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6日 星期二

大藏經釋義:普渡收圓驗證—玄關修持觀(50)--如金鎖玄關,得其蘊者謂之真參實悟,稍一疑滯,則銀山鐵壁聳之。

大藏經釋義:普渡收圓驗證玄關修持觀(50)--如金鎖玄關,得其蘊者謂之真參實悟,稍一疑滯,則銀山鐵壁聳之。
出處:嘉興大藏經(新文豐版) 第二十三冊,無依道人語錄。
經文:居士而荷擔法任者,迦文之世有淨名,於達磨之世有楊炫之,於馬祖之世有龐蘊。宋元以來,名卿哲匠,或奕葉相承,或拳踢互應,語載傳燈僧史,昭昭然不可誣也。其卓然而傑出者,如何密菴付法田素菴,素菴付法緇流,衣缽相繼七葉而愈光。蓋佛祖之所重者在法,法之所在,雖總持尼凌行婆俞道婆輩,舉足以顯揚提唱為千古偉人,至今存其語言,如:金鎖玄關,得其蘊者謂之真參實悟,稍一疑滯,則銀山鐵壁聳之,面目前矣。
【經文釋義】:
嘉興大藏經第二十三冊,無依道人語錄序文,指出正法眼藏,天命道統的授受與傳承,玄關金鎖的尊貴與殊勝,印證末後一著,普渡收圓的事實舉例如下:「居士而荷擔法任者,迦文之世有淨名,於達磨之世有楊炫之,於馬祖之世有龐蘊」:在家修行得到正法眼藏者,釋迦牟尼佛之時,有淨名居士;菩提達摩祖師之時有楊炫之居士;馬祖道一禪師之時有龐蘊居士。「宋元以來,名卿哲匠,或奕葉相承,或拳踢互應,語載傳燈僧史,昭昭然不可誣也」:到了宋朝、元朝的時候,雖然出現很多有名的公卿、哲學家、修行人,他們自稱是得到代代相承下來的心法,也有自稱是得到衣缽真傳,上下互相呼應的,但是傳燈錄這本書,並沒有記載,很明顯的,不可相信也。「其卓然而傑出者,如何密菴付法田素菴,素菴付法緇流,衣缽相繼七葉而愈光」:得道的高僧,或修行很有卓越成就,非常傑出的人,但是明州天童山密菴咸傑禪師,如何將正法眼藏傳付給田素菴居士,田素菴居士如何再將正法眼藏傳授給緇流禪師,他們都沒有辦法交待道統心法是如何傳承的。蓋衣缽真傳相繼傳了五家七宗,而且更加發揚光大。「蓋佛祖之所重者在法,法之所在,雖總持尼凌行婆俞道婆輩,舉足以顯揚提唱為千古偉人,至今存其語言」:歷代以來,諸佛菩薩所注重的,就是般若正法的傳承,般若正法之所在,它是一切諸法之總持,是如來的陀羅尼,就是聰明絕頂的俞道婆之輩的人,都要得到如來的般若正法,如果能夠修持舉足輕重的般若正法,好好的發揚提倡,積極修辦,等待功德圓滿,都可以成為千古的偉人,所以留下此本語錄,以為日後作見證。「如:金鎖玄關,得其蘊者謂之真參實悟,稍一疑滯,則銀山鐵壁聳之,面目前矣」:例如金鎖玄關,是得道的重要關鍵,有得到真傳底蘊的修行人,才能夠真正參透,確實開悟,達到明心見性的境界,如果稍為有一點點的疑問,滯礙不前,不肯接受天命明師的點傳,那麼銀山鐵壁的障礙物,就會阻隔在眼前,將無法得授般若正法,證果成真也。
【延伸演義】:
無依道人語錄指出,在家修行得到正法眼藏者,在釋迦牟尼佛之時,有淨名居士;菩提達摩祖師之時有楊炫之居士;馬祖道一禪師之時有龐蘊居士。但是淨名居士、楊炫之居士,以及龐蘊居士的法脈,並沒有流傳下來。無依道人語錄也提出了出家一脈,傳授正法眼藏給在家居士,然後在家居士再將正法眼藏傳授給出家禪師的典故,雖然有這樣的記載,但是在歷史上沒有辦法考證。六祖壇經付囑品預言曰:「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同時興化,建立吾宗,締緝伽藍,昌隆法嗣。」六祖惠能大師預言心法天命道統的傳承,在惠能大師涅槃以後,分為在家與出家兩派。在家修行人稱為居士;出家修行人稱為比丘、比丘尼。