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新纂續藏經第七十七冊,補續高僧傳。
經文:金碧峰傳寶金,號碧峰,乾州永壽石氏子,參如海真公,公示以道要,公於地上畫一圓相,師以袖拂去之,公復畫一圓相,師於中增一畫,又拂去之,公再畫如前,師又增一畫成十字,又拂去之,公視之不語,復畫如前,師於十字加四隅,成卍文。公曰:汝今方知佛法宏勝如此也,百餘年間參學,有悟者世豈無之,能明大機用者,寧復幾人?無用和尚謂:座下當出三虎一彪,爾其彪耶,然緣在朔方,當大弘吾道也。‥‥‥玄關盡悟,已成正覺之言。
【經文釋義】:
新纂續藏經第七十七冊,記載明朝吳門華山寺,沙門明河禪師所著補續高僧傳,記載金碧峰禪師得道的經過,對正法眼藏的傳承,以及末後一著,普渡收圓,有深入淺出的描述,跟現在一貫道所傳的三寶心法類似,非常尊貴,舉例如下:「金碧峰傳寶金,號碧峰,乾州永壽石氏子」:金碧峰禪師,又名傅寶金禪師,是乾州府永壽地方,石氏的兒子。「參如海真公,公示以道要」:金碧峰禪師去如海真公禪師的地方學道,如海真公禪師將正法眼藏的心法傳授給他。「公於地上畫一圓相,師以袖拂去之」:如海真公禪師為了驗證金碧峰禪師是否已經領悟心印大法,所以在地上劃一個圓圈○,金碧峰禪師看了以後,用衣袖將圓圈擦掉,表示他不著相。「公復畫一圓相,師於中增一畫,又拂去之」:如海真公禪師又在地上劃一個圓圈○,金碧峰禪師在圓圈的中央劃一點⊙,表示已經領悟了本性,然後又用衣袖把圓圈擦掉,表示他不執相修行。「公再畫如前,師又增一畫成十字,又拂去之」:如海真公禪師再如前劃一個圓圈○,金碧峰禪師在圓圈的中央增加劃成十字,變成⊕,表示他已經領悟玄關竅裡面的主人翁,然後用衣袖將圓相擦掉,表示他已經恢復清清靜靜的本來面目。「公視之不語,復畫如前,師於十字加四隅,成卍文」:如海真公禪師看了以後,不說一句話,再如前劃一個⊕,金碧峰禪師在⊕的地方加四隅,變成卍的文字符號。「公曰:汝今方知佛法宏勝如此也,百餘年間參學,有悟者世豈無之,能明大機用者,寧復幾人?」如海真公禪師說:你今天已經知道佛法的宏大殊勝之處,不過如此而已,百餘年以來的時間,參學佛法的人無數,但是能夠開悟見性的人難道沒有嗎?又能夠明心見性,大機大用的人,又有幾個人呢?「無用和尚謂:座下當出三虎一彪,爾其彪耶,然緣在朔方,當大弘吾道也」:有一位無用和尚說:如海真公禪師的門下,當出現三隻老虎,一隻彪,你的門下金碧峰禪師就是彪也,但是他的緣份應運在北方,日後應當大弘吾道。「有玄關盡悟,已成正覺之言」:因為金碧峰禪師對正法眼藏-----玄關一竅已經全部開悟,已經成就正等正覺的大覺者,可以擔當弘揚吾道,渡化眾生的重責大任。
【延伸演義】:
以上的公案,如果沒有得道的人,窮一生的時間參破頭,也是無法領悟此一公案的內容,沒有辦法受用。如果求過道的人,一看便知道。我們再來看看公案的內容:金碧峰禪師在如海真公禪師的地方,得授佛世尊所傳承下來的正法眼藏,如海真公禪師為印證金碧峰禪師所得的道,到底領悟了沒有,所以在地上劃了一個圓圈○,金碧峰禪師看了以後,用衣袖將圓圈擦掉,表示他不著相。如海真公禪師又在地上劃一個圓圈○,金碧峰禪師在圓圈的中央劃一點.變成⊙。金碧峰禪師已經領悟到劃一個圓圈○,是契入真空,在圓圈的中央劃一點,變成⊙,這一點就是讓自性展現妙有。金碧峰禪師將⊙擦掉,表示他已經領悟了,而且不著形相。如海真公禪師再劃一個十字,金碧峰禪師在十字的地方加上四隅,變成卍的文字符號,也就是玄關表示十字迴轉,他知道修道要迴光返照,讓法輪常轉。