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藏經釋義--玄關修持觀--普渡收圓驗證(第一冊)-7 智音
六十一、玄關金鎖手慵敲,入塔透出光明藏。
出處:嘉興大藏經第三十六冊,百愚禪師語錄。
經文:入塔金風颯颯,玉露飄飄,雲散千峰,氣象高無縫塔,好逍遙,夜半木人剛轉側,玄關金鎖手慵敲,入塔透出光明藏,迥絕纖塵,打開解脫門,莫留朕跡,不可以色見,安可以聲求,秋風吹斷浮雲夢,放出青山萬朵蓮。
【經文釋義】:
嘉興大藏經第三十六冊,百愚禪師語錄,對開啟玄關金鎖的感覺,有一番精闢的描述,印證末後一著,普渡收圓的事實,舉例如下:「入塔金風颯颯,玉露飄飄,雲散千峰,氣象高無縫塔,好逍遙」:已經接受天命明師打開玄妙關的人,進入無縫塔,明心見性,好像秋天金風颯颯的天氣,令人清涼無比,又好像玉露飄飄一般,非常自在,也好像浮雲散開,千峰突然明朗,令人大開眼界一樣的舒服,例如在氣象好,空氣清新的好天氣中,令人舒暢快樂,這是找到本來面目,會見無縫塔裡面菩薩的感覺,非常逍遙。「夜半木人剛轉側,玄關金鎖手慵敲」:晚上睡著的人,因為睡著以後沒有感覺,好像木人一樣,當睡覺轉側以後,體位適中,會讓身體更舒適,這是最自在,無思無慮的境界。以上的感覺,一定要接受天命明師敲開玄關金鎖,當下驚醒迷夢,頓悟本來真面目,才能得到以上的境界。「入塔透出光明藏,迥絕纖塵」:當新求道人,進入無縫塔,會見本來面目,透出本來光明的摩尼寶珠----光明藏。得道的剎那,一念迴光返照,萬緣放下,已經滅絕六根六塵。「打開解脫門,莫留朕跡」:打開玄關金鎖,會見自家菩薩,這是解脫生死煩惱的一條光明大道,日後起心動念,要以本性良心作主,莫再染塵埃,不留下任何痕跡。「不可以色見,安可以聲求」:要見到本性,不可以用形色見,也不可以用音聲來求。「秋風吹斷浮雲夢,放出青山萬朵蓮」:當大善知識打開玄關金鎖的當下,契入真空,猶如秋風吹斷浮雲夢一樣,甦醒過來。斯時本性透出,通天徹地,好像青山湧出萬朵的蓮花一樣,心花怒發,自在逍遙。
【延伸演義】:
百愚禪師是得道的高僧,才能體悟出得道以後這麼實際的感覺。百愚禪師諱淨斯,號百愚,是南陽桐柏谷氏人,生於明朝萬曆年間,參訪瑞白雪老人,得到祖師傳承下來的衣缽真傳---正法眼藏,所以對玄關竅裡面的自性風光,有極為深入淺出的描述。百愚禪師語錄指出,無縫塔裡面的自性,卷之則退藏於密,放之則彌六合;自性是風吹不著,雨灑不溼,亙古今而長存,歷塵劫而不壞,堅似金剛而不壞,瑩若白玉而無瑕;自性是在聖不增,在凡不減;自性不為四大(水火風土)離散而毀壞,自性本無來去,也沒有內外;自性沒有男女老幼之別,更沒有陰陽的對待;自性住在無縫塔裏面,由來四時放光明,是無窮無盡的寶藏,放下塵勞,當下就是主人翁。以上所闡述的自性風光,非常詳細,深入淺出,肯定玄關竅裏面的主人翁,是 上天老的分靈,通天徹地,永不生滅,似金剛之堅利,永遠存在,不生不滅。得道的有緣佛子,在得道的剎那,進入無縫寶塔,都有:「金風颯颯,玉露飄飄,雲散千峰,氣象高無縫塔,好逍遙。」自在的感覺,要找到自性的主人翁,不是用色相、音聲所能追求得到,一定要接受天命明師的點傳,才能得道。眾生如果沒有接受天命明師的點傳,是沒有辦法進入無縫寶塔,沒有辦法感受到得道以後的這種感覺。眾生的玄關金鎖,如果沒有經過天命明師打開,不知道加以存養省察,則輪迴六道,改頭換面,出苦無期矣。得道以後,要好好的守護這顆摩尼寶珠,讓他四時放光明,不再染上塵埃,行住坐臥,要無住、無念、無相,直接在自己的心地下用功,就可以開出萬朵的蓮花,功愿成就也。佛教中有一種造得像鳥卵的橢圓形塔,稱為「無縫塔」,是用來作為僧人的墓碑。禪宗碧巖錄一書,記載了一則有關「無縫塔」的公案,唐朝的慧宗國師在圓寂之前,曾經進宮,向參禪多年的代宗皇帝辭別,代宗問國師:「您圓寂以後,我能再為您做些什麼?」國師深切地望著他:「請為我造個『無縫塔』吧!」「那麼,請國師畫個塔樣給我。」國師靜默注視代宗好一會兒,才說:「你知道了嗎?」公案中,國師「無縫塔」為機鋒,寓指人心本具有無縫塔,是無形無象而清淨的靈山寶塔,希望藉以提振代宗。唯有精進於淨化身心,尋回心中的靈山寶塔,「是心作佛」,才是修持福慧的根本,而此功德勝造七級寶塔。國師在談論「身後事」的輕鬆自在間,「無縫塔」是在明師給我們點傳的地方,這是百愚禪師慈悲「入塔透出光明藏。」的最大機密。
【修持心得】:
從嘉興大藏經第三十六冊,百愚禪師語錄的記載,讓我們肯定大道的尊貴,更體會到佛世尊所傳承下來的正法眼藏,雖然在六祖惠能大師以後,分為出家一脈與在家一脈,心印大法雖然各有傳承,但是出家一脈,對於自性的修持與體悟,下的功夫比較深,所以體會比較多,更遺留下來無窮無盡的禪宗語錄,匯集在大藏經裡面,是人類最尊貴的遺產,值得世人去截取與研習。而在家一脈,傳承到現今的一貫道,因為重點放在弘道渡人上,所以各組線道務蓬勃發展,而且已經開荒到世界八十多個國家,但是對於義理的闡述,還是有待加強。一貫道自從民國十九年大開普渡以來,只有八十多年的時間,就有如此輝煌的成果,肯定一貫道是應時應運,是普渡眾生,拯救世界人類離苦得樂的慈航寶筏,這是上天所下令開辦的救世法舟,印證未來普渡收圓的事實。但願大藏經禪宗語錄的記載,能夠印證玄關寶藏的尊貴與殊勝,是諸佛菩薩傳承下來的光明大道,讓世人確信玄關寶藏是回天的唯一明路,讓救世的大法船,航行的更為順暢,普渡更多的眾生,共歸覺路,方不枉諸佛菩薩,以及禪師大德們,費盡無數心血,遺留下來的偉大遺產-----大藏經,達成他普渡眾生的願望與目的。
註:
一、颯颯:讀音同「薩薩」,風吹的聲音。比喻秋風吹起。
二、無縫塔:凡造塔用木或石疊累而成,故皆有縫稜級層,若以一塊石造之,則無縫稜級層,此之無縫塔,世所謂卵塔也。此處指本性所居住的地方---玄關竅。
三、玉露飄飄:綿綿細語。
四、手慵敲:慵讀音同「庸」,用天命明師的金手指撬開。
五、光明藏:光明之府庫也。指玄關寶藏。
六、纖塵:纖讀音同「先」,連一些微細的塵土都沒有染上,形容物體或空間十分潔淨。
七、朕跡:不留下任何的痕跡。
八、大開眼界:開闊視野,增廣見識。
九、無思無慮:沒有什麼可放在心上的。形容胸襟開闊。
十、驚醒迷夢:已經覺醒開悟了,不再迷糊一天過一天。
十一、解脫:脫離束縛而得自在的意思,亦即涅槃的別名。
十二、心花怒發:形容極其高興。
十三、衣缽真傳:禪家以道傳授心法,謂為授受衣缽真傳。
十四、塵勞:為煩惱之異稱。因煩惱能污染身心,猶如塵垢之使身心勞憊。
十五、色相:一切物質顯現於外可以眼見的形相。
十六、音聲:入于耳根者曰音聲。
十七、存養省察:反觀自己、格物窮理、去除身物以及心物,摒除心中的雜念。
玉露飄飄玄關金鎖輕掣斷
金風颯颯入塔透出光明藏
六十二、直下劃開情塵見網,當陽擊碎金鎖玄關。
出處:嘉興大藏經第三十六冊,百愚禪師語錄。
內容:大眾還識者金剛寶劍麼?擬則傷鋒犯手,觸則喪身。失命三世諸佛不敢正眼覷著,歷代祖師, 那容佇足傍觀,若是箇漢,信手拈來,纖毫不犯,直下劃開情塵見網,當陽擊碎金鎖玄關,予奪縱橫,殺活自在,隨處作主,遇緣即宗,正好挽祖風於末運,捧佛日於天心,世出世間一大丈夫,然猶是建化門中事,且不落功勳,一句作麼生道,手指空時天地轉,回途石馬出紗籠。
【經文釋義】:
嘉興大藏經第三十六冊記載,百愚禪師語錄,對恭請天命明師開啟玄關竅,其尊貴與殊勝,有深入淺出的體會,印證末後一著,普渡收圓的事實,舉例如下:「大眾還識者金剛寶劍麼?擬則傷鋒,犯手觸則喪身失命」:大家還認識自性的金剛寶劍嗎?如果要以人為的力量來使用金剛寶劍,那麼鋒利的劍峰就會傷手;如果要以肉體去接觸,就會傷害身體,甚至喪失性命。「三世諸佛不敢正眼覷著,歷代祖師,那容佇足傍觀」:智慧金剛寶劍是用來降伏煩惱妄想,以及魔障的,所以要謹慎使用。就是三世諸佛菩薩,都會慎重其事,哪敢正眼觀看;歷代以來的祖師,也是戰戰兢兢,謹慎使用,不敢站在旁邊觀看。「若是箇漢,信手拈來,纖毫不犯」:如果是男子漢大丈夫,做事情時,隨手而為,毫不費力,直接在本性的地方用功夫,絲毫不會走錯方向。「直下劃開情塵見網,當陽擊碎金鎖玄關」:當下將塵緣劃開,見到裡面的主人翁;真陽玄關一旦擊碎,就可以會見自家菩薩。「予奪縱橫,殺活自在,隨處作主,遇緣即宗」:開啟玄關金鎖以後,本性跳出縱橫的牢籠,出入自由自在,隨處都以自家菩薩當家作主,並且隨緣渡化眾生,認祖歸宗。「正好挽祖風於末運,捧佛日於天心,世出世間一大丈夫」:得授般若正法以後,廣渡群生,正好可以挽轉祖師宗風於末運,讓佛日高懸於空中,渡化有緣眾生,共歸覺路,同出苦海,做一個入世與出世的大丈夫。「然猶是建化門中事,且不落功勳,一句作麼生道」:以上所說開啟玄關,找到自性,以自家菩薩當家作主,弘揚般若正法,做一位入世與出世的大丈夫,這是佛門中的大事,而且所做的功勳不落人後。總歸一句話,就是不枉來人生走一遭。「手指空時天地轉,回途石馬出紗籠」:求道之有緣佛子,接受天命明師一指,契入真空,可以扭轉乾坤,打破生死枷鎖,只要好好修辦,都可以讓靈性返回無極故家鄉,一子成道,雞犬升天,連無情的石馬也會跳出鎖住的紗籠,歡喜讚嘆。
【延伸演義】:
百愚禪師諱淨斯,號百愚,是南陽桐柏谷氏人,生於明朝萬曆年間,參訪瑞白雪老人,得到歷代祖師傳承下來的衣缽真傳。百愚禪師在本性的地方下過多年的功夫,對玄關金鎖的尊貴與殊勝,有很深的體會,才能寫出得到般若正法的感覺,非常尊貴。百愚禪師說:「大眾還識者金剛寶劍麼?擬則傷鋒犯手,觸則喪身失命」。金剛是世間上最堅硬的物質,永遠存在,永不消滅,比喻我們的自性,歷劫而長存,萬世而不滅。金剛寶劍比喻我們的智慧劍,是用來降伏煩惱妄想,雜念衝突,以及魔障的寶器。並不是用來爭名奪利,或是用於凡間的財色名食睡上,否則一定會身敗名裂,傷身害命的。既然智慧寶劍是用來降伏一切煩惱魔障之用,所以不可以用於凡間的雜事上,諸佛菩薩都非常謹慎小心來用,所以百愚禪師說:「三世諸佛不敢正眼覷著,歷代祖師,那容佇足傍觀」。可見船能載舟,亦能覆舟,不可以用於紅塵的名利恩愛上。因此百愚禪師又說:「若是箇漢,信手拈來,纖毫不犯」。只要有根基,有祖德,有佛緣的善知識,或是男子漢,要恭請天命明師,隨手開啟玄關自性,以本性良心當家作主,直接往西方的道路前進,就會重聖輕凡,不會犯上捨聖棄凡的歧途。所以百愚禪師才說:「直下劃開情塵見網,當陽擊碎金鎖玄關」。玄關竅如果沒有接受天命明師打開,好像被金鎖鎖住一樣。一旦因緣成熟,天命明師藉無極的燈光,點破自性的心燈,好像將金鎖所做的網子劃開,擊碎牢籠,本性透出,就可以會見自家菩薩,日後起心動念,以自家菩薩作主,就可以一步一步邁向成佛之道。以後本性不受牢籠的約束,所以百愚禪師說:「予奪縱橫,殺活自在,隨處作主,遇緣即宗」。這是得道的尊貴與殊勝之處,自性不再受到約束,可以逍遙自由自在,隨處以本性良心作主,二六時中,不離這個⊙,隨緣渡化眾生,當下就是通往理天的通天大道。得到般若正法,返璞歸真,是人天擁護,各個讚嘆的大喜事,是符合上天的旨意。因此百愚禪師說:「正好挽祖風於末運,捧佛日於天心,世出世間一大丈夫」。得道的佛子,經過天命明師開啟自性以後,以自性良心當家作主,不再以識神用事,自渡渡人,正好可以挽轉祖師宗風於末運,讓般若正法重光,佛光普照大地,渡化有緣人,共登極樂,做一個出世的大丈夫,才不枉來人間走一回。以上這些事,都是佛門中的大事,所以百愚禪師說:「然猶是建化門中事,且不落功勳,一句作麼生道」。