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藏經釋義:普渡收圓驗證—玄關修持觀(87)--金鎖玄關信手開,銀山鐵壁難遮截,一機拋出絕商量,碧眼黃頭俱結舌。
出處:新纂續藏經第八十三冊、嘉興大藏經(新文豐版)二十五冊,松隱唯庵然和尚語錄。
經文:伶俐衲僧,行藏自別,在在處處頭頭合轍,金鎖玄關信手開,銀山鐵壁難遮截,一機拋出絕商量,碧眼黃頭俱結舌,越山青兮吳水綠,今古遊人觀不足,觀得足觀得足六六依然三十六」。
【經文釋義】:
松隱唯庵然和尚語錄序文指出,松隱唯庵然和尚是得道的高僧,演如來大乘妙法,說法渡人無數,對於末後一著,普渡收圓,有一番精闢的見解,舉例如下:「伶俐衲僧,行藏自別,在在處處頭頭合轍」:聰慧靈活的修行人,外出或是居住在裡面的動靜都要合乎道體;行住坐臥,舉止言行要中規中矩。「金鎖玄關信手開,銀山鐵壁難遮截」:金鎖玄關要恭請天命明師打開,本性透出,就是銀山鐵壁現前,也沒有辦法遮住攬截玄關自性的出入。「一機拋出絕商量,碧眼黃頭俱結舌」:玄關門戶一旦開啟,自家菩薩顯露出來,一切舉止言行,都是自性善美德行的流露,不需要矯揉造作;令碧眼黃髮的外國人,看了也會瞪目結舌,自嘆不如。「越山青兮吳水綠,今古遊人觀不足」:玄關金鎖開啟以後,摩尼寶珠光纖明澈,青山綠水依舊自然,本性自己受用,令今古世間上的人,看不出得道有甚麼突出的地方。「觀得足六六依然三十六」: 參禪悟道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參禪之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參 禪中徹悟,觀得足就是大徹大悟之後,六六依然是三十六,所以說看山還是山,看水依然是水。
【延伸演義】:
松隱唯庵然和尚已經得到諸佛菩薩傳承下來的心印大法,是得道的高僧,對玄關修持有極為深入淺出的造詣,所以說修行之人必須要:「伶俐衲僧,行藏自別,在在處處頭頭合轍」。雖然你的才華、智慧、佛法、身份、地位有多高?依然要遵道而行。為人處世,要行正路,則平平坦坦,日進光明。如果行為偏差,則崎嶇坎坷,必定會走到羊腸小道而去。所以說行事如果合乎道理,則為光明大道;待人處世如果違背道理,則會墮入黑暗的邪途。大成至聖先師孔子教我們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為修身行道的根本。松隱唯庵然和尚指示我們所有一切動靜、舉止言行,處處頭頭都要合乎中庸之道,無過與不及,這是待人處世最基本的原則。最重要的,松隱唯庵然和尚指出一條光明大道,那就是:「金鎖玄關信手開,銀山鐵壁難遮截,一機拋出絕商量,碧眼黃頭俱結舌」。蓋玄關竅為吾人佛性所居住的地方,恭請天命明師,開啟玄關竅,為得道修道的印證。玄關金鎖一名正法眼藏。正法眼藏,究為何意?古今學者,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按正法即指吾人之佛性,佛性在眼藏,而所謂眼藏,非指在左眼,或是在右眼,乃暗指在玄關竅的地方。佛語迦葉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又佛於祇園精舍說金剛經時,唯須菩提得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的心法。所以開啟玄關竅,才能明心見性,自性顯露出來,才能受用。一旦自性顯露出來,雖然是銀山鐵壁阻擋在前面,也難以遮截也。明心見性之人,顯露善美德行,自然舉止言行合乎中庸之道,標杆立好,可以為眾人的表率。得道以後,始能明心見性,發揮本有的德性良知。在儒教言,方能安而行之,發而皆中節,止於至善;在佛教言,方能不著相佈施,成就無量功德;在道教言,方能無為而為,完成上德,所謂本立而道生,明體而達用,至德凝至道也。松隱唯庵然和尚指出:「越山青兮吳水綠,今古遊人觀不足,觀得足六六依然三十六」。