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藏經釋義:普渡收圓驗證—玄關修持觀(53)--憶又不得, 忘又不得,此是玄關金鎖之難。
出處:嘉興大藏經第三十四冊,朝宗禪師語錄。
經文:憶又不得,忘又不得,此是玄關金鎖之難,五家宗旨之立,皆令人透過此關之訣,若透過此關,無論拈花別傳,方明此事。五家宗旨,事同一家,即千經萬論之中,諸子百家說,都有者箇消息。
【經文釋義】:
達摩祖師西來,直指人心,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是見性成佛的宗門心法。佛世尊從靈山會上,拈花微笑,一脈傳承下來的頓悟法門,得者超生,修者證果,是無上的心法。朝宗禪師,也是得到此心法的一代高僧,肯定玄關金鎖為諸佛菩薩所傳承下來的無盡寶藏,遺留朝宗禪師語錄,說明玄關金鎖的尊貴與殊勝,非常尊貴,印證末後一著,普渡收圓的事實,舉例如下:「憶又不得,忘又不得,此是玄關金鎖之難」:佛世尊以及歷代祖師,禪宗大德們所傳承下來的般若正法,是無住、無念、無相的無上法門。得道的修道人,不可以記憶執著不放,也不可以忘記放棄,這是修持玄關金鎖困難的地方。「五家宗旨之立,皆令人透過此關之訣」:宗門心法出家一脈分為五家七宗,五家七宗所立下的宗旨,是傳承舊制,由天命明師開啟玄關金鎖,始能開悟見性的秘訣。「若透過此關,無論拈花別傳,方明此事」:透過天命明師開啟玄關金鎖,這是拈花微笑,教外別傳的心印大法,就可以明瞭傳授般若正法是佛家傳承心法的一件大事。「五家宗旨,事同一家」:五家七宗的宗旨,是要續佛慧命,普渡眾生達本還源,雖然分為五家七宗,但是所傳授的心法都是一樣,好像一家人,沒有分別。「即千經萬論之中,諸子百家之說,都有者箇消息」:般若正法是回天的明路,所以千經萬典,諸子百家的學說,都有消息,都證明玄關這一竅是靈性所居住的地方,是眾生歸根認
的真明路。
【延伸演義】:
朝宗禪師既然是得道的高僧,對諸佛菩薩所傳承下來的正法眼藏,有很深的體會。為何朝宗禪師說:「憶又不得,忘又不得,此是玄關金鎖之難」呢?因為無上心法,是天命明師以極為殊勝與尊貴的祖師禪,藉著無上天命以及諸佛菩薩的佛力,開啟眾生的玄關金鎖,讓求道人能夠開悟見性,但是也要有修持的功夫,才能圓滿心性,了愿還鄉。活佛師尊指出:「開啟玄關見真佛,執著玄關跟人走,忘了玄關已成佛。」明師開啟玄關竅,只要往玄關竅裡面深入,就可以見到自家菩薩。原來自家菩薩在二六時中,吃喝拉撒都與我同住。故修行之人,每一舉手投足,行住坐臥,都要屏息諸緣,觀照轉念,專注於玄關一點上,久久功純,守而無守,才能離妄顯真。不過守玄關的過程中,會有許多幻境出現,千萬不可以當真。譬如看到天堂光景,或是見到菩薩往來,或親睹自己識神出現,這些情景千萬不可以放在心上,否則以此沾沾自喜,以此傲人誇人,則容易走火入魔。所以守玄關固然是斂心息念的方便法門,然而務必要有明人或明師的指點,以防「識神用事,認假為真」,切忌自行摸索,弊多利少也。如果固執於玄關一點上,死守不放,或是得道以後,什麼都忘記,什麼都不做,只有等著道成天上,名留人間,這就好像朝宗禪師說的憶又不得,忘又不得,這就是玄關修持困難的地方。眾生只要透過天命明師開啟玄關金鎖,再依法修持,都可以開花結果,證果成真。末法時期,我們修行一定要認理實修,若只是看神通顯化來修道是很危險的。即使是法會仙佛借竅臨壇亦是如此,不能全然信之奉行,要拿出智慧去詳加思考,是理則進,非理則退。時時用三寶反觀自省,用三寶心法來使我們能夠定、靜、安、慮、得。讓我們的真智慧流露,分辨善惡、真假,不然的話,就會像持世菩薩一樣,被魔王所矇騙。在我們修道的過程中,難免也會遇到一些魔考,其實「魔」--也是成佛的另一種方法(絆腳石亦是墊腳石),無魔無法顯出「佛」。況且佛魔本係一念之別,全然在我們的「心」。