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嘉興大藏經(新文豐版)第三十六冊,靈峰蕅益大師宗論。
經文:持戒便是平心,念佛便是直行。參得箇點玄關,不向缽盂討柄。若更者也之乎,失卻佛祖性命。
【經文釋義】:
靈峰蕅益大師(一五九九~一六五五),在因緣成熟下,得授般若正法,之後智慧大開,弘揚佛法不遺餘力,是一代的高僧,肯定玄關修持的尊貴與殊勝,遺留靈峰蕅益大師宗論,是修辦道的重要參考書,印證末後一著,普渡收圓的事實,舉例如下:「持戒便是平心」:能夠持守戒律,不犯規戒,心就可以清靜、安定、平等待人、心安理得。「念佛便是直行」:能夠專心唸佛,唸到一心不亂,體悟到唸佛的人是誰?就可以降伏妄想心,讓內心清靜,行為自然正直無偏。「參得箇點玄關」:一旦因緣時機成熟,點開玄關竅,就可以會見自家菩薩,達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不向缽盂討柄」:開啟玄關金鎖以後,已經明心見性了,原來自性佛在自身裡面,就不需要拿著裝食物用的缽盂,到處去化緣求法,讓別人說修行人,自家菩薩都不認識,還到處去找佛。「若更者也之乎」:如果世人將點開玄關竅,可以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認為是無稽之談,或是不切合實際。「失卻佛祖性命」:如果不相信,開啟玄關一竅,可以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會失去修性了命,成仙證佛的大好機會。
【延伸演義】:
靈峰蕅益大師雖然修持淨土法門,但是對於五宗七家所傳承下來的宗門心法,開啟玄關金鎖,也有深入的體會,肯定修行點開玄關一竅,才能會見自家菩薩,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確真事不虛。六祖壇經說:「心平何勞持戒」?一個上根器的修行人,聞道以後,行解相應,舉手投足,由本性流露善美德行,平心靜氣,無善無惡,何須持戒?中下根器之人,只要找到本性,本性光明猶如日月,普照大地,自然心平,心平就沒有慾念,既然心平,那麼一切五戒、八戒、十戒、二十四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不去刻意遵守,就能夠成就戒德,所以六祖壇經說:「心平何勞持戒」?而靈峰蕅益大師卻說:「持戒便是平心」。修行之人,能夠遵守規戒,心就可以清靜、安定、平等待人、心安理得,好像在寬廣的道路開車,又能夠遵守交通規則,就不會發生交通事故,道理也是一樣。唸佛,持唸真經,是降伏身心,有制心一處,無事不辦的神奇功效。佛教之唸佛,以淨土法門,唸佛唸到一心不亂,臨終時,可以達到極樂世界為最終目的。修行者如果能夠凝聚精神,一心唸佛,唸到一心不亂,可以發揮無限的能量,因而感應象天、氣天、理天諸天仙佛的頻率降臨,得到平安吉祥,增益智慧,內心清靜,自然行為正直,不偏不倚,所以靈峰蕅益大師卻說:「念佛便是直行」。淨土宗認為:「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呢?因為淨土宗教導修行人念佛念到「一心不亂」、「花開見佛悟無生」,即與禪宗合轍了,所以古德說:「禪是淨土之禪,淨土是禪之淨土。」「禪即淨,淨即禪,禪淨不分家。」禪與淨的關係既如此,其他宗派又何嘗不如此呢?禪屬悟,不屬修;禪是頓,不是漸。禪宗到了六祖惠能大師以後,分為五宗七家,以及傳承在家一脈的一貫道,是屬於頓悟法門,其它法門都是漸修,一步一個腳印,漸次上升,慢慢證成;而禪是一悟即至佛地,於一切時、一切處,大機大用也。所以六祖壇經說:「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真正的禪宗,就是參訪天命明師,點開玄關金鎖,再以觀照轉念的功夫,積極修辦,就能夠圓滿三身四智,達到無餘涅槃的境界。所以明師一指點,當要頓悟,這一點乃是要你放下一切、迴光返照、反聞自性、認識自己、看清生死關頭、不再依旁門左道,不再心性外放、不再左右不定、狂性一歇,菩提自顯,了悟即此,我是佛、佛是我;直指人心,不離此法。