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藏經釋義:普渡收圓驗證—玄關修持觀(40)、玉洞玄關道路長,蟠桃豈是等閒芳,遮藏不許人間見,祇恐春風漏泄香。
出處:新纂續藏經第六十六冊,宗鑑法林。
經文:玉洞玄關道路長,蟠桃豈是等閒芳,遮藏不許人間見,祇恐春風漏泄香。
【經文釋義】:
新纂續藏經第六十六冊,宗鑑法林第二十卷記載,有一天,終南山雲際師祖禪師去參訪南泉普願禪師,對於佛學上有一些疑問,所以就請問南泉,如何是我們的摩尼寶珠?雲際師祖禪師得道以後說:「玉洞玄關道路長」:自身的摩尼寶珠是藏在玉洞玄關竅裏面,因為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心法,一般的修道人要找到它,還有一段很遙遠漫長的道路要走。「蟠桃豈是等閒芳」:成道以後,回到天堂,可以品嚐蟠桃,就可以與天地同壽,目前蟠桃已經成熟,正等待我們成道以後,回天品嚐蟠桃芬芳的美味。「遮藏不許人間見」:摩尼寶珠是天上人間的至寶,有緣的人才可以傳授,是人天共同護持,不允許無緣的人,或是誹謗大道的人看見。「祇恐春風漏泄香」:如果泄漏天機,妄傳匪人,或是誹謗大道之人,罪莫大焉。所以我們不可以在春風得意的時候,隨便泄漏自古以來不輕傳的玉洞玄關。
【延伸演義】:
宗鑑法林這本禪宗語錄,總共有七十二卷,是清代高僧迦陵性音禪師所編輯,收錄於新纂續藏經第六十六冊。該書廣泛的蒐集歷代諸師之古則、公案、拈頌,總計有二七二○條。其所編列的順序為:世尊、諸經、應化聖賢、西天祖師、東土祖師、旁出諸祖、未詳法嗣者、自大鑑下一世至青原及南嶽下三十七世、嗣法未詳之尊宿‥‥等。因為本書是於康熙五十一年(1712)春,在塞北之法林寺會集編書,至康熙五十三年夏天,才完工於京師柏林院之宗鑑堂,故題名為:「宗鑑法林」,是一本上乘的修道參考書。宗鑑法林第二十卷指出:終南山雲際師祖禪師,初參南泉普願禪師,問南泉師什麼是:「摩尼寶珠?世人都不認識,如來藏是什麼?如何是藏?」南泉禪師說:「每天主人翁與你往來者是藏」。雲際師祖禪師問:「如果主人翁不與你往來時如何?」南泉禪師說:「亦是藏。」雲際師祖禪師又問:「如何是摩尼寶珠?」南泉禪師召雲際過來,雲際禪師應諾前來。南泉禪師說:「出去,你不會我所說的話」。南泉禪師自此傳授玉洞玄關給雲際禪師。雲際禪師從此開悟自性,明白心地,深信正法眼藏的尊貴與殊勝,從此弘揚祖師心法,不餘遺力。歷代以來,祖師禪是經過大善知識,傳授玉洞玄關,找到本來的摩尼寶珠,會見本來面目,稱為祖師禪;又有如來禪,所謂如來禪,是以研讀經典,或是參話頭的方式,然後開悟見性,找到自己的摩尼寶珠,才明白心地,稱為如來禪。以前祖師禪是以單傳或是寡傳的方式傳遞,而且要遇到機緣成熟,才能夠得授真道,找到自性的摩尼寶珠,所以機會非常難得。終南山雲際師祖禪師因緣成熟,所以遇到南泉普願禪師,傳以至尊至貴的玉洞玄關,找到本來的摩尼寶珠,會見自家菩薩,肯定玉洞玄關,是明心見性的一條真明路。現今上天的蟠桃已經成熟,根據記載,天上的蟠桃三千年開花,三千年結果,此果衹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嚐,吃一顆蟠桃可以延壽三千年,吃上三顆可以長生不老。可惜這種水果只應天上有,大多數的人都無緣一見。因此只有得道、修道、成道,回到上天的修道人,才有機會品嚐(目前市面上所販賣的蟠桃,跟上天的蟠桃不一樣)。為何玉洞玄關如此尊貴,卻「遮藏不許人間見」呢?蓋天機玄妙,不可以妄洩,如今社會上惡人無數,誹謗心印大法的人很多,倘一張揚,洩漏回天的秘寶,擔過不少也。所以渡化一個人成道,功德無量;如果渡化一位誹道謗道者,罪過無邊,不可不慎也。何以「祇恐春風漏泄香」呢?因為寶貴的心印大法,是歷代祖師大德們,費盡千辛萬苦所傳承下來的回天寶筏,有緣的人自然可以傳授,但是天機不可以隨便泄漏,如果貪功濫渡,猖狂亂扯,一旦匪人混進,破壞道場倫理,誹道謗法,或犯五逆罪的人,則何人擔當得起呢?所以弘揚上乘法門,還是要選擇良賢渡化,才是上天渡化有緣人的真正目的。因為大道為天地之密寶玄秘,真機奧古不可輕傳,若非三期末劫,天開宏恩,大道才能普傳。道之三寶,得之修之,可以超生了死。三寶的傳授,只有透過領有天命的點傳師,在辦道儀式中才能口傳親授,已得道之道親,儀式是在了斷求道人的念頭,是讓求道人「離念」,讓求道人「覺」,讓求道人「超生了死」;絕對不可以將傳道儀式及三寶內容洩漏給尚未求道的人,也不可隨便透露給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子,兒女,親朋等知道,為了確保尚未求道人求道的慧命,不可洩露天機,以免誤事誤人造成遺憾。
【修持心得】:
從新纂續藏經第六十六冊,宗鑑法林第二十卷記載:「玉洞玄關道路長,蟠桃豈是等閒芳,遮藏不許人間見,祇恐春風漏泄香。」肯定玉洞玄關的尊貴與殊勝,他是歷代祖師傳承下來的寶貴心法,是找到自性摩尼寶珠,明心見性的唯一明路。雲際師祖禪師指出要找到玉洞玄關,達到明心見性的道路,非常漫長,並肯定要找到自性摩尼寶珠,只有恭請天命明師,將玄關金鎖打開,才可以找到。現今上天大開普渡,龍華三會已經開演。龍華大會是人人可以赴的盛會,只要立志求道、修道,修人道以達天道,接近道場,參與道場運作,參班研究道理,將道場所研究的真理,付之實行,道心堅定,勇往直前,多培外功,內德加強,內外雙修,三施佈道,日積月累,功德漸趨圓滿,自有赴龍華大會之日,印證普渡收圓的事實。到時候,要品嚐蟠桃,人人有份,這是人天共同的願望也。
註:
一、宗鑑法林:凡七十二卷。清代僧迦陵性音編。收于續藏經第一一六冊。廣泛搜錄歷代諸師之古則、公案、拈頌,計二七二○條。其所列順序為:世尊、諸經、應化聖賢、西天祖師、東土祖師、旁出諸祖、未詳法嗣者、自大鑑下一世至青原及南嶽下三十七世、嗣法未詳之尊宿等。因康熙五十一年(一七一二)春,于塞北之法林寺會集編書,至五十三年夏,鐫版完工于京師柏林院之宗鑑堂,故題名宗鑑法林。
二、南泉普願禪師:唐肅宗至德二年(西元七五七年),十歲時,出家為沙彌,唐代宗大曆十二年(西元七七七年),三十歲,於嵩山會善寺暠律師處受具足戒,開始精研法相宗及律宗毘尼典籍,深入華嚴經、楞伽經及三論,並開始四處參學。後至馬祖道一門下參學開悟,得遊戲三昧,成為道一門下最重要的弟子之一,有「獨超物外」之讚。
三、佛學:即佛法之學。佛陀將教法授予弟子,弟子們輾轉傳至後世,所結集之經、律、論三藏內容,不外剖釋宇宙現象、人生真相,示導如何解脫以達究竟安樂之法門。故佛學所探討之主題,係以人生解脫為中心,兼論及宇宙之問題二大部分。
四、摩尼寶珠:摩尼寶珠,又叫做如意寶、如意珠、末尼寶、無價寶珠、如意摩尼,比喻我們的真心佛性。世間上大部分的人,終日營求忙碌,總是希求榮華富貴。其實世間的財寶,珍珠瑪瑙,金銀鑽石,都是虛而不實的,所謂「富貴如同三更夢,榮華好比九月霜」,人為財死者,比比皆是。人若能以追求世間虛而不實財富的精神,轉而用來開採內心的寶藏,則光華不變的摩尼寶珠,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
五、蟠桃:又稱盤桃、扁桃,是桃的一個變種,含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多種礦物質,形狀扁平。在神話中西王母在瑤池設的品嘗蟠桃的宴。山海經:「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蟠屈三千里。」漢武內傳記載:七月七日,西王母降,以仙桃四顆與帝。帝食輒收其核,王母問帝,帝曰:「欲種之。」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實,中夏地薄,種之不生。」帝乃止。
六、古則:即古德所示之語句。於禪宗,舉凡佛祖之言句、古德所垂示之語句、古德悟道之公案、師家相見彼此勘驗之問答等,皆為後世參禪者所尊為規範之法則,故稱古則,或並稱古則公案。此外,古德之言行風格、儀範,則稱古格、古儀、古轍。
七、公案:本義為官府中判決是非之案例。禪宗將歷代高僧之言行記錄下來,作為坐禪者之指示,久之亦成為一種思考之對象,或修行坐禪者之座右銘。
八、拈頌:拈,用手指搓捏或拿東西。頌,朗讀、讚揚的意思。將古代禪宗大德修行的法則語錄,提出來弘揚,再信受奉行。
九、法嗣:指承繼其宗旨者。
十、尊宿:德尊年長者。
十一、塞北:清代時的塞北大約是漠南蒙古、漠北蒙古、科布多、唐努烏梁海與阿拉善盟等以蒙古人居住為主的地理區域。民國以後,用來做為地理劃分的區域,包括熱河省、察哈爾省、綏遠省、寧夏省、蒙古地方五個省區,國民政府承認蒙古國政權期間,塞北用以代指其它的四個省份。
十二、如來藏:指於一切眾生之煩惱身中,所隱藏之本來清淨(即自性清淨)的如來法身。蓋如來藏雖覆藏於煩惱中,卻不為煩惱所污,具足本來絕對清淨而永遠不變之本性。又一切染污與清淨之現象,皆緣如來藏而起之教法,即稱如來藏緣起。
十三、主人翁:指自己的自性、本來面目。
十四、心地:心為萬法之本,能生一切諸法,故曰心地。又修行者依心而近行,故曰心地。又三業中,心業最勝,故曰心地。
十六、道心:又作道念。立志修行佛道之心,稱為道心。與菩提心同義。
十七、超生了死:超生:乃求靈性之永恆不滅(超越生死輪迴)。了死:脫出六道之輪迴。出離生死不在六道輪迴中。
玉洞玄關一貫真詮含妙義
師傳大道三期普渡演禪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