因為心若不平、不定就容易產生魔,所以我們的前人常常教導我們,要常養浩然正氣,即使魔現眼前,亦能一正破萬邪,讓魔無所遁形。另一方面,我們在修道、辦道時,切不可以人心用事,不然魔便會趁虛而入,當要時時拿出天心處之,魔就不會擾亂到我們。再來,道場前賢在教化後學,也啟示著我們,要學諸佛菩薩一般,燈燈相傳,點燃千燈萬燈,使一切黑暗化為光明,所以與其詛咒世界黑暗,還不如點起一盞明燈,揮灑生命,創造永恆,讓道照耀全世界各個角落,道脈能薪火相傳,天命永昌。修行法門雖然有萬千,唯獨此心地法門,是最正宗的光明大道,所以朝宗禪師說:「五家宗旨之立,皆令人透過此關之訣」。佛世尊以及諸位祖師大德們所傳承下來的真傳。自從六祖惠能大師以後,分為出家一脈與在家一脈。出家一脈分為五家七宗,這五家七宗是: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也。七家者:於此加上黃龍派、與楊岐派也。雖然分為諸多門派,但是宗旨都是一樣。好像在家一脈的一貫道,傳來台灣,分為十三組二十四個支線一樣,都是在傳授眾生的玄關金鎖,讓眾生明白本心,見自本性的要訣,引導眾生明心見性,返璞歸真,宗旨都是一樣,沒有改變。何以說呢?朝宗禪師慈悲說:「若透過此關,無論拈花別傳,方明此事」。只有透過天命明師,經過神聖莊嚴的求道儀式,開啟玄關金鎖,才知道諸佛諸祖所傳承下來拈花微笑,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心印大法,就是開啟玄關金鎖,讓眾生會見自家菩薩的無上頓法,跟六祖壇經曰:「真道從上以來,默傳分付,不得匿其正法」的道理是一樣的。雖然般若正法的傳承,出家一脈分為五家七宗,但是所傳授的般若正法,都沒有改變,都是要讓眾生回鄉面
的光明大道,所以朝宗禪師說:「五家宗旨,事同一家」,所謂:「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恆沙妙法,不離本宗。」雖然般若正法的傳承,自從六祖惠能大師以後,分為出家與在家二脈,至今支線更多,但是所傳授的玄關竅與三寶心法不變、表文不變,好像一家的門庭一樣。為何會分出如此多的支脈呢?蓋方便成全與管理也。雖然心宗法門流傳到末世,遷衍出非常多的支流,但是所傳授的心法都沒有改變。因為千經萬典,諸子百家的學說,也是證明玄關金鎖的尊貴與殊勝,所以朝宗禪師說:「即千經萬論之中,諸子百家之說,都有者箇消息。」玄關金鎖這一點,是靈性所出入的門戶,得道的印證,是佛世尊傳承下來的般若正法,千經萬典,諸子百家都印證其為真理。有偈云:「道有三千六百門,人人各有一靈根,唯有些子玄關竅,不在三千六百門。」:佛家曰:「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六祖壇經曰:「我心自有佛,此佛是真佛,我若無佛心,何處覓真佛。」大梵王問決疑經三卷所載: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惟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孔老夫子週遊列國十四年,亦是講有言之教化。唯獨對曾子說:「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五教皆是一理,均有證明,教雖分為五,其理則一。儒曰:道義之門、忠恕、明德、靈台、存心養性、執中貫一。釋曰:不二法門、方寸寶地、淨土、如來、菩提、靈山、明心見性、萬法歸一。道曰:玄牝之門、寸宅、山根、鼻祖、靈關、修心煉性、抱元守一。耶曰:十字架、窄門。回曰:真宰、回回之地。偈曰:「儒冠道服釋袈裟,紫竹紅根白心芽,紅蓮白藕青荷葉,三教原來是一家。」古云:讀破千經萬典,不如明師一指點。一竅通百竅皆通。詩云:任你聰明過顏閔,不遇明師莫強猜。以上都是五教經典印證明師一點,名稱雖然不同,但是消息都是一樣的。
