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9日 星期一

大藏經釋義:普渡收圓驗證—玄關修持觀(150)--玄關綿密,豈情識之能通。大旨希夷,非一期之所入。

大藏經釋義:普渡收圓驗證玄關修持觀(150)--玄關綿密,豈情識之能通。大旨希夷,非一期之所入。
出處乾隆大藏經第一四二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八冊。宗鏡錄卷第六十一
經文問:心法不可思議,離言自性,云何廣興問,橫剖義宗。答:然理唯一心,事收萬法,若不細窮旨趣,何以得至覺原。今時不到之者,皆是謬解麁浮,正信力薄,玄關綿密,豈情識之能通。大旨希夷,非一期之所入。若乃未到如來之地,焉能頓悟眾生之心,今因自力未到之人,少為開示,全憑佛語,以印凡心。憑佛語以契同,渺然無際,印凡心而不異,豁爾歸宗。
【經文釋義】:
宗鏡錄又名心鏡錄,是五代時期釋延壽禪師(九○四~九七五)的著作。全書凡一百卷,八十餘萬字,詳述禪宗祖師的言論和重要經論的宗旨,呈現全部佛法的精要。目標是:「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宗鏡錄的書名即由此而來。本書對於玄關修持,有一番精闢的見解,印證末後一著,普渡收圓的事實,舉例如下:「問:心法不可思議」:釋延壽提出學佛的重要問題,邀請禪師以及各宗長老一起討論,並且將解答歸納整理,所以宗鏡錄是許多禪師的意見彙集而成的。該書闡明佛法的精義,非常尊貴,內容請問大家:經典以外,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以心印心的佛法,它的尊貴與奧妙,不是一般的知識,所能夠思慮言說,或是來理解與想像的。「離言自性,云何廣興問」:自性雖然是遠離一切語言文字的無極真理,但是何嘗離開語言文字呢?如果真的離開語言文字,為何歷代以來,禪師大德們在弘揚般若自性的時候,卻又著作無數的禪宗語錄,以及廣博的提出疑問呢?「橫剖義宗」:因此對於自性心法的尊貴與殊勝,歷代以來,無數修行者,以橫截面的層次,來進行探討與研究,以瞭解它的義理與宗旨。「答:然理唯一心,事收萬法」:宗鏡錄記載說:雖然道理唯有一心的作用,理指心源,事指法理,理唯一心,是本,事收萬法,是末,萬法收回,再歸於一心。這種理事圓融,本末圓融,延壽禪師稱為本末相資,非本無以垂末,非末無以顯本也。「若不細窮旨趣,何以得至覺原」:如果沒有非常細心的研究它的目的與大意,如何能夠到達覺悟心源的境界呢?「今時不到之者,皆是謬解麁浮,正信力薄」:現在修行之人,沒有達到覺悟心源的境界,原因是不知道本性之所在,妄解心源的道理,都是被外界的假象所迷惑,正確信仰的力量太過薄弱所造成。「玄關綿密,豈情識之能通」:玄關金鎖是諸佛諸祖所傳承下來的心印大法,是覺心源的重要關鍵,它是秘密的天機,義理深遠,文理細密、周到,並不是一般的感覺與知識所能夠通達瞭解的。「大旨希夷,非一期之所入」:覺悟心源最主要的含意,道理非常深奧,玄妙莫測,並不是用耳朵聽的,眼睛看的,在這一期修道,所能夠契入瞭解。「若乃未到如來之地」:如果沒有指點本性心源之所在,還是無法見到本地風光,見到自家如來自性。「焉能頓悟眾生之心」:可見沒有指點本性所居住的地方,就沒有辦法迅速的領悟眾生原來心源之所在。「今因自力未到之人,少為開示」:如果指點本性之所在,只有依靠自力修持,是無法明心見性,所以比較少,或根本沒有辦法聽到無上微妙佛法的道理。「全憑佛語,以印凡心,渺然無際」:修行者如果只有依靠佛祖所遺留下來的經典佛語,要達到以心印心,明心見性,這是非常渺茫。「印凡心而不異,豁爾歸宗」:能夠傳授以心印心的正法眼藏,再經過修煉,讓凡心變成佛心,使凡心與佛心一樣,沒有差別。最重要的,一定要恭請天命明師,開啟玄關金鎖,才能豁然開悟,讓你明心見性,返本歸宗
