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藏經釋義:普渡收圓驗證—玄關修持觀(140)--舉一蔽諸,闢玄關之規矩。匡時龜鏡,為物權衡,相奪則境智互泯,相資則彼我俱生。
經文:舉一蔽諸,闢玄關之規矩。匡時龜鏡,為物權衡,相奪則境智互泯,相資則彼我俱生。
【經文釋義】:
心賦注,總共有四卷,是宋朝延壽禪師所著述。御選語錄,總共有十九卷,由清世宗(胤禛,即雍正)所編輯而成,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刊行。以上二本語錄,是禪宗的重要語錄之一,對玄關修持,有深入淺出的描述,印證末後一著,普渡收圓的事實,舉例如下:「舉一蔽諸」:提出一條最直捷了當的光明大道,這一條光明大道,是最上上乘的頓悟法門,可以涵蓋所有的百千法門。「闢玄關之規矩」:這一條光明大道,就是因緣時機成熟,恭請天命明師,開啟玄關金鎖,才能會見自家菩薩,達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為目的。因此,傳授般若正法,是眾生返本歸鄉的明燈與指南。「匡時龜鏡」:修道雖然有百千法門,唯獨恭請天命明師,闢玄關之規矩,是拯救人類,離苦得樂,匡正時弊,最有效的龜鑑與借鏡。「為物權衡」:因為恭請天命明師,闢玄關之規矩,讓求道人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一條光明大道,希望眾生能夠理解,以掂量、斟酌、孰輕孰重,比較的方法,來進行取捨,是最明智的抉擇。「相奪則境智互泯」:北宗神秀大師所傳的禪法,稱為北宗禪,是循序漸進的禪法,南宗惠能大師所傳的禪法稱為南宗禪,屬於頓悟法門,二種法門,所觀之理叫做境;能觀之心叫做智。如果互相爭奪誰是正宗,誰是旁門,則兩敗俱傷,理智都會喪失掉。「相資則彼我俱生」:如果北宗禪與南宗禪,甚至千門萬教,都能夠互相資助,截長補短,則你我,以及大家,都可以相輔相成,一起為修己渡人而努力。
【延伸演義】:
御選語錄,是清世宗皇帝歸依佛法以後,從歷代祖師語錄中,撿選能夠提升向上、直指真實宗旨的語錄編輯而成。全書內容略如下列:卷一為僧肇論,卷二為永嘉覺禪師語錄,卷三為寒山拾得詩集,卷四為溈山靈祐禪師語錄、仰山寂禪師語錄,卷五為趙州諗禪師語錄,卷六為雲門偃禪師語錄,卷七為永明壽禪師語錄,卷八為紫陽真人張平叔語錄,卷九為雪竇顯禪師語錄,卷十為圜悟勤禪師語錄,卷十一為玉林國師語錄、曹溪森禪師語錄,卷十二為圓明居士語錄、圓明百問,卷十三為雲棲蓮池鹽宏大師語錄,卷十四至卷十八為歷代禪師語錄,卷十九為當今法會。雍正皇帝並在每一篇之後,撰序言一篇,以提出他的看法。雍正皇帝在此書中之態度,是在禪宗方面,強調五家宗旨同歸曹溪一脈。在宗門與教門下的關係上,強調宗、教合一。此外,也主張禪淨不二,並特別揭櫫明末雲棲鹽宏的淨土法門。在三教關係方面,他也主張儒釋道三教異用同體,可以並行而不悖。心賦注一書,總共有四卷,是宋朝永明延壽禪師所著述,明朝崇禎七年(一六三四)刊行。收錄在卍續藏第一一一冊、禪宗全書第三十九冊。永明延壽前賢,字仲玄,賜號智覺禪師,於宋太祖建隆二年(九六一)住永明寺,達十五年之久。開寶八年(九七五)示寂。本書是永明延壽前賢於永明寺時之著述,主要依據楞伽經中,以佛心為宗,以無為法門為語,探討心性的根源,並引用諸經論,自作注釋。