所以說我們求道,是瞭解我們有主人,也瞭解我們的主人,二六時中,與我同在,從今以後,不需要再到外面到處去著佛菩薩了,所以靈峰蕅益大師說:「參得箇點玄關」。宗門所傳授的心法及祕法,就是恭請天命明師,開啟玄關金鎖,讓新求道人豁然開悟,原來自家菩薩不離我身,我就是佛,佛就是我,二六時中,視聽言動,行住坐臥,都與我同在,佛家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可見每個人都有一座靈山塔,只要在靈山塔用功修持,並不需要向外尋找,就能夠成就佛道。儒家四書大學篇曰:「十目所視,十指所指,其嚴乎。」十目所視,是指光明又銳利的眼光從十方注視我們。十者玄關一竅也,喻良知之自我監視,即反觀自照,自我檢討之意也。十手:指來自十方無形而又公正的手指所指責。十目十手,於我自性中本固有,試觀十字,通天徹地,縱橫十方,大無不包,微無不入,人心血心之動念,則自視自指,威嚴無私,安可自欺呢?得道之人,眼識不亂,而神歸中,心思不亂,而目視以正,這是有道的修行人也。可見道就在我們的身上,不可以身外找道,好像騎馬覓馬,到處去找自性佛,例如拿著金的缽盂,卻到處去乞討一樣,讓別人有話柄說閒話,所以靈峰蕅益大師卻說:「不向缽盂討柄」。如果有人認為開啟玄關金鎖是魔說,或是無稽之談,不切合實際,這樣會自斷佛根,要明心見性,遙遙無期也。者也之乎,也可以稱為之乎者也,這是文言文中常用的四個語助詞。故以之乎者也可以指讀書人所應具備的基本能力。敦煌零拾˙俚曲三種˙歎五更說:「之乎者也都不識,如今嗟嘆始悲吟。」昔時宋太祖親自規劃首都的外城,一日獨與韓王趙普視察工程,走到南門,門額上題朱雀之門,太祖問為何不寫朱雀門,而多個之字,趙普答道:之是語助詞呀!太祖笑道:之乎者也,助得甚事?典出宋˙釋文瑩˙湘山野錄˙卷中。後來用以譏諷讀書人只知道咬文嚼字,而不能解決實際的問題。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記載:「一個生意人家,只見這些之乎者也的人來講呆話,覺得可厭,非止一日。」所以靈峰蕅益大師卻說:「若更者也之乎」。自古以來,佛魔相隨,根據佛經的記載,釋迦牟尼佛與堂兄提婆達多的故事,釋迦牟尼佛在弘揚佛法,普渡眾生的時候,提婆達多處處與佛世尊作對,甚至從山上滾下大石頭,要壓死佛世尊,結果被一位有神通的弟子,用一隻掃把,把大石頭撥開,而救了佛世尊,免受大石頭的禍害,最後提婆達多活著下地獄。現今家家戶戶都有電腦,電腦打開一上網,如果沒有防毒軟體,很有可能會中毒,因此佛魔相隨也。如果有眾生不以本性良心來待人處事,而認為般若正法的傳承是魔說,認為一貫道是外道,或是白蓮教的餘孽,沒有實地了解,卻講一些負面的壞話,自造口業,不相信大藏經所記載,開啟玄關金鎖,是禪門所傳承下來的正法眼藏,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慈航寶筏,就會失去修性了命,超凡入聖,成仙證佛的佳期良辰,自斷佛緣,自甘墮落,所謂獲罪於天,不可赦也,所以靈峰蕅益大師卻說:「失卻佛祖性命」。
【修持心得】:
從嘉興大藏經第三十六冊,靈峰蕅益大師宗論的記載:「持戒便是平心,念佛便是直行。參得箇點玄關,不向缽盂討柄。若更者也之乎,失卻佛祖性命。」肯定修道要恭請天命明師,開啟玄關金鎖的重要,例如你鑰匙沒有打開,汽、機車沒有辦法發動,你雖然考試一百分,但是沒有經過註冊,依然沒有辦法領到畢業證書,道理也是一樣。靈峰蕅益大師指出,修行人要持守戒律,老實唸佛,是修行人最基本的功夫。如果因緣時機來到,開啟玄關金鎖,才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可見點開玄關竅,傳授正法眼藏,是修道成道的重要關鍵。既然得道以後,道就在自己的身上,只要在本性的地方下功夫,二六時中,觀照轉念,積極修辦,就可以圓滿三身四智,直了成佛。靈峰蕅益大師再次強調,如果認為恭請天命明師,開啟玄關金鎖,是魔說,或是無稽之談,這是譭道謗道的行為,最後是會失去成仙證佛的機會,自甘墮落,自毀前程,就是大羅金仙,也難以救渡,所以不可不慎也
平心念佛持戒行功揚正教
箇點玄關迴光返照上慈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