【延伸演義】:
宗鏡錄是一部非常偉大曠世的中國佛學概論,內容概括了整個大、小乘經典的精華,是六十部大乘經論與三百多部顯密思想的彙集。所以清朝的雍正皇帝,最熱心提倡宗鏡錄一書,認為不懂此書的人,沒有資格學佛。還下令出家或學佛者,非讀它不可。他也撰寫過幾篇序文,又將原文節錄集成宗鏡大綱,極力推崇此書。可見這部書自有它殊勝的價值。本書對於禪宗所傳授的正法眼藏,更有深入淺出的印證,是修行人不可多得的禪宗語錄。歷代以來,諸佛菩薩所傳承下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秘訣,稱為心法。因為心法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以心印心的祕法,指經典以外所傳授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方法也。蓋自性是一團虛靈,無形無相,是磁場、真理、能源,要靠經驗與體會,才能夠瞭解。並不是用語言、文字所可以形容的。雖然自性是離一切語言文字的無極真理但是何嘗離開語言文字呢?重點是不要被文字障所惑。因為自古以來,無數佛祖、祖師、禪師大德們,在傳授或弘揚般若正法的時候,遺留無數的禪宗語錄,又廣博地提出修行問答,以橫截面的層次,來進行探討與研究,以瞭解心法的義理與宗旨,讓般若正法得以發揚光大,廣渡無數無邊眾生,共登覺路,所以宗鏡錄說:「問:心法不可思議,離言自性,云何廣興問,橫剖義宗」。要研究心法,首先要瞭解,世界上的萬法,唯心所造萬法,猶如鏡花水月,都是虛幻不實的欲修佛道,應修自心。無上佛道,無邊功德智慧,一心本自具足。心淨則法淨,心染則法染。心指心源性海,事屬於萬事萬法,一本散萬殊,萬殊歸一本,四書大學曰:「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也。」世界上有形體與無形體的物質,都有其根本和枝末次序的區別,如格、致、誠、正,明德、修己是本;親民、渡眾是本,修、齊、治、平是末。得道、修道是本,了道、成道是末。修道者知道本未的因果關係,了悟本性的根本,也就是立己、達己的功夫,乃指明明德、親民、推己及人,利益眾生的事業也。人類的根本在靈性、靈性由上天所賦予,肉身為後天父母所生,人落後天,被氣稟所拘,物欲所蔽,失去本來面目,致流浪生死。所以天降般若正法,若能求明師指點本來面目,知道本末、終始、先後道體的次序,再奮力勤修,立己達人,以返先天,所以宗鏡錄說答:然理唯一心,事收萬法」。自古以來,修道是人天擁護,各個讚嘆的光明大道。但是要達到心法的奧秘,覺心源的所在,如果沒有細心研究正法眼藏之所在,如何能夠達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境界呢?金剛經論,佛曰:「文殊師利!吾滅度後,末法年中,多有鈍根。劣智眾生,心迷意醉,智暗情昏,雖有齋戒,並無智慧,愚心高傲,邪見自專,不肯下心,參求明師,真正訣法,一向執著,認妄為真。或有執著,經書文字。或有執著,誦持名數。或有學得,一言一句,便為究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修少善根,生大果望。是人愚迷,不會佛意。自誑自瞞,雖是善因,難逃惡果。何以故?種子不真,所以不結菩提正果。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故初發心者,不要被一些神異者,或有廣大信眾者所迷惑。所以宗鏡錄說「若不細窮旨趣,何以得至覺原」。現今修行者無數,但是能夠達到覺心源性海,明心見性的人很少,原因是沒有指點心源性海之所在,又被外界的術流動靜所迷惑,正確信仰的信心不夠,最後誤入歧途,不能自拔者無數,所以宗鏡錄說:「今時不到之者,皆是謬解麁浮,正信力薄」。