既然是佛門中的大事,當然要靠佛門中修行之人,大家共同來做,共同來做弘法利生的工作,所謂一日做來一日功,一日不做一日空,因為修道好像儲蓄一樣,日積月累,都能讓功德圓滿,道業日昇,達本返源。天命明師的一指,打破生死枷鎖,讓新求道人明自本心,見自本性,自此驚醒迷夢,覺醒迷津,這是震古鑠今的大事,所以百愚禪師說:「手指空時天地轉,回途石馬出紗籠」。得道以後,終日煉神光,降伏所有的煩惱妄想,再到處去弘揚般若正法,廣渡有緣,共歸覺路,立己達人,都可以扭轉乾坤,返璞歸真,超凡入聖,返回無極故家鄉。所謂一子成道,九玄七祖盡超生,就可以脫離牢籠的束縛,邁向清靜光明的彼岸。歸空以後,靈性離苦得樂,可以到壇證明:天道普傳,乃在普渡眾原靈,返本還源,同歸無極埋天,超生了死,證果成真的不二法門,求道、修道歸空的前賢,除遺留有色身可證明外,靈性亦能到壇結緣批訓,說明輪迴之苦,如何超脫,如何經過三關九口,如何飛昇極樂理天,享受清福,以及生前未辦理清楚之事,臨終未經囑咐明白之言,均能在法壇上詳細說明,足證得道成道後,超生了死的鐵證。當陽擊碎玄關以後,當下明心見性,明心見性者,已經恢復原來的靈覺,斯時性體虛空,本來清靜,圓明普照,內不生邪念偏見,外不染六塵,故云知見不生。修辦道者要從般若妙性中展現善美德行,將道融入生活中,才能悟入非身非相的全體大用,佛本具有法身(真身)、報身(功德身)、應身(應現身),佛以法身變現應化身,講經說法,普渡眾生,因應身圓滿,三身終歸一體,故云應化非真。佛又恐須菩提有疑法身的本體,既然不可以用相見,為何佛亦曾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呢?故再度破除有相之見,金剛經第三十一分曰:「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人見我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佛是尊恐怕修行人猶有假知妄見上的迷惑,所以再問須菩提,如來我所說的四見的道理你知道嗎?須菩提回答佛所說的四見,乃是凡人的妄見,有這四種妄見是不瞭解佛所說的真義,佛所說的四見,乃為除去眾生心中的妄念,使人的般若自性流露出來,好像太陽光明普照,通達無礙,佛又說:凡能發菩提心者,經過明師指點,即可以通達般若實相,領悟寂靜的妙理,自然能知道「如是」自性本體之處,就可以知無所蔽,見無所障,相信了解明心見性之道,那麼二六時中,念茲在茲,不離這個☉,斷除外境上的假知妄見,就不生法相了,佛又說,諸法之相,本是妄相,並非原來之真如本相,只因為要引迷入悟,故權名之曰法相而已,可見接受明師點傳,有多麼的重要。
【修持心得】:
從嘉興大藏經第三十六冊,百愚禪師語錄的記載,肯定般若正法----玄關金鎖的尊貴與殊勝。上天賜給每個人都有金剛智慧寶劍,用來斬斷一切的魔障,例如煩惱妄想、雜念、生死魔、五蘊魔、天魔、業障魔、執著魔、自大愩高魔‥‥等等的魔障。而不是用於世間上的名利恩愛與物質的享受,如果執著以上的話,這隻智慧金剛寶劍,就會將你割傷,甚至損身傷命,所以不可不謹慎。百愚禪師更指出玄關金鎖一旦開啟,本性透出,一切行住坐臥,以本性良心當家作主,不再以識神用事,隨緣渡化眾生,興慈佈化,挽轉頹風,讓般若正法大普天下,廣渡有緣,共同返本還源,是上天以及諸佛菩薩最大的願望也。
註:
一、三世諸佛:三世諸佛乃統稱全宇宙中之諸佛。即過去、現在、未來等三世之眾多諸佛。
二、覷:讀音同「去」,觀看探視的意思。
三、佇足:佇讀音同「住」,停止。
四、戰戰兢兢:恭敬、謹慎的意思。
五、塵緣: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因六塵乃心之所緣,能污染心性,故稱塵緣。
六、佛日:系大乘佛教諸經典中所常用之譬喻。因佛陀之叡智、德行、慈悲,可破眾生之迷妄,如日輪破黑夜,故喻佛陀如日。
七、一子成道,雞犬升天:意思是說一個人修道成道了,連同家裡的雞、狗也可以跟著上升天堂。
八、智慧劍:智慧能斷除煩惱和生死,好像利劍能切斷東西一樣。
九、震古鑠今:震動古代,顯耀當世。形容修道行道的事業或功績非常偉大。
十、五蘊魔:四魔之一。又作蘊魔、五陰魔、五眾魔、身魔。色、受、想、行、識等五蘊,能使有情眾生受種種障害,故稱五蘊魔。
當陽擊碎金鎖玄關傳妙道
直下劃開情塵見網理天回
六十三、連朝共話釋疑團,豈謂浮生半日閑,直欲與師閑到老,盡收識 性到玄關。
出處:新纂續藏經第八十五冊,佛祖綱目卷第三十六,楚圓禪師語錄。
【經文釋義】:
楚圓禪師,是臨濟宗僧人,在善昭大師的地方得到諸佛菩薩傳承下來的心印大法,智慧大開,弘揚般若正法不遺餘力,肯定普渡收圓的尊貴與殊勝,遺留楚圓禪師語錄,非常尊貴,印證末後一著,普渡收圓的事實,舉例如下:「連朝共話釋疑團」:連續好幾天與善昭大師請示道理,將修辦道的疑點問個清楚明白。「豈謂浮生半日閑」:為了堅定修辦的信心,所以要撥出時間,研究道理,道業才能進步。「直欲與師閑到老」:要利用時間,與天命明師請示道理到年老。「盡收識性到玄關」:修行最重要的,是開啟玄關金鎖,認識自性就在玄關竅裡面,再去弘道渡人。
【延伸演義】:
石霜楚圓禪師(九八六~一○三九),在善昭大師的地方授記,得到正法眼藏,已經明心見性,是一代的高僧,修持嚴肅,教導後學的方法險峻。弘揚般若正法於潭州(今湖南長沙),當時臨濟宗活動的地域隨之南移。楚圓禪師的門徒,以楊歧派方會禪師、黃龍派慧南禪師最為著名。兩人各立門戶,分別形成楊歧派和黃龍派。頓悟法門既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圓頓法門,就不依靠讀經閱典、朝山、參禪打坐、持咒等方法來開悟見性。但是也要將所有修辦道的疑問解開,才能發出清靜心、信心,讓道心常住不退。所以楚圓禪師說:「連朝共話釋疑團」。修辦道為何要盡釋疑團呢?活佛師尊曰:「道者理也,不明理,焉修道。故欲修道,必先明理。明理之法無他,全在有疑必問而已。惜乎世人,皆恥下問,以故愈疑愈迷,迷而不悟,離道遠矣。」蓋道為天地萬物生成之最高原理,未有天地,先有此道。道是一團磁場,一團能量,也就是有形世界與無形世界的能源,在天曰天理,在地曰地理,物有物理,事有事理,賦於人曰性理。循此天理良心而行,謂之修道。所以修道首先要將疑團盡釋,才能明理,堅定信心,看淡物欲,認理歸真,魔考不退,積功累德,有始有終,始抵於成。現今修持般若正法,要比其他的宗教更為辛苦,因為是聖凡兼修,要上班,賺錢養家,照顧家庭,還要利用下班的時間,參與道場運作,參加各種研究班,渡人行功,或是到國外開荒闡道,三施佈道,做弘法利生的工作,非常辛苦。所以楚圓禪師說:「豈謂浮生半日閑」。因此,不可以空閒,無所事事而浪費時間。每個人都說他很忙,沒有時間修辦道,但是無論你有多忙?遇到吃飯的時間,都會將繁忙的時間空出來,而去吃飯;因為你如果沒有把時間空出來去吃飯,幾天以後,營養不良,就無法生存,因為身體需要飲食,才能維持生命;靈性也需要靈糧,慧命才能長存。人類的靈性好像電池一樣,電池用久了,就會沒有電。古代出家修行人,都要到深山古洞,或遁入空門,苦修苦練。能夠遇到天命明師,傳授大道,猶如登天一樣的困難。如果真的遇到了天命明師,因為有道可以得,有問題可以問,有道場可以修辦,又可以追隨天命明師修辦道一輩子,所以楚圓禪師說:「直欲與師閑到老」。現今大道普傳,佛堂遍佈大街小巷,到處都有道場修辦,各化一方。修辦道不可以離開道場、善知識、經典,這是最基本的原則。最重要的,一定要追隨天命明師,到世界各國去開荒闡道,將般若正法發揚光大,渡化無邊無數的眾生,共歸覺路。要行最大的奇功,這是上天聖賢仙佛,以及前賢大德們,最大的願望。修道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本性回家的道路,回家的道路在那裡呢?楚圓禪師很明白的指出:「盡收識性到玄關」。認識你的本性,就是住在玄關竅裡面。例如你要播種,首先要找到你的土地在那裡?然後在自己的土地上種植蔬菜水果,再經過澆水、施肥、除草‥‥等工作,有一天,就可以有良好的收成。如果種植蔬菜水果,不知道自己的田地在那裡?雖然辛苦播種了一輩子,最後一點收成也沒有;修辦道也是一樣,首先要找到自己本性的良田在那裡?知道本性方寸寶地之所在,在方寸寶地的地方下功夫,就可以得到豐盛的道果。明師傳授三寶心法,完全在弘揚般若正法,破一切相,去一切執著,才能顯出真如的佛性,讓我們明心見性,了脫輪迴,得登彼岸。雖然古今中外,修行者無數,但是能夠徹悟真傳,見性成佛,歸根復命者,實屈指可數,蓋沒有開啟屬於心法的性與天道,是不能成就的。今時大道普傳,明師應運降世,佛世尊無上甚深微妙法,已經大普天下,因為有五教聖人所遺留的經典作證明,故能在短短的時間以內,傳遍世界萬國九州,這都要感謝道統祖師苦心孤詣的宏揚般若正法,一直傳承至今的救世心法,我們要了解一指禪,是佛世尊的智慧心傳,如來為上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即是闡明真空妙有,一貫真傳的妙義。一貫道弟子,若能領悟明師一指的般若大法,直接契入自性之本體,即可以了解如如不動的自性金剛本體,他是自性的真佛身,就可以見性成佛。
【修持心得】:
從新纂續藏經第八十五冊,佛祖綱目卷第三十六,楚圓禪師語錄的記載:「連朝共話釋疑團,豈謂浮生半日閑,直欲與師閑到老,盡收識性到玄關。」讓我們體會到玄關修持的方法與要領。自古以來,般若正法的傳承是擇人而傳授,不像現今大開普渡,心宗秘法人人可得,各個可修,此亦因緣成熟,時勢所趨的瑞象也。修辦道首先要恭請天命明師開啟玄關金鎖,知道本性之所在,然後在本性的地方下功夫,日積月累,智慧才能開通,心性圓滿,功德圓滿,才能了脫輪迴,得登彼岸。最重要的,一定要接近道場,研究道理,因為要回到理天,一定要明理,道理明白了,才能對般若正法的尊貴與殊勝,有更深入的瞭解,立下洪誓大願,願與聖賢仙佛與前賢大德們,共同弘揚般若正法,拯救無數無邊的眾生,共同修辦道,共歸覺路,同返理天,印證普渡收圓的事實。楚圓禪師以過來人的身份,慈悲修行之人,要利用時間精進道業,不可以離開大善知識,要參與前賢大德修辦,一起弘揚般若正法,這是修辦道的真明路,希望大家以此為座右銘,積極修辦,內外雙行,福慧雙修,才能了願還鄉,達本返源。
一、佛祖綱目:凡四十二卷(包括卷首)。明代朱時恩編。崇禎七年(一六三四)刊行。收于卍續藏經第一四六冊。本書從萬歷三十八年(一六一○)開始編纂,歷時二十一年完成。內容從釋尊之示現受生至明代萬峰時蔚示寂為止,以諸佛及歷代祖師之化導、行誼等事蹟為綱目,依照歷代年號之順序編錄,同年代之各種佛教重要事蹟皆可一目了然。
二、石霜楚圓禪師:石霜楚圓禪師,廣西全州人。二十二歲於湖南湘山隱靜寺出家,後參謁汾陽善昭禪師,在他座下參學七年而得法。
三、汾陽善昭:汾陽善昭禪師(九四七~一○二四年),宋代臨濟宗大師,俗姓俞,太原人。出家後極其精進,參訪了七十一個大師,望能開悟。後訪汝州首山,禮首山省念禪師,獲得接引悟道,後在湖廣之間雲遊,名重當時,各地太守都爭相競邀,但善昭禪師依然拒絕,繼續漂泊。後受契聰禪師「以佛法為重」之言,入主汾州太子院,人稱「汾陽善昭禪師」。弟子為石霜慈明大師,下開楊岐派、黃龍派。
四、朝山:指佛教徒至遠處名山大寺,向佛菩薩進香,以懺除業障或還願之朝禮行為。