【修持心得】:
從嘉興大藏經第三十四冊,朝宗禪師語錄的記載:「憶又不得,忘又不得,此是玄關金鎖之難,五家宗旨之立,皆令人透過此關之訣,若透過此關,無論拈花別傳,方明此事。五家宗旨,事同一家,即千經萬論之中,諸子百家之說,都有者箇消息。」肯定玄關金鎖,是佛世尊以及諸佛菩薩所傳承下來的般若正法,是修行的重要功課。蓋般若正法的傳承,分為很多支脈,但是天命明師所傳授的正法眼藏,都是開啟玄關金鎖,讓求道人開悟見性,明白本來面目,印證普渡收圓的事實。雖然傳承的組線不同,但是宗旨都一樣,而其千經萬典,諸子百家的記載,證明般若正法,確為靈性返本還源的一條光明大道,真實不虛也。
註:
一、證果:小乘證得佛果,緣覺果及聲聞之四果,又大乘證得初地乃至等覺十地菩薩之分果,佛之滿果,謂之證果。證果者,正名無漏之正智也。五燈會元曰:依吾行者,定證妙果。
二、普渡眾生:佛謂視眾生在世,營營擾擾,如在海中,本慈悲之旨,施宏大法力,悉救濟之,使登彼岸也。
三、佛力:佛具有二智,故亦稱智力;以方便智能攝化眾生,故亦稱方便力;顯示由佛果而起之力,故又稱願力。法華經方便品(大九‧五下):「佛力無所畏,解脫諸三昧,及佛諸餘法,無能測量者。」
四、了愿還鄉:立愿以後,做得功德圓滿,回到無極故家鄉。
五、真佛:報身佛對于化身佛謂之真佛,又謂無相之法身。
六、識神:禪宗,專指精神作用,即能起意識作用者。無門關一書曰:「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前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
八、十三組十八個支線:一貫道當初為了方便渡化,才分組別。所以以十八一貫本源歸,「本」:由十八下面一橫結構而成,實是天機,就是回到圓心自性之意。台灣有十三支脈如下:天祥、安東、金光、基礎、文化、寶光、發一、興毅、法一、正義輔導會、常州、浩然、南京組。
九、返璞歸真:除去外飾,回復純樸的本性。亦作歸真返璞。
十、真道:指真理天道,性理真傳也。
十一、百千法門,同歸方寸:無論有多少數量的法門,追根究底都在於淨化我們的內心。
十二、恆沙妙法,不離本宗:指諸佛菩薩所說的佛法,都沒有離開心性。
十三、諸子百家:諸子指的是中國先秦時期老子、孔子、莊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學術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學術流派的代表。諸子百家是後世對先秦學術思想人物和派別的總稱。春秋後期已出現頗有社會影響的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墨家等不同學派。至戰國中期,許多學者紛呈,眾多學說豐富多彩,為中國文化發展奠定了寬廣的基礎,中國術語上把這一時期稱為諸子百家,或百家爭鳴時期。
十四、末世:澆末之世代也。釋迦入滅後五百年為正法時期,次一千年為像法時期,後一萬年為末法時期。末世者,即末法時期也。
十五、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經名,禪家所談之拈花微笑事,出此經典。
十六、破顏微笑:釋尊于靈山會上拈金波羅華,瞬目示眾,眾皆不解其意,唯摩訶迦葉破顏微笑,故釋尊傳予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後代之禪家遂以世尊拈華、破顏微笑等語表示證契默通之狀態。
拈花微笑三界迷徒歸聖道
教外別傳一貫真詮返仙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