以上二書,對玄關修持,有深入淺出的印證,證明開啟玄關金鎖,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一條光明大道。心賦注以及御選語錄,何以說:「舉一蔽諸」呢?此句的大義,舉一是明顯的提出一個法門,以揭示其意;蔽是賅攝、涵蓋之意;諸指眾多之意。即于解說某種義理或表達某種概念時,僅舉示其中之一項,足以作代表性之名相而涵蓋一切同類之語意。如諸經論常用諸法實相一語來表示一切萬法真實之體相,平等實在而不變之理,其實相即是用來涵蓋實性、實體、實力等諸多之同類語意。非常明顯的指出修行最直捷了當的一條光明大道,就是最上上乘的頓悟法門,就是心賦注以及御選語錄所說的:「闢玄關之規矩」。闢玄關,就是一旦因緣時機成熟,開啟玄關金鎖,讓新求道人明心見性,這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最尊貴與最殊勝,最上乘的頓悟法門,是回到上天,歸根認的一條光明大道。所以傳授一指禪,開啟玄關金鎖,頓悟本來真面目,是修道、成道最正確的規則與禮法。因為玄關竅是至善寶地,是自性所居住的地方,經過天命明師的點傳,必能豁然開悟,知道降伏身心,率性的方法。得了玄關竅,讓我們明心見性,讓萬念歸於一念,再把這一念放下,這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天命明師開啟玄關竅,日後的起心動念,都是正念,都是慈悲喜捨的心,以慈悲喜捨的心,來待人處世,圓滿一切,就能讓靈性光明,返本歸鄉。所以開啟玄關金鎖,是成就一切佛菩薩的方圓規矩。世界上修道的法門雖然有萬千種,唯獨恭請天命明師,開啟玄關金鎖,傳授正法眼藏,是最尊貴與最殊勝的頓悟法門,讓我們明心見性,一世修,一世成的偉大功效。更是萬萬人修,萬萬人成的一條光明大道,所以心賦注以及御選語錄說:「匡時龜鏡」。龜鏡其實是龜鑑轉變而來的,意思相同。古代的人,遇到重要的事情,用龜甲占卜,推測吉凶,然後依照指示,來信受奉行,便稱為龜鑑。可見傳授玄關一指,讓求道人頓悟本來真面目,是匡正時弊,最光明與最正確的康莊大道。這一條光明的康莊大道,諸佛菩薩,以及禪師大德們,遺留大藏經,非常明確的告訴我們,般若正法的殊勝、尊貴與好處,講得這麼清楚,希望我們要選擇最殊勝與最尊貴,最簡單容易修持得渡的法門來修,是最明確的抉擇,所以心賦注以及御選語錄說:「為物權衡」。佛法的傳承,有南頓北漸之爭,源於唐代中葉,禪宗五祖弘忍門下分為惠能、神秀兩支,惠能以頓悟立說,主要在南方傳教,時稱南宗;神秀以漸悟立說,主要在北方傳教,時稱北宗。兩者的爭論即指南頓北漸之爭。所謂頓悟與漸悟,是指眾生覺悟成佛的快慢。頓悟說認為,佛教真理是個整體,眾生無需要經過長時間的修行,在須臾之間就能完成對道的體悟,從而成為圓滿無缺的佛。漸悟說認為,對佛教真理的認識要有一個過程,眾生需要經過循序漸進的修行,方能在最後完成對道的認識,才能成為佛。南宗認為,眾生的心性本來清淨,如天常清,只是因為被外物所遮蔽,才不得覺悟。悟與不悟,只在一念之間。北宗則認為,眾生要根治煩惱,非在短時期就能成功,必須要按照傳統的修法,循序漸進,才能奏效。以上屬於簡單的兩宗的爭論處。例如達摩祖師來到中國,正是當時的北魏時期,他所傳承的是頓悟法門。有一名國師,叫做菩提流支,很嫉妒達摩祖師的禪法,認為他所傳的頓悟法門是邪說,所以多次加害,但是都沒有成功。他便叫人在達摩祖師的飯菜裏下毒,達摩祖師知道有毒,照吃不誤。吃完以後就從口中吐出毒蛇來。