一貫道弟子接受天命明師的點傳,在新求道人的前面畫一個圓圈○,是契入「真空」,意思是將眼耳鼻舌身意,回歸於清清靜靜的玄關一竅上,在玄關的地方點一點⊙,這是「妙有」,日後起心動念,以這一點本性作主,顯露善美德行,這是一貫道所傳授最精粹的心法,跟新纂續藏經第七十七冊,補續高僧傳所記載,金碧峰禪師所得的道,完全一樣。金碧峰禪師知道修持功夫,要在玄關本性的地方下手,讓法輪常轉卍,以本性作主,將五識(眼、耳、鼻、舌、身)轉化為「成所作智」,將第六「意」識轉為「妙觀察智」,將第七識(末那識)轉為「平等性智」,將第八識(阿賴耶識)轉為「大圓鏡智」,從內心透出喜悅,將污濁的色塵,轉化為清靜的理域淨土,這是法輪常轉的最大意義。補續高僧傳指出:「玄關盡悟,已成正覺之言」,肯定金碧峰禪師已經得授正法眼藏,玄關竅被天命明師打開,而且已經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位,足以擔當渡化眾生的重責大任。六祖壇經曰:「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則名為天人師、佛。」因此,玄關盡悟,才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得果位。各教經典常常以一喻玄關大道,老子二十二章曰:「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聖人只要抱守住這個「一」,就能夠成為天下人之楷模,因為一就是道、是理、本性,是心的原點,所以才願意居在曲、枉、窪、敝、少‥‥等的謙卑地位而無怨。一貫道應運普傳,明師一指,告訴眾生抱一的行為準則,只要我們的心收回玄關,佛性自然就處於歸一的狀態,如此就不會與人作無謂之爭,而免去許多相爭之煩惱。老子更指出,「一」是天地萬物之總元素,自古以來,萬殊不論大小,不得此一,即不復存在,所以以一代表道,以及不生不滅的本性,故數次引用抱一的重要性,例如:「載營魄抱一」、「混而為一」、「抱一為天下式」。以及道德經三十九章云:「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儒家孔子亦以「一」喻道,如「吾道一以貫之」,佛教金剛經則說「一合理相」,以一詮釋「道」之妙諦。可見抱元守一,精神內斂,才能韜光養晦,自然三寶充足,超昇理天,譬如火箭的燃料充足,才能直超雲霄,所以道德經第十二章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因此老子強調「一」的重要性,當你得到「明師一指」以後,要隨時隨地的提醒自己,不要追求外在的形形色色,才不會失掉本性的靈明。因此心性是生命的泉源,也是思想行為的主宰。老子要我們效法赤子之心,是純淨無瑕,光明剔透的,是那麼無知無識,順應自然,故老子第五十五章曰:「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近來,由於過度重視經濟發展,多數人本心被物慾所蒙蔽,利益薰心,使社會傾向物化,人際疏離,道德淪喪,到處充滿虛無頹廢,茫然與無助,所幸上天慈悲,降下一貫大道,直指人心,以恢復人類的本來面目。一貫道道場,提倡上乘頓法,讓我們找到心靈的原點,保持一顆清明的心,以心靈的力量,重振道德,行事仰俯無愧,才能促進社會的光明與和諧。
【修持心得】:
從新纂續藏經第七十七冊,補續高僧傳記載:「‥‥玄關盡悟,已成正覺之言」,肯定打開玄關竅,悟透玄關竅裏面的主人翁,積極修辦,立己達人,興慈佈化,廣渡原人,能夠成就正等正覺的佛位。這麼尊貴與殊勝的心法真傳,是諸佛菩薩所傳承下來的正法眼藏,是要拯救全世界人類,離苦得樂,脫離六道輪迴,返本歸鄉的慈航寶筏,印證普渡收圓的尊貴與殊勝。我們當要確信心法真傳的尊貴與殊勝,當下信心清靜,發出慈心悲願,胸懷大中至正,抱負慈悲喜捨,行持六度萬行,轉識成智,最終達成圓滿佛智,一定可以圓滿心性,功愿成就,離苦得樂。