五、信心:信受所聞所解之法而無疑心,亦即遠離懷疑之清淨心。
六、道心:又作道念。立志修行佛道之心,稱為道心。
七、開荒:到世界各國,大道還沒有普傳的地方去渡人求道、修道。
八、闡道。闡揚真理天道,性理真傳。
九、三施佈道:以財施、法施、無畏施,幫助道務弘展。
十、空門:佛教教義以「空」為極致,故稱佛門為空門。
十一、道場:指修行佛道之區域;不論堂宇之有無,凡修行佛道之所在,均稱道場。
十二、善知識:能離惡知識,不造諸惡。常修眾善,純一清白,具足圓滿梵行之相。由是因緣若得善伴與其同住乃至涅事無不辦,又名全梵行。
十三、經典:佛教經典即佛陀所宣說教法,經阿難等結集之,初以口傳,後以文字記載,舉凡文句、書籍,均稱為經典。
十四、方寸寶地:指本性所居住的地方---玄關竅。
十五、道果:證道得果。道是菩提,果是涅槃。
十六、心宗秘法:禪宗所傳授的三寶心法。
十七、見性成佛:「佛者,覺也」。眾生皆有佛性,因為不覺的關係,佛性就變成眾生性了;假使這念心,起貪、瞋、癡,造殺、盜、淫,佛性就變成獸性;這念心若是覺悟了,佛性又馬上現前。所以佛經中言:「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佛、眾生,本來就是一體的,這念心覺悟了,就是菩提心,就是菩薩心。所以古德云:「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不是從外面去找佛,而是這念心覺悟了,心就清涼,就是佛;這念心迷失了,心隨境轉,心顛倒、愚癡,就是眾生。
連朝共話釋疑團 豈謂浮生半日閑
直欲與師閑到老 盡收識性到玄關
明心見性真明路 廣績功勳脫苦淵
了結塵緣登覺路 成仙證佛應斯年
六十四、雲巖洞山,金鎖玄關,五位回互,洞水逆還。
出處:新纂續藏經第六十九冊,石霜楚圓禪師語錄。
經文:雲巖洞山,金鎖玄關,五位回互,洞水逆還,雪峰玄沙,宗匠難加,白紙為信,今古無瑕。
【經文釋義】:
石霜楚圓禪師,在汾陽太子院之善昭禪師處,得授諸佛菩薩傳承下來的心印大法,是一代的高僧,遺留石霜楚圓禪師語錄,非常尊貴,印證末後一著,普渡收圓的事實,,是修辦道的重要參考書,舉例如下:「雲巖洞山,金鎖玄關」:雲巖禪師與洞山良价禪師,是曹洞宗的創始人,傳承祖師宗風,不遺餘力,功高德大。「五位回互,洞水逆還」:五位回互,是曹洞宗開山祖師洞山良价禪師用以接引學人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偏正五位,一種是功勳五位。以上是藉周易離卦之象,陰陽回互,洞水回流,回歸本性,以返先天的修煉方法。「雪峰玄沙,宗匠難加」:雪峰禪師回答洞山良价禪師沙米一起去玄妙的機智回答,促成開悟見性的因緣,一般的宗匠禪師,是無法在上面加減的。「白紙為信,今古無瑕」:五位回互,是修道的重要功課,回天的明路,以白紙黑字為印信,是自古到今,修行最完美的道理。
【延伸演義】:
昔時佛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百萬人天悉皆罔措,唯獨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云:「吾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非相,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自是正法眼藏展轉流傳至菩提達摩尊者,在西天為二十八祖,東渡則為初祖,厥後六祖惠能大師得授衣缽,而般若正法之道大行於世。之後般若正法分為出家一脈與在家一脈,出家一脈分化成五家七宗,臨濟宗第七世即是石霜楚圓禪師。得授心法於汾陽太子院之善昭禪師,之後學者益眾,宗風大為盛行。石霜楚圓禪師肯定玄關金鎖的重要,所以說:「雲巖洞山,金鎖玄關」。石霜楚圓禪師所得授的般若正法,是從佛世尊,達摩祖師,六祖惠能大師,以及雲巖洞山良价禪師,所傳承下來的玄關金鎖,是明心見性,返本歸鄉的一條光明大道。洞山良价禪師所闡明的:「五位回互,洞水逆還」,是接引後學明心見性修行的次第功夫,這是禪宗最重要的修行功課。此處後學舉例棒喝截流中的部分引文如下:洞山良价禪師藉周易離卦之象,而立偏正五位之說。先將離卦之六爻分為三疊,即「迭而為三」。初爻、二爻為一疊,是謂初疊。曹洞宗貴乎「回互」,初疊陽陰回互,以象「正中偏」,是為一變。二三兩爻陰陽回互,以象「偏中正」,是為二變。三四兩陽天為中疊,雖兩爻純陽無陰,然四爻陽居陰位,亦是回互,名「正中來」,是為三變。四爻五爻陽陰回互,且四爻陽居陰位,五爻陰居陽位,各又自成回互,故名「兼中至」,是為四變。五六陰陽兩爻為一疊,是為上疊。上疊亦陰陽回互,且陽居陽位,陰居陰位,故名「兼中到」,是為五變。「偏正五位」之說與寶鏡三昧,同為曹洞之根本。讀過四書的人都知道,大學篇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德就是重離。離是火,是太陽。周易是重八卦,在這重八卦裡偏正回互;曹洞宗的綱宗也是偏正回互,初變正中偏;二變偏中正;三變正中來;四變兼中至;五變兼中到,這也是曹洞宗的修行次第。我們經常是處在正中偏之中,為什麼呢?真如佛性本自具足,可是我們為什麼看不到呢?因為我們隨時隨地都處在正中偏之中。有些破參的人,特別是初破參有些感覺的人,他明白了這個道理。佛性本自具足,但是由於被紅塵所污染。雖然明白道理,但是修行不到家,所以叫做正中偏。第二個階段是偏中正,一個修行人,由偏歸正,由最初的執有,歸入於空了,歸正了,偏回歸於正了,但是這個還沒有到位,真正破參是三變正中來:回到了中,歸到了正位上,回到中正的位上。但是,到了正中來也不夠,破參了以後他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做。洞山五位,是良价禪師接引學人所設立之權宜方法。以真理立為正位,以事物立為偏位,即依偏正回互之理,立五位(正中偏、偏中正、正中來、偏中至、兼中到)之說。曹山本寂禪師復承洞山之本意而發明之,假託君臣之例而說明五位之旨訣,稱為君臣五位。即:君位,指本來無物之空界,為正位,即五位中之正中來。臣位,指萬象有形之色界,為偏位,即五位中之偏中至。臣向 君,為捨事入理之意,即向上還滅之偏中正。君視臣,為背理就事之意,即向下緣起之正中偏。君臣道合,為適應眾緣而不墮諸有之意,即兼中到,指動靜合一、事理不二、非正非偏之究竟大覺之果位。以上的五位回互,洞水逆還,回歸到中道玄關本性上,起心動念,都以自家菩薩當家作主。因為五位回互,令洞水逆還,可以回歸真常。所以石霜楚圓禪師說:「雪峰玄沙,宗匠難加」。蓋雪峰禪師早期在洞山良价禪師的廚房處作飯頭,飯頭就是廚房的工作,有一天,雪峰禪師在淘米,洞山良价禪師問:「是淘米或是去沙?還是淘沙去米?」雪峰答:「沙米一時去!」洞山良价禪師又問:「那大眾吃什麼?」雪峰禪師不答,只將一個蓋子取來,將米盆覆蓋住了,洞山良价禪師說:「你的因緣,因在德山也。」石霜楚圓禪師引用這段歷史公案,指出雪峰禪師沙米一起去玄妙的機智回答,促成修辦道的因緣,是一般宗匠大師難以造作模仿的。石霜楚圓禪師認為宗門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無上法門,但是歷代以來,修辦道的心路歷程,也是要有語錄傳世,所以說:「白紙為信,今古無瑕」。因為白紙黑字的記錄,讓我們增益智慧,更深信般若正法確為明心見性,超凡入聖,了脫生死,直登聖域的無上心法。有大藏經諸位祖師、前賢大德的印證,讓我們修道更具信心,永不退轉,是古今空前絕後,最光明的康莊大道,好像羊脂玉一般的雪白,沒有一點瑕疵。「雲巖洞山,金鎖玄關。」的無上心法,未來當會大開普傳,金剛經的預言如下:金剛經正信希有第六分曰:「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後五百歲,根據「大集經」的註解,簡稱五五百年,也就是佛滅度後二千五百年後的現在,正是大道普傳,般若正法到處廣度有緣人之時也,莫怪持戒修福的清口道親無數,這是佛世尊的預言成真,也是上天大開普渡,道降火宅的事實,我們應該正信精進,急速修辦,方不錯失修辦良機。金剛經提出,明心見性之道,要破除形相,心、念頭、自我、你我、他我、法、色聲、貪、受、福德‥‥等的執著,才能顯露清淨真如的法身,最重要的是,佛世尊總共提出九次,以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用來布施行善的福德,不及:「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為什麼有那麼大的福德呢?因為關係到般若正法的普傳,也是自覺覺他,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使大地眾生都能夠得救的福音,也能使聖聖一脈以心傳心的真傳,慧命淵源流長的普傳下去,讓所有原靈都能齊出苦海,超凡入聖。
【修持心得】:
從新纂續藏經第六十九冊,石霜楚圓禪師語錄的記載:「雲巖洞山,金鎖玄關,五位回互,洞水逆還,雪峰玄沙,宗匠難加,白紙為信,今古無瑕」。石霜楚圓禪師,得授諸佛菩薩傳承下來的正法眼藏,已經明心見性,肯定金鎖玄關的尊貴與殊勝,所以引用洞山良价禪師的五位君臣頌,來接引眾生修辦道,肯定開啟玄關金鎖,為明心見性的重要入門功課。修道雖然有三萬六千法門,唯獨般若正法,是最直捷了當的頓悟法門。修行者得授真傳,開啟玄關金鎖以後,如果能夠再參以五位回互,洞水逆還的功夫,對修辦道的功課,更為快速。又引雪峰禪師機智的應對,說明見性之人,言下須見,思維即不中用的道理,印證未來普渡收圓的事實。歷代以來,諸佛菩薩,以及禪師大德們所遺留下來的千經萬典,禪宗語錄,無非是要讓我們增信心,添毅力,在修辦道的漫長歲月中,更有信心,更加精進,永不退轉,是最大的希望也。
註:
一、五位回互:洞山禪師以五位回互正偏,接引學人。五位回互正偏是:正中隨之而改變。冰可以為火,火可以不熱。禪宗的此座標說上承老莊。(老子說:高下相形,莊子說:蓋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窮也。)亦若干通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而且與核子現象的凡非可逆者皆可逆,是同一原理。禪宗是主要以此來說明一個機字。寒暑亦是機邊上的事。寒暑其實只是像月中兔子的影子照在玉階上。
三、宗匠:(術語)宗師巧說法,如工匠之說其徒,故謂之宗匠。
四、無瑕:潔白玉上毫無瑕疵。比喻人或事的十全十美。如:「對自己品行修養,要求達到如白玉無瑕般的境界。」亦作「白玉無瑕」。
五、返本歸鄉:返回本來面目,回歸無極故家鄉。
六、棒喝截流:馮學成居士著作,德山棒和臨濟喝,為禪宗非常重要的公案,禪宗強調對言語道要斷,對心行處要滅,也就是要斷滅意識之流。所以叫截流,而棒喝則是禪宗主要和常用的截流方式,被稱為激箭彈道。其剛強迅猛令人乍舌,是禪宗的寶典。非常重要。