因為得道以後,智慧增長,心胸開闊,降伏所有的煩惱妄想。悟道之初,青山綠水依舊,這是修行的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初修行之時,涉世未深,對整個世界充滿好奇與憧憬,相信所看到的一草一木,都是真實不虛,但是沒有看到萬事萬物隨時都是在變遷流轉,還沈迷於虛幻世界的一切,這是悟道的第一層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因為紅塵之中,有太多的誘惑,在虛偽假相的後面,隱藏著太多的變數,看到的並不一定是真實的,因為宇宙萬事萬物隨時都在轉變,現在看到的,經過時間的變遷,一切萬有隨時隨地都在轉換,所以說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才不會迷失了在現象界裡面。第三層境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悟道修行之人,歷事煉心,時時反省自悟,體會道體,一切萬有都是真空妙有的轉換,認識萬有的實相,世事好像大夢一場,所以要返璞歸真,一切修持都要回歸自然,以恢復清靜的本來面目,這時又是:「看山還是山,看水水還是水」,的另一種內涵了。
松隱唯庵然和尚已經得到諸佛菩薩傳承下來的心印大法,是得道的高僧,對玄關修持有極為深入淺出的造詣,所以說修行之人必須要:「伶俐衲僧,行藏自別,在在處處頭頭合轍」。雖然你的才華、智慧、佛法、身份、地位有多高?依然要遵道而行。為人處世,要行正路,則平平坦坦,日進光明。如果行為偏差,則崎嶇坎坷,必定會走到羊腸小道而去。所以說行事如果合乎道理,則為光明大道;待人處世如果違背道理,則會墮入黑暗的邪途。大成至聖先師孔子教我們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為修身行道的根本。松隱唯庵然和尚指示我們所有一切動靜、舉止言行,處處頭頭都要合乎中庸之道,無過與不及,這是待人處世最基本的原則。最重要的,松隱唯庵然和尚指出一條光明大道,那就是:「金鎖玄關信手開,銀山鐵壁難遮截,一機拋出絕商量,碧眼黃頭俱結舌」。蓋玄關竅為吾人佛性所居住的地方,恭請天命明師,開啟玄關竅,為得道修道的印證。玄關金鎖一名正法眼藏。正法眼藏,究為何意?古今學者,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按正法即指吾人之佛性,佛性在眼藏,而所謂眼藏,非指在左眼,或是在右眼,乃暗指在玄關竅的地方。佛語迦葉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又佛於祇園精舍說金剛經時,唯須菩提得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的心法。所以開啟玄關竅,才能明心見性,自性顯露出來,才能受用。一旦自性顯露出來,雖然是銀山鐵壁阻擋在前面,也難以遮截也。明心見性之人,顯露善美德行,自然舉止言行合乎中庸之道,標杆立好,可以為眾人的表率。得道以後,始能明心見性,發揮本有的德性良知。在儒教言,方能安而行之,發而皆中節,止於至善;在佛教言,方能不著相佈施,成就無量功德;在道教言,方能無為而為,完成上德,所謂本立而道生,明體而達用,至德凝至道也。松隱唯庵然和尚指出:「越山青兮吳水綠,今古遊人觀不足,觀得足六六依然三十六」。因為得道以後,智慧增長,心胸開闊,降伏所有的煩惱妄想。悟道之初,青山綠水依舊,這是修行的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初修行之時,涉世未深,對整個世界充滿好奇與憧憬,相信所看到的一草一木,都是真實不虛,但是沒有看到萬事萬物隨時都是在變遷流轉,還沈迷於虛幻世界的一切,這是悟道的第一層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因為紅塵之中,有太多的誘惑,在虛偽假相的後面,隱藏著太多的變數,看到的並不一定是真實的,因為宇宙萬事萬物隨時都在轉變,現在看到的,經過時間的變遷,一切萬有隨時隨地都在轉換,所以說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才不會迷失了在現象界裡面。