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黑暗or迎向光明
諸位朋友!每天都是新的生活,如果不懂得「時時皆因緣轉現」,不懂得與時並進來看待現前,那麼過去發生的某件事,即會變成一輩子的事,這是虛妄的想法造成愚蠢的人生。人的一生那麼長,世界那麼的寬廣,經驗那麼的多,在生活歷程當中有苦、有樂、有成功、有失敗,重要的是要在經驗中學習到有用的事,而不只有學習猜疑、逃避、或亂七八糟的負面心態及事情。如果人生當中的一部份不足,卻認為人生全部的不足;人生的一次不愉快,變成一生的不愉快。這樣的人生豈不很慘?
為什麼許多人丟不掉過去的那些不愉快?因為自卑、不甘願。
愈缺乏自信的人,愈不願放下輸、贏,也愈容易小題大作、愈記仇;愈在意輸贏的人,即愈缺乏自信、愈不平安,也愈焦慮、暴躁,更容易冒險取益的成為犯罪份子。如此不斷的循環,轉變成自卑、爭勝、焦躁、違犯道德與法律規範、自欺欺人的循環束縛。
反之,具備健全心理及信心,愈能夠放下輸、贏,也愈能大事化小、不記前嫌;不爭競輸贏的人,即愈平心、開朗、穩定,也愈願意信賴他人,不做損人利己、違犯道德規範的事,也能夠是穩定、團結社群的人。如此正向的循環,轉變成自信、和諧、光明開朗、守法守德、自護護他的正向。
舉例來說,如果你是大老闆,事業相當的成功,今天有人莫名其妙的公開侮辱你,或揍你一拳,你當然可以告他。但是你有許多重要的事必需處理,沒有時間為這種閒人浪費精神,擔誤重要的事情。對你來說,這是一件可大可小的事,若要認真處理,當然可行,但是有何利益?如同當年韓信面對「胯下之辱」,他選擇淡化處理,善用可貴時間與精神來面對可貴的人生。
反過來說,如果你只是生活圈窄小,也沒什麼明確有益的人生方向與目標,生活與事業都渺渺,視界窄小,身心脆弱。若有人侮辱你,或打了你一拳,這件事可能變成你生命中的大事,沒辦法忘懷,時時想要報復。因為對自己缺乏自信、自卑,不甘輸人,屈辱感特別的強烈。愈自卑、愈缺乏自信的人,愈容易為了小事糾纏到底。但是這麼做,能夠變得更好?不但沒有更好,反而更糟,最後害了別人也毀掉自己。
師父年小的日子過得不好,但是自幼起即學會一件事──不報復別人,因為報復的行為不會帶來任何的利益。生命要朝向光明前進,背對黑暗,迎向光明,這才是生命的重點。
做什麼事要用智慧判斷:什麼是有益,什麼是無益,什麼是浪費精神、生命,什麼是正面的作法,如何對大家都有好處。人生有限,把握機會做有益的事,別浪費生命。
有些修行人整天談玄說妙,不務實際只會出一張嘴,想著名聞利養。只會教人,不會改正自己,缺乏羞恥感與慚愧心,道德勸說無益。這般人格多是肇因於心理不健康,缺乏健全的自信又急切要證明自己,往往學會運用美麗的言辭來搏取別人的信賴,用虛幻不實的作法做為建立自信的途徑,不肯務實的實踐、耕耘,投機取巧、我行我素,毫不在意社會的規範與觀感。最可悲的是,活在「自我感覺良好」的自欺狀態,難以救藥。
《相應阿含》第346經:「以無慚、無愧故放逸,放逸故不恭敬,不恭敬故習惡知識,習惡知識故不欲見聖、不欲聞法、常求人短,求人短故不信、難教、戾語、嬾墮。」
這一段經文是講:如果沒有羞恥感、慚愧心,即不會督促自己改正,放逸、墮落。如是,善意的勸勉,不會尊重,只會合理化自己,不覺得自身的行為有任何不當,所以對善意的勸勉或指正不會恭順、敬重,而且會用煩躁、不耐煩、粗魯的方式來對應,理由是感到被瞧不起、被排斥,覺得自尊心受傷。因此,不喜歡見到有品德的人,因為覺得有壓力,也不喜歡受端良賢正人士勸勉,因為覺得矮人一截。喜歡接近順從、跟隨及投其所好的人,喜歡照顧不如自己的人,反抗比自己端正、優秀的人士、善嫉。無法坦然面對自己,難以教化。
貪欲重、自信不足,造成不健康的自傲、自大,無法克制急切想證明自己的焦慮,好爭輸贏、自欺欺他,善用各種不實的方法來追逐個人的名利,也無法誠實的面對自己,而逐漸的走向黑暗的世界。
人生在世,羞恥感、知慚愧,不是讓我們更卑微,而是使我們懂得如何能夠更好。有羞恥、知慚愧,才能迎向光明,否則,必投向黑暗。
James Tseng
James Tseng
回覆刪除你全文引用中道僧團 隨佛長老的開示要註明出處啊!這是基本法律常識。
原文出處:
回覆刪除https://www.arahant.org/2014-mian-xiang-hei-an-ying-xiang-guan-ming
「人生在世,羞恥感、知慚愧,不是讓我們更卑微,而是使我們懂得如何能夠更好。有羞恥、知慚愧,才能迎向光明,否則,必投向黑暗。」這段話說得真好!因此,引用他人文章時,請務必註明出處,才是光明磊落、有羞恥、知慚愧的修行人!
回覆刪除經作者答應並標明出處 叫(借用)
回覆刪除不告而取謂之(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