七、六爻:六爻八卦預測,是起源于周朝時期。六爻就是預測人將三枚銅錢放於手中,雙手緊扣,思其所測之事,讓所測資訊融貫於銅錢之中,合掌搖晃後放入卦盤中,擲六次而成卦。配以卦爻,及動變以後。結合易經的爻辭,以及時間的干支。而判斷事物的發展過程和結果。六爻是民間流傳最廣的預測方法之一,其變化有梅花易數,觀音神課,以及文王六十四卦的斷法。相對于正宗的六爻斷法要簡單許多。
八、寶鏡三昧:是禪佛教曹洞宗祖師洞山良价的著作,屬於中國禪宗的曹洞宗。佛教常以鏡子為象徵,經典中提到一面古鏡,年代極為久遠,以致完全被塵土覆蓋;此鏡非常古老,以致人們已經忘記自己擁有這樣的寶鏡。寶鏡是一種象徵,代表諸法的根本、一切眾生的根源、諸佛的本質。其他還有許多名詞、術語,也都用以指稱這同樣的東西。
九、究竟:形容至高無上之境界,或對事物徹底極盡之意。
十、大覺:指覺悟,又作正覺、大悟。釋尊覺悟宇宙之實相後,不僅將自己從迷惑中解放出來,更欲使他人得到解脫,而今覺行圓滿,故其覺悟稱為大覺。
十一、真常:1、謂如來所得之法真實常住。2、指如來真空常寂的涅槃境界。3、日本真言宗學僧。
十二、空前絕後:意思是指成就超越古今,無人能比。
十三、直捷了當:形容說話做事爽快、乾脆。
十四、言下須見:不需要經過意識的思維造作形成妄念,故當下直心不作第二念,當下這一念未生之際現量體。
十五、思維即不中用:六祖壇經行由品第一,五祖喚門人,各作一偈,若悟意,為第六代祖,特別交代:思量即不中用,但神秀大師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之偈後,五祖評未見性,要神秀大師且去一兩日思惟。五祖起先要我們不可思量,接著又要我們思量,由此可知,對將近見性,或已見性之人,思量即不中用,但對未見性之人,永不退轉還必須思惟。
十六、精進:謂人直心向道,勤行眾善,無有懈怠,是名精進。
金鎖玄關見性宗 飄然無礙似天堂
花開見佛無生死 洞水逆還煉性王
六十五、金鎖玄關,益臻妙密,然其所以指示當人者,莫不率循斯徑,無復二途。
出處:佛光大藏經,來果禪師禪七開示錄。
經文:後雖五家分化,各立綱宗,金鎖玄關,益臻妙密,然其所以指示當人者,莫不率循斯徑,無復二途。
【經文釋義】:
佛光大藏經,將來果禪師在禪七的開示語錄,收錄其中,對於末後一著,普渡收圓,其尊貴與殊勝之處,有如下解說:「後雖五家分化」:佛世尊所傳授下來的正法眼藏,在六祖惠能大師以後,雖然分為五家,各渡化一方。「金鎖玄關,益臻妙密」:但是還有在傳授正法眼藏,打開新求道人的玄關金鎖,他們的傳承過程,非常奧妙秘密。「然其所以指示當人者,莫不率循斯徑,無復二途」:傳授正法眼藏是要在密室之中舉行(以袈裟遮圍,不令人知),但是傳授新求道人的正法眼藏,也是遵循歷代以來祖師傳授的途經----點開玄關金鎖,並沒有另外傳授其它的法門。
【延伸演義】:
來果老和尚,是中國近代禪宗大德,與民國初年的虛雲老和尚同為佛門龍象,悟性極高,均已經明心見性,會見本來面目。佛光山將來果禪師禪七開示的語錄,編入佛光大藏經之內,推展人間佛教,將傳統的大藏經菁華化、白話化、現代化為宗旨,力求佛經寶藏再現今世,以通俗親切的面貌,溫暖現代人的心靈,非常尊貴與殊勝。來果禪師生有異慧,乘願再來,籍貫為湖北黃岡人,一八八一年生,生有宿慧,幼年即茹素。七歲時,聞鄰僧誦讀心經至「無智亦無得」時,豁然省悟,道念堅定。十八歲的時候,割肉療父親的疾病。十九歲之時,奉父母之命結婚,與女同房三日而無染,乃各歸佛堂念佛。一九○五年至普陀山三聖堂南山麓剃髮出家,旋赴南京寶華山受戒,以不勝寺僧折磨而潛逃下山,浪跡陜西終南山,備嘗人間冷暖。隨後參訪普陀山,駐足金山寺,在高旻禪師的地方,得授正法眼藏,為中國近代之禪宗大德。來果禪師指出:「金鎖玄關,益臻妙密」,他指出玄關金鎖,是諸佛菩薩所傳承下來的心印大法,非常神妙秘密,並不是每個修行人都可以傳授的。但是只要彌勒佛應運的時機來到,就可以大開普傳了。釋迦牟尼佛於三十九歲時,已經証得無上正等正覺的究竟佛位,故對於現在、過去、未來的任何事情,都暸如指掌,故應阿難尊者的請求,在未來世,彌勒菩薩下生閻浮提,成就佛位,渡化眾生的情形,當時淨土的殊勝,請佛世尊釋疑。因為阿難尊者以前,曾目睹摩訶迦葉會時,佛世尊摩彌勒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彌勒!我付囑汝,當來世後五百歲正法滅時,汝當守護佛法僧三寶,莫令斷絕。」因為阿難尊者知道彌勒慈尊日後將肩挑渡化眾生離苦得樂,出離生死苦海的大任,故有此一問,佛世尊就告訴阿難說:「汝先回座,聽我說法,彌勒在未來世,從兜率天,來到人間降世,國土的豐樂,歸依的弟子如何?你要好好聽聞,銘記在心,將來好告訴眾生,彌勒福音,將大普天下。」阿難尊者承蒙佛世尊允許開示:心中非常高興,恭恭敬敬的回到座處,靜聽釋迦牟尼佛開演這部彌勒下生經的奧義。九三○年,一貫道應運普傳,一貫弟子與彌勒祖師的關係非常密切,在這個時代裡,萬教齊發,如何選擇一條最正確的條行明路,是最重要的課題,盼望一貫道弟子更深信彌勒法門的殊勝,未求道的眾生,趕快前來求道,與彌勒祖師結下龍華三會的法緣,將來一定能夠超凡入聖,離苦得樂。正法眼藏的傳承在六祖惠能大師以後,分為出家一脈與在家一脈(見六祖壇經付囑品:「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同時興化,建立吾宗,締緝伽藍,昌隆法嗣。」出家一脈後來分化為五宗七家,傳承到現在。雖然有些還在傳授正法眼藏,但是很難找到真正傳承的天命道統,玄關竅是否能夠打開,只有上天知道。在家一脈,傳承到現在,就是一貫道。一貫道的傳承包含了天命真傳、道統真傳,以及心法真傳,因為應時應運,道統傳承脈絡分明。天命真傳信而有徵,上天派下千佛萬祖,同助末後一著,普渡收圓大事,諸天神聖、萬仙菩薩各處顯化,搭幫助道,祈望原人早日聞道,修辦道,以返先天。
【修持心得】:
從佛光大藏經的記載:「後雖五家分化,各立綱宗,金鎖玄關,益臻妙密,然其所以指示當人者,莫不率循斯徑,無復二途。」啟示我們,玄關金鎖是佛世尊一脈傳承下來的正法眼藏。在家一脈的一貫道道統傳承,脈絡分明,清清楚楚。六祖壇經曰:「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如何找到我們本有的自性呢?又如何找到大善知識呢?他就在你我的左右。如今大道普傳,慈舟遍佈大街小巷,只要你親近或打聽左鄰右舍的善知識,要得到金鎖玄關,非常容易。讓天命明師傳授你的玄妙關,要會見自家菩薩,垂手可得。但願前賢大德們,慎勿錯過求道、修道、講道、辦道的良機,就從現在就開始,趕快學修講辦吧。
註:
一、佛光大藏經:星雲大師總監製,慈惠法師策劃,佛光山宗委會發行,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出版。
二、來果禪師:來果禪師,法名妙樹,號淨如,俗姓劉,湖北黃岡人,光緒三十一年(一九○五),來果禪師前往普陀山進香,途中遇到五位苦行僧,心生敬意,遂私自落髮出家,行頭陀行,曾十三天未進飲食。悟道後不久,即前往高旻寺,任班首之職,後潛至終南山湘子洞隱修。民國四年(一九一五),來果應高旻寺月祖老和尚之邀請,回到高旻寺,並接任原方丈明軒禪師之法席。一九五三年,來果禪師圓寂于上海,春秋七十三歲。生前著有自行錄、語錄、開示錄等行世。在恢復禪宗叢林制度等方面,來果禪師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三、秘密:秘是奧秘之義,是形容法門之深奧;密是隱密,言其法不隨便公開示人。
四、虛雲老和尚:釋虛雲(一八四○年八月二十六日 ~一九五九年十月十三日 ),中國近代禪宗高僧。中國曹洞四十七代,臨濟四十三代,雲門第十二代,法眼第八代,溈仰第八代。其禪功和苦行倍受稱贊,以一身而兼禪宗五宗法脈,整頓佛教叢林,興建名剎,為現代中國禪宗傑出代表。
五、龍象:指修行很勇猛而且具有大力的人,今作為出家人的尊稱。
六、乘願再來:指已經往生了淨土的菩薩,再回到東土渡化眾生。
七、心經:(經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之略。又,中略曰般若心經。宋史藝文志曰: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俗亦簡稱心經。說大般若精要諸法皆空之理。
八、無智亦無得:大乘菩薩的修行法六度波羅蜜,有智、有得、有分別,也要能捨,如果存有得有修證的念頭,還是不能達到無餘涅槃菩薩的境界。
九、豁然省悟:形容徹底曉悟。同豁然大悟。
十、道念:正道之心念也。心存于道者。
十一、普陀山:位于浙江定海縣東海中之舟山群島。又稱補陀山、補陀洛迦山、梅岑山、小白花山。為觀世音菩薩之聖地。與五台山、峨眉山、九華山並稱我國佛教四大名山。唐以前傳有梅福、葛洪寄隱修道,故又稱梅岑山。唐大中年間(八四七~八六○),有一印度僧至此自焚十指,而親睹觀世音菩薩現身說法,授以七色寶石,遂傳此地為觀音顯聖地。
十二、金山寺:位于江蘇鎮江郊外之金山。相傳為東晉元帝(或謂明帝時所創建)。前臨長江,與焦山、北固山同為江南文人雅好遊歷之處,自宋代以後,才廣為世人熟知。梁武帝天監四年(五○五),曾于本寺啟建水陸懺法。宋真宗鹹平(九九八~一○○三)初年,帝派遣內侍藍繼宗敕賜大藏經,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改稱龍遊寺。先後有曇穎、懷賢、佛印、義天、善寧了心等高僧住此。宋徽宗時,一度改為道觀,易名神霄玉清萬壽宮。至南宋淳熙年間,重修之。
十一、締緝伽藍,昌隆法嗣:建立頓教的宗旨,修造伽藍廟宇,將佛法發揚光大。
十二、般若之智:般若意譯為慧、智慧、明、黠慧。即修習八正道、諸波羅蜜等,而顯現之真實智慧。明見一切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智慧,即稱般若。菩薩為達彼岸,必修六種行,亦即修六波羅蜜。其中之般若波羅蜜(智慧波羅蜜),即稱為「諸佛之母」,成為其它五波羅蜜之根據,而居於最重要之地位。
一切有情率循斯徑登聖域
萬般無相金鎖玄關出迷津
六十六、淨瓶踢倒贏山子,體用全彰邁古今,洞徹玄關垂手處,到頭須是遇知音。
出處:新纂續藏經第六十五冊,禪宗頌古聯珠通集。
經文:淨瓶踢倒贏山子,體用全彰邁古今,洞徹玄關垂手處,到頭須是遇知音。
【經文釋義】:
禪宗頌古聯珠通集,是光孝禪寺沙門法應禪師,與紹興萬壽禪寺沙門普會禪師所匯集的禪宗語錄,非常尊貴,印證末後一著,普渡收圓的事實,收錄在新纂續藏經第六十五冊內,該書對於普渡收圓,提出重要的印證,舉例如下:「淨瓶踢倒贏山子」:百丈禪師有一天,為找尋一位溈山的住持,所以拿來一隻淨瓶,對眾僧說:「若能對得下一語,當前往當住持」。即指淨瓶問云:「不得喚作淨瓶,汝喚作什麼」?負責煮飯的靈祐禪師不說一句話,前往將淨瓶踢倒,百丈禪師說:「華林首座,你輸給煮飯的靈祐了」。「體用全彰邁古今」:本性是體,思想行為是用,開悟見性的人,不談身份地位的高低,也不論知識的有無,只論體用是否完全彰顯,貫穿古今。「洞徹玄關垂手處」:本性的體用,最徹底的方法,就是找到玄關竅裡面的主人翁,體用才能合一,這是在垂手可得的本性處下功夫。「到頭須是遇知音」:有慈心悲願的人,發愿要弘揚般若正法,有一天,一定會遇到知音的人,前來求道、修道,擔當起代天宣化,渡化眾生的神聖使命。
