?所以,回答是錯的,不回答也不行,這其中沒有邏輯的問題,也沒有對與不對的問題。重點在於正在求道的弟子,若把心中所有的知識、經驗、學問‥‥不論是從書本上看到的,或從人的口頭聽到的,或是自己體驗到的‥‥用語言表達出來,那就是錯的。要離開心理活動、知識的分別,這才是無差別、才是平等,才是不二法門。所以回答或不回答都不行。在這種情況下,未開悟的人會被老師逼入絕境,向前無法進,向後無法退,向上爬不上去,向下入地無洞。這時後會捨掉一切攀緣心,斷絕一切所有可以動的念頭,心中一切東西都不存在了,可以馬上開悟。清清楚楚的心中沒有任何的執著,沒有主觀的自我,及客觀的環境,這叫做一絲不掛,寸草不留,是大徹大悟的境界。道得不道得都給三十棒,這是一種幫助弟子開悟的方法。
【修持心得】:
從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四十七冊,瑞州洞山良价禪師語錄,卍新纂續藏經第六十六冊,宗門拈古彙集,永樂北藏,第一百五十四冊,宗門統要正續集,佛光電子大藏經,五家語錄卷四經文的記載,讓我們瞭解到洞山良价禪師語錄,是禪宗非常重要的一本修辦道語錄,印證般若正法的傳承與玄關修持的方法。首先讓我們知道修辦道不可以受到名相的束縛,好像洞山良价禪師,雖然開創曹洞宗,但是恐被俗務所縛,影響到般若正法的弘揚,所以不當寺廟的住持,恐怕會被俗務所縛住,影響到般若正法的弘揚。修行人要安住平常心,例如白雲在山頂上絲毫不動,靜靜地躺著;溪流的水也不停地潺潺流著。所以修行人不要被外界的變動,而影響到修辦道的功課。洞山良价禪師,更明白的指出,求道的人,要發出堅如鋼鐵一樣的志節,一旦因緣成熟,開啟玄關金鎖,在玄關自性的地方,觀照轉念,才能明心見性,因為這是每一個人,要返本還源,回天的一條明路。更指出悟道之人,要達到善惡俱不用,才能達到清淨至無餘的境界。最後指出對或錯都要挨三十棒,這是介紹德山宣鑑禪師的禪法,是要讓我們捨掉一切攀緣心,當前即是真陽關,一切念頭都不可以存在,才能明心見性,只要積極修辦,福慧雙行,內外並進,功德圓滿,都可以超凡入聖,返本歸鄉。
斬釘截鐵向上玄關歸故土
語諦言誠真機啟迪返瑤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