直到有一天,達摩祖師已經確立慧可為佛法的繼承人,他才決定圓寂。就在菩提流支第六次下毒,達摩祖師才被毒死。他的弟子們將他用棺木安葬以後。經過三年,北魏的一個去西域的使臣宋雲,走到蔥嶺一帶,遇到達摩祖師,還與他談話:「大師,您將法傳給誰了?」達摩祖師說:「你以後會知道的。我要回西天去了。」此時脫下自己的一隻鞋子給宋雲說:「你快點回去吧,你們的國王今天會死去。」宋雲回來以後向朝廷報告,不相信達摩祖師已經死了。於是朝廷命人打開棺木一看,裏面只有一隻鞋子,稱為隻履西歸,這是家喻戶曉的傳奇故事,所以心賦注以及御選語錄說:「相奪則境智互泯」。如果宗教與宗教之間,不會互相排斥,遵行萬物相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的道理,大家相輔相成,才能對世界人類做最大的貢獻。臺灣內政部於二○○三年編印之「宗教簡介」一書,將台灣目前各宗教、教派之源流及發展經過作簡要之介紹。目前臺灣宗教,共包括:佛教、藏傳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回教、理教、天理教、軒轅教、巴哈伊教、天帝教、一貫道、天德教、耶穌基督末世聖徒教會(摩門教)、真光教團、世界基督教統一神靈協會(統一教)、亥子道宗教、中國儒教會、太易教、彌勒大道、中華聖教總會、宇宙彌勒皇教、先天救教、黃中、山達基宗教等二十五種宗教。以上宗教,都是道並行而不相悖,各自發展,不會互相攻擊,對世界人類做最大的貢獻,已經做到了心賦注以及御選語錄說:「相資則彼我俱生」。而且臺灣目前成立宗教聯誼會,每年都舉辦宗教聯誼活動,論文發表,大家好像兄弟姐妹一樣,互動關係良好,為世界奠定了優良的楷模。一九七○年,宗教界在日本京都,成立跨宗教的組織「世界宗教與和平協進會」,這是宗教界最大的愛的團體,每五年在不同的國家舉辦一次世界大會。本會致力於聯合各宗教人士共同為社會的和平而努力,藉由坦誠的交流與合作,彼此之間已建立了良好的友誼。未來在亞洲及世界宗教與和平的工作上,應該可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並提供經驗。在宗教多元化的台灣與亞洲社會裡,惟有彼此尊重,互相合作,才能充分發揮宗教淨化人心,提昇道德情操的力量。
【修持心得】:
從卍新纂續藏經第六十三冊,萬續藏第一一九冊、禪宗全書第七十八冊、乾隆大藏經(新文豐版)第一六三冊,佛光電子大藏經,心賦注,御選語錄卷第八,經文的內容:「舉一蔽諸,闢玄關之規矩。匡時龜鏡,為物權衡,相奪則境智互泯,相資則彼我俱生」。讓我們瞭解到大藏經無數禪宗語錄,都是闡明宇宙間真理,指出眾生修行最直捷了當的一條光明大道,就是一旦因緣時機成熟,打開玄關金鎖,達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為目的。而且指出恭請天命明師,傳授正法眼藏,開啟玄關金鎖,這是讓靈性得救,是匡正時弊,最有神效的龜鑑與借鏡,希望不要躊躇不前,要當下修辦,才能明心見性,返本歸鄉。最後指出,無論那一個宗教,法門不同,但是對淨化人心,提昇心性的光明,都有貢獻,所以不可以互相排斥或攻擊,應該相輔相成,截長補短,對全世界人類,做最大的貢獻,才是眾生之福也。
舉一蔽諸追本溯源宣妙諦
匡時龜鏡無為正法闡真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