【延伸演義】:
「淨瓶踢倒贏山子」的典故如何呢?源於唐朝時,馬祖道一禪師建立叢林,百丈禪師建立清規。從此以後,禪法大為興盛。百丈禪師的門下,有一位姓司馬的僧人,精通天文地理。有一天,司馬僧人外出回來,告訴百丈懷海禪師說:「有一個地方名叫溈山,那裡可以建設叢林道場,普渡眾生,大概可以容納一千五百多人,是上選的好地方。」百丈禪師聽了以後,就說:「既然是這樣,我可以前往建設道場嗎?」司馬頭陀僧回答說:「溈山是肉山,百丈禪師你是骨人,如果你在該地方建設道場,肉山與骨人結合在一起,將來的門徒可能會超過一千五百人。」百丈禪師禪師就對眾人以及當中的華林覺善首座,問司馬頭陀僧說:「華林覺善首座可以去嗎?」頭陀僧說:「華林覺善首座不適合。」這個時候,百丈禪師指著負責煮飯的靈祐禪師說:「他可以去嗎?」頭陀僧說:「他可以去。」華林覺善禪師看了以後,對百丈禪師說:「我是你門下的首座,尚且不能前往,而靈祐只是一個煮飯的僧人,為什麼他可以去?」百丈禪師回答說:「如果能在大眾當中,應對得體,出奇制勝,就可以前往當住持了。」百丈禪師說完,隨手指著座前的淨瓶說:「不可以稱為淨瓶,你們稱它什麼呢?」華林覺善首座指著淨瓶說:「不可以叫做木樁子。」百丈禪師轉身接著問靈祐禪師應該如何稱呼?靈祐禪師不說一句話,直接上前把淨瓶踢倒。百丈禪師大笑說:「華林覺善首座,你已經輸給煮飯的靈祐了。」從此以後,百丈禪師就在溈山建設道場,並且派靈祐禪師前往溈山當住持。靈祐禪師不負所托,在溈山大闡宗風,後來成為五家七宗的溈仰宗一派。修行是要靠經驗與體會,靈祐禪師是得道的高僧,他認為修行不論身份、地位、學識的高低,而是在於體悟的深淺。淨水瓶如果不能被喚作淨水瓶,那麼你會用什麼名稱叫它呢?百丈懷海大師在打機鋒,華林覺善禪師卻回答:「也不能稱呼它為木樁子啊!」此時華林覺善禪師因為執著「有」的名稱,表示對「禪」的瞭解,還局限在「世間有」的層次,忽視萬事萬物萬法,都是「虛、幻、空」的禪意,而且回覆的話太過平淡無奇,不像在打機鋒,輸的勢態已經顯現,居下風了。靈祐禪師的特立行為,一腳就把淨水瓶踢倒,其禪機否認有淨水瓶的存在,表示世間萬物都是虛幻不實,萬法皆空,名稱亦空;眾僧人還在僧堂裡,靈祐禪師不顧禮儀,一語不發就走了出去,以行動表示禪機:「人亦空」。人既空,名稱也就沒有意義了。很明顯,靈祐的機鋒,表達了人空、法空,名亦空的禪機意涵,百丈懷海大師看到此奇異行徑的禪機,笑道:「第一的首座華林覺善禪師,把溈山道場的住持給輸掉了。」開悟見性的修行人,是:「體用全彰邁古今」,六祖壇經說:「思維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靈祐禪師已經是得道的高僧,知道了本體(自性),也知道了作用(行為),所以他將淨水瓶踢倒,體悟到人空、法空,名亦空的境界,這是體用合一,彰顯他已經明心見性,此一舉動,確為古今絕無僅有的禪宗公案,令人學習與效法。靈祐禪師為何有此機鋒,回答百丈懷海禪師的難題呢?因為他已經得授正法眼藏,知道要體用全彰,重點在於:「洞徹玄關垂手處」,所以只要由明師所指點玄關竅裡面的主人翁作主,體用合一,做最好的安排,莫怪可以輕易的贏過華林覺善禪師。修行之人,只要發愿渡化眾生,胸懷慈心悲願,所謂人有善願,天必從之,所以:「到頭須是遇知音」,因緣一旦成熟,都會遇到知音的有緣人,共同弘揚般若正法,此亦上天大開普渡,要收回原人歸根認,暗中的助化所致也。
【修持心得】:
從新纂續藏經第六十五冊,禪宗頌古聯珠通集第十五卷記載:「淨瓶踢倒贏山子,體用全彰邁古今,洞徹玄關垂手處,到頭須是遇知音」,我們確信玄關一竅為求道、修道、得道、悟道、行道的重要關鍵,印證未來普渡收圓的事實。修行之人,只要在本性的地方下功夫,起心動念達到無念、無住、無相的境界,而且要體用合一,不離本宗,發願弘揚般若正法,一定可以遇到有緣人,一起前來修辦道,協天普渡辦收圓,達到立己達人,功愿成就,離苦得樂的美好結果。
註:
一、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凡四十卷。南宋法應集,元代普會續集。收於卍續藏第一一五冊。係編集古來禪家諸祖頌古之作。內容共收世尊機緣二十四則、菩薩機緣三十則及大乘經偈六十二則、祖師機緣七○二則。舉凡增續及續收均冠以續收二字,與原集區別。
二、沙門:華譯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諸煩惱的意思,為出家修道者的通稱。
三、淨瓶:梵語軍遲,又作捃稚迦,此雲瓶,有淨觸二瓶,淨瓶之水,以洗淨手,觸瓶之水,以洗觸手,亦稱澡瓶,今俗多以尋常花瓶當之。
四、溈山:位於湖南長沙寧鄉縣。為衡山山脈之分支,溈水之發源地,又稱大溈山,山多平地,水道便利,故古來出家人每多耕作於此,而有「羅漢田」之稱。
五、住持:原為久住護持佛法之意,後指掌管一寺之主僧,又作住持職,略稱住職。
六、體用:真如法身為體,現象應身為用,體用就是由真如法身之體,所生起的種種應化眾生的妙用。
五、叢林:指僧眾聚居之寺院,尤指禪宗寺院。
六、首座:(職位)即座中之首位者。僧史略中曰:首座之名,即上座也。居席之端,處僧之上,故曰也。尋唐世敕辯章,撿校修寺,宣宗賞其功,署三教首座。次復經論之學,或置首座。三教首座,則辯章為始也。朱梁洎週,或除或立,今大宋有講經講論首座,乃僧錄之外則立耳,是為官許之名。
七、清規:指禪宗寺院(叢林)組織規程及寺眾(清眾)日常生活之規則。即禪家僧堂關於大眾行、住、坐、臥等威儀所定之僧制,為叢林眾僧所必須遵守之儀則。
八、禪法:修禪之法,有二種,即如來禪和祖師禪。如來禪者,如經論所說的四禪八定;祖師禪者,經論之外,歷代祖師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的禪法。
九、出奇制勝:發奇兵或用奇計制敵而獲勝。後泛指用奇特、創新的方法取勝。
十、幻:指假相。一切事象皆無實體,唯現出如幻之假相,即幻相;其存在則謂幻有。所顯現之如幻現象,猶如魔術師之化作,故稱幻化。此外,使魔法者,稱為幻師、幻人。
十一、空: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無實體,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實的意思。
十二、機鋒:禪宗術語,指一種充滿深刻意涵的對話方式,禪宗祖師經常以此作為教學方式,來印證學者的程度,以及導引學生得到頓悟。
十三、禪:禪那的簡稱,華譯為靜慮,即靜息念慮的意思。
十四、萬法:語同諸法。總賅萬有事理之語。即色、心所亙即之一切差別之法,一般所說之萬象、萬事、萬物等語相當。
十五、思維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不得遲滯,思量即不中用,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不需要經過意識的思維造作形成妄念,故當下直心不作第二念,當下這一念未生之際現量體悟。
體用全彰邁古今 心宗秘法脫凡塵
玄關洞徹歸真理 普渡群生福來親
六十七、開畬種粟盡玄關,喫飯安眠豈等閒,父子相將渾不奈,抑揚今古絕躋攀。
出處:嘉興大藏經第三十六冊,古林如禪師語錄。
經文:開畬種粟盡玄關,喫飯安眠豈等閒,父子相將渾不奈,抑揚今古絕躋攀。
【經文釋義】:
古林如禪師是得道的高僧,在婁東藕菴和尚處,得授佛世尊傳承下來的心印大法,肯定玄關竅是諸佛菩薩傳承下來的真傳,修行只要在本性的地方下功夫,立己達人,一定可以成就佛道。留下古林如禪師語錄,印證末後一著,普渡收圓的事實,,非常尊貴與殊勝。舉例如下:「開畬種粟盡玄關」:農夫用火將雜草燒盡,種植栗子,再引水灌溉,一定會有很好的收穫。求道的有緣佛子,在佛堂經過天命明師,用無極的燈光,點燃內在的心燈,打開玄關竅,積極修辦,一定可以成就佛果。「喫飯安眠豈等閒」:修道是要用心去做每一件事情,例如用心吃飯、睡覺,並沒有其他特別的地方。「父子相將渾不奈」:修行在日用尋常間,要父子同堂,夫妻同修,身為公侯將相,依然可以修行。不可以認為修行是出家人的事,每天混過日子,認為修行很無奈。「抑揚今古絕躋攀」:修道要立下偉大的奇功,才能揚名今古,努力精進,不可以攀緣附勢,或放肆犯錯,否則一失足成千古恨。
【延伸演義】:
古林如禪師,名機如,號古林,松江上海縣人,潘相國之裔孫也,父號濟寰,篤行誠實,似上古的人,母沈靜賢德,祖先持長齋,誠心禮佛,臨產時,母夜夢手摘蓮華一朵,非常清香,自覺腹痛而出生。幼兒時,性靜喜好念佛,不吃葷腥。順治年間,適逢觀世音菩薩聖誕,即拜唯一禪師為師,受具足戒,後來在參婁東藕菴和尚的地方,問答之間很契合,水乳相合,遂付以衣缽真傳----正法眼藏。他悟性極高,修持嚴謹,是一代的高僧,留下古林如禪師語錄,非常尊貴。古林如禪師何以說:「開畬種粟盡玄關」呢?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為地球是圓的,地球自轉一年,剛好回到原來的地方,所以怎麼播種,就怎麼收穫,這是自古以來,永遠不會改變的法則。古林如禪師強調修行好像除草種粟子一樣,要在玄關竅的地方下功夫,道果才能圓滿。古時候帝王封禪大典,建立墠場,首先要除草整地,再以至誠的心,祭拜天地神明,祈求天地神祇,獲得感應,降福納祥,惠澤群生。我們接受天命明師開啟玄關竅之前,也要平爐,經過點佛燈、獻供、請壇,在平心靜氣的當下,接受天命明師點傳,傳授千古不輕傳的玄關竅----正法眼藏。古林如禪師慈悲指出,得授正法眼藏以後,要在玄關本性的地方下功夫,盡心修辦,才能成就道業。古林如禪師更慈示:「喫飯安眠豈等閒」,也就是修行就在吃飯、睡覺的日常生活當中,例如吃飯的時候,認真吃飯,雖然粗茶淡飯,也可以嚐出菜根香。如果吃飯的時候,無法清淨,胡思亂想,縱然是山珍海味,依然感覺不到菜根香的味道;睡覺也是一樣,如果雜念叢生,一定無法入睡。得到玄關寶藏以後,要以玄關竅裡面的主人翁當家作主,認真去做每一件事情。二六時中,觀照轉念,就可以將混濁的娑婆世界,轉化為清靜的極樂國土,內心充滿喜悅。古林如禪師告訴我們,修行是在玄關的地方用功夫,例如挑水、砍柴、吃飯、睡覺都是道。俗語說:「有道沒道,看他吃飯睡覺」。所以修道是在最平凡的生活當中,顯露善美德行,則舉手投足,都是在修道。金剛經法會因緣第一分曰:「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以上的經文指出,身為證道的佛陀,依然要著衣、走路、吃飯、收衣缽、洗腳,是這麼的平凡,都自己來做,不假他人,這是佛菩薩的境界,值得我們學習與效法。「父子相將渾不奈」的真正意義又是如何呢?古林如禪師是得道的高僧,他認為修道是可以將出家的模式,帶到家庭裡面,所謂修人道以達天道,人道盡,天道成也。古林如禪師更指出修行要父子同修,夫妻同堂,所謂:「夫也修來妻也修,夫妻雙修各有頭,五百羅漢男人做,觀音菩薩女人修」。雖然身為公侯將相,依然能夠修行,俗語說:「公門之內好修行」。絕對不可以渾不奈,也就是整天混日子,認為修行是出家人的事,請他修道,非常無奈,跟他無關,這就錯了。古林如禪師再度慈悲指出,修行要:「抑揚今古絕躋攀」。因為修行可以超凡入聖,躲脫六道輪迴之苦,更能超拔九玄七祖,共登極樂,所以要發出慈心悲願,修己以渡人,做一番震古鑠今的聖賢偉業,才不枉來人間走一趟,如入寶山空手回也。但是也要謹慎修持,嚴守佛規禮節,十條大愿,不可以攀緣附勢,或暗有作用,否則會一失足,成千古恨,所謂午時成道巳時墜,豈可不慎之。