禪宗般若正法,自從佛世尊一脈傳承下來,到了西方第二十八代道統祖師菩提達摩時,達摩祖師老水還潮,前來中國,再將心印大法傳授給慧可大師,一直傳承至六祖惠能大師,之後般若正法的傳承分為在家與出家兩派。所以達摩祖師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渡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般若正法出家一脈之傳承,從初祖傳承至五祖,一花開五葉,五葉者,就是臨濟、潙仰、曹洞、雲門、法眼等禪門五宗,再加楊岐與黃龍兩派,稱為七家。故無依道人語錄記載:「衣缽相繼七葉而愈光」的傳承。因此禪宗心法,確實在唐宋年間,大放異彩,讓中華文化,光芒萬丈。出家一脈的五家七宗,傳承到現在,天命道統,無法找到很明顯的傳承。在家一脈,道統祖師的傳承是這樣的:白玉蟬七祖,羅尉群八祖,黃德輝九祖,吳紫祥十祖,何若十一祖,袁志謙十二祖,楊守一十三祖,徐吉南十三祖,姚鶴天十四祖,王覺一十五祖,劉化普十六祖,路中一十七祖,張天然、孫素真十八祖。有某某出家大德說一貫道第八祖羅尉群與九祖黃德輝相距八百多年,道統是如何銜接的,因此質疑一貫道的道統有問題。蓋道統的傳承,有親傳與遙接之分,親傳者是一代交接一代,有人事物地的記載;遙接者,時勢而使其不能直接傳承,有相隔數十、百、千年之差異。例如大禹於西元二千二百零五年即位,湯王於西元前一千七百七十七年稱王,其間相隔四百四十年。周文王與湯王相隔六百餘年,周公與孔子相隔四百年。佛世尊所說過去的七佛,有的相隔五千多年,有的相隔七千多年;又達摩祖師所說西方二十八代祖師,可以考證典故的,只佔少數。後東方第十八代的羅八祖與黃九祖,相隔八百餘載。以上所述,屬於遙接,是精神的傳承,只能以聖言量來接受。無依道人語錄非常明確的指出,般若正法的傳承,一定要恭請天命明師,開啟金鎖玄關,金鎖玄關一旦開啟,才可以明心見性,會見自家菩薩,稱謂得到本性的真底蘊,才算真正的真參實悟,所以無依道人語錄說:「金鎖玄關,得其蘊者謂之真參實悟」。如果沒有天命明師,開啟金鎖玄關,或稍為猶豫不前,錯失求道良機,自甘墮落,那麼堅硬如銀山鐵璧的障礙物,阻隔在眼前,讓你無法超生了死,無法證果成真。現今大道普傳白陽修士無數比其它宗教修行者之殊勝處,就是我們能夠經明師一指點,超生了死。雖然我們有此機緣求道、得道,但是並不表示我們的修持比其它宗教的修行者高,所以對其它各宗各教,切不可以有傲慢心況且由維摩詰居士與彌勒菩薩的對話中,給我們有很好的啟示:今天我們求了道,得受明師一指,但就不能著重在這表相上,而是要著重於實質上證悟與實踐。最重要我們應該有此認知,「求道」其實並無所得,只是告訴我們本自俱足而已。所以還是要在「」與「實踐」,才能真正的明心見性。而且求道的意義:就是讓我們找回自己的天心、天性,找回「自己」,當自己的真主人,以真主人用事。活佛老師也曾告訴我們:其實老師並沒有給予我們什麼,只是讓我們了解,我們什麼都沒有欠缺,本自俱足,而非是從明師那裡得到什麼。當知佛性人人俱足,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只是眾生自性被障礙住而已,所以我們更應該以平等無為的心,去成就一切的眾生,所以無依道人語錄說:「稍一疑滯,則銀山鐵壁聳之,面目前矣」。
【修持心得】:
嘉興大藏經第二十三冊,無依道人語錄的記載,讓我們知道般若正法傳承的歷史典故,以及早期傳授般若正法的源流,証明天命明師開啟金鎖玄關的重要,如果稍為遲滯不前,就會錯失得道良機,那麼天堂的道路,就會被銅山鐵璧阻隔,難以超凡入聖也,印證普渡收圓的事實。可見恭請天命明師,開啟金鎖玄關,才能明心見性,會見自家菩薩,是修道、得道的印證。也是得道、修道、行道、成道的一條光明大道,更是眾生返本還源,離苦得樂的不二法門。
註:
一、天命道統天命者,是宇宙之主宰--明明上帝的明命也。道統者,是一脈承續、傳授的統序
二、荷擔荷,置物於背;擔,置物於肩。與「荷負」、「荷法」同義,皆謂護持佛教大法,擔負佛法相續之責。
三、淨名居士新作毗摩羅詰,譯曰無垢。舊稱維摩詰,翻為淨名。
四、馬祖道一禪師馬祖道一七○九~七八八,或六八八~七六三),俗姓馬,又稱馬道一,漢州什邡縣人(今四川什邡馬祖鎮),諡號大寂禪師。唐朝佛教禪宗大師,南嶽懷讓禪師門下,洪州宗的開創者。
五、龐蘊居士:中唐元和年代(八○六~八二○)著名禪門居士,悟境甚高,與梁代傅大士並稱為東土維摩。世稱:「龐居士」、「龐翁」、「襄陽龐大士。」居士名蘊。字道元(亦有作道玄),生於衡州衡陽縣(湖南省衡陽縣),書香門第,初志於儒,父親任過衡陽太守,惟居士少時便悟塵勞之苦,而志求佛道。及長,建庵於宅西為修行之所,時與禪師相往來。貞元(七八五~八○四)初年,曾謁石頭西遷禪師。時,聞江西馬祖道一之名,乃悟選官不如選佛,遂直奔洪州,隨馬祖禪師而頓悟玄旨,便留住馬祖門下兩載,後來離開馬祖以後,龐居士便過起了雲遊的生活。龐居士所到之處,禪門老宿相往復問酬。龐居士皆隨機應響,為人解黏去縛。其機鋒言辯,皆超出常規,令人難以捉摸。有詩偈、語錄三百篇流傳於世。
六、公卿公卿是指公家和基於日本律令規定的太政官當中之最高幹部職位,即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大納言中納言參議(或從三位以上,非參議)等高官(總稱議政官)。平安時代起稱為公卿。
八、衣缽指三衣及一缽。三衣,指九條衣、七條衣、五條衣三種袈裟。缽,乃修行僧之正式食器。為出家眾所有物中最重要者,受戒時,三衣一缽為必不可少之物,亦為袈裟、鐵缽之總稱。
九、傳燈錄三十卷,宋真宗景德元年,吳沙門道彥,系釋迦以來祖祖之法脈,錄法語者。後效之有種種之燈錄。
十、田素菴宋末元初人,屬臨濟宗。又作田素庵。江都(江蘇)人,世為望族,自幼慧絕,補弟子員,屢試不第,遂萌出離之志。後參謁何密菴太守,得其心印。恆握竹篦,勘驗僧徒,為四方所仰重,禪林間尊稱為田大士而不直呼其名。居城之田家巷,以宅為菴,四方參扣之士,日擁座下一日,茶話時, 忽擲盞合掌,別眾而逝。
十一、總持梵語陀羅尼,譯言總持。持善不失,持惡不使起之義,以念與定慧為體。菩薩所修之念定慧具此功德也。維摩經謂持善不失,持惡不生。無所漏忌謂之持。嘉祥法華疏二曰:問:以何為持體?答:智度論雲:或說念,或說定,或說慧。今明一正觀隨義異名。
十二、陀羅尼華譯為總持,即總一切法,持無量義。原有四種,咒陀羅尼,不過是其中一種,但通常皆以咒為陀羅尼。
十三、締緝伽藍建造修築佛寺。
十四、昌隆法嗣興盛傳承法脈之人。
十五、居士音譯迦羅越、伽羅越。意譯長者、家主、家長。指印度四姓中吠舍種之富豪,或在家有道之士。
十六、比丘謂出家之人,上乞法以資慧命,下乞食以資色身,故又名乞士。
十七、比丘尼出家受具足戒的女性的通稱。
十八、聖言量佛在經中所說。相信聖人所言,由於聖人言行是我們的模範,所以我們相信他所說的話,例如我們相信科學家說的話一樣。
金鎖玄關真參實悟開慧竅

疑滯不前山壁阻隔難回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