玄關竅是諸佛諸祖所傳承下來的真機妙旨----心法真傳得者超生,修者證果。如果沒有得到心法真傳、天命真傳、道統真傳的天命明師,開啟玄關金鎖,是沒有用的。修行的功夫,以人身為爐,玄關為鼎,道家講安爐立鼎,即是此功夫。五氣朝元者,五氣就是五臟之氣也,修行人能夠一心清靜,讓五臟之濁氣變為清氣,守住玄關,默默綿綿,若亡若存,至道必凝矣。玄關一竅,如果沒有天命明師的開啟,要靠自力的修持,以及知識覺知,想要達到明心見性,是不可能的,所以宗鏡錄說:「玄關綿密,豈情識之能通」。修行最大的意義與宗旨,是要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要達到此一境界,並不是用耳朵來聽,或是用眼睛來看,在這一期,短短幾十年的時間,所能夠達到的。老子道德經第十四章曰:「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以上的道理,老子認為有一個看而不見,聽而不聞,又觸摸不到的混元一體的東西。要說它是物嗎?它又不同於物質世界的物體那樣,可以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要說它不是物嗎?宇宙間萬有的存在,都是由它造化而來。因此,在理念上名之曰「」。在實用上,便叫它做混元一體。但在名相上,它究竟是什麼東西呢?老子為之作了三部分的命名。視之不見,但是確實存在,特別命名它叫做「」。夷,是平坦無阻的意思。聽不到的,還有非聽聞所及的作用,特別命名它叫做「」。希,不是無聲,只是非人類耳目所及的大音而已。感覺摸觸不到的,還有非感官所知道的東西,特別命名它叫做「」。微,當然不是絕對的沒有。後來由印度傳入的佛學,說到物理的深奧之處,也借用老子的觀念,翻譯命名為「極微」,便有互同此理的內涵。以上所講的,就是指我們的本性,或生育天地萬物的道。我們的本性雖然無形無象,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可得,如果沒有遇到天命明師的指點,要依靠一般的知識,來契入瞭解,是做不到的,所以宗鏡錄說:「大旨希夷,非一期之所入」。如果沒有指點本性之所在,要靠自力修持的功夫,是沒有辦法頓悟自己的本性,瞭解自己的道心也。所謂明心者,知道自心之所在,日後的起心動念,都是自性善美德行的流露,這就是見性,所以宗鏡錄說:「焉能頓悟眾生之心」。如果沒有指點本性之所在,只能以自己的領悟力,要找到本性之所在,非常困難,當然也沒有辦法明心見性,當然也沒有辦法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無上佛位。太平廣記一書,劉根說:「我從小就愛好學道,但一直沒遇到明師指點。我讀了不少論道的書,也按照書上的指點去做,但都不靈驗。」六祖壇經曰:「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所以修行,一定要得授天命明師之指點,再加以修持,才能夠能超生了死,同登極樂,所以宗鏡錄說:「今因自力未到之人,少為開示」。從以上的論述,確信修道如果沒有遇到天命明師,傳授大道,憑自己的領悟力,或是依靠經典善書所記載的方法來修,要達到開悟見性,見性成佛的境界,非常渺茫。達摩寶傳記載達摩祖師來到金陵王舍城中的黃花山,神光在此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人天百萬聽講!老祖到此,果見講得天花亂墜,地湧金蓮,泥牛過海,木馬嘶風。神光偶然,見得新來一位和尚,不免問道:「老僧從何而來?」 老祖曰:「不遠而來。」神光曰:「既然不遠,為何往日未見來此?」 老祖曰:「不得空閒,一要上山採靈藥,又要下海取寶珠,修造無縫塔一座。只因功果未完成,今日偷閒來到此,聽爾慈悲講經文。」 