【修持心得】:
從嘉興大藏經第三十六冊,古林如禪師語錄記載:「開畬種粟盡玄關,喫飯安眠豈等閒,父子相將渾不奈,抑揚今古絕躋攀」。讓我們更確信玄關修持的重要。前賢說得得真,也要修得真,才能功愿成就;否則得得真,修得不真,與沒有得到心印大法,沒有什麼兩樣。並且強調修道是在日用尋常間,只要以良心當家作主,不再以識神用事,制心一處,率性而行,都是通往理天的大道,印證普渡收圓的事實。而且修道,是可以將寶貴的大道,帶入家庭之內,提出齊家修道的可行性。夫妻同修,父子同堂,圓滿人道以達天道,為現今白陽期,大道普傳,火宅內修道,指出一條光明大道。古林如禪師還指出修道是絕古今的大事,勉勵我們要積極修辦,立下奇功,謹言慎行,不可以攀緣附勢,陽奉陰違,以免墜落萬丈深淵,萬劫難復,所以還是要謹言慎行為要。
註:
一、佛道:佛道即指佛果之無上菩提
二、畬:讀音同「奢」,1、播種前,焚燒田地裡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下種。2、或用長刀整理雜草,再戴短笠將雜草燒掉。3、古同佘(中國東南地區少數民族名)。
三、墠場:墠音同善,古代舉行祭祀、誓師等大典用的土和石築的高臺。
四、平爐:將八卦爐抹平,一以莊嚴道場,一以平定心境。因人之心湖最易起漣漪,或為三毒所染,或被情慾所牽,日爭名利、夜逐聲色,如蠶兒般的作繭自縛,似飛蛾一樣撲火自盡,非至老死不肯罷休。歇即是菩提,放下一切,抹平心境,自見性天。
五、點佛燈:燈代表明明上帝、無極老。宇宙本體之上帝,猶如一無限的光,是一團能量、磁場。此光為吾人靈性之所由來,故靈性又稱靈光。日月燈代表陰陽,象徵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之義。點佛燈先點燈,再點日月燈,是一本散萬殊之意,送佛燈時先送日月燈再送燈,是萬殊歸一本之意。
六、獻供:一貫道弟子舉行獻供禮,以示誠敬之意。獻供禮,以三跪九叩之周公大儒禮,參與人員無不肅然起敬,不但莊嚴了道場,也莊嚴了新求道人的心,使之離卻妄心、收束雜念,而呈現出真誠之道心。
七、請壇:一貫道道場,每逢四季老大典、開壇以及辦理新求道人求道儀式,必須請壇,恭請明明上帝、諸天神聖,萬仙菩薩臨壇,護壇、護法、護道,在天人合一的作業下,完成普渡收圓的事實。
八、平心靜氣:心情平和,態度冷靜。在一念不生,萬緣放下的當下,接受天命明師的點傳。
九、佛果:指成佛。又作佛位、佛果位、佛果菩提。佛為萬行之所成,故稱佛果,即能成之萬行為因,而所成之萬德為果。亦即從修行之因到達佛果之位,又指從聲聞、菩薩之位至無上正等正覺之位。證得佛果之因,稱為佛因,即指一切萬行之善根、功德。
十、躋攀:躋讀音同「基」,登或達到的意思。攀--指跟地位高的人結親戚或拉關係,指攀緣附勢。
十一、念佛:謂念佛具足十號,大慈大悲,智慧光明,神通無量,能拔眾苦。我以清淨質直之心,得親近佛,心生歡喜。以歡喜故身得快樂,以快樂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佛觀,必趣涅槃,是名念佛。(十號者,一如來、二應供、三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間解無上士、七調御丈夫、八天人師、九佛、十世尊也。)
十二、娑婆世界:佛經裡說的娑婆世界是指人的世界,也便是永遠存在缺憾而不得完美的世界。娑婆,梵語音譯。意譯堪忍。娑婆是指堪忍、能忍、忍土。娑婆世界,即釋迦牟尼進行教化之現實世界。此界眾生安於十惡,忍受諸煩惱,堪於忍受諸苦惱而不肯出離,故名為忍。又有諸佛菩薩行利樂時,堪受諸苦惱之義,表其無畏與慈悲。又譯作雜惡、雜會。所謂娑婆國土為三惡五趣雜會之所。
十四、五百位阿羅漢:五百位阿羅漢之略稱。指已證得果位之五百聲聞。即經論中常見之五百阿羅漢、五百比丘、五百上首。有關五百羅漢之本生、因緣、授記等事,在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法華經五百弟子授記品等經中,皆曾敘及。佛滅度後,大迦葉曾與五百羅漢在王舍城結集法藏。相傳在阿育王時,有五百羅漢僧與五百凡夫僧齊集合誦佛法。迦膩色迦王時之第四結集,亦有五百羅漢結集以造大毗婆沙論。
十五、十條大愿:1、誠心保守。2、實心懺悔(實心修煉)。3、不可虛心假意。4、不可退縮不前。5、不可欺師滅祖。6、不可藐視前人。7、不可不遵佛規。8、不可洩露天機。9、不可匿道不現。10、量力而為(誠心修煉)。
十六、舍衛城:古印度恆河中游北岸拘薩羅國都城。在今印度北方邦北部,拉普底河南岸。相距恆河南岸摩揭陀國的王舍城不太遠。舍衛城是古印度重要的思想交匯發源地。在佛教史上,因為是著名的祇園精舍所在地,釋迦牟尼長年在此居留說法長達二十多年,因此名聞遐邇,成為佛教八大聖地之一。七世紀玄奘法師來此時,舍衛城已經荒廢。
十七、祇樹給孤獨園:祇樹給孤獨園,也簡稱祇園或陀林,位於印度北部舍衛城南郊,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傳法的另一重要場所,它比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要稍晚一些,是佛教史上第二棟專供佛教僧人使用的建築物。但是祇園精舍是佛陀在世時規模最大的精舍。
開種粟盡玄關 三寶真傳渡萬緣
一貫禪宗拯黎庶 抑揚今古絕躋攀
六十八、玄關金鎖一時開,脫卻籠頭卸卻角。
出處: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九冊,萬峰童真禪師語錄。
經文:清淨界中本無遮障,平白地上卻有淆訛,則禪人惺惺著,玄關金鎖一時開,脫卻籠頭卸卻角。
【經文釋義】:
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九冊,記載萬峰童真禪師的得道、悟道語錄,對於末後一著,普渡收圓,有一番印證,非常尊貴與殊勝,舉例如下:「清淨界中本無遮障」:在清淨的世界中,並沒有阻滯聖道的煩惱與障礙。「平白地上卻有淆訛」:但是靈性來到這個土地上,清淨的本性,受到種種的塵埃所污染,導致本性被蒙蔽,行為處世常有混雜錯亂。「則禪人惺惺著」:那麼以禪為宗的修行人,煩惱塵勞皆不能染著,智慧就會增長,讓靈性恢復光明。「玄關金鎖一時開」:眾生降生來到凡間,被七情六慾,五蘊三毒所矇住,好像被金鎖鎖住一樣,不得自在,一旦因緣成熟,遇到天命明師打開玄關金鎖,會見自家菩薩。「脫卻籠頭卸卻角」:玄關金鎖掣開以後,好像牢籠的鑰匙打開,或將牢籠的四角卸除,不再被六根六塵捆住,靈性就可以解脫自在。
【延伸演義】:
萬峰童真禪師語錄指出:「清淨界中本無遮障。」清淨的世界,是光明剔透,清淨無染。該淨土世界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更沒有煩惱、生死、三災八難等種種的苦厄,是眾生永遠的故家鄉。只有求道、修道,功德圓滿的修道人,才可以到達。眾生來到人間以後,被世間的種種聲色貨利所引誘,為追求物質的享受,靈性被物欲所污染,所以做了很多不應該做的錯誤,導致流浪東土,輪迴六道,不知道何處是故家鄉?所以萬峰童真禪師說:「平白地上卻有淆訛」。要恢復原來清淨光明的本性,一定要由天命明師,指點本性之所在,再加以存養省察,以觀照轉念的功夫,讓靈明復明,不染六塵,智慧增長,以返先天。所以萬峰童真禪師說:「則禪人惺惺著」。要達到以上的境界,一定要找到玄關金鎖裏面的主人翁,積極修辦,才能達願。所以萬峰童真禪師說:「玄關金鎖一時開,脫卻籠頭卸卻角。」可見恭請天命明師一指,開啟玄關金鎖,就可以跳出牢籠,會見自家菩薩,是多麼的尊貴與殊勝呀!皇訓子十誡曰:
末後一著顯出天機玄妙
得一指開金鎖現出金身
這恩師一指點殺身難報
重如山恩似海時記心懷
上超祖下蔭孫全憑師力
又應當報大恩尊師安排
以上講接受天命明師一指,開啟金鎖玄關,現出金身的神奇妙用。院長大人曰:「來日萬教歸一,大道收圓,不論任何一個人,一定要得明師一指,才能回到無極理天。」可見只有天命明師一指,打開玄關金鎖,會見本來面目,是修道、得道的一條最光明道路。所謂讀破了千經萬典,不如明師一點。古時候得道四難:「人身難得、中華難生、明師難遇、大道難逢」。可見得道確實非常的困難。如今時節因緣已經來到,明師應運降世,十字街頭賣玄關,四難變成四易,非常殊勝與難得。萬峰禪師是得道的高僧,所以指出玄關金鎖一旦接受天命明師打開,可以超生了死,脫離六道輪迴之苦,回到清淨自在的極樂理天。金剛經說:「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因為明師一指是最上乘的頓法,亦是無上法,得而修之,能夠開悟見性,超凡入聖,了脫輪迴,得登彼岸。玄關竅的開啟,是成就佛道的授記,法華經曰:「佛以手摩頭,授記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眾生,只要接受天命明師這一指點,即是種下金剛佛種,就是與諸佛菩薩結下殊勝的因緣,只要努力勤修,終有一日,畢竟成佛。古代的聖賢仙佛,都要有明師的授記,積極修辦,才能成就。例如:孔子授記於老君,釋迦授記於燃燈,老子受道於太乙,耶穌授記於施洗約翰,穆聖受天神迦伯列的指點。可見五教聖人,都要接受天命明師的授記,才能成就無邊殊勝的偉業,何況是凡夫俗子的我們呢?可見開啟玄關竅的重要。因為玄關竅乃是靈性生來死去出入的門戶,儒家所謂:「生我門,死我戶。」也就是指這個地方。是天人相通的地方,五官百骸的總主宰。儒教曰:「至善寶地,率性之所」。佛教名曰:「正法眼藏,涅槃妙心。」道教稱:「玄牝之門,天地之根。」得了此竅,即可以超生了死,躲脫六道輪迴之苦。佛經云:「一指能超三界外,一點能脫十閻羅」。由此可以證明這一點,極為重要,從前子貢嘆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俗語說:「讀破千經萬典,不如明師一點」。又云:「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可見今時我們得道之容易也。得道以後,即可以明白自性之所在,若能率性而行,積功累德,歸空以後,靈性由此玄關竅出去,面目祥和,如同生時一般,四肢柔軟,甚者異香滿室,足證靈性已登極樂矣。金剛經曰:「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所以一切諸佛菩薩,都是得此自性金剛經而來,並非文字記載之金剛經,因此明師開啟玄關竅,是告訴我們玄關竅是修行成佛的門戶,只要時時迴光返照,顯露善美德行,必定成佛。佛說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內容指出,未來:「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將大普天下彌勒淨土法門,實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護持,末法眾生超生了死,離苦得樂的最佳捷徑。因為末法時期,左道旁門齊出,怪力亂神叢生,正信者希,迷失者眾,所幸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洞悉末世眾生善根不足,恐落個白修,所以特別宣說彌勒上生兜率陀天淨土法門,其最殊勝的特點是:
1、具凡夫身即可修成無上道。
2、在家聖凡雙修。
3、不必修禪定。
4、不斷煩惱諸漏。
5、可以帶業往生兜率天。
6、往生後便得聞法,於無上道得不退轉。
7、如有犯諸禁戒或造眾惡業諸眾生,得聞彌勒大悲名字,五體投地,誠心懺悔,一切惡業速得清淨。
8、功德圓滿者可以理天證果,或未來隨彌勒菩薩下生人間,定能見佛聞法而證果。
所以非常明白的指出修持彌勒淨土法門,是最應運、最簡便、最穩當的康莊大道。今以⒈、法會因由,
【修持心得】:
從嘉興大藏經第三十九冊,萬峰童真禪師語錄記載:「清淨界中本無遮障,平白地上卻有淆訛,則禪人惺惺著,玄關金鎖一時開,脫卻籠頭卸卻角。」讓我們肯定明師打開玄關金鎖,是明心見性最殊勝的法門,印證普渡收圓的事實。它是佛世尊一脈傳承下來的正法眼藏,是回天的一條真明路。如今上天大開普渡,明師應運降世,普傳正法眼藏,開啟玄關金鎖,讓眾生找到回天的道路。天命真傳:大道普傳,奉天承運,萬佛助道;道統真傳:脈絡分明,共計六十四代圓滿;心法真傳:言論獨一無二,立法萬世而無弊。希望大家,認識般若正法的尊貴與殊勝,大藏經都在印證這一殊勝的法門,希望大家千萬不可以錯過佳期良辰,要積極修辦,才能圓滿心性,返本歸鄉。
註:
一、遮障:1、遮擋;遮蔽。2、指用來遮擋的東西。
二、淆訛:攪亂、弄錯。
三、惺惺:清醒、聰明機靈。
四、聖道:即無漏智所行之正道,與出世道同義。
五、清淨:1、離惡行的過失,斷煩惱的垢染,叫做清淨,這是障盡解脫的離垢清淨。2、指超諸善惡無對待的清淨,這是性淨解脫的自性清淨。
八、金身:指修道、成道以後,永遠不會消滅的法身。
九、老子:老子,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名耳,字伯陽,諡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適周,問禮於老子。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衰,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迺著書,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十、燃燈:燃燈佛,意為錠光,佛教中縱三世佛之過去佛,為釋迦牟尼佛之前的佛,地位極尊,而來世佛則為彌勒佛。因其出生時身邊一切光明如燈,故稱為燃燈佛,又名定光如來或錠光佛。
十一、太乙:太乙真人又稱太一真人、泰一真人。史記封禪書載:天神貴者太一。天官書曰:中宮天極星,其一多者為太乙常居之所。漢武帝在長安東南郊設太一壇,以五常為輔。禮記亦載有太一天帝。道教吸其信仰,尊為天皇太乙,加以奉祀。
十二、耶穌:耶穌(前六年~二十九年或前五年~二十九年或前四年~三十年或二年~三十六年,即「約瑟的兒子約書亞」,是基督宗教的中心創始人物,他也常被稱為拿撒勒人耶穌、聖子,或耶穌基督。
十三、約翰:約翰是耶蘇十二使徒之一,一世紀時的先知,是在一個捕魚的家庭中長大,是最親近主的三位門徒之一,聖靈降臨之後,約翰成為了教會的柱石之一,年老時又寫了約翰福音及約翰一、二、三書傳世。
十四、穆聖:穆罕默德(祈主福安之),為真主的使者、伊斯蘭教的先知,政治家、軍事家和社會改革者,伊斯蘭教徒(穆斯林)公認為最後先知和伊斯蘭教復興者,穆斯林也認為穆罕默德是亞伯拉罕諸教中最重要及最後一位先知。
十五、迦伯列:是指點穆聖,而完成古蘭經的千古不朽大作的天神。
十六、天命真傳:上帝的明命,讓一代交接一代的祖師,真傳真授眾生脫離六道輪迴的三寶心法。
十七、道統真傳:代代聖聖相傳,傳授性理真傳的祖統。
十八、心法真傳:讓眾生解脫生死煩惱、六道輪迴的秘法真傳。
十九、兜率天:意思是具有歡喜,意譯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樂天,佛經記載乃「欲界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之第四天,是彌勒成佛前之居處,這裡的一晝夜,相當於人間四百年,其一年三百六十天相當於於人間十四萬四千年,此天人壽命四千歲,相當於人間五十六億七千六百萬年,(雜阿含經第三十一卷第八百六十一節)。此天有內外兩院,外院是凡夫果報天宮,只管享樂,直到福報用盡,屬於天界;內院是彌勒的淨土,菩薩修功圓滿,盡此一生,便可成佛,又名為「一生補處」。彌勒上生經主要講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的事蹟。
玄關金鎖一時開
脫卻牢籠免劫災
佛子蒼生沾恩典 成仙證果返瑤臺
六十九、不曾動步上天台,金鎖玄關盡豁開,坐斷鞔峰第一句,萬機俱透起風雷。
出處:正新脩大正藏經,如淨禪師語錄。
經文:不曾動步上天台,金鎖玄關盡豁開,坐斷鞔峰第一句,萬機俱透起風雷。
【經文釋義】:
天童山如淨禪師,得授曹洞宗雪竇智鑒禪師傳承下來的心印大法以後,對於普渡收圓,有深入淺出的體會,遺留如淨禪師語錄,非常尊貴,印證末後一著,普渡收圓的事實,,舉例如下:「不曾動步上天台」:修行人,一旦開悟見性,在剎那之間,就可以上天臺。「金鎖玄關盡豁開」:上天臺的條件,玄關竅一旦開啟,豁然貫通,見到本性只是在一剎那之間。「坐斷鞔峰第一句」:坐斷就是定,定就能成就,意思是說玄關竅一旦經過天命明師開啟,本性如如不動,猶如山峰相連的泰山,當下就見自本性(向你說是第二句)。「萬機俱透起風雷」:在金鎖玄關開啟的當下,萬機俱透,寂靜到極點,找到了源頭,契入真空,本性透出,明白自性也。起風雷是風雷震醒萬物,讓萬物生發,展現妙有,舉手投足,都是善美德行的流露,這是明心見性的境界。
【延伸演義】:
天童山如淨禪師,是明州葦江的人,俗姓俞,初參雪竇智鑒禪師,雪竇智鑒禪師問︰「汝名什麼?」如淨曰︰「如淨。」智鑒禪師曰︰「不曾污染,淨個什麼?」如淨不知所措。一日向智鑒禪師說︰「祈求大師讓我的頭沖洗乾淨。」智鑒禪師說︰「不曾染污,淨個什麼?若說行道,允許汝淨頭。」如淨又不知所措。經過數月,智鑒禪師召如淨進入室內說︰「前來一下,道得了沒有?」如淨在擬議間,智鑒禪師大叱︰「出去﹗」如此激發數次。有一天,忽然上方丈室,向智鑒禪師說︰「某甲已經得道了。」智鑒禪師說:「縱然脫去以前的臼窠,即落便宜,如何得道呢?」如淨擬定要進語,智鑒禪師便以棒打如淨,如淨於是豁然省悟,連聲叫曰︰「某甲道得,某甲道得。」智鑒禪師微笑以對,之後請如淨淨頭,再傳以心印大法,為曹洞宗法嗣的傳人。以上是如淨禪師得授正法眼藏的典故。為何如淨禪師說:「不曾動步上天台呢」?禮囑詞曰:「西天雖遠頃刻到,渾含長生不老天,今得此一著,跳出苦海淵,飛身來上岸,即得登雲船。」六祖壇經說:「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眾生如果接受天命明師一指,點開生死門戶,點燃內在的心燈,自性透出,心中沒有罣礙,念念見性,常行平直,西方彈指便到。活佛師尊說:「天堂不是在上面造就,或是百年以後才能夠去的,而是在當下是否能夠轉念,若時時刻刻都為眾生著想,時時刻刻都捨己為眾,渾然忘我,則天堂現前。」所以當下回心轉意,皈依正道,契悟玄關竅內的主人翁、自性佛,起心動念,都以天理良心作主,所謂自心淨,則佛土淨。自性之所在,即天堂之所在,遠離二見分別,佛即是我,我即是佛,煩惱即是菩提,紅塵即是理天。六祖壇經曰:「若起正直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因此契悟本來面目,西天雖遠,頃刻到達。今天遇到末後一著,接受天命明師一指,頓悟本來真面目,跳出苦海深淵。既已見性,則六根所流露出來的,都是清清淨淨的。所謂:「心淨,則佛土淨」,「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六祖壇經說:「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所以在得道的瞬間,飛身登上雲船,西天雖遠,頃刻就到。可見只要得道,開悟見性,不移一步,就可以上天臺。但是如何開悟見性呢?如淨禪師指出:「金鎖玄關盡豁開」,也就是要恭請天命明師,打開玄關金鎖,玄關金鎖一旦打開,就可以會見自家菩薩,見到本來面目,這是佛佛唯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的心印大法,是最直捷了當的頓悟法門,也是祖師禪所傳承下來的最殊勝,最尊貴的一指禪,不必依靠念佛持咒,參禪打坐,讀誦經典等等的方式,就可以明心見性。得道以後,只要在本性的地方下功夫,就可以成就佛果。所以如淨禪師說:「坐斷鞔峰第一句,萬機俱透起風雷。」新求道人在平心靜氣看佛燈的當下,接受天命明師一指,開啟玄關竅,契入真空,會見自家菩薩,原來道就在自己的身上,不必向外尋找,清清靜靜,不起第二念,本性端坐巍巍如泰山,當下萬機俱透,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法身清靜,光明自在。得道以後,行住坐臥,起心動念(起風雷),都是本性自然的作用,將眼耳鼻舌身五識轉為成所作智,將第六意識轉為妙觀察智,將第七識末那識轉為平等性智,將第八阿賴耶識轉為大圓鏡智.,一切都是善美德行的流露,到處興慈佈化,惠慈眾生,流露出慈悲與智慧,當下就是活佛,活菩薩,不移一步,便可以到達西方。彌勒上生經說:「汝等未來世修福持戒,皆當往生彌勒菩薩前,為彌勒所攝受。佛告優婆離,作是觀者名為正觀,作他觀者名為邪觀。」佛世尊再次告訴末法時期修福持戒的眾生,應當皈依彌勒淨土(天佛院),只要皈依彌勒淨土法門,發願住生,即能方便接引,這是修行最正確的選擇,若選擇其它法門,還是選擇彌勒淨土法門會比較殊勝,佛世尊以如是聖言量的付囑,讓我們更深信彌勒佛承繼釋迦牟尼佛之慧命薪傳,是末後一著,普渡收圓一大事因緣之當來佛。大寶積經亦如是言:「彌勒!我付囑汝:當來後五百歲正法滅時,汝當守護佛法僧三寶,莫令斷絕。」按後五百歲即是指第五個五百年後,也就是佛教的末法時期,彌勒佛應運來到人間,宏揚正法,廣渡群生。今時大道普傳,正法重光,可見末世之時,正法並無消滅,只是紅陽了道歸家去,轉到三陽彌勒尊,法因時遷,教因人異的轉換而已。從經典的印證,現今大道普傳盛況,佛世尊付囑彌勒菩薩,續佛慧命,廣渡天下芸芸眾生,共歸覺路,是毫無置疑的。所以只要時機來到,淨禪師所指出的:「金鎖玄關盡豁開」就可以實現在眼前了。
【修持心得】:
從大正新脩大正藏經,如淨禪師語錄第一卷的記載:「不曾動步上天台,金鎖玄關盡豁開,坐斷鞔峰第一句,萬機俱透起風雷。」確信金鎖玄關,經由大善知識開啟,是頓見自性,明自本心的正法眼藏。雖然惠能大師預言:「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同時興化,建立吾宗,締緝伽藍,昌隆法嗣。」出家一脈確實締緝伽藍,興建非常多的道場寺廟,也建立很完整的叢林制度,不負六祖惠能大師所付託。在家一脈,傳承到現今的一貫道,但是也昌隆法嗣,將心印大法傳佈到世界八十多個國家,印證普渡收圓的事實。我們期待在家與出家二脈,能夠再度匯合為一,在家一脈吸收禪師大德們累積無數的修持經驗;也希望出家一脈,前來一貫道道場昌隆法嗣,接續天命,共聞佛世尊以及歷代祖師大德所傳承下來的心印大法,一起弘揚祖師禪,一起合作,擔當渡化天下眾生,共登覺路,同出離苦海,以成就不生不滅的無上佛位。
註:
一、天臺:天上的道臺,指蓮臺座也。
二、鞔峰:鞔讀音同「瞞」,開物見性以後,本性猶如蒙在山峰上,如如不動,山峰綿綿相連,穩如泰山。
三、萬機:萬物生發的時機。
四、風雷:強風加快雷,聲威增長,萬物生發之象。
五、寂靜:脫離一切之煩惱叫做寂,杜絕一切之苦患叫做靜,寂靜即涅槃的道理。
六、妙有:非有之有曰妙有。以對于非空之空而曰真空也。
七、臼窠:比喻陳舊、固定不變的規格模式。
八、豁然省悟:形容突然徹底覺醒開悟。
九、不老天:指不生不滅的理天。
十、苦海淵:眾生在六道之中生死輪迴,備受種種的痛苦,好像沉溺於無邊無際的大海深淵之中一樣。
十一、雲船:指法船。因為佛法可救眾生之沈溺,使了脫生死,安度生死海而到涅槃彼岸,猶如船隻能度人過河,故以船喻之。
十二、無生頓法:指回到無生老身邊的頓悟法門----三寶心法也。
十三、正直:謂方正質直,即指遠離邪曲之心。
十四、般若:華言智慧。謂照了一切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達一切無礙,為諸眾生種種演說也。
十五、心淨:謂菩薩修習梵行,離諸煩惱,於一切法不生取著之心,是名心淨。
十六、佛佛唯傳本體:「本體」是哲學用語,乃指宇宙的源頭,或說萬有之母。佛在人間說法,必需用人間的語言。因此,「本體」,指的就是吾人的「本心」。
十七、師師密付本心:密付是「個別的」意思,不公開的。歷代以來的祖師,傳授給弟子的心印大法,就是不公開傳授的心源性海。
十八、直捷了當:形容說話做事爽快、乾脆。
不曾動步上天台 金鎖玄關盡豁開
普渡三曹宣妙諦 乾坤佛子聖華開
七○、剃除紺髮搭伽梨,經卷輪珠常自隨,欲扣玄關參自己,好看實際 訪俱胝。
出處:新纂續藏經第七十一冊,石溪心月禪師雜錄。
經文:剃除紺髮搭伽梨,經卷輪珠常自隨,欲扣玄關參自己,好看實際訪俱胝。
【經文釋義】:
新纂續藏經第七十一冊,石溪心月禪師,得到佛世尊傳承下來的正法眼藏,對於天命明師一指,打開玄關金鎖,有極深入的體會,留下石溪心月禪師語錄,非常尊貴與殊勝,印證末後一著,普渡收圓的事實,舉例如下:「剃除紺髮搭伽梨」:在因緣成熟之下,將烏青透紅的頭髮剔除,穿上袈裟,出家修行。「經卷輪珠常自隨」:出家修行以後,佛經與唸珠時常帶在身上,從來沒有離開過。「欲扣玄關參自己」:修行最重要的大事,是要恭請大善知識,開啟玄關金鎖,修道、行道才能成就。「好看實際訪俱胝」:修行最看好的結果,一定要知道實際師尼參訪俱胝和尚的對話,肯定天命明師一指,打開玄關金鎖,才能明心見性,直了成佛。
【延伸演義】:
石溪心月禪師,是得道的高僧,已經得授諸佛菩薩所傳承下來的正法眼藏,學修深厚,肯定明師一指,開啟玄關一竅的重要。石溪心月禪師認為:「剃除紺髮搭伽梨」是修行的重要功課。古時候出家修行,一定要有根基,佛緣深厚,而且要因緣具足,才能達願,非常殊勝。順治皇帝出家詩曰:
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 君餐。
黃金白玉非為貴,惟有袈裟披最難。
朕為大地山河主,憂國憂民自轉煩。
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伽半日閑。
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一回。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後我是誰。
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矇矓又是誰。
不如不來亦不去,來時歡喜去時悲。
順治皇帝貴為一國之 君,知道修行的好處,所以寫下出家修行詩,意義重大,值得世人學習與效法。順治皇帝指出,出家托缽修行,到處有飯吃,自由自在;世上的黃金白銀雖然可貴,但是難買生死也;人生短暫,百年只有三萬六千日,無常一到萬事休;不如出家修行,來得輕鬆自在;又指出人生在世上的無奈,只有修道、行道、成道,免去六道輪迴之苦,才算究竟。修行之人要:「經卷輪珠常自隨」,也就是要日日精進,經書佛號不離身。雖然佛學目前分為很多宗派,但是唸佛要唸到一心不亂,唸到唸佛的主人翁是誰,確實不簡單。所以黃檗希運禪師云:「天底下有次第佛嗎?唸佛是唸聲音而已,豈能成佛?打坐是練吐納氣息而已,豈能成佛?莫將禪那當成禪坐哦?父母未生之本來面目,試說一句看看?善知識!你從哪裡來?也要從哪裡去。」所以石溪心月禪師才說:「欲扣玄關參自己」,要找到生從何來?死從何處去?一定要訪求天命明師,打開玄關金鎖,找到自己玄關竅裡面的主人翁,才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古人說:「身外求道路便差,水中撈月鏡中花」。所以自性佛就是住在玄關竅裡面,只要向明師指點的地方用功夫,就可以成就佛果。石溪心月禪師說:「好看實際訪俱胝」,這是肯定明師一指的尊貴與殊勝。俱胝和尚一指的典故是這樣的:金華山俱胝和尚,住在廟庵,有一天,有一位尼姑名叫實際師尼來到廟庵,戴斗笠執錫仗,繞俱胝和尚三圈說:「有得道即拈下笠子」,問三次,俱胝和尚都無言以對。實際師尼便要出去。俱胝和尚說:「太陽已經下山,且留住一宿。」實際師尼曰:「道得即宿。」俱胝和尚又無言以對。實際師尼出去以後,俱胝和尚嘆曰:「我雖然有丈夫之形,而無丈夫之氣」,擬棄庵往諸方參尋大善知識。其夜晚上山神告訴他說:「不須要離開此山,將有大菩薩前來為和尚說法也。」隔天,天龍和尚到庵,俱胝和尚前來迎接,將以上事情告知,天龍和尚豎一指而示之,然後傳以正法眼藏,俱胝和尚當下恍然大悟,自此凡有參學僧到,俱胝和尚唯舉一指,其他無別提倡。彌勒佛為末後一著普渡收圓的當來佛,而且是娑婆眾生的總歸依處,佛世尊早就作付囑,彌勒上生經的記載:「佛告優婆離『汝今諦聽,是彌勒菩薩,於未來世當為眾生作大皈依處,若有皈依彌勒菩薩者,當知是人於無上道得不退轉‥‥如此行人,見佛光明即得授記』」。佛世尊向佛陀十大弟子中,持戒第一的優婆離尊者說:「在末法時期,專門為娑婆眾生開闢的彌勒淨土法門,是眾生的大皈依處,若能皈依彌勒淨土法門的善男信女,便能使道心不退轉,等待彌勒下生人間成佛時,必能蒙佛授記,見佛聞法而證果。」可見未來時機來到,石溪心月禪師盃的:「欲扣玄關參自己」,這是菩提正法大開普渡,要恭請大善知識,開啟玄關金鎖以後,再學道、修道、行道,就很容易成就。
【修持心得】:
在新纂續藏經第七十一冊,石溪心月禪師雜錄的記載:「剃除紺髮搭伽梨,經卷輪珠常自隨,欲扣玄關參自己,好看實際訪俱胝。」肯定修行的尊貴與殊勝,如果是出家眾,我們歡喜讚嘆,但是如果沒有出家,在家依然可以得道修行,所以六祖壇經說:「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肯定在家修道、行道,依然可以修成證果。六祖壇經又說:「善知識,後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門,於同見同行,發願受持,如事佛故 ,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所以在家修行的得道修士,只要得道以後,將此頓教法門,信受奉行,如事佛故,與歷代的祖師、禪師大德們,有相同的見解與行持,發願將祖師宗風發揚光大,一定可以證果成真,印證未來普渡收圓的事實。肯定玄關修持的尊貴與殊勝,只要得道以後,抱道奉行,確信明師一指,積極修辦,參與道場運作,立己達人,等待功德圓滿,一定可以入聖位,步瑤池,而逍遙自在也。
註:
一、紺髮:紺讀音同「幹」,紅青,微帶紅黑色的頭髮。
二、伽梨:伽讀音同「茄」,伽梨亦作伽黎,即袈裟。
三、俱胝:僧名。唐婺州金華山俱胝和尚,住金華山寺時,常誦俱胝佛羅尼,故人呼之曰俱胝和尚。
四、佛經:佛教之經典也,又佛像與經典也。
五、唸珠:佛教的唸珠亦是禮敬法器的一種。佛教不同的唸珠用於作不同法事。念珠珠數為一○八顆,代表斷除一○八種煩惱,而證得一○八種三昧。作為修持念咒唸佛時計算數字之用。一○八粒當作一○○計。唸珠在中國最早起源於唐代淨土宗的道綽大師。
六、順治皇帝:順治皇帝(一六三八年三月十五日 ~五六六一年二月五日 ),清太宗皇太極第九子。崇德
三年正月三十日(一六三八年三月十五日 )戌時生於盛京,其母為永福宮莊妃,博爾濟吉特氏,即孝莊文皇后。十四歲的順治帝開始親政。順治帝有八子、六女。逝世後,第三子玄燁於順治十八年繼承皇位,史稱康熙帝。
七、僧伽:略稱僧。意譯為和、眾。乃和合之意,故又稱和合眾、和合僧、海眾(眾僧和合如海水一味,故以海為喻,而稱海眾)。又取梵語與漢語合稱為僧侶。此外,亦有僧家、僧伍等稱。為三寶之一。即指信受如來之教法,奉行其道,而入聖得果者。
八、托缽:出家僧以手持缽,乞求希施。意義有:1、自利,為杜絕俗事,方便修道。2、利他,為福利世人,給予眾生種福田的機會。
九、無常:謂器世間山河大地及一切有為之法,遷流無暫停,終將變異,皆悉無常。佛教從因緣法的角度,說明諸法是因緣生,由於因緣會變異而終將滅壞,因此說無常。
十、一心不亂:謂修道者的心非常清明,沒有受到物慾的干擾。
十一、次第:意思:依次,按照順序或依一定順序,一個接一個地。或稱位階的高低。
十二、打坐:打坐又稱禪坐、坐禪、靜坐或宴坐,佛教術語,以坐姿修習禪定的方法。源起於印度瑜伽,後被釋迦牟尼接受,成為佛教最主要的禪定修習法。
十三、吐納:吐納指把胸中的濁氣從口中呼出,再由鼻中慢慢吸入清鮮之氣。語見莊子,刻意:「吹呵呼吸,吐故納新。」就是說吐出濁氣,呼入清氣。
十四、恍然大悟:猛然清醒的樣子。
十五、頓教:不歷階梯漸次,直指本源,頓時開悟的教法。
十六、發願受持:發願修辦道,將所瞭解的真理,作為待人處事接物的準則,永遠依循著真理,努力實踐,行功立德,渡化眾生,不論遇到任何挫折、阻礙、坎坷,都不會改變心志,發心精進,才能成就無上菩提。
十七、如事佛故:得聞大道以後,好像侍奉佛一樣的虔誠恭敬,不可以隨便馬虎。
十八、瑤池:西王母所居住的地方,或稱神仙所居住逍遙極樂的無極仙鄉。
十九、不退轉:不再退轉的意思。有三種的不退,即一、位不退,證到圓教的初信位,破了見惑,進入聖人的境界,便永遠不再退回到以前凡夫的地位;二、行不退,證到圓教的十信位,破了思惑與塵沙惑,此時專門濟度一切眾生,永遠不會再退回到以前二乘的地位;三、念不退,證到圓教的初住位,不但證悟了自己的靈性,而且得到無生法忍,此時的心便安住在這種真實智慧的念頭上,永遠不會再退失。
經卷輪珠廣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