第三層境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悟道修行之人,歷事煉心,時時反省自悟,體會道體,一切萬有都是真空妙有的轉換,認識萬有的實相,世事好像大夢一場,所以要返璞歸真,一切修持都要回歸自然,以恢復清靜的本來面目,這時又是:「看山還是山,看水水還是水」,的另一種內涵了。
【修持心得】:
從新纂續藏經第八十三冊,嘉興大藏經(新文豐版)第二十五冊,松隱唯庵然和尚語錄的記載:「伶俐衲僧,行藏自別,在在處處頭頭合轍,金鎖玄關信手開,銀山鐵壁難遮截,一機拋出絕啇量,碧眼黃頭俱結舌,越山青兮吳水綠,今古遊人觀不足,觀得足六六依然三十六」。指出玄關修持的尊貴與殊勝。開啟玄關金鎖,是找到自性主人翁之所在,為得道修道的象徵,印證普渡收圓的事實。玄關一竅,在宗門中,名稱有:正法眼藏、如是、寸土、無縫塔、如來、不二法門、波羅蜜地、淨土、觀自在菩薩、靈山塔等,皆為玄關竅之別名。恭請天命明師,開啟玄關金鎖,為歷代禪師大德們得道的印證,在大藏經的記載,真實不虛也。松隱唯庵然和尚語錄,不但說明開啟玄關金鎖的重要,還指出得道以後本性的作用,以及修持的方法,讓後學們有規矩可以遵循,是修辦道重要的文獻資料,非常尊貴與殊勝。
註:
一、大乘妙法:指能讓眾生從煩惱之此岸載至覺悟之彼岸,最殊勝與最玄妙的佛法。
二、伶俐:是形容聰明機靈,反應敏捷的意思。
三、中規中矩:規是為圓之器,即圓規;矩是為方之器,即矩尺。言行舉止合乎禮節、法度。
四、矯揉造作:比喻故意做作,不自然。
五、羊腸小道:非常窄,難走的道路。
六、應如是住:天命明師指點本性之所在,日後行住坐臥、吃喝拉撒,要在如是道心的地方相應。
七、如是降伏其心:在天命明師所指點如是本性的地方,降伏煩惱妄想之心。
八、儒教:儒教,或稱孔教或禮教。以夏商周的五教和祭禮為本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以孔子為先師,以詩書禮樂易春秋中的神道設教。儒教自漢代以來被奉為官學,其後各個主要朝代,或者主要歷史時期,儒教都是官方指導思想。
九、安而行之:起心動念,心安理得,很自然。
十、止於至善:達到最真、最善、最美、最聖的境界。
十一、不著相:內心清清靜靜,不受外界外相的引誘而動搖心念。
十二、無量功德:做很多善事,累積很多功業與德行。
十四、無為而為:中文大辭典解釋為:無為是期,無不為是有,無了才有,人無了,無心無為,無知無欲,就不受拘束限定,沒有負累壓力,等於什麼都有了。
十五、上德:道德涵養極高的人。
十六、本立而道生:君子的待人處事從根本做起,根基確立了,而其道德自然有了。
十七、明體而達用:就是學以致用。明體是能明白古代聖賢經書的精神,達用就是實現這些聖賢經書中的道理。
十八、憧憬:嚮往未來美好的前程。
十九、歷事煉心:經歷各種事情,煉就一顆清淨無為、沒有分別造作的心。
二十、反省自悟:反省就是檢討自己,看看身、口、意有沒有過失。自悟就是自己去開悟自己的思想行為對不對?
二十一、真空妙有:非空之空,空而不空,非如小乘偏執之空,叫做真空;非有之有,有而不有,非如凡夫妄計之實有,叫做妙有。真空而能生萬法,妙有而一切皆如,是真空妙有的涵義。
二十二、觀自在菩薩:觀自在菩薩者,以迴光返照的功夫,認識自己的自性,悟自性本空,本來清靜,不生不滅,進一步自覺覺他,達到「覺行圓滿」的菩薩行者。
二十三、無縫塔:指身上的靈山寶塔,是佛性所居住的地方。
開啟玄關明心見性圓成大化
學修講辦認
歸根達致中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