註:
一、金碧峰:元朝末年的碧峰寶金禪師,人稱金碧峰,是乾州(陝西一帶)永壽人士,俗姓石,六歲出家。年少時就非常聰明,及長,辯才無礙。受具足戒後,前往縉雲真禪師處參學,請求開示法要。心中起大疑情,廢寢忘餐參究達三年之久。一次,聽到伐木的聲音,忽然有所省悟,並且說:「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今日方知。」
三、學道:學習修佛成道的方法。
五、四隅:隅音於,是角落的意思。
六、卍:卍是佛陀三十二種莊嚴身相之一,是從無量劫中修行種種福德果報。是顯相在佛及臆等處德相,乃匯集吉祥萬德的表徵。卍音譯為萬,最初並不見於經傳,值到武則天時才開始制定此讀字為萬。卍字妙用無窮,如毗奈耶雜事說佛陀的腰間有卍字相,它只是符號,非文字。卍字,表示吉祥無比,稱吉祥海雲,能除怖畏,善施安穩。方廣大莊嚴經說:「佛陀的頭髮也有五個卍字相,如楞嚴經為萬,即時,如來從胸萬字湧出寶光。」如觀佛經說:「於萬字印中,說佛八萬四千諸功德行。」在大般若經說:「佛的胸臆及手足之前都有吉祥喜旋。」以此表示佛的功德。
七、開悟:開智悟理也。
八、契入真空:在明師指點的當下,會見真空本性,見到本來面目,唯有契入真空、安住覺性,人生才能「永遠」擺脫「無常」。
十、法輪常轉:1、佛所說之法,能夠輾碎眾生的一切煩惱,好像巨輪能夠輾碎一切的巖石和沙礫一樣。2、佛所說之法,輾轉傳人,好像車輪的旋轉,無遠弗屆。
十一、起心動念:本性受六根六識的迷惑、引誘,內心把持不住,因而起心動念的追逐聲色貨利的刺激,導致造罪無邊,輪迴六道,永不停止,所以歇即菩提,體悟:「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自然不被外物所迷惑。
1、眼識,只緣色塵境,不緣其餘五塵。
2、耳識,只緣聲塵境,不緣其餘五塵。
3、鼻識,只緣香塵境,不緣其餘五塵。
4、舌識,只緣味塵境,不緣其餘五塵。
5、身識。只緣觸塵境,不緣其餘五塵。
十三、成所作智:謂如來為欲利樂諸眾生故,普於十方世界,示現種種神通變化,引諸眾生,令入聖道,成本願力所應作事,是名成所作智。
十四、妙觀察智:謂如來善能觀察諸法,圓融次第;復知眾生根性樂欲,以無礙辯才,說諸妙法,令其開悟,獲大安樂,是名妙觀察智。
十五、第七識(末那識):名末那識。末那為意,意為思量之義,了別第八識,思量我痴、我見、我慢、我愛故名意識。此識為識體之意,故名意識。前之第六識以此意為所依,故名意識。
十六、平等性智:謂如來觀一切法,與諸眾生皆悉平等,以大慈悲心,隨其根基,示現開導,令其證入,是名平等性智。
十九、第八識(阿賴耶識):第八識又名阿賴耶識,它能將我們一生所看到、聽到、嗅到、嚐到、觸到,做過、說過、想過,分別執著過的種種,一律有如拍照留底,封存到第八識的資料庫裡。不但是今生的經驗如此被儲藏,過去世、未來世的所有發生也都無一例外。
二十、大圓鏡智:謂如來真智,本性清淨,離諸塵染,洞徹內外,無幽不燭。如大圓鏡,洞照萬物,無不明了,是名大圓鏡智。
二十一、色塵:指眼根、眼識所取所緣之對境。為五塵之一,六塵之一。此色染污心識,生起煩惱,故稱為塵。
二十二、淨土:聖人所住的國土,因這種國土沒有五濁的垢染,所以叫做淨土。
玄關盡悟超凡入聖成正覺
識自本心廣濟原子天人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