神光聽這和尚說,要聽講經,即將經卷,展開細說,老祖曰:「你說的是甚麼?」 神光曰:「我說的是法。」 老祖曰:「法在那裏?」 神光曰:「法在經書上。」 老祖曰:「黑的是字,白的是紙,如何有法?你既說紙上有法,我且畫一紙餅,與你充飢。」 神光曰:「紙餅如何充飢?」 老祖曰:「既然紙餅不能充飢,你說的紙上佛法,怎能了得生死?本屬無益,與我拿去燒了!」 神光曰:「我講經說法,度人無量,怎說無益?你豈不是輕賤佛法,罪莫大焉!」 老祖曰:「我非輕賤佛法,乃你自己輕賤佛法,全不究佛之心印真法,執看經書說法,可謂不明佛法也。」 神光曰:「我既不明,請你來登台說法。」 老祖曰:「無法可說,單言一字耳。我西來有個一字,要須彌山為筆,四海水磨墨,天下為紙,難寫得下我這個一字,更難畫得下我這個形像,看又看不見,描又描不成,有人識得這一字,寫得這圖形,並絲毫不掛,方能超生死。本來無形像,四季放光明,有人識得玄中妙,便是龍華會上人。」 有偈曰:達摩原來天外天,不講佛法也成仙,萬卷經書都不用,單提生死一毫端。神光原來好講經,智慧聰明廣傳人,今朝不遇達摩度,難超三界了死生。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若從紙上尋佛法,筆尖醮乾洞庭湖。禪宗,是中國佛教宗派中的特勝法門,教外別傳的心宗,不落言詮,不立文字,重實修實證,真參實悟。說禪宗不文文字,並不等於不用文字。在自悟方面,強調藉教悟宗;在悟他方面,更離不開經典。如六祖說:「吾傳佛心印,安敢違於佛經又說:「涅槃經吾昔聽尼無盡藏讀誦一遍,便為講說,無一字一義不合經義這些言語,說明禪宗並非完全排撥文字的。故達摩授慧可以楞伽經。黃梅、曹溪弘演金剛經,都說明經教文字,對禪宗亦有很大的助力。從經教的翻譯與歷代師祖大德的實踐修禪來看,達摩沒來以前,中國已有禪學的濫觴,對後來禪宗的影響很大。可見本性一定要有天命明師的點傳,再以經典作輔助,才能夠受用,所以宗鏡錄說:「全憑佛語,以印凡心,渺然無際」。所以修行一定要傳授以心印心的般若正法。印是印可,心是本心。所謂「印心」就是印證他的知見、契悟的道是否正確?是否與諸佛菩薩一樣?如其所悟的「」,與天命明師所傳的「道」相契合,就稱為「印心」。印心以後,知道本性之所在,接著要以觀照轉念的功夫,就是將眼耳鼻舌身五識轉為成所作智,第六識意識轉為妙觀察智,第七識末那識轉為平等性智,第八識阿賴耶識轉為大圓鏡智,流露出善美德行,累積無數無邊的功德,福慧雙修,內外並進,就可以,圓滿三身四智,了愿還鄉,返本歸宗,所以宗鏡錄說:「印凡心而不異,豁爾歸宗」。
【修持心得】:
乾隆大藏經第一四二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八冊。宗鏡錄卷第六十一的記載,讓我們肯定無上法的尊貴與殊勝。自古以來,佛法分為平等法與無上法,平等法是人人可得可聞之佛法,無上法是最上上乘的心法及祕法,得者超生,修者證果。要得授無上法,一定要因緣與善根具足,得此無上法以後,才能夠明自本心,見自本性。延壽禪師指出修行者不明心源性海的原因,因為被外相所迷惑,沒有定力,信心不夠,又沒有遇到天命明師,開啟玄關金鎖,所以無法達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為目的。延壽禪師更闡明本性是看不到,聽不到的能量體,深奧莫測。要覺心源,明白自家明月,並不是依靠經典善書所能夠做到的,因為依照經典所講述的道理來做,是無法得到以心印心的心法及秘法,最後會渺然,不確實際。最重要的,一定要訪求天命明師,傳授正法眼藏的真宗大道,才能夠明心見性,再以觀照轉念的功夫,積極修辦,福慧雙修,內外並進,才能夠圓滿三身四智,了愿還鄉,歸根返本。
庶闢玄關明心見性傳至道

冀拂塵鏡以顯大明盡歸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